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08龙应台-文人做官-龙应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40308龙应台-文人做官-龙应台-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德国海德堡大学。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 

  内容简介: 

  14年前,《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龙应台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开始了她的杂文《野火集》专栏,短短一年,就像野火般地向四面八方奔窜燃烧起来,掀起一股“龙卷风”,锋芒所至,震撼了台湾岛无数读者的心灵。随后,《野火集》有了大陆版,同样震撼了大陆读者的心灵,并且使龙应台这个名字家喻户晓。 

  作为一个著名的专栏作家,龙应台以她锐利的辞锋、灵转的文字、缜密的思虑,悍然无畏地揭开社会中的种种病象的文笔,激起了社会舆论热烈的掌声与凶猛的骂声。批评她的人指责她丑化社会,赞许她的人则把她看做剖析病态社会的勇士。不管掌声还是骂声,龙应台始终走着一条属于她自己的道路。她在她的写作颠峰的时候,出人意料的随丈夫旅居海外,在海外旅居13年后,她又毅然决然的出任台北文化局局长的职位。在当时引起轰动。 

  (全文) 

  主持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龙先生您好,我想先从先生的称谓谈起。好像中国人习惯于对有身份的有成就的女性称先生,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我不知道您在最开始被人称先生的时候,是不是习惯?觉得它有男权的味道吗? 

  龙应台(以下简称“龙”):如果我在海外做演讲的话,海外指的譬如说在欧洲,那如果是有人来跟我说话,他一开口称我先生大概99%一定是大陆的读者。有两种人称我先生,一种是大陆的读者,在台湾呢,是第二种。但是在台湾就只有是中文系的毕业的人,他会称先生。我自己是觉得完全无所谓了。因为在中国的文字的传统之中,对于女性称先生你如果是用现在的女性主义的角色,你当然是可以批判它说有学问的就是一定是先生,那么女性就自己不能够以自己的性别,也有学问,也有思想?但是我倒是觉得它既然是传统上,先生就等于是女士一样,所以我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差别。 

  主持人:就是没有说刻意地说喜欢人家称您先生好,还是女士好? 

  龙:对,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主持人:我记得您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我爱女权主义者。那么我通过跟您接触,我觉得您是一个很女性化,很母性的,那种爱心很重的人。不过呢您自己说,就是说您从生下来就不是一张白纸,那么在心灵中打印下来的是中原文化。中国文化和男权价值体系的一种印记。那么这种对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女性意识这种自觉,对您作为一个女人的生命成长和后来这种写作,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龙:我觉得对我的影响最大的尤其是在于对于女性的自觉方面,最大的是在我做了母亲之后。因为在你做母亲之前,人是比较自我中心的。我想干什么?我追求的是什么?我要实现的是什么?我的成就是什么?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你发现你必须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必须放在一边。因为譬如说你要写作,或者是说截稿日期就在明天,可是你那个非常脆弱的幼小的生命在你手上,他要等着你去帮他包尿布,他要吃,他生病了他发烧。那你对这一个小小的生命的责任,其实还远远地超过你所有的对自我的追求。所以,我做母亲之后,我发现原来这就是一个所谓成熟的关口,因为连心理学家都会告诉你说,所谓成熟就是那个自我变得小,而自我以外的可能是别的东西,变得大,因为婴儿是自我最大的,那么自我越大是越不成熟,所以,做了母亲之后我就发现说,我的那个自我就完全在一个要重新调整的阶段。那在这个时候就迫使我去选择你作为个人的所有的欲望,跟你既然把孩子带来,孩子并没有自己要来,是你把人家带来的,那个生命你必须对他负责到底。在这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冲突。再加上那个社会的结构里头,社会的结构譬如说对男性是某种看法,对女性某种看法,这个之间矛盾相当地大,所以我对于女性她的痛苦她的冲突都是在我做了母亲之后的一种发现。 

  主持人:那您觉得自己文风的改变,就是原来从《野火集》的那么犀利那么凶悍,人们看到的可能是一个非常厉害无比的龙应台,那么后来再到了《人在欧洲》、《百年思索》等等这些文风的改变心态上的改变,跟您自己做了母亲有了这种育儿的经历有没有关系? 

