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说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可以说不-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护不利为由,根据美国贸易法“特别301条款”的规定,宣布
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应当说,中国方面对知识产
权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1992年1月,中美双方代表吴仪和卡
拉·希尔斯共同签署了“中美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谅解备忘
录”。中国愿意在约定期限内完成对这一问题的保护工作,而美
方则承诺取消对中国的特别调查。
  但是事隔两年后的1994年6月,美国又再次挥舞起“特别
301”大棒,不考虑中国政府在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后作出的努力,
要求对中国进行六个月的调查。这一次,美国人针对的是与计
算机行业相关的激光唱盘等产品的盗版问题,认为中国的侵权
行为给美国企业造成了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中国与美国之间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一共进行了七轮磋商。在谈判开始前的记者招待会上,有“铁
娘子”之称的外经贸部部长吴仪语气坚定地代表中国政府对外
发言,认为中国在短期内已经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
年才完成的保护体系。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美方提出的非法复
制激光唱盘的问题,专门组织力量收缴并销毁了数以百万计的
盗版激光唱盘和录像带,关闭了有关的侵权工厂。
  平心而论,美方要求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是无可厚非的,中
国人也没有蛮横无理地拒绝这些要求。不过,美方谈判代表们
却在谈判中层层加码,他们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实际上已经超出
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如要求在中国设立独资的新闻出版和
音像制品公司等等。在音像制品对外开放市场的问题上,发达
国家之间至今也未能达成一致。而美方在海关边境措施、版权
认证制度以及行政执法部门的权限等问题上提出的要求,连美
国本身也未能做到。尤其让中国人感到不快的,是美方对中国
的司法和立法程序也提出了要求,甚至要求允许美国在中国设
立侦探事务所。你还不如让中央情报局在北京设一个挂牌的分
局哩。
  面临着六个月最后期限的威胁,面临着美方宣布进行贸易
报复的现实可能性,吴仪,这位深知双方底牌的中国女部长,偏
偏没有被美国人吓倒。这位头发略有些花白的中国“铁娘子”,
在记者招待会上毫不客气地警告美国:“你们宣布报复清单之
日,就是我们公布反报复清单之时。”
  1994年的最后一天,美国贸易代表坎特亮出了自己的底
牌,颂了对华贸易报复清单。而中国方面也不甘示弱,仅仅
在两个小时以后,中国就公布了对美国贸易的报复清单。消息
传开后,一家日本通讯社驻北京记者在发回本国的电讯中曾不
无感慨地评论说,日本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缺少的就是像
中国的吴仪女士这样敢于对美国人说“不”的灵魂人物。
  1995年2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宣布了对华实施贸易
报复的最终决定,而中国外经贸部则随即作出反应,也公布对
美贸易报复的最终决定。从这两份清单来看,美方将原定为28
亿美元的输美产品削减为10。8亿美元,百中国出口美国的大
宗商品如运动鞋、箱包等产品则不再包括在内。相比之下,吴
仪拿给美国人看的报复清单除贸易外还增加了投资一项。对于
新增加的投资一项,美国人是非常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的,因为
当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正竭力争取在中国合资生产汽车的许
可。可以说,增加内容后的报复清单击中的美国人的要害。
  清单公布后,坎特又亲笔致函吴仪,邀请中国代表团到华
盛顿进行最后谈判,争取尽快消除分歧。而吴仪的回函则很明
确:同意恢复谈判,但是地点在北京而不是华盛顿。
  随后,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由工作组级别上升为谈判人表级
别,美国贸易副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也从美国飞抵北京,与中国
外经贸部副部长孙振宇共同主持最后阶段的磋商。中国打出的
投资牌开始见效,在美国国内一些大企业老板叫苦连天的抱怨
声中,美方代表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在有关中国立法与司法
权等问题上没有再提出过分的要求。而中国则也作出了一些务
实的让步,在顶住美方在华独资生产音像制品、软件和出版物
的要求同时,允许以合次的方式生产上述产品,双方的立场逐
步靠拢。
  2月25日,双方开始起草协议文本。由于长达30页的文本
需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对证,进展一直十分缓慢,从25日到26日
凌晨三点,也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的工作。结果双方一直连续工
作到26日深夜十时,这场贸易大战才在双方代表香槟酒杯的相
碰声中化险为夷。
  当丝毫没有倦容的吴仪和巴尔舍夫斯基出现在已守候十多
个小时的各国记者们面前时,这些见多识广的记者们投向吴仪
的目光是充满敬意的,因为他们都很清楚,这是一位敢于对美
国人说“不”的中国女人。她所展现出来的,正是现今中国不
畏强权、毅然捍卫自身的利益和尊严的姿态。
谁在“轻柔地走”?
