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黎南部,黎巴嫩各派冲突仍持续。 

     1969年利比亚青年军官卡扎菲发动政变,推翻君主制。70年代中期, 

卡扎菲发动“人民革命”,推行伊斯兰社会主义,对外倡导泛阿拉伯主 

义,对西方和以色列持激进的反对态度。70年代一些巴勒斯坦激进组织、 

黎巴嫩等国的伊斯兰教激进组织在西欧和黎巴嫩等地从事针对西方和以 

色列的恐怖活动。利比亚和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在一定程度上向这些组 

织提供帮助。 



      (6)非洲政治概况 

     70年代前期非洲经济保持发展,多数国家政治状况与60年代大体类 

似,政权保持连续性。一些国家发生革命、政变、内战等政治变动。70 

年代后期非洲经济状况恶化,影响许多国家政局稳定。苏联支持古巴向 

某些非洲国家派遣军事顾问乃至军队后,美、法等国也更积极地介入非 

洲内部事务,一些国家的内战和国内政治斗争以及国家间的冲突都更趋 

复杂。原葡萄牙殖民地独立后,非殖民化进程接近完成,南部非洲前线 

国家进一步加强磋商并协调南部非洲问题的行动。 


… Page 75…

     除非殖民化进程外,以下事件在70年代的非洲有较大影响。 

     1974年埃塞俄比亚发生推翻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革命,临时军 

事行政委员会执掌权力,军官门格斯图是其核心人物,后来任主席。新 

政权推行广泛的土地改革,宣布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对外改变亲美 

政策,积极与苏联发展关系。索马里曾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允许苏联 

建立海军基地,对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部分地区(居民以索马里人为主) 

