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2-"台独"究竟能走多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322-"台独"究竟能走多远-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彭:所谓承受能力,一个是经济承受能力,我们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就战争毁坏而言,相对落后的承受能力高;美国的经济现代化程度越高,整个经济崩溃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会相对较低。就像地里种庄稼,再种庄稼就可以了。但是一个高科技的产业,一个现代化的工业被打掉以后,整个经济体系断掉了,不是一两天就可以恢复。另一个作为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人们越富有,对生活的安定、和平的向往以及发展的追求都是更高层次的;这种情况下打仗,毁灭自己美好的家,给自己带来无谓的牺牲是人们不愿意的,越富的国家越怕战争的毁灭,中产阶级和民众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再一个是整个民族的心理承受也不一样,比如中国经历近百年的磨难,都是外部欺负中国,从抗日战争以后才站起来;所以中国的民众、政府和军队对战争的忍受力是越来越强,同那些少爷兵和老爷兵是不一样的。    
    阮:彭教授,从过去到现在,台湾买了很多美国的高科技武器,可是美国先不给它,放在琉球和冲绳,他们说等到战争有发生的可能性,危机来临时再给台湾,这种状况有用吗?万一发生危机,它能够把武器顺利运来吗?我们中国让它运来吗?而且武器不是运来就可以用,要经过安装调试,来得及吗?    
    彭:从技术层面上讲,这是来不及的,因为要形成战斗力,还要经过实战训练人员的操作。要完全达到实战水平,没有几年的工夫是不可能的,越是高科技兵器,熟悉的过程需要的时间越长。    
    美国还是担心这个地方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不愿意让台湾胡作非为,挑战它的战略利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实,台湾当年是想发展核武器,但是后来在美国的干预下,不得不下马,当然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还可以再另外讨论。美国也是害怕台湾当局掌握一些比较新式的武器,铤而走险,危及到美国的战略利益,把美国拖下水。    
    阮:从军事角度看,如果买了武器,最近是放在琉球,如果停在美国那更来不及?    
    彭:如果不给它技术上的指导和训练,拿去也没有用,最后的使用权不是台湾当局,是美国当局。    
    阮:怎么讲?    
    彭:我卖给你,但是你能不能用,是我说了算,很多关键的技术在我手里,指挥控制系统在我操纵之下。我其他的给你,但是钥匙没给你,也没用。    
    阮:在历史上短兵相接是有的,在过去我们打这两个战争(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时候,在军事力量上就不成对比;尤其是朝鲜战争,在那种状况之下,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打赢的,您可不可以用例子给我们说一下?    
    彭:在冷战时期,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在冷战大框架内发生的,从战略格局而言,美苏之间是主要对手,朝鲜当然也是冷战一个较量的战场,越南也是这个问题。    
    这两场战争与中国的较量,美国一方如果打得好,对它的整个战略格局没有什么大影响;如果失利,即使是双方两败俱伤,在冷战对峙的整个国际战略大格局中,就削弱它的力量,它的整个态势就很被动。所以朝鲜战争也好,越南战争也好,在这种情况下,它又想打,又不敢大打,最后是进退两难。现在也是这个情况,美国要在全球化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战略利益不受损失,它去挑战一个大国,挑战一个利益相互依存的大国,它将来在整个全球新的格局中,将丧失它原来的地位;所以这场战争,美国是不可以放手打的,既然放不了手,就不敢真打,既然小打小闹,一点用都没有,台湾指望美国是指望不上的。    
    阮:中国能够容忍美国在这个地方介入打局部性战争吗?    
    彭:局部战争对美国而言,没有利益,小打小闹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台湾岛毕竟和中国大陆太近。原来有一个美国人叫吉尔,是搞X岛计划的,他曾经讲过一句话,说“台湾的悲剧在于它离大陆太近,它太小,但是它又太富裕。”美国人不能忘记在现在战争条件下,台湾岛这么短距离,现代远程打击能力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美国要是用远程来解救它,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阮:比如讲,美国为了要干预,为了要阻挡,它开阔台湾海峡两岸的中线,把军队排着一列,跟过去的侍卫一样,让你这边不能进去,如果它采取这种方式呢?    
