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Page 2…

                                内容 提 要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80年代末的40多年,是世界政治发生急 

剧变化的时期。在国际关系方面,以两个超级大国对立为主要特征的两 

极格局从形成、发展走向终结,多极化的趋势有所发展;历时数百年的 

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出现了上百个新独立国家,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各国不同程度地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各国国内,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的政治参与日益广泛。在两极格局的制约下,并由 

于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既有成功 

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80年代末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进入新旧格 

局转换的时期,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各国面临的主要 

问题。这是一段刚刚结束的历史,了解这段历史对于观察和理解当今世 

界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以两极格局的演变为主要线索,概述50年间世 

界政治的演变,兼及若干国家国内进程,对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脉络也 

作了一些探讨,有助于读者系统地了解当代世界政治概况。 


… Page 3…

                     一、当代世界政治的若干特点 



     当代世界史开始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是一段尚未结 

束的历史,也是一段仍对当今世界具有直接影响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卷入战争的国家和 

人数之多,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的程度,以及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质 

损失之惨重,都远远超过以往的历次战争。战争对整个世界和各个国家 

造成深远的影响。从整个世界看来,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数百年来一直是国际政治的主导力量并且通过殖民体系统治世界上大部 

分地区的欧洲列强的地位急剧下降,在地理和文化上处于欧洲的边缘、 

长期以来一直在国际政治中处于次要地位的美国和苏联成为国际政治的 

主导力量,广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先后挣脱殖民体系获得独立,逐渐 

成为世界政治与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大 

多数国家的国内进程,社会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 

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人民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 

形式上作为主体更广泛地参与和影响历史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50年来,世界政治之纷繁复杂,国际局势以及许多国家的国内局势之变 

化迅速,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世界政治的面貌由此发生极大的变 

化。当代世界政治进程至少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在两极格局下,多极化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形成了可以被称为“雅尔塔体系”的 

相对稳固的世界格局,美国和苏联成为对世界政治具有最广泛影响的超 

级大国。两极对立是这个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这是自17世纪中叶欧洲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形成以来首次出现如此明显、尖锐的两极对立,而以 

往通常是有数个列强争雄。在两极格局下,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不仅具 

有传统的地理政治含义,还具有比以往强烈得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 

形态方面的内容,而其他国家在两极之间纵横捭阖的余地极其有限,因 

而总体格局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此外,雅尔塔体系的覆盖范围更为广阔, 

直接影响远远超出欧洲的界限,间接影响遍及全世界,因而具有广泛的 

世界意义。 

     两极格局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往的欧洲列强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或者战败,或者被严重削弱,美国和苏联则确立了军事和经济力 

量的绝对优势。在从4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末的40多年间,美国和苏联 

在世界各地建立、维护和争夺势力范围,依托分别以它们为核心的两大 

军事集团在欧洲长期对峙,为维持均势乃至谋求优势而进行规模空前的 

军备竞赛,以至分别积聚了足以多次毁灭世界的核军备。从50年代末起, 

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严重削弱或战败的国家经济迅速复兴,西欧 

国家还逐步走向联合自强,开始形成新的国际力量中心;中国坚持独立 

自主和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独特作用的新因 

素;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不与大国结盟、不参加军事集团的原则,成为 

世界政治中的重要力量。这些变化猛烈冲击了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 

的优势地位相对削弱,越来越难以单独左右国际局势。到70年代,出现 

了明显的多极化趋势,制约了超级大国的对抗与争夺,为维护世界和平 

发挥了重要作用。 


… Page 4…

     80年代末两极格局瓦解。这标志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的 

历史时期的结束。苏联丧失了超级大国地位并解体。美国仍然拥有最强 

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但相对优势进一步削弱。多极化成为国际政治的 

主要趋势,并将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随着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成为 

国际政治的主要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依然是欧洲殖民国 

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拉丁美洲多数国家早在 19世纪初就已获得独 

立,但部分地区仍处在殖民体系之中。这是几百年来欧洲列强对外扩张 

的遗迹。殖民体系的存在与雅尔塔体系无直接关系,但在雅尔塔体系中 

事实上包含了不触动殖民体系的内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殖民 

国家都被严重削弱。战后,它们力图恢复与维持殖民体系,却已力不从 

心;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迅猛兴起。40年代后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进 

入高潮,到50年代初多数东亚、南亚和西亚国家均获得独立。从50年 

代末到60年代初,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先后独立。殖民体系基本瓦解。到 

70年代末,残存的殖民地基本获得独立。殖民体系的瓦解是战后历史上 

最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随着殖民体系瓦解,世界上出现了上百个新独立的国家。它们处在 

