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使命,种族隔离的种种后果便构成了她所有作品的基本主题。她曾经表示, 

她所关心的是“人的解放”,包括黑人的解放和白人的解放。她认为,当一 

个人奴役他人的时候,他同时也在奴役自己。自由从来不是单方面存在的: 

在别人不自由的情况下,你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正是因为这种对自由的深 

刻理解和追求人类之爱的博大胸怀,使她作为白人,却能以黑人的眼光看南 

非现实,并能对黑人的内心世界洞幽发微。她以同样悲悯仁慈的眼光看待白 

人和黑人,所以可以客观、准确地描绘出南非人的内心现实。 

      《尊贵的客人》将南部非洲几个国家的自然特征和政治动乱的情形集中 

起来进行构思,写民族独立的艰辛与复杂。 《博格的女儿》写一位死于狱中 

的白人进步人士的女儿的遭遇。其中博格是以70年代南非反种族主义运动的 

领袖人物亚伯拉罕·费歇尔为原型塑造的。此书出版后被当局查禁4个月, 

而此前的长篇小说《陌生人的世界》(1958)曾被禁10年,《已故的资产阶 

级世界》(1966)被禁12年。在获诺贝尔奖的消息公布后,当时的南非总统 


… Page 106…

德克勒克当即向戈迪默公开祝贺,而戈迪默冷冷地说:“只要我们的政府还 

是一个全白人的政府,我就不会从他们那里接受任何表扬,从前不会,将来 

也不会。”长期以来,为了迫使南非当局放弃种族歧视政策,实行民主政治, 

戈迪默一直呼吁国际社会制裁自己的国家。有一段时间,由于南非当局调整 

政策,美国部分解除了对南非的制裁,戈迪默向记者表示,解除制裁使她非 

常不安,感到“很难过”。她是爱国者,更是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者。 

    她的另两部杰作是《七月的人民》和《我儿子的故事》。《七月的人民》 

写内战时期,一个白人家庭在其黑人奴仆的帮助下逃到一个村庄,在一座废 

弃的棚屋中勉强生存。“七月”是这位奴仆的名字。在这种不同寻常的生活 

境况中,主仆关系逐渐移位,七月成了这家白人安全的保障,生活的依靠, 

成了庇护他的“人民”的君主。白人在这里尝到了受黑人统治的滋味。作者 

显然是在一个假想的情境中对现实进行裁决。它表明白人中心主义与黑人中 

心主义都是狭隘的,妨碍南非民族融合的偏见。作者这种手法被称为“预言 

现实主义”。 

      《我儿子的故事》则是以一个黑人孩子的眼光来看现实的。黑人政治活 

动家索尼长期从事反种族隔离的地下活动,逐渐与妻子和儿女产生隔膜。白 

人女子汉娜同他配合默契,后来成了情人。索尼与汉娜一起看电影,被儿子 

威尔撞见,他从此失去了儿子的爱。女儿和妻子也相继参加了革命,但这一 

家人的内心创伤却再也无法愈合了。 

     索尼与汉娜的性关系既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寻求知音的企图,也表现了他 

做为一个男人的生物性扩张的欲望,而在他的潜意识中,一个受种族歧视的 

黑人男子与一位尊贵的白人女子同床则是对种族主义的一种否定。威尔饱受 

种族隔离制度的欺凌,对白人充满了怨恨,他对父亲与白种女人的奸情十分 

厌恶,但是他在梦中的艳遇却全是白种女人,他还常对着金发女郎的裸体像 

手淫,黑人女子则从来与此无缘。对白人的仇恨与嫉妒交融于一处,现实中 

受压迫受凌辱,便在性幻想中加以补偿,这是相当一部分黑人的心理。作者 

的笔触可谓细腻而深刻。 

     戈迪默被认为是反种族主义的战士,但是反种族主义不是她作品的全部 

内容。她认为写作是“探寻生活的方式”、“保持艺术独立,运用自己的洞 

察力……永远也不要让自己成为宣传家。”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真实,而真实 

是语言的终极状态,也是作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7。纳吉布·迈哈福兹 



    迈哈福兹(1911。12。11~)生于开罗最古老的区域之一——贾马利亚区, 

父亲是个虔诚的穆斯林,对国家和民族有一腔热忱。1919年开罗爆发反英斗 

争,迈哈福兹在自家屋顶的平台上观看怒潮般的群众游行场面,留下深刻印 

象。1930年他进入埃及福阿德大学(现开罗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学习,从1932 

