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76年2月24日至3月5日,在莫斯科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上,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作了中央
委员会报告。虽然他提到了实现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同时,他指责毛主义“直接敌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种调和的
方法似乎基于苏联的希望:即中国政治领导人最近的变化将对苏联产生更有利的政策。
    关于中国,勃列日涅夫指出:“中国现领导人的政策明目张胆地反对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只说毛主义意识形
态和政策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不相容,现在已经不够了。它们甚至是直接敌对的。……我们仍将同毛主义作斗争,作
原则性的和不可调和的斗争。同时我想再次重申:对待中国也象对待其它国家一样,我们坚定地奉行平等、尊重主权和
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不使用武力的原则,总之,我们愿意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同中国关系正常化。不但如此,还可
以肯定地说:如果北京回到真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的政策上来,放弃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方针,走上同社会主义
世界合作的团结的道路,那么,这定将得到我们方面相应的反应……。问题就在中国方面了。”继华国锋1976年4
月7日被任命为总理的消息被证实之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发了祝贺电报,他在电报中说:苏联“准
备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实现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1976年4月28日,《真理报》上发表了一个署名为“I。亚历山大罗夫”(发表苏联政策的重要声明常常使
用的假名)
    的长篇文章,好象苏联政府要同中国政府内的稳健派联盟,希望主动改善关系。文章把中国政府的反苏政策归咎于
“毛泽东集团”,并且说:“正如最近北京和其他城市大规模的不安定局面所表明的,中国人民是不会同毛主义一道走
的”。文章还呼吁恢复边界谈判。(参见第七章)。
    这种做法没有引起中国政府的任何反应。与此同时,在1976年4月29日招待当时的新西兰总理罗伯特。马尔
登的宴会上,华国锋谴责苏联是“野心很大”的“战争最危险的策源地”。1976年4月29日,在苏联驻北京大使
馆门前还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两名中国卫兵和一名市民遇难。5月13日,中国官方发言人说,这次爆炸事件是“一
个现场遇难的反革命分子的一次破坏活动”。
    中苏经济关系
    (1970年~1976年)
    自1959年(当时苏联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两国的互换贸易等值总数达二百亿美元以上,即占中国对外贸易
的47%)中苏关系破裂以来,中苏贸易逐步下降。文化革命加速了这个过程,1970年,贸易数额下降到四千五百
万美元。不过,从那以后,贸易扩大了:中国的进口需求——特别是资本货物——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加了,虽
然,中国工业设备的进口来自西方和日本;但是,与苏联的商业联系,由于这种贸易的易货方式和直接铁运的方便而特
别吸引中国。
    197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和苏联外贸部副部长伊万。格里申率领的代表团缔结了一项新的贸易支付协定。
尽管1971年夏(见上述)两国关系恶化,然而1971年8月5日和1972年6月13日,还是签订了两项更进
一步的贸易和支付协定。在这些协定下,两国的贸易值计划从1971年的一亿六千七百万美元增长到1972年的二
亿八千八百万美元。
    1974年1月30日,在前一个月签订的协定下,提出了一项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的直达航空服务。迄今为止,苏
联的航空公司在伊尔库茨克中途停下,只管理这段航线;而中国民航总局只服务北京——伊尔库茨克这段航线。大家同
意,苏联公司和中国公司各管理一周的直接飞行,双方都使用I-lyushin62s标志。
    1974年7月4日,1975年7月24日,1976年5月21日,两国分别签订了每年的贸易支付协定。已
经确定的贸易额1974年为二亿美元:1975年为一亿五千八百七十万美元;1976年为二亿一千万美元。
    贸易方式没有变化,苏联提供机械和设备,中国提供原料和消费品。1976年6月16日,《金融时报》评论道
:“现在,贸易的规模把苏联列到同联合王国相等的北京合作者的名册里,尽管日本、法国、西德和日益增长的美国远
远地超过了苏联”。

    第十章 关于美国方面的情况
    (1969年~1982年)
    当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时,中国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隔离逐步地减少。尤其是在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后更是如此。
    由于中国同苏联存在着日益紧张的关系,从而促使中国人鼓起勇气寻求外部世界的联系,同时也使中国人对美国的
建议作出反应。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中国加快了同美国发展友好关系的进程。
    越南战争结束后,中国决心引进外国技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美国则希望平衡其在东亚的势力,这两种因素有
助于中美发展更密切的关系,但中美双方都视对方为对付苏联的一只法码。后来,由于中苏关系的改善和美国在援助台
湾问题上出了问题,中国利用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对立的状况,制定了明显的平衡政策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七十年代是苏美关系的缓和时期。
    随着两国关系的解冻,苏美两国的相互联系得到了发展,并签署了几个有关限制核武器的重要协定。但是,197
6年以后,由于中美关系所具有的反苏意义和美国人对苏联扩张主义的怀疑,从而导致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不断加剧。1979年12月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和1980年罗德纳。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两件事实际上中止了苏
