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Page 2…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文学呈现出新的格局和艺术景观。现实主义 

在开放和流动中不断深化,丰富手法,扩展领域;现代主义在新的世界局势 

和生存环境中发生蜕变;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勃然兴起。以法国为中心的荒 

诞派戏剧,新小说,存在主义文学,以美国为中心的“垮掉的一代”诗歌、 

黑色幽默小说,以拉美为中心的魔幻现实主义及“爆炸文学”,成为当代最 

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由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文学保持了实验与探索的锐气;由传统现实 

主义到新现实主义,文学保持了与现实人生的直接联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地域文学的发展,也不断给世界文学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 

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文 

学相互渗透与交融已是大势所趋。在碰撞中融合,又在融合中产生新的裂变, 

如此往复,使文学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本书试图站在世纪末高度,对当代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的嬗变轨迹和 

重要文学现象加以描述,勾画出大致轮廓和基本走向。 


… Page 3…

世界当代文学史 


… Page 4…

                                 一、概述 



                             1。当代人的处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从噩梦中醒来,步入了当代社会。战争在不 

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后果,但其精神创伤却是一致的。耗时 

6年,殃及60余个国家和地区,伤亡9000万人,人们对理性与良知发生怀 

疑,上世纪末尼采曾宣告上帝死了,而当代人则要冷静地想一想:人是否也 

死了? 

