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人生-乔冠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才情人生-乔冠华-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少抽一些,可是他希望在‘去见上帝’前还要 多抽些烟。章文晋时常插话,以致曾一度 引起基辛格博士的一阵恼火。章就问:‘我烦你了没有?’ 基辛格博士答道:‘你从不使人 生烦,章先生,可是有时候你真无聊。’不管双方如何有分歧,谈判 桌上的气氛还是让人感 到是友好的,因此刚才说的俏皮话都当作开玩笑,人人都笑了起来。事实上, 章精通英语, 大大有助于会谈,看来他有这个本领,善于辞令,能满足双方的需要。”上海译文 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16页。    
    


第七部分第20节 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4)

    不过,想不到后来因为公报问题,美国方面又横生波澜,这把尼克松几乎“气疯”了!公报大功告成,使尼克松在杭州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他一想到翌日到上海后就向全世界发布 这个公报 就觉得兴奋。尽管2月底天气阴冷,并不是旅游季节,他还是喜欢这个风景美丽 的城市。他就下榻在毛 泽东在杭州度假住的刘庄宾馆里。他觉得宾馆有一股霉昧,但极其整 洁,这古代宫殿式的建筑也极其 精美。他和夫人帕特一致认为在杭州逗留的日子是这次旅行 中最愉快的。    
          
      杨柳拂水,湖波荡漾。他看到自己所送的加利福尼亚红杉树已经在湖边的小山中成活,喜盈 盈地笑着 ,拉着周恩来在红杉树下合影,让记者们一窝蜂抢拍镜头。真是好事多磨。美国方面又节外生枝了。在去杭州的飞机上,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们拿到了 公报。他们 看后,一路上嘀咕这份公报不理想。他们的不满是大有原因的。这次由罗杰斯国 务卿带来中国的,都 是一些职业外交家。他们对于草拟公报的过程一点都没有参加,对 此本来就很有看法。没有参加谈判 的人不熟悉谈判所经历的艰难,往往在心中自己立了一个 理想的公报文本,并拿它们同手头的打印文 本进行对比。这样一来,意见就多了。到达杭州 以后,罗杰斯对尼克松说公报不够圆满而交给总统一 份材料,材料中列举了国务院的专家们 对公报的一大堆意见,号称要进行修改。例如,对“在台湾海 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 有一 个中国”这句话提出了异议,说这话太绝对了,或许有一些中国人 不这样认为呢。建议将“ 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另一条建议是要去掉“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 议”句中的“立 场”二字。诸如此类的重要修改处,竟有15处之多。在刘庄宾馆尼克松套房的客厅,尼克松穿着睡衣,走来走去,气得脸色都变了。他认识到自 己在政治 上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他要有所作为而采取了对华主动的行动,但那些保守派支 持者对访华的反应 已经搞得他够紧张的了。他害怕这些右派会攻击公报。他预见到,关于国 务院对美国所作的让步不满 的传闻,很可能成为导火线。他也知道,在已经通知中国人说他 同意公报之后,又要求重新讨论,出 尔反尔,显示他说话不算数,中国人将怎么看待他这个 总统。    
      晚宴开始之前,他把基辛格找来商量。基辛格也心情阴郁,坐在沙发上阴沉着脸说话:“罗 杰斯他们 提出修改的地方那么多,几乎等于推翻了重搞。他们讲你向中国让了步……”“我批准了,毛泽东的政治局也批准了,我们又单方面提出修改,我们还有没有脸?!”尼 克松近乎 在吼叫。    
      “你也知道,全世界都已经等着明天在上海发公报。”基辛格忿忿地说。“看我不回去把国务院那帮家伙都收拾了!”尼克松火极了,“我哪能带一个分裂的 代表团回国?天 呐!”    
