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制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魅力制造-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考上南方一所二流大学,在那里学会谈恋爱,跳摇摆舞,靠写文章出尽风头和赚到生活费。去唱歌时,我试着找过那一首,从来没有。只有一首接一首的粤语歌。
  跟小男生在南方湿润的夜雾里牵着手走,他低低唱李国祥的“摘下星子千串,挂于你窗前。”墙侧有桅子花香暗暗传来,不是不快乐的。
  十九岁那年我开始做《夜色温柔》的时候,郑智化《让我拥抱你入梦》这首歌是我的片尾曲。而彼时的我刚刚大学毕业,拒绝做一名小会计,自作主张迁了户口和工作关系,租来城市边缘的两室一厅,空落落的房子,我在地板上扔几只大垫子,随坐随卧。陶瓶里几枝野地里捡来的荆棘,苍黄老绿。靠积蓄买到一台CD机与可喝红茶的水晶杯,开始我的职业生涯。
  开始的日子最难捱,在陌生之城,听不懂方言,没有钱,没有朋友,于人情世故一律不通,又是青春期最难看的时候。十九岁生日那天身无分文在滂沱大雨中走到电台去,在节目中说“要做一只翩飞的白鹤,飞渡寒苦的人生”。

//


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一个电话,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常常是这样的。2000年的某一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副主任《东方时空》总制片人陈虻打来的。当时我正在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任主持人,在那一档节目做得轻车熟路,也有不小年轻人喜欢看,但我知道,娱乐节目中的繁华喧闹,只是平淡市井生活人为的错象。
  我一直做文娱类节目主持人,很遗憾我当时并不知道中央电视台大名鼎鼎的陈虻,更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打电话给我。当时陈虻正在为新改版的《东方时空》,四处搜罗主持人。他说希望我能加盟,我说,我没有做过新闻节目,不知道是不是适合。他给我的理由是:“你的说话方式与众不同。”
  我的心在欲望的挣扎中蜕变,一股渐渐升腾的力量,让我躁动不安。这是命运交错的时候,生命在转身的一瞬,将如烟花一般绽放。我当时非常果断,接受这一挑战。那一年,我24岁。
  这里是中央电视台。这里是中国电视精英集结的地方。可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一份水深火热的工作,是领略风光之前必须接受的挑战。
  我有些迟疑,但更多的是兴奋。来到中央电视台我做的第一期节目,是关于ETS与新东方的官司。每天,三四点才从机房回家,一个人爬上18楼的宿舍,心跳的感觉与攀爬的步伐一一合拍。我打磨着自己身上那些布尔乔亚式的浪漫气息,使自己沉入新闻中。从对华丽表象的追求,到内在意义的探寻,这与我的记者定位渐渐吻合起来。
  这时我的人生航向调整了一个角度: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有时候,人生的航向不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而是向下。在人流熙攘的地方,没有景色,在繁华绮丽的背后,是空虚无奈。这时候,人生的航标是向下,向最深处,那无人企及的地方,深深地潜入社会最底层,去挖掘社会最本质的东西。
  我赋予自己人生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作为记者,我获得了职业的便利。我绝不把当记者仅仅作为谋生手段。
  于是,我不再是《夜色温柔》里那个温言软语的那个小女子,我把自己心的锚抛向最深处,让自己的视线穿过最错踪复杂的世界。

