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习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样培养习惯-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米琪珥不良的交友习惯面临两个困难:其一,怎样面对班里同学的取笑;其二,习得与同学相处的技巧。第一个问题就是属于认知上的困扰,这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才可以提上日程。    
    妈妈带米琪珥见了心理咨询师。咨询师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为米琪珥解开了认知上的困扰。    
    咨询师:吉莎喜欢班里的每一个人吗?    
    米琪珥:当然不是。    
    咨询师:你是说班里还有不是她朋友的其他同学?    
    米琪珥:是的。    
    咨询师:那么你认为这些同学怎么样?她们是没有价值的人吗?    
    米琪珥:我从来没有那样想……她们当然不是没有价值的。    
    咨询师:那为什么呢?如果你因为不是吉莎的朋友而没有价值,那么所有那些不是吉莎的朋友的同学不也应该像你一样没有价值吗?    
    米琪珥:不,她们当中有些人是好孩子。    
    (米琪珥说了这些孩子的名字和优点。)    
    咨询师:这些孩子虽然不是吉莎的朋友,她们也是好孩子,为什么你就不行呢?    
    米琪珥:哦,也许可以吧。    
    咨询师:听起来你没有什么信心。也许你也有很多优点,虽然你不是那个小圈子里的人。    
    米琪珥:哦,我是有很多优点,但这并不能让她们喜欢我。    
    咨询师:她们必须得喜欢你吗?    
    米琪珥:当然不是,她们的圈子只有8个人,我们班还有更多的女孩,她们不可能和每一个人都是好朋友。    
    咨询师:那么,所有与这个小圈子不是朋友的那些同学都是不好的吗?    
    米琪珥:我想不是。    
    咨询师:那为什么你是不好的呢?你与其他不是小圈子里的同学有什么不同?    
    米琪珥: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同。但我想的仅是我自己,不包括其他人。    
    咨询师:那么,如果她们不被那个小圈子的人喜欢仍然可以很好,为什么你就不能呢?    
    米琪珥:我从来就没有这样想过。    
    咨询师:那么试一下,大声说出“我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好。我不需要因她们喜欢我而成为一个好人”。    
    (米琪珥试着重复了3遍。)    
    咨询师:如果你真的这么想,你有什么感觉呢?    
    米琪珥:我想我会感觉好一些。    
    咨询师:好,让我和你的父母经常帮你这样练习。    
    当米琪珥的非合理的自动化的思想受到挑战以后,咨询师和父母同时还给了她合理的、替代性的想法,接着把重心转到培养交往技能上。通过疏导和教育,米琪珥有了很大的改善。她受到取笑时不再抑郁,在与同学对抗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在班里和邻居中也有了新朋友。    
    米琪珥是幸运的,有父母和咨询师的帮助。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面对挫折大多数时候只能自己进行情绪调节和疏导。这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的确,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如果能积极地疏导自己的情绪——只看自己所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我们将没有理由抱怨什么,因为我们所有的比我们失去的更多:我们有幸福的家庭,很爱我们的父母、相处和睦的同学、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支持我们的朋友、有很好的学习的条件……相信很多人都记得这句话:“我忧郁,因为我没有鞋。直到上街我遇见一个人,他没有脚!”    
    三、要求和原则    
    抛弃不良情绪,保持积极心态,是我们使用合理疏导情绪方法的要求和原则。    
    萧伯纳说:“人们总是责怪环境造成自己的困境,我不相信环境。人们出生在这世上,都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环境。如果找不到,就应该自己去创造。”青少年时期正是我们不断塑造自我的时期,在此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是选择乐观的态度还是悲观的态度。因为我们的情绪会影响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又会影响我们的行动。乐观的态度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激励,悲观的态度则会成为阻滞我们前进的力量。    
    上文中,咨询师就成功地帮助米琪珥从不良情绪中走了出来。他放弃了超越米琪珥理解力的正面教导如“人生的价值如何体现”,把极端、片面的思想摆出来,让她看出自相矛盾,使她获得顿悟。咨询师熟谙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技巧,通过不断追问,并用“助产术”让米琪珥在自相矛盾中抛弃谬误,最后归纳和定义出新的替代性思想:“我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好。我不需要因她们喜欢我而成为一个好人。”    
    四、操作方法    
    合理情绪疏导的一般程序和技术技巧如下:    
    1.识别自动化思想    
    所谓自动化思想,就是我们已经形成的价值观,是我们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理解与判断。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的人就自然而然归因于自己太笨,有的孩子则认为自己挺聪明就是没有好好学,有的孩子则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等。    
    我们可以采取“自我归纳”的方法不断发掘和识别自己的自动化思想,在学习、生活中不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我为什么这样做?”“我为什么成功了?”“我为什么没有完成得更好?”等等。    
    案例中,当与同伴交往受到挫折的时候,米琪珥的想法如“我必须得到其他孩子的喜欢,否则就是我不好”、“别人应该主动接近我,并与我做朋友”等就是她在社交失败时产生的自动化思想。    
    2.识别认知错误    
    一般来说,我们也比较容易确认自己的自动化思想,但是我们不容易认识到这种自动化思想的错误所在,甚至把他们当作不需要论证的想当然的道理。    
    这时,我们就要根据我们的自动化思想,提出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分析哪些是情感事实(愤怒、悲伤、难过、抑郁等),哪些是认知方面的错误(绝对化的要求、消极的自我评价等),然后关注后者,归纳出一般性的认识。    
    苏格拉底式的质疑和反诘对我们识别认知错误比较有效,针对自己不合理的、夸张的想法,我们可以对自己进行直截了当地挑战式发问:“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这一观点?”“是否别人都可以失败而惟独你不能?”“是否别人都应该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情按照你的想法发生?”    
