《才情人生-乔冠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才情人生-乔冠华-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所学校在苏北一带很出名,它属于美国南长老会江北教区,校长詹姆斯(一说苏密夫)、教 父帕秀生,都是美国人。学校有的教师来自上海、杭州,带来了新的信息。学校里有些新 事物也使学生开了眼界。如乔冠华念高小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自行车,而中学的老师,骑 着自行车在操场上转来转去,令他们十分羡慕。    
      这时正值北伐革命风起云涌。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争取民主自由的进步思 想,广泛深入中国广大民众,特别是知识阶层。乔冠华所在的淮美中学有中共地下党组织, 学生会里有不少学生是地下党成员。党的外围组织是读书会,经常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刊。 活跃的乔冠华深受影响,积极参加读书会的各种活动。他和进步师生一起参加革命的活动 ,上街游行,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除军阀》这首歌曲就是在这时传唱 的。乔冠华和学校里的大部分同学还参加了反对美国校长的活动,强烈要求取消《圣经》这门 必修课。这场风潮闹得轰轰烈烈,乔冠华等进步学生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反对由帝国主义分 子把持学校,提出驱逐洋校长的口号,要求中国的学校要由中国人来办。 这场风 潮持续个把月,后来,国民政府下令,开除所有带头闹风潮的学生。乔冠华是当时闹风潮的 积极分子,学校毫不犹豫地将他以及他哥哥乔冠鳌、乔冠春等激进分子开除了。    
      这是乔冠华第一次被开除。    
      于是,乔冠华转入家乡的亭湖中学去念书。其时校长是宋武真。而这所亭湖中学便是由他父 亲宋泽夫创办的,宋泽夫是清光绪年间的秀才,思想进步,很早就成为国民党的早期党 员,并出任过国民党盐城县支部长。他的儿子宋武真继承父业,从事教育工作。宋武真是北 京大学毕业生,参加过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思想也比较激进。他回家乡当校长,带回了 许多新思想,什么《新青年》啦,李大钊、陈独秀、郭沫若啊,乔冠华都是在这个学校里知 道的。在那里乔冠华还开始阅读鲁迅等人的作品,加上两个哥哥都属思想进步的青年,对他 有直接影响。乔冠华体会到,接触新文化、接受新思想,在亭湖中学的这一段经历,对他的 人生非常重要。    
      尽管当时亭湖中学比较进步,但办学还是旧的一套,特别是校长宋武真十分专横。学生们对 一位姓张的历史教员的课不满,因为他上课老是照本宣科,听来味同嚼蜡, 所以提出更换教师的要求。可是宋武真不答应。双方僵持不下,乔冠华和他的二哥乔冠鳌都 是学生会成员,他们和负责人一同商量,决定罢课三天,以示抗议。结果宋武真纠集县教育 局,强令学生复课,并开除了为首的几个学生。乔冠华和乔冠鳌当然不能幸免,而他的二哥 是初三应届毕业生,遭到了校方扣发毕业文凭的处罚。    
      这是乔冠华第二次被开除。    
      值得一提的是,乔冠华在亭湖中学的一年当中,学习成绩突出,在同学中威望颇高,大家推 举他出任学生刊物《强报》的主笔,发刊辞是由他写的。《强报》一连出了好几期,内容主 要是破除迷信、反对神权和封建习惯。乔冠华的文章说理性强,很有气势,时常有“鬼神不 可信,迷信太愚蠢。国家太孱弱,列强动脑筋”诸如此类的警句。    
      乔冠华思想倾向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当时盐城的中共地下党领导进步群众积 极筹备欢迎北伐军,抵制军阀孙传芳部队从盐城过境。1926年6月,北伐军开赴阜宁,群情 激昂,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盐阜地区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同封建顽固势力展开 了殊死的较量。乔冠华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上街游行。他们还捣毁 了城隍庙中的泥塑菩萨,占庙宇为校舍。这一行动导致了当地顽固派的大肆反扑,制造了震 惊盐阜地区的火烧城隍庙事件。由于学生们坚守城隍庙,拒不撤出,反动势力竟然放火焚烧 了城隍庙,当场烧死一名学生,多名受伤。这一事件,激起了广大进步知识青年的义愤。乔冠华接连参加这些进步活动,在不到二年的时间里,先后被两所中学开除。    
    


第一部分第2节 三度开除(2)

    乔冠华两次被学校开除回家,父亲很生气,关照他不要出门,好好自学。    
      春节快到了,东乔庄外出上学的学生都回家度寒假。乔冠华秘密召集村里一二十个学生聚会 ,成立“奋斗社”,号召大家在村子里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乔冠华为奋斗社写了题为《洋鬼子已在叩门》的宣言,语气激昂,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号 召乡村的劳动大众赶快觉醒。他在宣言中,引用了晚清诗人陈玉澍的《戏题寺壁》的诗句: 愚者藐不畏,焚香拜土偶。    
      高堂无甘旨,丛祠有肴酒。    
      设遇塑像人,大言出吾手。    
      尔拜木居士,先向吾稽首。    
      众人聆此言,恍然应却走!    