//


我喜欢到现场去发现



  我在慢慢积累着自己的从业经验,也在不断地以个性的独特的方式来演绎她的新闻。仿佛离成功越来越近,但我并不知道在哪一刻,幸运女神会向自己招手。很多人因为没有坚持到这一刻,黯然离去,或者,在岔路上,与幸运女神擦肩而过。经过了一次次预演,我知道我会不断接近自己的目标。
  可以说我是非常幸运的。我的新闻表达方式虽然与众不同,并没有遭遇封杀。有容乃大,在中央电视台,我的最初尝试得到了庇护和肯定。
  2003年2月24日上午,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6。8级地震。当时节目负责人白岩松对我说:“去伽师,给你半小时,去收拾一下东西。”半小时之后,我赶往机场。五个多小时的军用飞机,再转乘7个多小时的卡车,凌晨,我到达了伽师。落脚在一片瓦砾,断壁残垣之中,人们在举行葬礼。我立刻明白了,什么是新闻。新闻像一盆水,兜头浇下来。
  这是一种令人震撼的,可以触摸的,让人置身其中东西。
  早晨,两个小姑娘在倒塌的校舍边烤着火,她们是新闻。一位从废墟中走出来的老大爷,一只脚上是皮鞋,而另一只脚上是布鞋,他也是新闻。在倒塌的半截房子里,湿漉漉的被子,发霉的气味,让我对新闻的定义有一种顿悟。在那里,我突然有了一种忘我的快感,找到了自己的欲望所在,我捕捉着新闻最鲜活的元素,采集着那从土壤里一片片长出来的,带着露水和生命气息的新闻。那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一个记者,他的使命不就是去亲耳所闻,亲眼所见,去找到真实的新闻吗?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我要找的新闻。
  浸泡在其中,才能呈现真实的新闻。我一直相信,记者亲身抵达,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才是真正的新闻。

//


我的倾听是发自内心的(1)



我的倾听是发自内心的
  采访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身体前倾。这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倾听姿态。倾听,我可以更贴近被访者的内心,新闻的背后是心灵。消除芥蒂,建立一种信任,而且更具有人文色彩。有的观众朋友形容我的发型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我来到甘肃武威的双城镇。那里,发生了6名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名死亡,四名获救。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这是我要探寻的谜底。
  但孩子们选择沉默。我并不急于得到什么调查结果,而是如抽茧剥丝般,慢慢地和他们交流。用“听”的方式,让孩子们说出他们内心的秘密。让我内心震撼的是,这些孩子的“死结”,竟然从没有成年人倾听!包括他们的父母、老师,没有人了解和关照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从来没有人对他们进行疏导和教育。他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封闭着,甚至,死亡也成了他们彼此相守的承诺,相约的快乐!
  这些被认为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孩子,一直在内心深处渴望着倾诉,只是不知道该向谁倾诉。通过采访,这片刻的倾听,使我成为他们值得信赖的朋友,他们会常常打电话给我,和我聊天。
  无论对怎样的采访对象,我都十分重视倾听。倾听让事件的展现更趋于真实,也让观众有了独立判断的依据。
  揭开中国的伤口,让鲜血流出来,给人们以治愈的希望。
  《新闻调查》的许多揭露、批评性的节目,都意味着记者要经历一番曲折的采访,甚至要深入危境之中,在虎穴狼窝里与恶势力斗智斗勇。《深圳外贸骗局揭秘》是我跟踪拍摄深圳骗子公司的一期节目。那些设置骗局的外贸公司一切都是假的,他们跟外商签订的合同是假的,承诺给生产企业的预付款也是假的,他们用各种手段收取企业的各种现金费用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与黑社会相勾结,雇佣打手,企图把他们的骗局进行到底。
  我在追踪采访中,便与这些凶神恶煞般的打手短兵相接。他们随时都有攻击的可能,危险步步逼近。他们大声地呵斥驱赶着我。我不动声色地向摄像师递了一个眼神,看到摄像师并没有惊慌,他腋下夹着包的姿势表明,他正在拍摄。我知道面对的是一群随时可能动用暴力和血腥手段的黑社会打手,但必须与他们周旋,这也是采访的一部分,是节目中最有张力的元素,可以更清楚地让观众了解到骗局的真相。
  在那样的场合,我反而是兴奋,刺激。那些家伙把自己打扮成早期电影里黑社会老大的模样,戴着很粗的项链,有几分粗鄙,张牙舞爪。我甚至想揶揄他们几句:“瞧您这副行头,太老土了。现在吃这碗饭的,人家早都扮绅士了。”
  当与这些具有危险性的人过招时,要了解他们的爆发点,接近他而不是触怒他,让他们充分表演,这是新闻最有震撼力的东西。
  我知道,自己必须是清醒的,而不是麻木的。要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去发现那些比戏剧更具戏剧性的真实生活。
  我必须去行动,去改变。
  我需要去批判,也需要去同情。我需要感受人们的痛苦,再通过我的采访表达出来。在道德的重建、社会公共体系的不断完善中,一个记者,到底能做什么?
  我看到了伤口。那是中国的伤口。记者的职责在于:把溃烂的伤口挑开,挤出脓疮,让鲜血流出来,给人们以治愈的希望。
  所以我把目光转向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当中埋藏着无数故事,只是我们是否有能力去揭示。
  家庭暴力是屡见不鲜的。但有一个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女性暴力案件中,杀夫的案件占总数的60%以上!这个数字背后,又埋藏着多少女性的悲剧。我走进了河北的一个女子监区。有人打一个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的眼睛,用枪抵住她的后背,强暴她,侮辱她的姐妹,扼杀她的孩子。在中国,他可以这么做,甚至在众人面前这样做,而且不会受到惩罚。——因为他是她的丈夫。
  这个不幸的女人,就是我的采访对象安瑞花。我在节目中引述国外一些相似的案例,因“受虐妇女综合症”的理由而豁免一些女性犯罪,结果在节目播出之后,我也得到一个好消息:河北女子监狱的这位女犯获得轻判。
  虽然不能寄望新闻报道会改变世界,但毕竟可以去渗透,去影响大众文化的土壤,努力营建一个公民社会的基础。
  在精神病院采访,那些通过治疗得以控制病情的人们,围坐在我的身边,讲述他们的遭遇。他们看上去与常人无异,但没有人能相信,他们都曾在发病时杀过人。当他们不由自主地举起杀人屠刀的时候,从自身到他人的双重悲剧便上演了。
  所以,我们应该更关注人,人的命运,人的幸福。人们常常把同性恋者视为异数。但有谁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有谁倾听他们的诉说?在采访艾滋病患者的那期节目,我真的没有想到,他们是那么渴望说出自己生活的真相。那个身为同性恋,也是艾滋病患者的小伙子,直面镜头,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把蒙在身上的羞耻的幕布扯了下来,他们期待着人们理解他们并非异端的生活。
  我策划的节目多是主题性的调查。我把它看作是记者的一项使命,常常是,我的调查得不到专家相关的研究数据,采访必须承担很多社会学调查的任务。甚至,我的调查成为相关事件处理的某种依据。