      “总统,要紧的是明天发布公报。”基辛格说。尼克松沉默了好一会,铁青着脸来回走动。突然,他转身对基辛格说:“亨利,宴会 之后你再找乔谈 一谈。”    
      “真难启齿呵!”基辛格脸有难色,但还是应允了。当晚,杭州宴会的南方菜特别精美,嗜好美食的基辛格却没能好好品味,他在心里嘀咕着宴 会之后怎 么跟乔冠华谈话。    
      而乔冠华还全然不知晓,他满以为即将“大功告成”,兴致非常之高。在章含之眼里,乔冠 华“看起 来比较轻松,当时没想到后头会节外生枝,以为是已经达成协议了,也就没什么 了。乔冠华这个人是 非常露于行色的,他一高兴你就看出来,他就高兴 了;他不高兴,他就面孔摆在这儿不高兴。所以看 乔冠华有时候看出来谈判顺不顺。这一点 说明他干外交,是带有激情的那种,有点诗人的气质。那天 看他谈笑风生,又喝酒又抽烟的 ,就知道他心里特别高兴了。那天大家很高兴,以为基本上定下来了 。    
      所以25号的气氛也 还是不错的。”转引自傅红星:《周恩来 外交风云》,文汇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44页。晚上10点20分,乔冠华和基辛格又开始举行会晤。乔冠华因为辛苦几天搞完了公报,心情 也很好,宴 会上喝得很痛快,脸上泛着红光,脸带笑容地坐下来谈话。基辛格将精心琢磨了好一会的话说了出来:“乔先生,在正常情况下,总统一拍板,公报就算妥了。但是这一次,如果我们仅仅宣布一 些正式的 主张,还未达到我们的全部目的;我们需要动员公众舆论来支持我们的方针……”     
      乔冠华用有点挖苦的口气开玩笑说:“博士,这个‘公众舆论’成了你们的法宝了, 动不动都拿出来 用。”基辛格委婉地说:“如果乔先生能够进行合作使我们的国务院觉得自己也作了贡献,这对双 方都是有 利的。”“你拐了一个大弯子,是想说贵国国务院对已经通过的公报文本有意见,要修改,是么?” 乔冠华爽 脆地说。    
      “是的。是这个意思。”基辛格坦率地说。乔冠华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尖锐地回答说:“双方已经走得够远了,而且中国为了照顾美国的愿望已经作出了很多让步,听说尼克松总 统接受了 公报,昨晚,我们政治局已经批准了公报。现在离预定发表公报的时间不到二十四 小时了,怎么来得 及重新讨论呢?”    
      “我们总统确有为难的地方,乔先生,”基辛格知道中国人注重实际,他惟一的希望在于坦 率,于是 ,他将尼克松的为难境地简述了一番,诚恳地说,“希望你们能认真考虑。”乔冠华只得暂停了晤谈,去找周恩来总理请示。周恩来正在给上海方面打电话,询问上海方 面接待工 作的筹办情况。周恩来放下电话后,乔冠华立即作了汇报。    
      周恩来实在太累了。尼克松访华期间,最忙的人就是周总理,尼克松访华的一切活动安排, 都是周恩 来亲自掌管,所有的会谈讨论都由他亲自过问,他还每天安排随时向毛泽东请示、 汇报。他几乎没有 睡过觉。顶多能够合眼皮休息个把钟头。    
      他听着乔冠华的汇报,瘦削的脸在柔和的灯光下棱角显得更为分明,只是眼睛还很亮。他很 不在行地 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就摆在烟灰缸沿。乔冠华汇报完关切地说:“总理,你太困了。”“你说说你的看法。”周恩来轻轻地将烟喷吐出嘴唇。    
      “他们内部不统一,又要我们作让步,我们已经作了很多让步了。他们美国人自己的矛盾, 让他们自 己消化吧。”乔冠华说。周恩来的眼睛望了一下窗外,西湖岸边的灯光闪闪烁烁。今天晚宴之前,给罗杰斯那一班人 当翻译的 章含之找他作了汇报,说她了解到国务卿罗杰斯及其手下的专家们对已经达成协议 的公报大发牢骚, 还听说到上海后他们要闹一番。周恩来就一直在考虑这件事。他对美国国 情作过研究,对尼克松执政 以来白宫与国务院的矛盾是有所了解的;他由此联想到,按职务 ,罗杰斯该排在基辛格前面,毛主席 会见尼克松时,罗杰斯没能去,难怪人家有意见。他还 考虑,明天到了上海,要特地去看望罗杰斯, 补一下课。周恩来望着乔冠华,说:“冠华,公报的意义不仅仅在它的文字,而在于它背后无可估量的 含义。你 想一想,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 个时期解决也无妨 。公报将使我们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你和我在今天都无法估 量的。”    