      接着,乔冠华笔锋一转:事实难道不正是如此吗?人世间一切泥塑木雕的偶像,都是工匠制 作的,向神佛磕头,不过是向工匠磕头罢了。他还在宣言中嘲笑了人们给死人烧纸的陋习, 中肯地指出:“东汉始有纸,纸乃蔡侯作,何以无纸时,不闻鬼穷饿?”在这篇宣言的最后 ,乔冠华饱含激情地大事疾呼:“同胞们,快觉醒吧!”    
      奋斗社的青年在乔冠华的鼓动下,决定采取两项行动:一是砸土地庙,不让村民们拜神求佛 ;二是出墙报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他们选定在农历除夕之夜行动。    
      到了除夕这天夜晚,以乔冠华为首的奋斗社社员们悄悄在半夜时分赶到街上,用事先书写的 反封建标语,将各家贴的大红对联覆盖起来,同时又把宣传文章贴在乔氏宗祠的大门和墙上 。当时乔冠华只有15岁,而他的侄子乔宗秀比他仅小一岁,当时也参与了这些活动。数十年 过去了,乔宗秀对此仍记忆犹新。他说,大年初一清早,东乔庄的惯例是由族长带领,先去 祠堂 拜谒祖宗,可是万没想到家家户户开门一看,先看见的是一张张书写革命口号的白纸,长者 们气急败坏,妇女们惊惶失措。大家觉得非常倒霉,生怕得罪了祖宗神明,将大祸临头。得 知是乔冠华领头干的,纷纷要求严惩乔冠华等“肇事者”。由于乔冠华与奋斗社社员的坚持 斗争,他们并未受到惩处,神明也并未因此降下什么灾难。    
      这次行动,轰动了东乔庄全村, 还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从那以后虽然烧香叩头、求神拜佛的风气并未杜绝,但比从前却 还真是少了许多。村中未外出读书的青年也从中有所觉醒。    
      不久之后,乔冠华又带领二十多名青年学生展开新一轮行动。他们先去村里的土地庙,把庙 里供奉的土地爷神像、香炉、烛台砸了个稀巴烂,统统抛入河中。他们不仅砸了本村的土地 庙,还顺势而上,一路高歌奋进,直捣湖垛镇(今建湖县城),把沿途的十几座土地庙全部砸 光。乔冠华提出“不靠神明土地爷,全靠自己去奋斗”的响亮口号。东乔庄的老人回忆起当 年去湖垛镇沿途中有个张王庄,本来就与东乔庄结下了宿怨。乔冠华带领一群青年砸了张王 庄的土地庙后,该村庄纠集了一帮壮年,手持棍棒,准备在乔冠华他们归途路经张王庄时 拦 截痛打。幸而,当乔冠华等人回程时看到天色已晚,临时改乘小船从水路回村,否则难免一 场皮肉之苦……    
      这些事情发生后,左邻右村的乡亲们纷纷找乔冠华父亲告状,这使乔守恒很恼火,一气之下 决定不让儿子再继续上学,要他到镇上的一家店铺去当学徒。乔冠华坚决不从,先是恳求父 亲,还是得不到宽恕,最后把自己反锁在家里的磨房内,绝食以示抗议。只要父亲不答应 他继续上学的要求,就不出来吃饭。乔冠华说,那次绝食半真半假,因为他侄子乔宗秀每天 从磨房后面悄悄地送进干粮和饮水,使他不至挨饿。他的几个哥哥、姐姐都来劝父亲,没有 用 。两天后,父亲听不见声响,便打开磨房门,发现乔冠华已经略显憔悴,后来在叔叔乔守清 的调停下,才使父亲收回成命,同意送乔冠华至淮阴的淮安中学读书。    
      淮安中学教学设施上乘,教师人才济济,在当地是不错的中学。再加上乔冠华有位舅舅当时 正在淮阴县政府做事,他父亲希望舅舅能够对乔冠华严加管束。    
      乔冠华到了淮阴,自作主张跳级插班进入淮安中学高一年级。经过入学考试,分数及格了, 他便开始读高一。在这所学校,乔冠华如鱼得水,饱览各种读物,眼界又开阔不少。他第一 次读到外国名作家巴尔扎克、雨果、左拉、托尔斯泰、高尔基、泰戈尔等人的作品,迷上了 郭沫若办的刊物《创造日》,他还订了几期。    
