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确认欧洲各国边界的不可侵犯性进一步巩固在战后获得的势力范围。 

最后文件包含了有关内容,但在西方坚持下规定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改变 

边界。西方更关心建立信任措施、人权和人员交流。最后文件规定:双 

方在一定范围内举行一定规模的军事演习应预先通知对方,邀请对方派 

观察员观看;各国应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促进人员更自由地往来。西 


… Page 58…

方希望这些能成为向苏联和东欧施加影响和压力的手段。在经济合作方 

面,会议希望各国彼此给予最惠国待遇。赫尔辛基首脑会议是东西方关 

系缓和的高潮。但后来召开的欧安会续会并不顺利,未取得显著成果。 

     中欧裁军会议1973年10月起在维也纳举行,北约和华约19个国家 

参加。双方提出了不同的裁军原则,都希望借机削弱对方。北约认为华 

约在中欧拥有优势,主张均衡裁军,最终使双方保持同等数量的地面部 

队。华约认为双方在中欧处于均势,谈判不应破坏既有力量对比,主张 

对等裁军,即双方按相同数量或相同比例裁军。谈判绵延十余年而无结 

果。 

     缓和使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增多。西欧国家同苏联、东欧 

之间开始进行经常性的高层政治对话乃至首脑互访,贸易额显著增加, 

经济和技术合作有所发展。戴高乐是最早倡导缓和的西方领导人。他1966 

年访苏,建立了法苏特殊关系,他的继任者蓬皮杜(1911—1974)保持 

和发展了这种关系。这是法国的独立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西德由于其 

地理位置和独特处境,自70年代初起长期注重发展与苏联、东欧的关系, 

希望缓和进程能持续下去。芬兰是唯一同苏联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1948年)的西方国家。70年代苏芬关系更加密切。苏联与日本的经济 

关系也有所发展,但北方四岛问题长期妨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 



      (3)缓和的停顿 

     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是世界人民和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愿望。美国和苏 

联推进缓和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但主要是出于各自国 

家利益的需要。它们希望降低对抗的程度,减少核战争的危险,而从未 

打算放弃既得利益和既定目标,也从未幻想对方会这样做。它们希望停 

止在已无多大实际意义的领域 (如核武器数量)和无法不冒风险就改变 

现状的地区(如欧洲)的竞争与争夺,而把注意力转向其他领域和地区。 

这表明对峙和争夺都将继续下去,也决定了缓和的限度。 

     尼克松在50年代以坚决主张反共而闻名,由他倡导和推行缓和曾得 

到美国政界的普遍支持。1972年尼克松访苏后,欧洲局势有所缓和,战 

略武器数量得到初步限制。东西方之间迫切需要解决又较容易解决的问 

题已大体解决。尼克松下台前后美国国内发生关于缓和的争论。一些人 

更关注美国的军事地位,对军备控制持怀疑态度,主张不惜代价地谋求 

军事优势;一些人担心缓和会使西方丧失斗志,影响西方联盟的团结, 

从而可能在苏联的讹诈面前退缩;一些人更注重人权,要求政府公开支 

持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一些人以为缓和会使苏联减少与美国的争夺, 

当发现事与愿违时便认定缓和没有达到预期结果。这些争论首先影响美 

苏经济关系的发展。在美国制订贸易改革法案时,参议员杰克逊等提出 

修正案,反对给予限制其公民移居国外的非市场经济国家以贸易最惠国 

待遇。1974年底美国国会通过包含该修正案的贸易法案。苏联认为这是 

对其内政的干涉,拒绝改变移民政策,并于1975年初宣布不再执行1972 

年签订的美苏贸易协定。两国政府通过加强经贸关系促进缓和的努力遭 

到重大挫折。 

     1976年缓和的趋势明显削弱。1977年民主党人卡特(1924—)就任 

美国总统后,美苏关系更趋冷淡,缓和走向终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 Page 59…

个方面: 

     苏联积极介入非洲事务。苏联长期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支持并 

援助一些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更积极地影响 

一些非洲国家的发展方向,其突出特点是支持代理人进行军事干预。1975 

年原葡属殖民地安哥拉独立,国内三个独立运动组织各据一方,发生严 

重分歧。苏联支持人民解放运动组成政府,并由古巴派遣军队支持该政 

府。此外,苏联在一些左派执政的非洲国家派遣军事顾问,提供军事援 

助,设立军事基地,支持古巴军队进入某些国家。苏联还支持一些国家 

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与之缔结友好条约,使其成为经互会观察员。苏 

联认为,这意味着“社会主义阵地”的加强和“世界革命进程”的深入。 

美国等国对此感到严重不安。苏、古介入安哥拉后,美国从1976年初起 

不再正式谈论“缓和”,并支持安哥拉等国的反对派开展反政府游击活 

动。冷战由此进一步波及非洲,东西方关系转趋紧张。 

     美国更加强调人权问题。二次大战以后,人权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 

要问题。但在7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并不十分注重该问题。1977年初卡 

特就任美国总统时宣称,美国对人权承担“绝对的”义务,从而使人权 

成为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尽管美国并未签署联合国有关人权 

问题的多数文件,并在世界各地支持不符合美国宣布的人权标准的亲西 

方政权,美国仍把人权问题作为东西方在欧洲的军事对抗程度降低后向 

苏联和东欧各国施加压力和影响的重要手段,使东西方关系进一步冷 

淡。 

     军备控制谈判逐渐停顿。美苏达成符拉迪沃斯托克协议后,第二阶 

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进展缓慢,双方继续部署新的战略武器。1979年6 

月卡特和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签署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了双 

