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主”的结构方法,王炼的《祖国狂想曲》依据“奏鸣套曲”的方式分为四 

个乐章,乐章中再分节,形成“交响乐式”的戏剧结构。陈白尘改编的《阿 

Q正传》在演出中由身着现代服装的讲解员不断进行解释、评价、感叹,故 

意打破幻觉,提醒人们正处于观演关系中。郭大宇、彭志淦的《徐九经升官 

记》将人物一分为三:一个真身、两个幻影,让他同时出场,并发生冲突。 

用这种方式将人物复杂的内心矛盾外化,获得新奇的舞台效果。 

     精通法国文学的高行健自70年代末开始进行戏剧实验,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彼岸》(1979)、《绝对信号》(1982)、《车站》 

 (1982)、《喀巴拉山口》、《行路难》、《独白》、《野人》等。《绝对 


… Page 125…

信号》以劫车与反劫车为故事构架,融入了五个人的心理历程,是对当代青 

年价值观念的剖析。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一系列创新:小剧场的演出方式,既 

打破幻觉,也打破观演关系,使观众参与其事;假定性的充分运用,以虚拟 

动作代替写实性动作,辅之以灯光、音响,造成场景变换;打破单一时态, 

过去的事件可以再现,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可以预演,在时空的颠倒、错位 

与重叠中扩大艺术表现力;《车站》写一群盲目等车者的心态和情绪,将社 

会人生的某些侧面提炼为一个荒诞的戏剧情境,很有概括力与启发性。《野 

人》试图将话剧中“话”的因素加以消解,使其回到更深厚广大的戏剧传统 

中去,语言只是多个声部中的一个,它与音乐、音响及演出现场观众的反应 

交混在一起,与舞蹈、影象、虚拟性表演等视觉因素造成对位,形成剧场性 

强烈的总体效果。戏曲的唱念做打,交响乐的结构方式,以至歌舞、面具、 

傀儡、哑剧、朗诵等等手段都成为本剧的有机部分,显示出艺术综合的巨大 

魄力。 

     80年代中期以后,戏剧导演艺术的发展呈先声夺人之势,林兆华、徐晓 

钟、王贵都是活跃而有成绩的导演。徐晓钟执导的 《彼尔·英特》、《桑树 

坪纪事》,尤其是后者,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导演语汇和美学追求,后起之秀 

查丽芳编导的《死水微澜》在话剧与戏曲的艺术联结与沟通上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探索。但是相形之下,戏剧的文学意识却比较贫弱,剧本创作缺乏生气, 

近年剧坛已很少有结构宏伟意蕴深厚的大制作,只有实验性小剧场演出在京 

沪两地活跃。但导演艺术及戏剧艺术整体观念的进步必将激起戏剧文学创作 

的新浪潮,此是后话。 


… Page 126…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