      在淮安中学,乔冠华读书用功,才华出众,又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宣传部长。舅舅不时来 问问乔冠华,逢到过年过节,找他过去,吃顿饭。可是不久,乔冠华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又 闹起学潮来。当时淮安中学的校长叫王中慈,是个专制霸道的小官僚,在学校里对师生实 行家长式统治,终于引起大家的不满,于是学生们开始罢课示威,要求撤换校长。乔冠华担 任了学生会的宣传部长,这次学潮中的有关文字的东西都由他负责,他起草了反对校长专制 的 大字报、声明、宣言。结果,学校当局勾结县政府教育局出面镇压,把领头闹事的乔冠华等 十几个学生开除了。虽然他舅舅在县衙门当个小官,也无法挽回。    
      这是乔冠华第三次被开除。    
      怎么办呢?乔冠华有点感到走投无路了。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此时他忽然想起有个本家,叫 乔东凡,在中南中学当校长。于是,乔冠华便向舅舅讨了点盘缠,去南京找乔东凡。    
      这时是1929年初,中南中学教学质量很高,乔冠华自幼信心很强,去报考该校时,索性提出 跳班插高三最后一个学期,这是平时办不到的。但他的功课好,考试成绩优秀,当时有一位 同族叔父乔跃汉是中南的教师,帮他同校长商量,经测试最后同意他试读高三年级。这样, 乔冠华认认真真读完高三下半学期。在这半年之中,他没有闹事,他想,也不能再闹了,再 闹就砸锅了,高中不能毕业,也考不上大学了。前后算起来,乔冠华初中、高中一共只读了 三年,最后仍以优异成绩取得高中毕业文凭,其时,他才仅仅16岁。    
      在晚年回首青年时代的种种往事,乔冠华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在学校上学的时候 功课都是数一数二的。当时,我有一个名称,叫能说会道,谁都怕我。人家不敢和我争论事 情。真是可笑的青年时代,可爱的青年时代。”〖ZW(〗乔冠华:《口述自传》,见《 那随 风飘去的岁月》,第12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ZW)〗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到各 种影响的,乔冠华在青年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同时通过参与进步活动,更锻炼提高 了他的胆识和能力。    
    


第一部分第3节 水木清华(1)

    1929年夏天,乔冠华中学毕业后,准备报考大学。当时是到上海考的,就住在他的侄子 乔宗秀家里准备考试。说是备考,实际上乔冠华趁机读了不少课外书籍。当然虽说大革命已 经退潮,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还未最终确立,所以各种思潮很活跃,没有被当局统一起来。 乔冠华此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且相信马克思主义是能够救中国的真理。    
      照乔冠华聪颖的天资,应付大学考试足矣,所以他对应考的课程看得并不多。面对十里       
    洋场的浮华喧闹,他丝毫不为心动,他不时地思考着祖国的将来,思考着自己的命运。他报考了 两所大学,一所是清华大学,另一所是武汉大学。考完了就等着发榜,出乎他的意料,结果 两所大学都给他发出了录取通知书。    
      经过一番比较权衡,乔冠华选择了位于北国的清华大学。儿子考上大学,作为父亲的乔守恒 自然十分高兴,他再三关照乔冠华:我们家上几代都是科举有功名的,家里男人都是闻名乡 里的秀才。只是到你祖父一代,因没文化而遭无赖的戏弄,到了我这一代受辛亥革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