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着枯枝败叶,泥沙鱼虾,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是想象的洪流,那蒸腾浮荡在 

水面河堤上挥之不去,迷离朦胧的是超现实的云雾。作者所关注的,始终是 

拉美人的精神现实。 

     作者写霍·阿卡迪奥的死是这样写的: 

     霍·阿卡迪奥刚刚带上卧室的门,室内就响起了手枪声。门下溢出一股 

血,穿过客厅,流到街上,沿着凹凸不平的人行道前进,流下石阶,爬上街 

沿,顺着土耳其人街奔驰,往右一弯,然后朝左一拐,经直踅向布恩迪亚的 

房子,在关着的房门下挤了进去,绕过客厅,贴着墙壁 (免得弄脏地毯), 

穿过起居室,在饭厅的食桌旁边画了条曲线,沿着秋海棠长廊蜿蜒行进,悄 

悄地溜过阿玛兰塔的椅子下面 (她正在教奥雷连诺·霍塞学习算术),穿过 

库房,进了厨房 (乌苏娜正在那儿准备打碎36只鸡蛋来做面包)。 

      “我的圣母!”乌苏娜一声惊叫。 

     于是,她朝着血液流来的方向往回走…… 

     马尔克斯构思《百年孤独》达16年之久,直到脑海中兀然跳出这个场面, 

他才感到对全书的风格有了把握。在这里,街道,房间,乌苏娜和阿玛兰塔 

的行为动作都是精确可信的写实手法,唯有那一股带着生命余热、充满灵性 

的血流,伴随着神秘的气氛,它是虚幻的,然而以它来表现亲人之间的心灵 

感应,却又是极为真实的。马尔克斯曾说,他花了30年时间琢磨小说艺术, 

 “才领悟到我们小说家常常忽略的事情,即真实永远是文学的最佳模式。” 

由上例不难发现,他所谓真实绝不仅是客观世界的物理真实,也包括人的精 

神世界的真实,包括梦魇、幻觉,心灵感应的真实。死者的血前去寻找亲人 

是真实的,菲兰达也是真实的,她生在幽灵徘徊的阴暗城市,“在一个月白 

风清的夜晚,她看见一个漂亮的白衣女人穿过花园向教堂走去。这个瞬间的 

幻象特别使她心潮激荡,因为她突然觉得自己完全像是这个陌生女人,仿佛 

这个女人就是她自己”;乌苏娜同样是真实的,她说搁在橱上的那个罐子会 

掉下来,它果然就掉下来摔得粉碎。 

     同样,鬼魂也是真实的。阿吉廖夫被阿卡迪奥用标枪扎死。晚上,乌苏 

娜却看见阿吉廖尔站在水缸边,“正在用芦苇草做的止血塞堵着脖子上的窟 

窿”。此后他总是站在水缸边洗伤口,布恩迪亚夫妇无奈,只得搬走。但是 

多年以后,阿吉廖夫又来了,“白发苍苍,动作颤颤巍巍”,已经衰老了许 


… Page 76…

多。鬼魂也会衰老,而且他在阴间又死过一次。这里的鬼魂,显然是布恩迪 

亚夫妇负罪心理和恐惧感的外化,它也正好符合拉美民间对于生死问题的看 

法。 

     此外,东西方神话传说中那些在人类精神历程中留有印迹的部分在作者 

看来也都是真实的。俏姑娘雷麦黛丝在狂风中乘床单升天的描写与作者少年 

时看过的《天方夜谭》中的飞毯故事不无牵连;马孔多连续下了四年零十一 

个月的大雨则是《圣经》中宇宙洪水的借用。 

     时间上的回旋和手法上的反复也是此书一大特点,七代人当中,有许多 

人名字重复,如奥雷连诺,阿卡迪奥;有的人行为重复,姑侄乱伦的事出现 

过三次;有的人重复自己,如奥雷良连诺熔化金币做小金鱼,卖了金鱼换金 

币,再熔化金币做小金鱼……一代代的人在重复着徒劳的努力,最后全被一 

阵风刮走,未留任何痕迹,有如《红楼梦》的结尾,“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 

净。” 