     大战方休,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又起,战时的盟友转眼便成敌手,狂热 

的军备竞赛,核威胁,此起彼伏的区域性战争,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充满敌 

意的、危机四伏的世界,人无法把握命运,预测未来。 

     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物质文明给人带来了舒适与享受,但文明负面效 

应也日益突出:公害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不平 

衡造成的贫困,疾病与死亡;机器对人的控制,利润原则的横行无忌,旧的 

道德标准伦理秩序及长期支撑精神大厦的价值系统的解体,使当代人对外部 

世界及自身存在的意义均发生了怀疑。当代人需要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 

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建造横渡悲观与虚无之舟。 



                             2。欧美文学走向 



     发生于法国的存在主义文学是对当代世界最初的也是影响最为深广的反 

应。 

     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这种萌芽于19世纪丹麦人克 

尔凯郭尔,在20世纪初被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体系化了的哲学,在战时的 

法国找到了精神同盟。经过萨特、波伏瓦和加缪的发扬,存在主义哲学成了 

战后法国人的主要精神支柱之一,并随着存在主义文学迅速扩散到欧洲和美 

洲。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原本荒诞,凡人生而痛苦,但人通过选择和行动能体 

现出自由的本质。战后的存在主义更注重人的抗争和行动。萨特等人的一系 

列作品在展示人的荒诞处境时总是着力于表现人的“介入生活”的勇气和行 

动的力量。萨特以《争取倾向性文学》为题著文提倡作家为社会和时代写作, 

加缪则表示作家无论愿意与否都得“上时代的大船”。 

     存在主义关于世界荒诞的思想不胫而走,首先在法国本土引起共鸣。荒 

诞派戏剧认定人类的现实和历史、语言和行为均无意义,一切都处于脱节、 

破碎和崩溃之中,包括戏剧艺术的传统形式。因而他们以“反戏剧”的“荒 

诞的”形式为当代人和世界造型。荒诞派戏剧在英国、美国引起广泛的回响。 

     年轻一代作家对现实问题更为敏感,其反叛行为更带情绪性,“愤怒的 

青年”对英国社会阶级壁垒,教会和统治集团,对沉闷乏味的现实生活和虚 

伪势利的世风的怒气冲冲的抨击,“垮掉的一代”在麦卡锡主义政治高压, 

传统观念的窒息和商业化社会包围之中的凄厉“嚎叫”和吸毒、性放纵、玩 

世不恭的“垮掉”生活方式,表现了战后一代无以解脱的精神苦闷和当代社 

会个人生存问题的尖锐性。 

     在对社会的批判和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中,一部分作家对个人的作用越来 


… Page 5…

越持怀疑态度,他们便以戏谑的态度对待荒诞的社会人生,于是出现了“黑 

色幽默小说”。黑色幽默小说着力揭示存在的荒诞性,揭示社会对人的压迫, 

社会与人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加以夸张、扭曲、使之变形,达 

到滑稽可笑的程度,它表现的是变态的喜剧性,是隐现于嘴角的半是讥讽半 

是自嘲的苦涩的笑。 

     当存在主义者要为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而选择、行动的时候,新小说派 

则对“人类中心主义”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人看着世界,而世界并不回敬 

他一眼”,世界业已“物化”,个人完全无足轻重,因而在他们的小说里, 

物占了主导地位,人则成了陪衬,结构安排上以心理时序与空间为依据,现 

在、过去、将来并存,幻觉、梦境、现实交错,语言风格则追求冷静、准确 

和客观,避免由人赋予事物以意义。但与传统小说相比,新小说往往都是“召 

唤结构”,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艺术空白,读者非积极参与不能有所得。由 

此可见,新小说在艺术世界里对“物”的倚重,正是为了在现实世界里唤起 

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果说存在主义文学是在作品中恢复人的尊严,那么 

新小说则是要在阅读中给人以主人的地位。  60年代以后新小说的影响已遍 

及欧美及日本。 

     从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垮掉的一代、新小说到黑色幽默,西方 

文学继承和发展了上半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实验和革新精神,对包括现代主 

义在内的所有的价值尺度、艺术观念、艺术的形式、技巧与方法进行了严肃 

的批判,形成一股后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为 

思想基础,对现代主义假想的中心和权威,包括“高雅文化”和“文学贵族 

主义”的等级观念,作为新传统的艺术规则均予以无情的破除,与五六十年 

代兴起的以拆散结构、消解意义、反美学、反形式为特征的解构主义批评互 

相发明、印证,成了战后至70年代文学的主潮。80年代起,后现代主义文 

学在西方已呈停滞状态,而其影响却日益向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扩散,与各 

种地域文学、民族文学产生了呼应。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苏联、东欧和亚洲仍受到推重,并更多地保持了传 

统的形式和技巧。在欧美国家,现实主义也在继续发展,但已与传统的现实 

主义不可同日而语了。法共党员阿拉贡曾不遗余力地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 

义,而他本人的小说创作却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印记,卢卡契的“伟大现实 

主义”观点日益现出其保守与狭隘性,加洛蒂认为“没有任何艺术不是现实 

主义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艺术不是参考了在其以外并不以其为转移的现 

实的”。他主张“无边的现实主义”,有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等同,从而取消 

现实主义的弊端,但也正好与一个事实相吻合:即现实主义的传统模式已经 

消解,当今现实主义在哲学基础、美学倾向和艺术形式上均已发生变化,它 

与现代主义的边界已不甚清楚了。 



                     3。亚非拉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化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属于第三世界,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文化中的传统因素、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比较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 

着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也在出现新的面貌。战争的 

结束对德意日等国人民意味着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出来,对欧美发达国家意 

味着重获和平,而对第三世界国家则在战胜侵略者的喜悦之外还有一层从殖 


… Page 6…

民统治下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欢欣鼓舞。这点特别体现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 

家里。对这些国家来说,当代是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因此在50年代,当西 

方文学在着力于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时,中国和一些东方国家的 

文学则显得明朗、单纯而富于朝气。在中国,由于国际关系和政局的变化, 

文学逐渐自立于世界文学主潮之外,由孤立、封闭而窒息。80年代以后,随 

着经济文化的逐步开放,文学已有了一个较大的生存空间和国际性背景。 

     日本由于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倾向,一直与 

西方社会保持着紧密联系并处于相近的精神文化氛围中,西方文学思潮和大 

的动向都会在这里产生反应。加之经济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高速发展造成 

的社会需求,日本文学呈现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的局面,其推理小说和科幻 

小说尤有特点。 

     非洲和拉美都有着古老的文化,由于近代以来的殖民统治而在经济政治 

上发展缓慢,而文学事业则与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个性意识、民 

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当代作家希望自己的文学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从而 

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努力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从 

1945至1990年,拉美国家有5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在1986年至1991 

年短短5年之中,非洲有三位作家获奖。非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正在以崭新的文学显示其独特的魅力。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主的拉美“爆炸文 

学”,将艺术的主根须深深扎入印地安神话和拉美的神奇现实之中,广泛地、 

创造性地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在感受方式、观 

察视角和艺术风貌上独树一帜,不单在西班牙拉美地区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 

位,而且在欧洲和北美风行一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文学倒流”现象。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文学的崛起,使得欧洲在文学史上的中心地位发 

生偏移,形成文学上的多元共生局面。 



                          4。多元化的世界文学 



    20世纪文化的一大特征是东西方文化走向的对流现象。日本、中国、朝 

鲜及东南亚国家先后引进西方话剧,并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出现 

西化现象,而西方人则如获至宝地从梅兰芳的京剧、日本的歌舞伎和印尼的 

巴厘戏剧寻求创新灵感,从老庄孔孟的哲学中挖掘救世良方。两次世界大战 

荼毒生灵,摧残人性,却也以残暴的方式在各地区各民族间进行了沟通和联 

系,交通和信息业的发展使偌大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村庄,地球人已越来越 

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境地了,因此,非洲、拉丁美洲以至亚洲文学的崛起, 

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学共同构成众声喧哗的局面,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实主义作为流派,在19世纪占尽风光,至20世纪已是强弩之末。现 

实主义精神及其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仍在顽强地展示其生命力。它受现代主 

义的诸多先锋派的冲击,铅华退尽,而风骨犹存,正在不断地调整、更新、 

变换角度、加强深度,打破疆 界,丰富手段,随时窥测时机,以图再作狮 

子吼。现代主义自诞生之日就以创作为旗帜,数十年中,除旧布新,标新立 

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二次大战之后又自我革命,脱胎换骨,形成后现 

代主义潮流,并成为主流文学。后现代主义以极端的态度反传统,反艺术, 

反美学,破坏规范,消解中心,抹杀意义,很容易走进山穷水尽的境地,因 

此有回归之意,许多极具前卫意识的作家对现实主义的风格已较为心平气和 


… Page 7…

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各擅其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