美关系缓和的进程。与此相反,这些事件却使中苏关系得到了重要的发展。
    美国对中国限制的放松(1969年7月~1971年3月)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宣布放松某些自1950年以来对中国强制实行的旅游限制。取消限制的内容包括:
(1)允许到国外旅游的美国公民可以带回价值达100美元的中国大陆产品。而在这段时间里,除印刷品外,美国一
直禁止在中国大陆制造的一切物品进口。(2)对某些美国公民撤销他们对中国旅游的禁令。当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
罗伯特。麦克林蒂克就此进行解释说,这些措施仅仅是美国单方面采取的;采取这些措施没有同中国当局磋商过,而且
美国也不期望北京对此作出任何酬答。他还补充说,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1969年12月19日美国宣布,尼克松总统已决定放松美国对华贸易的某些限制。根据这些放松的原则,美国
将撤销三项禁止贸易令,内容是:(1)允许美国公司的外国从属机构同中国进行非战略性货物贸易。
    (2)尽管禁止中美两国直接贸易的法令仍然有效,但美国公司可以购头中国产品,然后转卖给第三国。
    (3)允许美国公民在国外购买供自己家庭使用的中国商品,数量不限。
    1971年3月15日,美国宣布撤销美国公民到中国旅游的最后逗留期限的限制。这一决定是美国政府采取的,
旨在缓和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而采取的一个步骤。然而,中国方面对美国的主动没有作出明显的反应。
    乒乓球外交(1971年4月)
    1971年4月6日,在日本长崎市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已持近尾声。中美两国均派代表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美国参赛队接到一个令人惊异的访问中国的邀请。美国队当即接受了这一邀请。自1949年共产党执政以来,美国运
动员被邀请访问中国尚属首次。在华盛顿,美国国务院对这一邀请表示欢迎。并表示,在没有得到北京官方的同意之前,
美国是不会安排这次出访的。
    美国运动员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在华访问期间,在中国各地进行了大范围的旅游、观光活动,还进行了
多次表演赛。周恩来总理4月14日在北京接见了美国运动员。在欢迎美国人的宴会上,他说:“由于你们接受我们的
邀请,你们已经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我深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的开端毫无疑问地会得到两国
人民的大力支持。”
    美国运动员回国后,美国人对中国人给予崇高礼遇和友好接待备加赞赏。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格雷厄姆。B。斯廷
霍文发表声明说:“中国乒乓球队接受了他的邀请,不久将访问美国。”他的声明深受美国白宫的欢迎。
    1971年4月14日,尼克松总统宣布进一步放松对中国贸易和旅游方面的限制:(1)
    美国准备为中国的来访者从速办理护照签证手续。(2)美国将放宽货币管制,允许中国使用美元。(3)取消美
国各公司给往返中国的船只、飞机提供燃料的种种限制。但是,中国往返于北越、北朝鲜或古巴的运载工具则除外。
(4)美国的船只、飞机在各非中国大陆港口可以运载中国的货物。悬挂外国国旗的美国船只可以访问中国港口。19
71年5月7日,美国正式取消了货币管制。这样,自1950年12月以来中断的中美两国的直接贸易又重新开始了。
    由于尼克松在1971年6月10日进一步放松对中国贸易的限制,从而使美国二十一年来禁止对中国出口非战略
物资的历史即告结束。尼克松的这一决定带来的结果是:美国放宽了同中国贸易条件的范围。这其中包括从中国进口商
品。
    1971年9月16日,中美两国直通电话线又重新恢复使用(1968年以来一直中断)。
    1971年12月13日,中国政府释放了两名在押的美国人,其中一名是1952年在中国东北因飞机被击落而
被俘的美国飞行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权利的承认和台湾被驱逐(1971年10月)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举行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联合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
7票弃权,通过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联合国成员国的提案,这一提案包括中华人民并和国在安理会有常驻代表的资
格。与此同时,联合国大会投票表决“立即”取消台湾民族主义政体的代表席位——这是联合国组织有史以来第一次取
消成员国的代表席位。产生这样结果的提案是由阿尔巴尼亚和其他22个成员国联合提出来的。联合国经过六天对中国
代表席位的辩论,最终通过了这一提案。苏联也投票赞成承认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的代表席位。
    在上述提案被通过之前,联合国大会曾否决了美国的一个提案。这一提案是由美国和另外18个国家联合提出来的。
    提案要求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宪章,采取占2/3多数投票表决的方式,对取消中华民国(即台湾)在联合国的
代表席位的建议作出裁决,并指出,“他们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提案的投票结果是:55票赞成,57票
反对(包括苏联),15票弃权。
    美国国务卿威廉斯。罗杰斯在1971年8月2日曾明确表示:在即将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将支持中华人民
共和国加入联合国。与此同时,他又表示反对任何取消台湾代表资格的行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乔治。布什在8月1
7日提交给吴丹(联合国秘书长)的备忘录中,重申了美国的这一立场,他要求联合国大会在讨论中国的代表席位问题
时,应该“注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两个代表席位要同时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国代表资格的确定,应该
考虑不可否认的两个国家同时存在的事实”。美国的备忘录还谈到:“如果这样做的话,象以前根据联合国宪章用和平
方式解决问题一样,在各成员国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代表席位这个问题上,联合国无需采取什么立场。这
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派出自己的代表,同时,联合国应该作出规定,中华民国的代表席位不应被取消。如果联合国
想在和平共存和促进人类进步方面取得成功的话,联合国就应该以公正和现实的态度解决中国的代表席位问题”。
    1971年9月16日,在一次临时性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