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文学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文学史-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至从一个画面突然跳到另一个画面,使人无法弄清那个得胜还朝的强盗在 

此之前是如何行动的……剪刀加胶水,总算避免了导演令人厌烦的叙述,时 

断时续地把故事情节交待出来。”这可以算是对他本人小说创作的形象概括。 

      《弗兰德公路》是他的成名作,情节主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溃 

败中乔治和两个战友的遭遇。乔治在战后一个夜晚对往事的回忆,他的被捕, 

两个战友对各自战马的怀念,三个人的声音彼此呼应。作者用大段篇幅和详 

尽的笔触描绘死马。 《历史》是叙述者一天的经历:早晨出门,遇见朋友、 

就餐、卖旧家具、偶然发现几张旧照片和明信片、走亲戚、夜里回家,借助 


… Page 27…

照片和明信片将情节引伸开,交织成一张回忆的网,以此表现纷繁杂沓的世 

界。把现实分割成一块块活动着的浮雕,细加描绘,有的评论称之为“照相 

笔法”,并预言这是文学新纪元的开端。 


… Page 28…

                               三、英国文学 



                                  1。概述 



     战后英国文坛,现代主义运动已随着D·H·劳伦斯、W·B·叶芝、F·伍 

尔夫、J·乔伊斯和M·福特等人的去世而丧失了活力。面对严峻的现实,人 

们无心进行过多的形式上的探索,于是传统的影响骤然增大,只有马尔科 

姆·劳里的 《在火山底下》(1947)、戴维·琼斯的《诅咒》(1952)能把 

现实主义的叙事表层同神话和多重象征融合起来,体现出对人类价值的深沉 

思考。50年代,被称为“愤怒的青年”的文学流派异军突起,它不具备艺术 

探索的先锋性,却以其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自由放任的叛逆风格而拨动一 

代青年的心弦。 

      “愤怒的青年”。包括小说和戏剧两个领域,其文学成就以奥斯本的剧 

作为最高代表,发轫之初则是以小说名世,主要作家有约翰·韦恩和金斯利·艾 

米斯。韦恩的《大学的漂泊》(1953)写一个大学毕业生拉姆利以社会局外 

人自居,不接受高学历的人应有的职业,而去当勤杂工,走私者,以此洗刷 

正统教育的痕迹,与社会对抗。但他又缺乏力量和毅力,最终又使自己溶入 

了那个他曾竭力逃避的社会。《及时行乐》 (1955)继续讲流浪汉的故事, 

 《打死父亲》(1962)写父子冲突;而1967年发表的《小天地》则是以个人 

感受到的威胁和压迫为主题,其“愤怒”的情绪已比较内在了。艾米斯的《幸 

运的吉姆》 (1954)写一个蔑视传统,自行其是,而又鲁莽,多疑,处处碰 

壁的年青人。《找一个像你这样的姑娘》(1960)主人公则只关心怎样才能 

无牵无挂地尽情作乐。艾米斯的小说对话机智,笑料俯拾即是,可读性强。 

此外,约翰·布雷思的《往上爬》(1957)、《顶层的生活》,托马斯·欣 

德的 《像拉里一样幸福》,也可归入“愤怒的青年”这一流派。 

      “愤怒的青年”文学流派基本上采用传统手法,但它所描绘的一个个流 

浪汉式的反英雄却给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提供了新的类型。 

     50年代中期,以传统形式和现实主义手法为主的局面有较大的改观,威 

廉·戈尔丁、艾丽斯·默多克、穆丽尔·斯巴克和劳伦斯·德雷尔等人在艺 

术形式的实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安东尼·伯吉斯、布丽奇·布罗菲 

等人继续着这种探索势头。戈尔丁的《蝇王》是一部大胆创新之作,邪恶以 

寓言形式贯串全篇,他以实验室的手法验证了人所蕴藏的毁灭力量。《遗产 

继承者》则具体展示了这种毁灭,写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如何毁灭了自己的祖 

先。《塔尖》中的大教堂塔尖代表着纯洁、圣恩与神圣意志,却又是罪恶的 