     作者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小说初版就印了120 

万册,并立即引出连篇累牍的评论。小说再现了加勒比地区五十年的世事沧 

桑,它表现了战争、疾病和人对环境的破坏,但主线是弗洛伦蒂诺·阿里沙、 

费尔明娜·达萨与其丈夫这三个人的情感纠葛,被评论界认为是完美的爱情 

专著。 

     达萨曾自以为爱上了阿里沙,后来发现那仅是一种幻觉,她拒绝了阿里 

沙,嫁给了医生乌尔比诺。他们一起生活了50年,在公众心目中是典型的美 

满姻缘,实际上从新婚之夜起他们就明白彼此并不相爱。阿里沙被达萨拒绝 

后醉心于花街柳巷的冶游,一直未娶。他以追逐女人来填补在他心中留下的 

空白,直到渐入老境,他终于以对人生世相的精辟见解打动了达萨,使她投 

入了他的怀抱。但是早年那种生涩而清纯的感情已荡然无存。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创作风格上的一个转折,《百年孤独》 

中那种云蒸霞蔚的魔幻色彩已消散殆尽,袒露在读者面前的是历历在目的峰 

峦沟壑。叙述手法干净利落,不再制造迷宫和旋涡,玄奥的哲理和神秘的宿 

命观念也淡而化之,阅读成为一件比较轻松的事。但是平淡中依然显露着绚 

烂,作者对人物心理、行为,对其周遭环境氛围的描写,一望而知是马尔克 

斯式的。《百年孤独》中那种贯穿全篇的幽默在这里更加发扬光大,只是《百 

年孤独》中的幽默总回荡着作者悲悯的叹息,而这里的幽默则有一种超然的 

谐谑,比如作者这样写乌尔比诺医生那只著名的鹦鹉: 

     这是一只羽毛被剪,脾气怪癖的鹦鹉。你要它讲话的时候它缄默不语; 

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它却信口开河夸夸其谈……乌尔比诺医生借助于他教 

育热情中最艰辛的方法,终于使鹦鹉学会了像科学院院士那样讲法文。后来, 

完全是出于对美德的偏爱,乌尔比诺医生还教会它用拉丁文引吭高歌弥撒时 

的颂歌和圣·马克福音中的几个片断。但是教它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时,他 

却失败了。这样写一只鹦鹉作者还嫌未能尽兴,在后面又给它添了更为精采 

的一笔:当它在半夜看见贼翻墙进来时,机智地学了几声狗叫,那贼慌忙逃 

走了。不难发现,从塞万提斯传下来的夸张和幽默,在这里仍笼罩着淡淡的 

一层魔幻云烟。 

     马尔克斯一直认为,加勒比地区有着与欧洲迥然不同的现实,他称之为 

 “神话的现实或魔幻的现实”。他本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现实的一部分, 

他既有欧洲和东方文化的素养,又植根于拉美的现实,以加勒比人的眼光看 


… Page 77…

取这个独特的世界,那么他的作品自然是卓然不群,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 



                          9。略萨与结构现实主义 



     巴尔加斯·略萨(1936。3。28~)是秘鲁作家,他的作品在西班牙、拉丁 

美洲广为流传,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略萨从1952年开始写作,1962年发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一举成名。 

此后每两三年发表一部作品,主要有《绿房子》(1966),《“大教堂”里 

的谈话》(1969),《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胡莉娅姨妈 

与作家》(1977),《世界未日之战》(1981)和《马伊塔的故事》(1985)。 

此外还有剧本《达克纳城的小姐》 (1981)和两部短篇小说集。他的文学成 

就受到高度评价,他本人在70年代被选为国际笔会主席。 

     略萨的作品始终以社会政治题材为主,具有对现实进行讽刺批判的强烈 

的倾向性,人称“拉丁美洲的德莱塞”。但在表现手法上略萨却是独树一帜, 

在小说结构上尤其讲究,被评论界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结构现实主 

义的特点在《绿房子》和《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绿房子》写20年代以来秘鲁北部的社会生活。全书由五个故事组成: 