    彭:它摆在那干什么呢?它是动手还是不动手呢?它不动手,它摆在那干什么?表演?没用,我们应该不理它。它一动手,我们也有办法,你在两岸夹击之中,你到了中国的枪口上,在中国的炮火之下,就变成是空中的飞靶。没有人这么蠢的。    
    阮:美国有战略专家讲,他们如果要对台湾进行军事行动,东北角和西南角,这个概念是什么?    
    彭:可能是保存台湾的军力,实在不行就向日本逃跑,向南就向菲律宾逃跑,掩护其退路,这是可以的。    
    阮:所以从军事观点来看,我们如果对台湾发动军事行动的话,美国根本没有干预的余地;你怎么来,都干预不了,如果我们对台湾进行水雷封锁,它来还是不来呢,它有能力帮台湾扫雷?    
    彭:扫雷那是很可能的,护航也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护航是安全护航是可以的,真要冒着战争风险来护航,自己也是很危险的。    
    阮:过去有不少人讲,对台湾我们未必采取军事行动,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对台湾的封锁,封锁不只是封锁台湾船只、飞机的出入,可能也封锁其他各国船只和飞机的进入。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宣布封锁,对这个地方,美国对于自己的轮船派军舰护航,我们采取什么行动呢?    
    彭:如果没有发生战争,平时情况下,你进来也罢;在战争状态下,你进入战争区,那是不受《国际法》保护的。    
    阮:如果是战争区,你要护航,我照样干涉的。所以从您分析来看,而台湾百姓应该知道,而美国自己心里也知道?    
    彭:美国老板梦千万不能做,做不得。当年毛泽东就讲过这个问题,你别以为美国人怎么样,关键时刻,美国弃台湾如敝屣,很可能弃之你而不顾的。


第二部分 国际战略篇第15节 美国介入的可能性(1)

    两岸发生武装冲突时美国介入的可能性    
    ——访北京三略管理科学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彭光谦    
    阮次山(以下简称阮):彭教授,美国在后冷战时期,似乎它的军事战略、主要的构想有所改变,尤其是8月18号,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撤减海外驻军的计划,似乎跟过去的方案有所不一样,符合于拉姆斯菲尔德所讲的今后美国在海外部署,要瘦身、要更小、要快,对于发生矛盾的地区,要能很快的去部署,您是不是能在这方面仔细分析一下?    
    彭光谦(以下简称彭):的确,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美国全球战略部署的调整,美国的战略部署调整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冷战结束后,它就在酝酿调整,经过几年的准备,它的思想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它为什么调整?归根结底是因为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美国战略环境的变化,美国所面临战略威胁的变化,形式一变化,它原来针对冷战时期、针对苏联这个主要战略对手,在全球进行对抗的这么一个部署格局,就需要做很大的调整。它主要调整的特点我想是这样,在冷战时期,为了在欧洲跟前苏联进行重兵对抗,它的兵力部署是以欧洲或是东北亚,加上中东,基本上是以这几个点的重兵部署为特征的、对抗高强度的、可能发生的这么一个冲突,它认为的一个主要的安全威胁,从冷战后来看,由于苏联的解体,原来的一个高强度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它认为,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一种不确定的、广泛分布的、低强度的威胁,比如说,恐怖主义及有可能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一些小国家。    
    阮:邪恶国家?    
