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秘史(上部)--入主中原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前清秘史(上部)--入主中原之路-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津之帝国腹心重镇。这条通道,既是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又具有经济和人文地理的过渡性质,由北向南依次从高原戈壁,过渡到草原牧场,再过渡到农耕田园。表面上看起来,这里遍布崇山峻岭,似乎难于跋涉。实际上,在山岭之间,到处是纵横交错的宽阔河谷,特别适合军队隐蔽行进。而且,在军事上,由北向南还具有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优势。
  历史上,把大宋帝国折磨得痛苦万状的大辽帝国,大体就是取这一路径直下中原的。北宋联金灭辽时,大宋帝国无力履行拿下燕京的承诺,于是,金国骑兵也是经由这个区域,从古北口杀出来,三下五除二直下燕京,就是今日大明帝国首都北京。后来,宋、金闹翻后,金国两次分兵两路杀到汴京,其中倾覆了北宋江山的“靖康之耻”,便是由此进入中原的一路大军制造的。
  冷兵器时代,中原帝国如果建都西安,西北地区自然成为国防重心;若建都北京,这里易攻难守,便成了极难设防的柔软的下腹部,立刻就成了中华帝国的软肋,到了明代,甚至成了命门之所在。不幸的是,皇太极甫一出手,便直捣这一软肋,从而捏住了大明帝国的命门。他先后五次遣大军绕道进入中原大砍大杀,将大明帝国整治得死去活来,令帝国元首崇祯皇帝生不如死,也大体都是居高临下由北向南,取的同一个方向。这种情形,如何才能不令人浩叹:上天待大清何其厚也!?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3)
  也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这里历来是大明帝国军事防守的重点地区。戚继光镇守蓟门十六年,为了严防死守,曾经在他的这一带防区内,沿着崇山峻岭的山脊与河谷地带,下绝大气力重新修建了长城与敌楼,其中包括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后来,这一区域的军事防卫之所以变得支离破碎,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拜王化贞和当时的蓟辽总督、兵部尚书、东林内阁与天启皇帝之所赐。
  在广宁之战中,我们已经知道,正是因为上述人等通力合作,才把那位号称有盖世之才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摆弄得百般无奈而气急败坏,直到在方寸大乱之后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其中,一个重要情节就是:王化贞与当时的蓟辽总督志同道合,坚定相信那位口无遮拦的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能够在拥有四十万蒙古铁骑的情况下,不去效仿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而是在他们二位人格魅力的感召之下,帮助大明朝灭掉努尔哈赤。于是,透过兵部尚书和东林内阁,为这位林丹汗每年提供八万二千两白银的财政补贴,期盼着这位成吉思汗的子孙、如今也自称成吉思汗的林丹汗,真的能像当年成吉思汗横扫完颜阿骨打的前大金那样,率领他的四十万铁骑横扫掉努尔哈赤的那个什么后大金。
  于是,口气极大、实力和能力都不见得大的林丹汗,以帮助大明帝国消灭后金汗国的名义,大模大样地进驻到了我们上面谈到的这一区域。经过这么一番玩弄,大明朝不但没有能够借助他的力量收复一寸辽东失地,不但每年白白送给他成堆成垛的白银,还实打实地就手丢掉了今日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和内蒙古地区的大片土地,把自己的命门之地拱手交给了一个并不那么靠得住的同盟者。
  后来,努尔哈赤死后,这位林丹汗确实和皇太极交上了手。谁知,这位口气大得几乎没边没沿的大汗,练了三招两式之后,居然带着老婆孩子,撒开马蹄头也不回地就往西跑,一直跑到了青海大草滩上,其治下在今日甘肃省天祝县境内。于是,这片距离皇太极不远千里的中华帝国命门之地,便就此落到了一些蒙古部族手中,而这些蒙古部族陆续归顺了皇太极,于是,这一大片在军事地理上极具价值的土地也就落到了皇太极与后金汗国手中。这就是皇太极和大清朝能够顺着这条道路一直打到北京的由来。
  明白了这些来龙去脉之后,你还会感慨上天待大明何其薄吗?