    当你发现自己的辩护已经变得理屈词穷的时候,你就会真正认识到:我的思想原来是不现实的、没有根据的;我的想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我必须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3.加强自我言语行为,给予替代性思想    
    人的思想是内化的语言,以自言自语或者不出声的语句为主。也就是说,我们常常告诉自己的话或句子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并成为支配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认知错误以后,就不能再反复告诉自己这些话或句子,而应该以新的合理的内化语言来替代它。    
    咨询师让米琪珥大声说出“我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好。我不需要因她们喜欢我而成为一个好人。”就是加强她的自我言语行为,给予替代性思想。少年儿童的思维发展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内部语言尚不如成人那样发达。因此,咨询师要求她出声练习这个替代性的句子,帮助她在遇到交友挫折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当她渐渐熟练使用这一替代性想法后,出声言语就会慢慢转化为不出声的内部言语。    
    4.去中心化    
    在对自己的错误认知进行驳斥的同时,要消除我们认为自己是别人注意中心的想法。通常,我们在忧郁和焦虑的时候,很容易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别人的“评头评足”,因此,觉得自己是脆弱的、无力的、失败的。比如,米琪珥本来就有认知错误——“交朋友太困难了,不应该只靠我自己去做这件事。”父母和老师为了减少她的孤单,都会在她伤心时给她额外的补偿,结果强化了她的中心化倾向,并形成恶性循环。    
    通常,我们在疏导情绪的同时,还要学习正确的技能,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养成的23种培养方法第六章 反复训练法

    一、解释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    
    我国古代的学者们就非常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重视言行一致的作风。荀况有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智育行之而已。”古代人把他们的道德要求编成《三字经》、《朱柏庐治家格言》等,让人们牢记并按照要求反复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国外的教育家也很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联系,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它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无产阶级教育家更是重视实践和训练。杨贤江曾说:“我们的道德,不在空洞的内心修养,而在实际的革命训练。”我们的革命军队之所以有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习惯,除了思想教育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训练。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训练的重要性,是因为训练可以使机体和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如果我们的习惯培养只停留在表面的口头话语,那这样的习惯一定是没有真正的生命力的,时间长了,还容易使人养成言行不一致的坏作风。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所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训练法对于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先从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对于一些大道理,青少年理解起来尚有困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也就理解了,这时的习惯就如同他们的第二天性一样自然了。    
    二、案例    
    著名球星乔丹曾经为了一个单手投篮习惯而靠墙苦练了三个月,时装模特往往为了一个台步习惯而苦练终身。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形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曾获得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有机化学家巴顿,小时候就得益于父亲将他从“蜜罐”送入“火坑”,接受了严格系统的训练,最终得以走向成功之路。    
    巴顿出生于一个富足之家,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子。上小学时,小巴顿被送进一所走读学校,但是那里的环境与家里完全不同,老师不像家里的长辈那样对他百般呵护,言听计从,他感到十分不适应,与同学关系紧张,学习也很糟糕。小巴顿明智的父亲感到这种状况不利于小巴顿的健康成长,于是在他刚刚10岁的时候,就把巴顿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去学习。    
    这是一所实施军事化管理的封闭式学校,学生们都过着军营型的生活。早晨,只要学校的钟声一响,学生们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接下来就是出操跑步,日日如此。如果跟不上学校的节奏,就会受到惩罚。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学校也要求学生用凉水洗漱。学校的伙食也就勉强能算得上是“粗茶淡饭”,与家里的优裕生活相比较,小巴顿简直就是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由于条件确实艰苦,小巴顿对这所寄宿学校就更不适应了,每逢星期一早晨要送他去上学的时候,他就大哭大闹,不愿意去上学,希望父亲能给他重新换一所学校。折腾了几个星期之后,小巴顿瘦了很多。心疼他的母亲和姑姑也对他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但是,巴顿的父亲仍然坚定自己的想法,始终认为磨难和锻炼对巴顿这样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来说不是坏事,反而是一道十分有益的“营养剂”。    
    巴顿长大成人以后回忆起这段寄宿学校的生活来,还不无感慨地说:“这样的生活使我学会了忍耐和自我锻炼,培养了我坚强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这为他日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