    彭:它认为是邪恶的势力或者非国家的一些反美势力。所以,它要对付的这些势力,在全球广泛存在。因此,它这次的调整,改变了过去重兵集团在欧洲部署的这么一个格局,那么它要分散部署,怎么分散部署呢?它认为,目前面临的威胁,有一个叫“不稳定的弧线”,要沿这条弧线来部署,这个“不稳定弧线”按照美国的设想,是从加勒比海到非洲、到中东、到高加索、到中亚、一直南下经过南亚到朝鲜半岛到东北亚,这是它认为的美国面临的新的主要地区威胁,这个叫“不稳定的弧线”。所以,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把过去那些点状的高强度的固定部署,变为沿着不稳定弧线、贴近不稳定弧线进行比较广泛的网状的部署,便于快速的对这些低强度的冲突或是低强度威胁,做出反应。我想它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这样部署。根据目前我们已经看到的材料来看:第一,在欧洲也好,在亚洲也好,准备把一部分兵力特别是地面部队撤回本土,这是它的一个思想;第二,在欧洲的布局,在欧洲的驻军现在还有10万多人,重点在德国、英国、意大利,把德国的部队由成为老欧洲向新欧洲东移,这样贴近它的所谓“不稳定弧线”,如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    
    阮:本来的华沙组织。    
    彭:对,就是它的新欧洲。在亚洲东北亚地区,由过去的三线部署,夏威夷、关岛第一岛链,过去的核心基地在夏威夷,现在向西以关岛建立一个核心基地。这样,便于它在将来、在东北亚、南亚发生的一些不确定的低强度的冲突中,做出快速反应;在东北亚地区,向东南亚、南下寻求在菲律宾、澳大利亚建立一些新的军事存在,在印度洋和南亚地区,尽可能向北挺进,特别着眼印度,过去在印度是一个空白点,为了对这个“不稳定弧线”做出反应,要与印度建立新的军事关系,有人讲,要建立美、印亚洲小北约,搞成搞不成的还不一定。所以在欧洲、亚洲、东北亚、南亚和印度洋一线,总的方向是向“不稳定弧线”靠近,这是美国的基本态势。    
    阮:彭教授,根据你刚才的介绍,美国在后冷战时期的这个军力部署,是基于什么样的一个概念、什么样的思维要进行这样的部署?    
    彭:为什么从过去在欧洲重兵与苏联对持,转为在全球所谓的“不稳定弧形地带”来进行部署呢?我想,最根本的是适应冷战以后安全环境的变化,它要进一步的维持在全球的战略稳定,特别是保持一个比较完整的全球的安全体系,为什么要保持这样一个比较稳定的安全体系呢?根本原因集中的动力就是要维持全球经济秩序的稳定、经济体系的稳定,我想是它冷战后战略调整的根本动力。    
    阮:冷战结束后有13年了,美国现在才公布新的经济部署,跟“9·11”发生后它面临的全球性的不稳定因素,像恐怖分子了,是不是有点关联?    
    彭:是有关联。美国从冷战结束初期到现在,这10多年,它的思维也在不断的调整、不断的整理之中,小布什上台后,想把整个战略部署东移,由欧洲转向亚洲、由对付苏联来对付中国,它有一段时间、有一段思维是这样。美国有一些极右的政治家,所以,这种思维应该说还是有一些,但从主流的战略思维来看,“9·11”后,美国发现要对付的最现实的敌人是恐怖主义而不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而且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有可能中国和美国在战略利益上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向以往工业社会或是农业社会那种旧的经济体系下大国与大国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在全球一体化情况下,应该说中国和美国在很多利益上是有共同战略利益的,面临着很多共同的安全利益问题,在经济上、政治上在战略上都要相互依存,我想这个和以前是不一样的,特别是“9·11”受到恐怖主义的袭击后,美国这一点看得是比较清楚的,即使在理论上没有完全接受这个问题,但至少在现实上已经看到它的威胁不是中国而是恐怖主义,广泛存在的这些不稳定的、不确定的、低强度冲突。所以,要保持这个战略的稳定。    
    阮:您刚才讲到,美国在中亚地区,印度、巴基斯坦要遏制,现在,显然它认为恐怖主义是来源于阿富汗的本·拉登,它如果这样的部署,对于南亚、中亚、高加索这个地方来讲,这一线的部署是不是也会发挥作用,这一连串的作用,有没有有意包围中国、遏止中国往南移、东亚移,有没有让俄罗斯亚洲部分的领土不在往下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