  皇太极捣破长城和进入大明帝国境内的过程,简单得不成话。
  十月二十六日深夜破城而入之后,他们的几路大军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向帝国首都北京的东部重镇遵化集结。十一月初一日,帝国首都戒严,初三日,皇太极率诸部会师于遵化城下。四日,他们拿下遵化的过程,同样简单得不成话。因为,恰在此时,帝国遵化地区的最高行政与军政长官正在整顿当地驻军,那些被他裁汰下来的冗兵冗员们,看看吃不成大明帝国的军粮了,便索性将遵化城的大门打开,迎接皇太极的后金汗国军队,似乎是想换一个东家继续混饭吃。于是,那位致力于治理整顿的地方官,便只好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吊死了事。
  在这个过程中和未来的数月里,皇太极那几位后金汗国大首领的担心,无一成为事实,证明皇太极不管是根据什么,哪怕纯粹是出于直觉判断和据此作出的进军决策,都无比正确。他们来到敌对十余年的庞大敌国里,就像回到自己家的后花园一样,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他们得到他们需要的粮草吃喝。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他们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崇祯皇帝做不到这一点,袁崇焕同样也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
  皇太极的兵锋指向北京,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素有名将之称的赵率教,是袁崇焕极为倚重、靠他们立下军令状的三位大将之一。时为山海关总兵。他得到后金军捣破长城的消息后,立即率军前来阻截。可惜,他带来的兵只有几千人,与皇太极的兵马比较起来实在太少,他所能形成的力量过于单薄。因此,这位无愧名将称誉的将军,据说在众寡悬殊的情形下,与敌人周旋四昼夜后战死沙场,他的部下全军覆灭。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4)
  皇太极超级大胆且富有创意的行动,对大明帝国形成全面挑战。帝国僵死的制度与决策机制面临着致命考验,皇帝的综合素质立即表现为整个帝国的综合素质。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我国历史上,几乎朝朝代代都是一样,整个国家的智商水平大约相当于皇帝的同一水平。在呈常态分布的情形之下时,大多数时刻,整个国家的智商水平甚至远在皇帝一人之下。
  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皇帝,生长在深宫膏粱之中、太监与脂粉环绕之下,面对突如其来的侵犯,他在惊惶失措之余,发出了一连串让人无所适从的指令——
  ——他下令全国兵马立即进京勤王,命令甚至下达到了遥远的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等地。
  ——他先是命令星夜赶来的袁崇焕不许跨过蓟州防线,当袁崇焕跨过这条防线来到北京城下时,他将袁崇焕召进皇宫慰问备至,然后,令他指挥各地陆续赶到的天下勤王兵马,却又禁止他带来的饥寒交迫的部队进入北京城稍事休息。
  ——满桂是一位出身蒙古族的勇猛战将,被时人视为帝国柱石般的一代名将,与袁崇焕素有嫌隙,当年,袁崇焕镇守辽东获得宁远大捷之后,朝廷不得不将两位与他无法合作的帝国重臣调开,另行安排工作,这位满桂就是其中的一位。如今,满桂也率领部下赶到北京城外,崇祯皇帝立刻下令让满桂的部队进京休息,并册封这位职权远低于袁崇焕的将军为帝国侯爵,使其尊贵的爵位远远高出了袁崇焕。
  ——崇祯皇帝十万火急地将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孙承宗,从河北高阳老家召回北京,在命令袁崇焕指挥天下勤王兵马的指令尚未取消之际,又委托孙承宗去通州构建京东防线,然后,取消这一委托,命他留在北京,留在自己身边,帮助自己指挥天下兵马。
  ——孙承宗受命开始紧急安排城中防守事宜之后,皇帝又指派他还是到通州去为好,于是,时年已经七十岁的老人家孙承宗,又星夜赶赴通州。
  我们找不到证据说明袁崇焕此时此刻的心境想法等等,也很难揣度他是否清楚自己所面临的险恶处境。在理论上讲,皇太极所突破的长城地段,归蓟辽总督管辖,袁崇焕并不需要对此负责。而且,袁崇焕曾经专门就此地的防务严重警告过皇帝:“蓟州地位至为重要,而兵力并不强,万一有人做向导,引后金军队由此进犯的话,则祸有不可知者。”(《明清史料》甲编,《兵部行督师袁崇焕题稿》。)因此,他建议皇帝:“蓟州太过单薄,应该派驻重兵。”(《满文老档》,太宗卷六。)并且希望皇帝能够严厉督促当地诸军,加固工事,高度戒备,将此当成最最紧急的工作来抓。然而,对于袁崇焕是头等大事的,对于皇帝却并不一定那么要紧。事实上,皇帝也确实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按照常规让有关部门研究研究,结果自然不了了之。