  龙:可以说有,又可以说没有。怎么说呢?其实读野火的读者要把《孩子你慢慢来》那本书要并着看,为什么呢?两本书是同时写的,所以读者会发现说写《孩子你慢慢来》的那个作者是温柔得不得了的一个女性,但是写野火的是你刚刚说的就是非常张牙舞爪的很厉害的人,以为是你刚刚说的是一个,一前一后,后来的改变。但事实上不是的,她是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做的事情,我右手写《野火集》,左手写《孩子你慢慢来》。那么,所以大陆出版有先后,所以完全是同时的事情,在同一个人里头,他同时有很强烈的理性跟强烈的感性的同时存在。只不过是当我在写面对外在的世界的时候,那就是那个冷静的龙应台在,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跟孩子玩,跟朋友玩的另外那个自我。 

  主持人:因为您爱孩子,是属于那个爱到让孩子告饶的程度。 

  龙:那是自我解嘲了。 

  主持人:那这左手和右手同时并举的话,您是不是有意地要给读者一个同时你接受我作为女性作为母性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犀利无比的社会批评家的龙应台。 

  龙:我觉得这对读者是一种挑战。因为读者也许是中国的读者,他本来在心目中有一种刻板的印象,就是说只有男性可以写这样的社会批评。那么,女性就一定是写闺秀的文章,当然我不是有意去说我故意要写什么样阳刚的文章来给你看,来证明女性如何如何,我也没那么无聊。只不过说,是自然而然地我的逻辑的思路那一方面就出现了比较理性的冷静的沉思的文章。那同时我有火热的感情,这个火热的感情是用其他的方式抒发,那么就有别的作品的出现,只不过可能我的文字所呈现的就是要打破读者心目中的刻板的印象。因为事实上你看到很多男性的畅销作家他写的是非常软绵绵的温柔的东西,所以这个逻辑思考能力跟性别不见得有一定的关系吧。 

  主持人:就是您在野火集的野火龙卷风风力最大的时候,于是随夫去了德国。原因您在书中写过,就是您的这个德国先生他的事业的拓展和余地在台湾的空间不是很大,那么您随他去了德国之后,您觉得在那个时候您在德国发展的空间和拓展的余地会比在台湾大吗? 

  龙: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想,只有想到说,到欧洲的话,可能是为我开另外一扇窗。因为在那个之前,我对于美国比较认识,但是没有去过欧洲,而且去欧洲之前,也会以为反正西方就是西方,美国跟欧洲也一样吧。我跟我先生到了欧洲呢,心里是在说,让我认识欧洲是带着这么一个心情去的,完全没有想到说我自己的事业会怎么样。其实那个时候心里还有一点悲观,因为我看早期的在60年代离开台湾的那些作家包括白先勇,出去了之后,流亡就是内在的流亡吧,流亡的时间久了之后,这些作家其实后来就没有作品出现了。所以我当时到欧洲去的时候,心里有一点点的不安。就是觉得,哎呀,我这么一走,是不是以后也就没有文字了,但是后来发现文字当然还是继续地出来,自己也有一点压抑,现在如果回头来看的话,我会很感谢到了欧洲的那段时间,因为是真正为我开了另外一扇窗。而且到那儿之后,确实是大吃一惊,原来我们把西方当做一整块的观念来看,是跟现实差距这么大!因为美国文化跟欧洲的文化那个差距之大可能不小于我们说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那对我自己又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主持人:那您那个时候用这个胡美丽的笔名写了很多文章,是对台湾出现的男权意识和男权现象,进行批判,那么您随夫赴德有没有哪怕是一瞬间觉得过这种是向男权的一种屈从? 