  有一个细节值得特别指出来告诉中国人,当美国宣布与越
南复交并在河内举行大使馆开馆仪式的时候,国务卿克里斯托
弗出人意料地参加了开馆仪式,这一举动可以说是罕见的。美
国人这样做自然不会是回忆起他们与越南人民之间的伟大友
谊,更不会是为了欣赏河内的热带风景。这当中到底什么有玄
机呢?克里斯托弗没有说。倒是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麦
凯恩毫不掩饰地道出了个中缘由。这位美国参议员说:“美国和
越南有共同的利益,即遏制中国的霸权。让经济上有活力和稳
定的越南强大起来,达到可以抵制其北方强大邻国的地下,这
绝对是符合我国的安全利益的。”这句话再清楚不过地说出了美
国政客们心中的真实想法。
  随着美国遏制中国的意图日益明显,少数向来托庇于美国
的亚洲国家也纷纷应和说他们受到了中国的威胁,而美国则从
人权、复关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问题上着手,采取具体的行
动来遏制中国。美国《华盛顿邮报》就在它的社论中建议政府
不要让中国获得主办2000年奥运会的权利。在讨论中国复关问
题的时候要“给中国人一点颜色看看”。此后的事情发展证明,
美国确实是在这样做,而且的确做到了不让中国主办2000年奥
运会,中国引人注目的加入世界经贸组织谈判也一再无法取得
“一致”意见。
  1995年7月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它的封面就以
“遏制中国”为标题,用了相当长的篇幅阐述中国经济力量的高
速增长已经成为令人担扰的事情。这篇文章还语重心长地告诫
美国应当放弃与日本之间的争执,巩固好联盟阵线,而欧洲则
应当抛弃过去喜欢冷眼旁观美国与中国争端,以便坐收渔人之
利的做法,只有和美国联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遏制中国。
  就在英国人提出遏制主张以后的第二天,美国销量极大的
《时代》杂志也刊出一篇由著名专栏作家克劳萨默撰写的文章,
认为西方应该像当年召开维也纳会议遏制法国一样,设计出一
整套方案来对中国进行遏制。
  这两家杂志率先提出遏制中国的主张以后,美国的一些主
要报纸,如《纽约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等都跟着这股潮流,
步调一致地要求美国政府刻不容缓地对中国进行遏制。《纽约日
报》的文章甚至走得更远,对“一个中国”的政策提出质疑,理
由是台湾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只有40年时间在中国政权的直
接治理之下,认为“一个中国”的政策在国际法上存在着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英文《远东经济评论》杂志的封面文章《轻柔
地走》首先肯定遏制中国政策的必要性,继而又含蓄地暗示,成
立不久的东南亚安全会议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配合美国,
巧妙地遏制中国。
  日本的《时事解说》周刊则说得比较明白,这份杂志刊登
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政府尽管一直公开说明它的政策是与中
国“保持接触”而绝非“遏制中国”,但是私下里已经展开一系
列行动,与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一个“对华包围圈”。
  看来,想遏制中国的的确大有人在。但仔细分析一下,这
些叫嚣者的各自丑陋心态,又不免使人嗤之以鼻。心有不甘大
肆叫嚣者有之;唆使别人而自己旁观者有之;有劲使不上者有
之;随着附合者有之。如此一帮还没有“乌合”便打着自己肚
里算盘的遏制论者如何找到其共同利益来进行乌合,实在不是
值得中国人深深思索的问题。
  对于这些腔调或行动,中国政府该抵制的就抵制,该制衡
的就制衡,该反驳的就反驳,该不理的就不理。只是不要在这
个问题上纠缠的时间太久,以免耽误了自己的进程。
  而中国的民众们,实在是应该行动起来,比如不去买这些
国家的商品,就会有效地遏制这些聒躁和行动。
CBS事件让美国华人愤怒了——我们不是间谍
  1938年的万圣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曾经有