      乔冠华顿时领会了总理的含义,微笑说:“总理,我明白了。”周总理又说:“我们也不能放弃应该坚持的原则,这个事,要请示主席。”周恩来当即拿起了红色的直通电话。毛泽东听了汇报,想了片刻,口气十分坚决地回答说:“你可以告诉尼克松,除了台 湾部分我们不能 同意修改之外,其它部分可以商量。”主席停顿了一会,又严厉地加上一句 话,“任何要修改台湾部 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参与接待工作的章含之后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上海公报》的关键就是在杭州的24小 时,乔冠 华与基辛格再次在刘庄宾馆(又称“八角楼”)又开了一次夜车。尼克松、周 恩来都未睡觉,这是对双 方政治智慧、谈判技巧的极大考验,谈判几乎破裂,因为是美方首 先发难的,中方当然不高兴。凌晨4 时,另一个“最后”草案终于完成了,当然,吸收了罗 杰斯的专家们的一部分意见。于是,草案再次 提交双方首脑正式批准。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上海公报》。    
      接下来,他们两人就第二天在上海的相关活动作了安排。据基辛格回忆:“我向乔冠 华扼要介绍了当 天下午我准备就公报对记者发表的谈话。双方决不要自称取得胜利,也不要 自作聪明地进行解释。这 是对干练的(而且时常是对工作有帮助的)章文晋部长助理的一个 不很隐讳的告诫,他区分意思上细微 差别的能力很了不起。我的主要目的是让乔冠华明白 ,在对记者的谈话中,我要重申美国对台湾防务 承担的义务。我希望中国方面对此不要作出 什么反应。乔冠华回答说,他指望我会处理得很好。”《 基辛格回忆录》,第三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77页。    
      尼克松总统一行来到上海,周恩来由章含之陪同,亲自到上海锦江饭店看望罗杰斯国务卿及 助手们。     
      周恩来来到罗杰斯的套房前,只见罗杰斯手下官员正为谈判的事而发牢骚,见周恩来来了, 才悄然而 止。周恩来和罗杰斯亲切握手,说了一句非常得体的话:“国务卿先生,我受毛泽 东主席的委托,特 地来看望你和国务院的各位先生。这几年来,国务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 尤其记得,当我们邀请贵国 的乒乓球队访华时,贵国驻日本的大使馆就英明地开了绿灯,说 明你们外交官很有见地,我们很为赞 赏。”周恩来这番不卑不亢的谈话,一下子把室内的紧张气氛扫除一空。罗杰斯心情顿时轻松起来 ,国务院 其他工作人员脸上也露出喜色。    
      罗杰斯当即说:“总理先生,我真佩服你,想出邀请我国乒乓球队访华这一步妙棋,真是太 漂亮了。 这一下顿时把两国多年疏远的距离拉近了。总理先生,真是英明的。”房间内的所 有人都开心地笑了 起来。他们钦佩周恩来的为人,没有兴趣再做搅和的事情了。当天下午5时,中美双方向新闻界公布了中美两国的《联合公报》,因为在上海发布,当时 两国还没有 外交关系,大家就称它为“上海公报”。    
      下午5点50分,乔冠华和基辛格在上海展览馆的宴会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就中美《 上海公报》发表谈话 。基辛格则趁此给台湾方面及美国国内的反对派以“安慰”,基辛 格煞有介事地在会上申明美国同台 湾的防御条约并不变动,以表示“没有抛弃老朋友”。可 是,这种形式主义的说明并没有引起记者们 的兴趣。上海公报对世界的震动与冲击,使基辛 格的解释黯然失色。值得提到的是,基辛格在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了:毛泽东自始至终密切掌握着谈判的整个进程 。    
      顺便说一下有关“记者招待会”的趣闻,那是章含之透露的。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媒体”、 “记者招 待会”这些概念,《上海公报》下午4点发表,请新华社记者参加,叫“吹风会” ,而不叫“记者招待 会”,故许多记者临时都冲到锦江饭店的理发室,一时间这个小小的理 发 室门庭若市,而理发师傅莫 名其妙,不知如何招架。第二天,章含之去理发室理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