标志、人类专横放肆的记录。因为建造过程中的渎圣行为比比皆是。默多克 

是牛津大学哲学教师,她的《在网下》把心理描写与流浪汉传奇结合在一起, 

 《逃避巫士》和《沙堡》的风格有所变化,出现魔术、双重意义和象征色彩。 

 《钟》写一宗教团体的解体。作者试图表明,个人及社会的失败都起因于缺 

乏爱和恋爱的失败,两者都是精神失常和因循守旧的习性所造成的,而根本 

原因是自我中心。她认为人应当克制主观性,承认别人的存在,这样才能产 

生爱和谅解。她的人物大部是在环境压力下探求个性,自我意识和解脱的出 

路。斯巴克惯于把人物放在一个个狭小封闭的世界里,《死亡的象征》中等 

死的老人只有一根电话线与外界相通,神秘的电话带着超自然色彩;《安慰 

者》写一群因环境所迫而精神失常的人,他们彼此间不进行交流,使本来狭 


… Page 29…

小的空间更具孤独感;《独身者》是一个未婚男子的小小世界。但她限制人 

物的活动范围,设计具有窒息感的环境还是为了刻画人物,展示人物的个性。 

德雷尔在形式技巧的创新上用力最多,最著名的是四部曲 《亚历山大港四重 

唱》,包括《杰斯丁》(1957)、《巴尔塞沙》(1958)、《蒙托列夫》(1958) 

和《克里亚》四部小说。其中第一、二、四部以第一人称叙述,第三部以第 

三人称叙述。作者对爱因斯坦空间与时间概念中的统一性极感兴趣,试图据 

此而从深度、广度、长度及时间四个方面创作小说。四部曲中前三部从深度、 

广度、长度三方面发展情节,第四部从时间方面发展。在叙述过程中,主观 

心理打破了客观实际时限,却似乎本身就是实际的时间。因而他对时间的处 

理既受了普鲁斯特等人影响,又有自己的特点。 



                            2。威廉·戈尔丁 



    戈尔丁(1911。9。19~)7岁就开始写诗,20岁时遵父命进牛津大学学自 

然科学,两年后转学文学。大学临毕业时出版了一本诗集,战争爆发后他应 

征入伍,当了5年海军,参加过几次大战役,包括诺曼底登陆。战争在他内 

心深处留下了残酷的烙印。他曾说:“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 

 ‘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 

这种人性恶的看法支配了他的整个创作历程。 

    战后他花了10年时间潜心研究希腊的文学和历史,以寻求人生的答案, 

同时写了4部小说,都未能问世。《蝇王》完稿后也先后被21家出版社拒绝, 

1954年才勉强获得出版。出版后却声誉日隆,很快被列为“当代英国文学的 

典范”,成为大中学生的必读书。此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小说,主要有:《继 

承人》 (1955)、《品契·马丁》(1956)、《赢得自由》(1959)、《塔 

尖》 (1964)、《金字塔》(1967)、《蝎神》(中短篇集1971)、《看得 

见的黑暗》 (1979)、《过界仪式》(1980)、《纸人》(1984)。  1983 

年,由于他的小说“用明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艺术和多样的具有普遍意义的 

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蝇王》写的是一群孩子的经历。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他们乘飞机 

疏散,飞机中弹,他们掉到了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岛上。由于害怕“野兽”, 

他们分成了两派。最后,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富于理智和洞察力的西蒙为了弄清“野兽”的 

真相,独自上山去察看,途中发现了一个叮满了苍蝇的死猪头。由于闷热、 

疲劳、臭味刺激,西蒙在恍惚中感到猪头变成了会说话的蝇王。这蝇王丑陋、 

肮脏、狞厉可怖,简直就是恶的化身。从词源上讲,在英语、希伯来语中“蝇 

王”都是“丑恶”的同义语。猪头本是代表野蛮的杰克等人献给野兽的供品, 

它幻化为蝇王,正是要揭示“野兽”正是人性中的恶,人自身兽性的发作, 

使他亲手将自己的乐园变成了屠场。西蒙最后爬上山顶,发现所谓“野兽” 