  《明史》作者揣测,“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很有可能,袁崇焕真是这么想的。他甚至有理由希望皇帝和朝廷百官通过眼下的危机,意识到自己的先见之明,从而,给自己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不知道,情形严重的地步,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所能想像的最坏的程度。
  种种迹象表明,皇太极在另一条战线的工作正在发生作用,他派到京城中的间谍特工与城外的军事行动相配合,极为成功地在北京城里制造出了漫天飞舞的流言蜚语,其核心内容大体指向了对于袁崇焕的怀疑——
  坚决主战的毛帅毛文龙在世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从来没有敢于进入长城以南,因为,毛帅会使他们腹背受敌。如今,袁崇焕杀死了毛文龙,他与皇太极明来暗往,一力主和,皇太极才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长驱直入,一直杀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到底在干什么?袁崇焕到底想干什么?如今,他和皇太极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来到北京城下,他根本就是与皇太极串通一气,勾引清兵来到了北京城,以战逼和,企图用迫使皇帝签订城下之盟来卸除五年复辽的责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5)
  此时,袁崇焕手下的一位将领,建议袁崇焕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八旗兵打到北京城下。事实证明,这位将军是富有眼光和见识的。原因是,大明帝国皇亲贵戚、高官显宦、富家大贾们的庄园别墅、物业田产大部分都在北京城外的郊区。八旗铁骑一到,烽烟起处,首先是他们损失惨重。皇帝身边每天围绕着的都是这么一批人,他们的这口恶气如何才能不出在袁崇焕身上?嘉靖朝兵部尚书丁汝夔殷鉴不远,他就是为此身首异处的。
  可怜半个多世纪没有经受过战乱流离的北京市民和朝廷官员们,在皇太极和满洲铁骑的烧杀抢掠面前,陷入了对袁崇焕真实的怀疑、恐怖和愤恨之中。以至于对袁崇焕“怨谤纷起”,皇帝“颇闻之,不能无惑”——皇帝听到了太多人对袁崇焕的怨恨,无法不感到疑惑。(《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袁崇焕。)
  事实上,无需这些飞短流长,崇祯皇帝那颗敏感多疑的心已经足以被眼前的一切所激动了。他一定也在无数次地问着同一个问题:袁崇焕到底想干什么?崇祯皇帝上述安排表明,即便没有皇太极的反间计,他对袁崇焕的怀疑和恼怒已经很难改变了。“识人为哲”,崇祯皇帝不是哲,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势下,我们年轻的皇帝缺少那种识人的明哲智慧。如果说,当初袁崇焕擅自诛杀毛文龙,会令皇帝惊骇其不驯的话,此时的一切,可能足以让皇帝疑虑他的不忠了。
  仔细观察当时的形势,平心而论,袁崇焕闻变后的军事布置,如果说不是平庸的话,至少也是有失水准的。后代的战争史学者在还原当时的情形时,认为袁崇焕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飒爽英姿。譬如,知道皇太极绕道破关进入内地的消息之后,袁崇焕应该知道,此时的辽沈地区已经变成了皇太极的软肋,变成了后金汗国设防薄弱的要害部位,如果立即挥军直薄沈阳城下的话,效果将直如黑虎掏心,孤军千里深入明境的皇太极立即就会方寸大乱,让人根本无从想像他能怎样对付这一记漂亮的直拳,加上皇太极曾经与代善、莽古尔泰的争吵,他可能根本就无法收拾未来的局面。可惜,乱了方寸的不是皇太极,而是袁崇焕。已经成为军事艺术经典的围魏救赵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却似乎没给袁崇焕留下什么印象。在皇太极的调动下,他走出了最平庸的一步——携大将祖大寿、何可刚率领数万兵马星夜驰援北京。
  十一月初三日,皇太极率兵会师于遵化城下时,袁崇焕星夜兼程驰进山海关。初十日,他取山海关到北京最近的间道赶到了蓟州。此时,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