  龙:在我随夫赴德之前,其实是我先生随妻赴台。 

  主持人:是,他先赴台之后,他感到了很大的一种苦闷,因为他的事业发展觉得不是在台湾,那么您跟他去了德国之后,您有没有苦闷? 

  龙:当然有。因为作为一个汉语的作家,你到了欧洲的这个环境里头,是离开你自己的泥土的,所以会有我刚才说的那种失根的危险。失根的危险之后,然后你就没有作品了。只不过是其中有一个差别就是我先生他是经济跟银行方面的,那么在台湾他那个时候那个状态,他的国际经济就不太容易,就等于是没办法走下去。差别是在于说当你是一个作者的时候,我觉得这有一点灰色幽默了,就是说你的苦闷其实是创作者的自己的另外一种土壤的出现,所以我在欧洲后来的那些文字的出现,跟在欧洲的时候的一种苦闷也有关系。 

  主持人:您曾经有过一个比喻,就把您在德国那段时间好像是一种自我放逐,那么在离群索居当中呢,在思考中,在读书中,求得一种思考。那么这种思考,就是孤独的这种散步,您也有一个比喻,卢索有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那么孤独漫步肯定是有利于思想的遐思,但同时这种苦闷怎么样来解决? 

  龙:你说的是很好。就是说,我觉得这个十几年来的作品,假定我当年没有自我放逐到欧洲去,而是在华文的世界里头跟朋友来往很多,时不时又要演讲,时不时又要上电视坐在这儿来座谈什么的话,可能后来发展的那个文字风格就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那么等于是我的文字风格从野火的那种跟现实是直接批判直接涉入,到后来其实是渐渐地离现实越来越远,然后进入那个历史的空间,跟自我放逐到欧洲那个13年之间的离群索居很有关系。因为你离群索居,你才有那样一个冷的距离;因为你离群索居才使你有充分的时间去进入那个历史的纵深里头去思考眼前看到的现象;也因为离群索居跟自我的放逐,所以造就你一种边缘人的性格,那这些全部都体现在后来的文字之中。那至于说1999年当马英九到德国来找我,请我回去的时候,你说是不是我要离开那个离群索居的状态,也许有,但是可能不明显。那个时候比较重大的原因是会答应去,比较是对于自己的考验,那个时候我是在问自己说,龙应台你对于社会观察那么多年,对于文化,写抽象的理论讲的这么多年,你到底敢不敢今天这个机会来让你进入那个实践的场域里头去,你到底敢不敢接受?说不定进去之后发现你这十几年来所相信的东西其实都是错的,它经不起实际的考验,所以那个时候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不让自己害怕,完全是自我挑战的原因。而且那个时候也抱着一种想法,就是说龙应台你这一去的话,恐怕到最后这三年之后你是身败名裂,有那种心理准备。 

  主持人:我知道您特别地喜欢《庄子》。那么《庄子》中有这样的思想,他的意思就是说真文人终身不仕,那么您可以说您做了仕对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呢,或者说是别样的一种尝试?像李敖先生在您当局长之前曾经预言您连三个月都干不了,那么最后您是可以说是很完满地把这个做完了,画了一个句号,在您最开始毅然决然地接任和最后坚决辞职,这两者相比较的话,心态上的变化主要是表现在哪些方面? 

  龙:当初毅然决然的接任是抱着一种决心,就是自我挑战。真的是自我挑战。而且准备说去身败名裂。因为也知道政治很险恶,那但是没有预料到,走的时候那么难。走的时候很难,是因为在做事的那三年多的时间里头,在台北呢,第一个是得到广大的台北市民非常非常真诚的支持,那同时是非常难得的是文化界的,简直说是牵着我的手走过这三年多。我知道他们的心理,就是也知道那个政治的险恶,而且也觉得有一个文化人在那个里头做事情,大家都有一种心态,就是说这简直就是那个石缝里头的一片青绿的叶子,就怕它被践踏了。所以在那三年中得到那么多文化界的保护这样走过来了,所以走的时候,文化界想要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