原来是一具飞行员的尸体。当他要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时,他却被当做野兽 

而杀死了。象征文明与理智的拉尔夫提了许多有利于生存和健康的建议,却 

应者寥寥,以至差点被杀掉。在失去约束的情境中,孩子们充分暴露出了“人 

性的黑暗”。 

    人性中的残酷和贪欲已足可悲,更可悲的是人对此惊人地无知,揭示人 

性的缺陷并使人们正视它,这就是戈尔丁创作《蝇王》的艺术使命。 


… Page 30…

     19世纪巴兰坦写过一部著名儿童小说《珊瑚岛》,写拉尔夫、杰克等几 

个少年流落荒岛后来团结互助、除暴安良的故事,同《鲁宾逊漂流记》一样, 

都是表现文明对野蛮的胜利。《蝇王》的几个主要人物就脱胎于《珊瑚岛》, 

而题旨截然相反。因为20世纪,尤其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代人,不仅 

对上帝早已丧失信心,而且对人自身的状况和文明本身的忧虑也日渐加深 

了。神话业已破灭,需要面对现实重建家园。 

     相对而言,古希腊戏剧给予戈尔丁的影响要比英国传统的荒岛文学深刻 

得多。 《蝇王》与欧里庇得斯的《酒神》便颇多相通之处:《蝇王》中孩子 

们的“恶”本能与《酒神》中非理性的原始力量一脉相承,并都是取胜者; 

底比斯王彭透斯不信酒神,在化装成女人窥视祭礼时,被狂热的女信徒们当 

做“野兽”撕得粉碎,这与西蒙之死如出一辙;《酒神》结尾时酒神突然出 

现,《蝇王》临结束时意外地出现了前来营救的军舰。如果说在战后英国文 

学回归传统的洪流中,戈尔丁能独树一帜的话,那么区别仅在于,他所承袭 

的传统更为深远。 



                            3。安东尼·伯吉斯 



     如果说戈尔丁以其精神承传的深远为特征,那么安东尼·伯吉斯 

 (1917。2~)则以其艺术领地的阔大而著称。批评家们无法预料他下次会拿 

出什么作品,因为在过去30余年里,他发表了40余部作品,包括通俗小说 

和论莎士比亚、詹姆斯·乔伊斯的学术著作,他还写过几部喜歌剧,合唱曲, 

6个电影和电视剧本,一部大受欢迎的交响乐,同时他又是一位很有造诣的 

语言学家,精通6国文字,这是乔伊斯影响的结果。 

     伯吉斯生于艺术之家,长期受穷,考大学音乐专业时物理不及格,只好 

改学文学。1957年他昏倒在课堂上,被医生诊断为患了脑瘤,还有一年可活。 

他闭门拼命写作一年,写了5部小说,并将第6部小说开了头。再去一查, 

脑瘤没了,于是继续写。他的小说 《马来亚三部曲》(1956—1959)写英国 

殖民地的生活,试图描述英帝国对衰落现状的麻木不仁; 《有权要求回答》 

 (1960)写一个长期居住海外的英国人回归故里的经历,揭示福利国家中传 

统价值标准降低的境况。他的巅峰之作是 《发条桔子》(1962),这部小说 

写一群生活在未来世界的暴徒们的恐怖活动,它把人类自由的实质问题加以 

戏剧化,是一部反乌托邦的幻想小说,评论界一直认为这是当代英国文学中 

最富于想象力的作品之一。但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却因其过分渲染表面化的 

暴力镜头,遮蔽了深沉的道德内涵而落下骂名。他的所有作品都贯穿着一个 

主题:个人争取自由意志的能力和自我满足的追求。 



                  4。戏剧:从“愤怒的青年”到荒诞派 



      “愤怒的青年”这一术语出自1951年出版的莱斯利·保罗的自传《愤怒 

的青年》。作为文学运动,它肇始于约翰·韦恩的小说《大学的漂泊》(1954) 

和金斯利·艾米斯的小说《幸运的吉姆》(1954),而具决定意义的则是约 

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  1956年5月,该剧由托尼·理查生执 

导,在皇家宫廷剧场上演,经电视转播后引起轰动。这次演出为英国戏剧史 

上划时代的事件,剧本则成为“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品。 


… Page 3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