方战略武器运载工具和分导式多弹头导弹的限额,以及技术核查措施。 

按条约规定,苏联应单方面拆除部分核运载工具。但条约在美国国会遭 

到强烈反对。一些人指责条约允许苏联拥有优势并继续发展核武器,一 

些人主张军备控制应与苏联的人权状况和对非洲的干涉相联系。条约最 

终未得到批准。军备控制谈判由此陷入僵局。 

     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使美苏关系再度紧张。阿富汗自 1973 

年推翻君主制后一直由亲苏政党执政,领导人更迭频繁。1979年12月 

27日苏军进入喀布尔,推翻被苏联认为不可靠的阿总理阿明,并很快控 

制阿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战后苏联首次用武力直接干预东欧以外 

国家的事务。美国认为这是苏联行为性质的重大变化,表明它将向西南 

亚进行新的一轮扩张。1980年初卡特从国会撤回等待批准的第二阶段限 

制战略武器条约,宣布停止向苏联出售粮食和尖端技术等。不久后他宣 

布,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手段反击外部力量控制波斯湾 

地区的企图。此即卡特主义。它取代了缓和之初 (1969年)提出的尼克 

松主义,即美国愿意参与盟国及友邦的防务和发展,但不承担主要责任。 

卡特主义意味着美国将恢复在欧洲以外的某些地区使用武力,但地点由 

东南亚换成波斯湾。后来美国秘密向阿富汗抵抗力量提供大量援助。美 

苏之间新一轮对抗取代了缓和,东西方关系随之恶化。 



                            2。中国走向世界 


… Page 60…

      (1)对外关系新局面 

     进入70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苏关系恶化, 

特别是在两国发生边境武装冲突以后,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加强 

军事部署,中国感受到对自身安全的直接威胁。在世界范围内,美苏军 

事力量对比也向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积极调 

整对外政策,开创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从1970年10月中国同加拿大建立外交关系起,出现了中国与其他 

国家建交的高潮。 

     中美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尼克松就任美国总 

统前后,认识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希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使美国在与苏 

联对话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并尽早结束越南战争。中国也愿意改变中 

美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抗御苏联威胁的需要,排除阻碍中国积极参 

与世界事务的障碍。1969年美国通过多种渠道表示愿意同中国对话,并 

采取若干有助于缓和关系的措施。1970年尼克松表示希望访问中国,毛 

泽东对此表示欢迎。随后,两国通过第三国就如何打破僵局进行秘密接 

触。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被称为“乒乓外交”。同 

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1923—  )秘密访华,与周 

恩来商定尼克松将访华。7月16日中美同时发表有关公告,轰动世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与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进行会谈,双方 

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列举了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不同观点; 

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表示 

对中国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不提出异议,并 

确认从台湾全部撤出美国武装力量的最终目标。这次访问未导致两国建 

交,但关系正常化进程已经开始。此后,中美之间的交往逐渐增加。1973 

年两国互设联络处,它们事实上是常设外交代表机构。中美关系的改善 

使世界政治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美国率先同中国接触,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1972年7月田中角荣 

 (1918—1993)就任日本首相,改变对华关系的被动局面成为当务之急。 

9月田中访问中国,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宣布结束两国间的不正常状 

态,建立外交关系。同年中英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中国与联邦德国 

建交。1966年时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不足50个,到1975年已达100 

多个。所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均断绝与台湾的官方关系。这表明中华人 

民共和国已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彻底摆脱了被孤立的处境,在世 

界上有了更广阔的活动场地。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 

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将台湾当局代表驱逐出联合国。中国 

还开始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职责。此后,中国在各国际组织中的代 

表权陆续恢复。 

     早在60年代中期,随着中苏关系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毛泽东提 

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理论。其含义是:美苏之间有辽阔的中间地带;亚、 

非、拉国家是第一中间地带,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 

中间地带;中间地带的发展将产生独立于美苏并能与其抗衡的强大国际 

政治力量;这为建立世界范围的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1974年初毛泽东 


… Page 61…

进一步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他认为:美苏是第一世界,欧洲、日 

本等工业化国家是第二世界,其他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属于第三世界。他主张,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同第二 

世界国家联合,共同反对苏联和美国的霸权主义,并多次表示中国不称 

霸。他同时认为,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苏联是最危险的战争策源 

地,因而他不把苏美两国同等看待。他提出如下战略构想:连接“一条 

线”,即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 

线;团结“一大片”,即这条线以外的国家;目的是抗衡苏联。这意味 

着美国也包括在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之内。上述理论和构想反 

映了中国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即在70年代的美苏争夺中,苏联取攻势, 

美国取守势;反映了中国对70年代国际政治关系走向的基本估计;也反 

映了中国对自身安全的关注。按照上述构想,中国在70年代积极发展同 

发展中国家和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