意无意间向它的广大听众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个火星人入侵
美国东北部的故事。这本来是一个科幻小说改编成的节目。也
许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播音员们太出色的缘故,美国社会在
眨眼间变得令人啼笑皆非,各地平时冷冷清清的教堂挤满了哭
哭啼啼的全家老少,一边忏悔一边祈祷上帝能在火星人的部队
到来之前赦免他们的罪过。在东西部各州的公路上,到处是开
着车不知该如可逃生的美国人,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混乱。事后
据普林斯顿大学的调查,大约有170万美国人相信节目的真实
性并且四处逃难。
  两年前,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又忘记了历史的教训,再次在
美国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994年5月19日傍晚的黄金时间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播出一个由著名美籍华裔女主持人宗毓华主持的电视节目。
  节目一开始,操着满口标准英语的宗毓华就开门见山地说
明了这个节目的主题:“各位观众,晚上好!现在请各位收看有
关美国最大的间谍网的报道。在这个节目里,我将告诉你到底
是谁在操纵这个间谍网,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伴随着宗毓华
解说出现的,是形形色色的美国华人工作时的画面。
  宗毓华对着全美电视观众侃侃而谈:“所谓间谍,并不是你
想象中身穿风雨衣的形象,他很可能就住在你的隔壁。经过周
密的调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已经发现了中国是如何向美国渗
透谍报人员的。现在每天都有乘坐着飞机的中国公民合法地进
入美国,他们看起来在外表上是非常普通的人,然而他们当中
的一些人却有可能是间谍。”
  在直播室里,宗毓华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国谍报工作》一
书的作者尼古拉斯·迪米亚德斯,开始了一场耸人听闻的对话:
  宗毓华:迪米亚德斯先生曾经在美国国防部的情报机构工
作过,他不久前撰写的《中国谍报工作》一书出版以后,给美
国政府和企业提出了它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迪米亚德斯:我的意见是,目前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政府都
未能对来自中国的间谍渗透作好思想准备。我要强调的是,中
国的谋报系统与我们以前所了解的情况有些不同。
  宗毓华:一切都是从北京开始的,当一名中国学生或科学
家申请去美国,中国安全部门的官员就会找他们谈话。根据迪
米亚德斯先生的证词,这些中国学生或科学家会被告知,他们
留在国内的家人将成为有效的人质,他们被要求在美国先呆下
来,到时候自然会有人和他们联系,这些人的潜伏期并不确定,
有的可能要在美国潜伏若干年以后才会真有人来找他们。
  迪米亚德斯:对!沉底鱼,这是中国情报部门的行话,意
思是说这些人像沉在海底休眠的鱼一样,西方情报界称之为
“休眠情报员”。
  宗毓华:那么你是说他们会沉在海底什么也不做吗?
  迪米亚德斯:当然不是,他们只是在等待着时机。
  说到这里,宗毓华指着背后的画面说:“看!这个男人很有
可能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所谓休眠情报员。然而从外表来看,他
们与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可是一旦他们混入美国社会,就
会慢慢变成社会的一部分。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很难发觉他们,因
此也无法判断到底会给我们造成了多大损失。
  迪米亚德斯: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些来自中国的休眠情报
员并不在少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