//


我的倾听是发自内心的(2)



实事是我的后盾
  我做了一个弱势群体系列:青少年系列、家庭暴力系列、流浪人群系列,精神病人系列,命运迥异的人们,特别是社会特殊人群,随着我的寻访,走进了人们视野。
  我把对人的关注,延伸到那些被人们忽视的人。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对爱的理解;少数人的声音,黑暗的角落,也会是最寻常也最容易被遗忘的地方。比如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那里孕育和长大的,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对下属说:“闭嘴,不许你说!”的领导。我关注着人们生存的环境。
  记者需要以旁观者的方式去冷观社会,记者更需要有承担责任的抱负与勇气。
  不见刀光剑影,只见衣衫尽裂。
  一位道行高深的剑客,并不一剑出手,血光四溅。而是不见刀光剑影,只见衣衫尽裂。
  有时,意味深长的一个眼神,胜过千言万语。我的采访并不喜欢张扬,而是蕴意其中。我会有意识地把握采访的节奏,以一串看似简单,但环环紧扣的提问,让答案明了而无可掩饰;那些看似无言以对,却一清二楚的提问,成为观众最需要的呈现。我在采访中追求一种境界:不见刀光剑影,却见衣衫尽裂。
  通过采访,给观众以想像的空间。
  对于女记者,首先必须非常具有职业水准,不回避尖锐的问题,不要让同情心成为绊脚石。
  我观摩过许多世界记者的采访。比如我很欣赏美国记者莱斯利看似漫不经心但别出心裁;喜欢法拉利的大胆干练;推崇芭芭拉·阿尔特斯的真诚朴素。
  以前那种水袖似的武功,现在没有用了。必须从蹲马步开始,才有可能开始另一段境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