鲍妮法西娅的经历和她与利杜马的婚姻;伏屋的一生;安塞尔的生平及绿房 

子的兴衰史;胡姆的反抗;四个二流子的故事。作者所要表现的是:科学技 

术的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并未改变普通人忍受剥削和压迫的命运,反抗的火 

山随时会爆发。他把不同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经历分割为小块,按照 

新的时空顺序加以组合,使几条线索齐头并进,读者同时被几个悬念攫住, 

不能不穷根究底读下去。 

      《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写的是,由于边境地区士兵不断骚扰当地 

妇女,潘达雷昂被派前去组建军中流动妓院——劳军队。他化装为商人带妻 

子和母亲前去赴任。工作很有成效。劳军队的活动被敲诈未遂的记者揭露, 

加之潘达雷昂为悼念军中名妓“巴西女郎”,公开穿起军服为她送葬,暴露 

了军官身份,一时舆论大哗,妻子出走,他本人被撤回,发配到北部高寒地 

带任职。 

     这部作品原本有 30万字,但作者以独特的结构方式将全部内容压缩在 

17万字当中,读来别有风味。全书十章中有三章纯粹是对话,作者的叙述成 

分减少到零,而代之以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通过镜头的移动,画面与声音的 

剪辑展开情节线索和人物内心活动的轨迹。有一段写上尉到妓院去体验生 

活、了解行情,作者是这么写的: 

      “我想打听一下……有关您的生意……” 

      “当然可以,”秋秋蓓严肃起来,表示同意,用眼睛打量着他,“不过 

我想你不会是到这来谈买卖的吧?可能是另外一种事情吧,潘托哈先生。” 

      “我头痛极了,”潘托哈蜷起身子,盖上毯子,“全身都散了架,又冷 

又热。” 

      “你怎么能不头疼呢?你怎么能不发寒发热呢?我太高兴了!”波奇塔 

跺着脚,“快四点了才上床,一到家就跌倒了,白痴!” 

     潘达雷昂·潘托哈跟妓女秋秋蓓说着话,紧接着就出现了躺在家里喊头 

疼的场面,中间没有任何连接成分。但是从他妻子波奇塔的抱怨,读者可以 

自己把断开的部分连接上。这种剪接方式有时是情节的主线和副主线跳跃式 


… Page 78…

地互相穿插,有时候是将两件不同的事情由一点相似处并置起来,互相烘托, 

如电台播音员与潘托哈的争吵与潘家婆媳与“方舟兄弟会”的争吵衔接在一 

起,使“争吵”的气氛更加热烈;有时则以一个意义相关的词把不相干的心 

事串连起来,比如: 

      “尝尝,要趁热尝,……我兴致来了,做了这种汤,你觉得怎么样?” 

      “您的口味真不错,选中了这四位姑娘。”“巴西女郎”调皮地对潘达 

雷昂笑了笑。 

      “各种发色和味道都有了。” 

      “太好吃了,妈妈,很像咱们沿海地方叫做奇尔卡诺的那种汤。” 

     在这里,美色与美食由“味道”一词串联起来,相得益彰。 

     在《绿房子》里也充满了场景的急剧转换,如在北方星旅馆安塞尔莫同 

欧塞比奥抢着付钱,一个闪回镜头,却是欧塞比奥在绿房子里付嫖帐。有时 

两人正在对话,横插进一个第三者,第四者。有时作者指定一个叙述人,由 

他控制人物的行动,推进情节。作者自称为“中国套盒式”写法。对白与独 

白、对话与叙述,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梦幻与现实交叉混合,产生万花筒 

般的效果。 

     秘鲁评论家阿尔维托·桑切斯认为:“结构现实主义的现实的再创造, 

是要创造一个与上帝创造的世界有所区别的世界。”略萨谈到创作时写道: 

 “伟大的小说不是去抄袭现实,而是把现实解体而又适当地加以组合或夸 

张。这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 是要把现实表现得更富于多面性。”艺术史 

上的高峰都是艺术家将群山粉碎重新塑造而成,这是古今艺术家的共识。但 

是结构现实主义格外强调的除了“重塑”之外还有立体感和多面性。强调“素 

材被全部用完”,现实的每个侧面都被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它与本世纪初 

毕加索所创立的“立体主义”画派一脉相承。立体主义主张把一切形象加以 

分解,然后根据创作意图将其重新拼装,立体派绘画往往在画面上同时表现 

物体的几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角度表现物象。这种艺术观念无疑给了结构 

现实主义以启示。 

     美国作家多斯·帕索斯对结构现实主义的影响也显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