至1935年间他在杂志上发表了40余篇有关哲学、心理学、神学、美学方面 

的文章。大学毕业后他在埃及宗教基金部和文化指导部工作,曾任电影局局 

长和文化部顾问。1971年退休后一直在《金字塔报》任专栏作家。 

    迈哈福兹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上。他认为在所 

有艺术形式中,小说是最自由的品种。他的第一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疯语》 

 (1938),接着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最后的遗嘱》(1939)、《拉 


… Page 107…

  采贝斯》和《特伊拜之战》。 

       4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创作转向了现实题材,从1945至1949年间,先 

  后出版了《新开罗》、《汗·哈利里》、《米达格胡同》、《海市蜃楼》、 

   《人生的始末》几部长篇小说。50年代他出版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宫 

  间街》、《思宫街》、《甘露街》,这部巨著于1957年获埃及国家文学奖。 

  60年代以后他继续保持着创作势头,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问世。至80年代末, 

  他已出版了近50部中长篇小说、剧本和短篇小说集。1988年,瑞典学院授 

  予他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认为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全人类的阿拉 

  伯叙事体艺术”。 

       迈哈福兹没有到过西方,领取诺贝尔文学奖这样荣耀的事,他也由于健 

  康状况而未亲自前往。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西方文学的广泛了解。俄国、法国 

  和英国的文学大师,尤其是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也夫斯基对他有着深 

  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为对自由的追求。他认为他的作品的最基本精 

                                                                ① 

  神就是自由,他要表现的是“人从一切桎梏中获得解放”。人对自由的向往 

  与追求同现实的强烈反差,激起了他涌泉般的创作灵感。关注埃及现实,写 

  当代生活,这是他的重要原则。“你为你的世界工作,就像你会活一辈子; 

  你为来世工作,就像你明天就会死去。”②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后的遗嘱》也是埃及文学史上民族历史小说的 

  真正开篇之作。小说以古代法老胡福的时代为背景,却无意复述历史,其中 

  除最主要的历史事件外,情节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对一些重要历史事实也作 

  了完全相反的描写,比如胡福本应传位于他的儿子哈佛拉,小说却写他传给 

  一位勇敢、坚强、热情、忠厚的王室以外的青年。历史只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其精神的血脉则完全是当代性的。 

        《雨中情》以1967年埃以战争为背景,当时在战局对埃及极为不利的情 

  况下,迈哈福兹连连发表政论性文章,激励埃及人民振奋精神,为收复失地 

  而英勇奋战。在大声疾呼之余又创作了这部小说,对战时埃及社会的人生世 

  相进行深入描绘。“雨中情”的“雨”是指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的环境,“情” 

  则主要是指一批不顾民族危亡的男女醉生梦死的生活,其中通过放映色情影 

  片诱骗女孩子的摄影师,利用职务之便污辱演员的电影导演,追求金钱和变 

  态性爱的老鸨等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要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 

  犹歌舞”的现实来惊醒麻木的人们。 

       迈哈福兹最钟爱的是他的“三街”:《宫间街》、《思宫街》和《甘露 

  街》,这也是公认的他的代表作。这个三部曲所展现的是自1917年至1944 

  年间埃及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它以一家三代人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 30 