两极格局以外,珍视新获得的独立地位,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普遍奉行 

不结盟政策,反对超级大国在亚、非、拉广大地区争夺势力范围。许多 

新独立国家存在严重的内部社会政治问题和外部关系问题,战后世界上 

的绝大多数冲突发生在这些国家,一些冲突由于外部势力介入而加剧。 

新独立国家在经济上是发展中国家,独立后注重经济发展,70年代起积 

极维护经济权益,发达的北方国家与发展中的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由此 

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之一。 

     第三,在各个国家内部,促进经济发展和争取社会全面进步日益成 

为国内政治的主导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极其迅速,超过了 

以往任何时期。世界各国日益注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更加倚重科技进 

步,而不再完全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国家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更加 

取决于以经济和科技等因素为主的综合国力,而单纯军事力量的作用相 

对下降。这对于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未来世界格局的形成都具有重 

要意义。 

     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无 

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进步的步伐都明显加快,由于种族、 

民族、性别、地域、阶层、信仰、文化等原因造成的社会差别显著缩小, 

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直接参与更加广泛,传统的、独裁的、寡头的、 

专制的政治形式逐渐遭到摒弃。争取社会全面进步仍将是世界各国的主 

导政治倾向。 

     下面几章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叙述当代世界政治演变。限于篇幅,将 

以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兼及一些国家的国内进程。第一个阶段(第二 

章),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3年,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时期;第二 

个阶段 (第三章),从1953年至60年代末,是两个超级大国尖锐对立 

和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时期;第三个阶段 (第四章),70年代,是两个 


… Page 5…

超级大国的对立有所缓和和多极化趋势初步发展的时期;第四个阶段(第 

五章),80年代,是两极格局走向终结的时期;第五个阶段(第六章), 

开始于90年代初,是旧格局终结后走向新格局的时期。从世界格局的演 

变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开始的历史时期已经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 

而结束。最后一个阶段所涉及的新旧格局转换,既是当代世界政治史的 

延续,也是一个刚刚开始并仍在延续的进程。它将开辟一个不同于以往 

50年的新的历史时期。 


… Page 6…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 (1945—1953) 



                       1。雅尔塔会议与波茨坦会议的议题 



         1945年5月2日苏联军队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8 

    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二次大战结束前夕,三个主要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首脑美国总统 

    罗斯福(1882—1945)、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1879—1953)和 

    英国首相丘吉尔(1874—1965),于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 

    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有关战争进程和战后政治重建的众多问题。同年7 

    —8月,新任美国总统杜鲁门(1884—1972)、斯大林和先后担任英国首 

    相的丘吉尔与艾德礼(1883—1967)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再次举行会议, 

    继续讨论有关问题。这两次会议讨论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类:最后击败 

    德国和日本,对战败国的处置,战后世界 (主要是欧洲和东亚)的政治 

    安排。其中第一类问题随着德国和日本投降而获得解决。关于第二类、 

    尤其是第三类问题的有关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对战败国的处置 

         战后对战败国的处置涉及德国、日本,德国在欧洲的仆从国意大利、 

    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芬兰五国,以及奥地利。 

         关于德国。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关于德国的决定主要包括如下 

     内容:(一)占领。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苏联 

     占领东部地区,美国占领西南部地区,英国占领西北部地区,法国占领 

    西部地区;德国首都柏林也由上述四国分区占领。 (二)管制。德国境 

     内的最高权力,由四国占领军总司令遵照本国政府的命令分别在各自占 

    领区行使,由四国占领军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共同处置有关全德 

     国的一般事件。(三)边界。原则上恢复1937年的德国边界,但将东普 

    鲁士分别划归波兰和苏联,将从1937年德波边界到奥得—尼斯河的德国 

                                             ① 

    领土划归波兰,作为波兰确认将寇松线 以东地区划归苏联的补偿。(四) 

    政治。在民主基础上重建德国的政治生活;消灭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 

    确保德国不再扰乱世界和平;摧毁纳粹党及其一切附属的组织、机构、 

    制度;实现非军事化。 (五)经济。消灭德国的作战潜力,管制可用于 

    作战经济直接需要的物品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经济力量过分集中现 

    象。 (六)战犯。设立国际法庭,审判主要战犯。(七)赔偿。用实物 

    赔偿德国在战争中对其他国家造成的破坏。 (八)和约。准备缔结一项 

    对德和约。 

         由于各占领国都企图利用处置德国追求本国在欧洲的利益,彼此分 

    歧甚多,很难就重大问题达成一致,某些重要协议没有得到认真贯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