  年间埃及社会的动荡和变化。迈哈福兹历来认为文学应成为社会发展的晴雨 

  表,应有助于读者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这部作品正是他这一创作思想的卓 

  越体现。 

        《宫间街》的中心人物是开罗的普通商人阿卜杜·贾瓦德。他以绝对权 

  威主宰着自己宗法制的家庭,但是世道在变,子女们各自在寻求自己的生活, 

  他们不顾父亲的恐吓和惩罚,设法挣脱束缚,独立做人,贾瓦德深感痛苦和 

  迷惘。儿子法赫米在游行时遭枪杀,他的死象征着反叛的年青一代面临的艰 



① 《世界著名作家访谈录》,第222 页。 

② 《世界著名作家访谈录》,第222 页。 


… Page 108…

险的道路。贾瓦德逐渐明白旧式的权威已无法限制今天的青年人,只好向儿 

女们让步。 

      《思宫街》中,小儿子凯马尔继承了哥哥法赫米的观点,但他并不像法 

赫米那样投身民主运动,只情愿做一个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旁观者。而孙子一 

辈则充满了政治热情,他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加入共产党,立志为民族解放 

斗争献身。但也有一部分青年人加入了反共的“穆斯林兄弟会”。 

      《甘露街》的主人公是贾瓦德的小外孙艾哈迈德。艾哈迈德在小学里教 

书,同时为进步刊物撰稿,他结识了印刷工人的女儿苏申,结为伴侣,一起 

为民族解放而工作。艾哈迈德后来被捕入狱,他对此十分坦然,因为“人类 

所以比其他动物优越,就是他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选择和意愿自我牺牲”。 

他走的是他自己愿意走的路,他在人格上精神上是自由的。 

     迈哈福兹有深厚的哲学功底,他的作品在社会政治事件、人物的遭逢际 

遇背后总是潜伏着一层对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意义等基本问题的思考,因而 

显得意蕴深厚。 



                             8。沃莱·索因卡 



     索因卡(1934~ )出生在尼日利亚西部的阿贝奥库塔城,是约鲁巴族人。 

阿贝奥库塔意即“岩下”,一条以奥贡神命名的大河穿城而过,河边的山岩 

上则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奥贡神在索因卡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称之 

为“我们的创造和毁灭之神、诗歌和冶炼之神”。索因卡的父亲是一所教会 

小学的校长,母亲也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这使索因卡从小深受基督教文 

化浸润。索因卡3岁上学,4岁已能说流利的英语,英语和约鲁巴语同时伴 

随他长大,《圣经》典故和约鲁巴民间千奇百怪的精怪灵异故事在他心中交 

织成五彩斑斓的图画。18岁时他考入尼日利亚最高学府伊巴丹大学,两年后 

转入英国利兹大学英文系。瑞典学院1986年在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称赞他 

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这与他早年跨文化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索因卡才思敏捷,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痴心与浊水》(一译《阐释者》 

 (1965)、《混乱的岁月》(1973),自传《人死了——狱中笔记》(1972)、 

 《在阿凯的童年生活》(1981),诗集《伊当里及其他》(1967)、《狱中 

诗抄》 (1969)、《地穴中的梭子》(1972)和文艺论著《神话、文学和非 

洲世界》 (1976),但他用情最专、成果最大的还是戏剧。 

     索因卡在利兹大学期间,学生戏剧活动十分活跃,欧洲的古典和现代剧 

作被大量搬上舞台,他怀着浓厚的兴趣参加了学生剧团,潜心研究导、表演 

艺术,大量阅读剧本。大学毕业后他在伦敦皇家剧院任过两年剧本审稿人, 

正值奥斯本、韦斯克、贝克特等戏剧家的作品纷纷在此首演,又给他提供了 

一个研修戏剧的绝好机会。这两年中他的《沼泽地居民》和《狮子和宝石》 

相继在伦敦和伊巴丹上演,已开始在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1960年回国后, 

他先后组建了“1960年假面具”剧团和“奥里森剧团”,在导演、表演的同 

时创作了大量剧本,主要有:《裘罗教士的磨难》(1960)、《森林之舞》 

 (1960)、《强种》(1964)、《路》(1965)、《疯子和专家》(197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