有主权要求。1977年7月埃、索发生欧加登战争,苏联和古巴支持埃塞 

俄比亚,索马里被迫转而向美国寻求支持。1978年3月埃塞俄比亚取胜。 

1981年非统组织承认欧加登为埃塞俄比亚领土。60年代起埃塞俄比亚的 

厄立特里亚人开展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70年代武装斗争规模扩大,埃 

政府军多次前往镇压未见成效。1993年厄立特里亚独立。 

     1975年安哥拉独立后,具有不同部族背景的三个独立运动组织之间 

发生内战。苏联和古巴支持人民解放运动控制政权,美国通过扎伊尔支 

持解放阵线,南非支持争取安哥拉独立全国联盟。1976年人运在古巴军 

队参与下击败解阵,将安盟赶往边境地区,控制国内大部分地区。1978 

年和1979年,安哥拉政府为报复扎伊尔支持安哥拉反对派和雇佣军进入 

安哥拉产油飞地卡宾达的企图,支持在安哥拉的原殖民时代加丹加宪兵 

两次袭击矿产资源丰富的扎伊尔沙巴省(即原加丹加),扎伊尔请求法 

国援助。法国认为袭击行动是苏联策划的。第一次法国将摩洛哥军队空 

运至沙巴击退袭击者,第二次法国和比利时伞兵前往沙巴,控制局势后 

由多国泛非部队接防。美国支持法国的行动。安哥拉人运后改组为人运 

一劳动党,宣布以建设社会主义为目标。安哥拉政府依赖古巴军队控制 

国内局势,内战长期延续。 

     乍得部族、宗教冲突严重,60年代以后内战不断。法国多次出兵支 

持乍得政府,利比亚支持乍得北方的古库尼反政府武装。1979年在非统 

组织调解下成立古库尼领导的民族团结过渡政府。1980年国防部长哈布 

雷与古库尼发生冲突,利比亚军队进入乍得帮助古库尼控制局势。年底 

利军在法国等国压力下后撤。1982年哈布雷夺取政权。古库尼另立政府, 

1983年6月在利军支持下南进。法国在美国和许多非洲国家要求下出兵 

干涉,乍得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984年法利达成协议,两国同时从乍得 

撤军。1986年古库尼在利比亚支持下再次南进,法军再次进入乍得布防, 

美国空袭地中海沿岸的利比亚目标。后来哈布雷与古库尼和解,乍军在 

法国支持下击退利军,收复大部分国土。1988年乍利停火,两国领土争 

端交国际法院裁决,获得和平解决。 

     1971年初,曾在英国军队服役的乌干达武装部队司令阿明发动政 

变,自任总统,原总统奥博特流亡坦桑尼亚。阿明的内外政策不甚稳定, 

乌干达与许多国家关系逐渐恶化。1973年奥博特在坦桑尼亚允许下率支 

持者返乌未成功。1978年乌干达进犯坦桑尼亚。1979年3月坦桑尼亚军 

队支持乌干达反政府武装推翻阿明,后来奥博特回国重任总统。坦桑尼 

亚的行动得到广泛赞同。 

     1966年,曾在法国军队服役的中非陆军参谋长博卡萨发动政变,自 

任总统,原总统达科被监禁,后任博卡萨私人顾问。1976年底中非改称 

帝国,博卡萨自任皇帝。博卡萨在国内巧取豪夺,施行暴政,曾亲自参 

与屠杀儿童。1979年9月达科在法国军队支持下发动政变,再任总统。 


… Page 76…

博卡萨流亡国外,后回国被监禁。 

     苏丹南北方种族、宗教不同,长期由北方人执政。1969年军官尼迈 

里发动政变,出任总统,同意南方自治。尼迈里曾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 

后因苏丹共产党参与反尼迈里政变,遂与埃及等国发展更密切的关系。 

70年代后期,南方反政府武装在利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支持下有所发 

展,1982年苏丹遭受严重干旱,经济困难,尼迈里推行伊斯兰法,遭到 

信奉基督教的南方人激烈反对,冲突逐渐发展为内战。1985年尼迈里在 

政变中被推翻,内战仍长期延续。 

     西撒哈拉原为西班牙保护地,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均对其有主权要 

求。1976年2月西班牙撤离西撒,摩、毛两国达成分治西撒协议。同月 

阿尔及利亚支持的西撤人民解放阵线(即波利萨里奥阵线)宣布西撒独 

立。随后,摩、毛两国与阿尔及利亚断交,摩、毛军队与西撒人阵发生 

武装冲突。非统组织对此意见分歧。1979年毛里塔尼亚放弃对西撤的领 

土要求,退出战争。摩洛哥与人阵间的冲突持续。90年代西撒问题趋向 

和平解决。 

     非洲统一组织在非洲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西非、东非、中部和 

南部非洲各国还成立了若干区域合作组织。 



      (7)拉丁美洲政局 

     70年代拉丁美洲出现争取社会进步和自主发展的高潮,一些国家政 

局发生曲折的变化。 

     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在民主制度下稳定发展,推进国内变革,奉行更 

加独立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墨、委两国都是产油国,委内瑞拉是石油输 

出国组织成员国。墨西哥未加入该组织,但长期与其协调立场,坚决主 

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军人执政的巴西政局基本稳定,经济高速增长, 

长期与美国保持密切关系。卡特政府推行“人权外交”,向拉美军政权 

施加压力,巴西军政权因此拒绝接受附加政治条件的美国军援。智利、 

阿根廷等国军政权与美国的关系也一度紧张。 

     在智利,1970年人民团结阵线在大选中获胜,社会党人阿连德(1908 

—1973)任总统。阿连德主张通过结构改革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对内 

积极推进社会变革,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大庄园土地,实行国有化,收 

回美资铜矿公司等外资企业;对外主张不干涉原则和维护国家主权,参 

加不结盟运动,与苏联、东欧、古巴和中国建交并发展关系。苏联认为 

这是通过议会道路走向社会主义而给予支持。美国极为不满,对智利实 

行经济制裁,支持智利反对派从事反政府活动。智利政府的政策也使国 

内小资本受到损害,使中产阶级转而反对变革。1973年9月美国支持智 

利军队发动政变,阿连德殉职,陆军司令皮诺切特(1915— )执政。军 

政府镇压左翼势力,停止社会变革,奉行亲美政策。 

     在秘鲁,1968年陆军司令贝拉斯科 (1910—1977)发动政变,推翻 

总统贝朗德 (1912— )。贝拉斯科推行广泛的社会变革,对一些大公 

司实行国有化,控制外国资本,鼓励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实行土地改革, 

没收大庄园土地,组织农民协会;对外奉行独立于美国的对外政策,不 

顾美国的反对坚持200海里领海权,促进与发展中国家以及苏联、中国 

等国的关系。这在拉美军政权中是前所未有的。美国对此不满。1975年 


… Page 77…

军政府总理莫拉莱斯通过政变取代贝拉斯科,变革趋于和缓。1980年军 

队还政于民,从美国流亡回国的贝朗德通过选举再任总统。 

     在阿根廷,执政近10年的军政权在社会各界压力下于1973年还政 

于民。主张民族社会主义的正义党左翼领导人坎波拉当选总统。几个月 

后,40—50年代两度任总统的正义党领袖庇隆 (1895—1974)结束流亡 

回国,坎波拉让位给庇隆。庇隆曾倡导以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 

义为内容的庇隆主义,认为这是介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立场, 

得到中下阶层广泛拥护。他再任总统后转而推行温和的政策,约束左翼 

势力。1974年庇隆去世后,庇隆夫人继任总统,继承庇隆的政策,遭到 

正义党左翼激烈反对。社会冲突加剧,经济陷入混乱。1976年军队发动 

政变,建立保守的军人政权。 

     在巴拿马,1968年国民警卫队司令托里霍斯 (1929—1981)发动政 

变,执掌政权。托里霍斯剥夺国内寡头家族的政治权力,奉行民族主义 

政策,支持拉美国家独立发展。1903年美国获得开凿巴拿马运河和永久 

使用、占领、控制运河与运河区的权利。托里霍斯坚决主张收回运河和 

运河区,并为此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卡特政府上台后决心解决运河问题。 

1977年9月托里霍斯和卡特签署新的运河条约,规定巴拿马于2000年收 

回运河主权,此前美巴官员组成运河委员会共同管理运河,此后运河作 

为国际水道永久中立。卡特政府解决运河问题获得拉美国家普遍赞赏。 

新运河条约获美巴两国批准后,托里霍斯于1978年10月向他选定并经 

选举产生的文职总统移交政权,专任国民警卫队司令,1981年因飞机失 

事去世。 

     70年代后期中美洲局势发生急剧变化。 

     尼加拉瓜数十年来由索摩查家庭统治,以民族英雄桑地诺命名的民 

族解放阵线自 60年代起开展广泛的反独裁斗争,包括武装斗争。1978 

年初知识界反对派领袖查莫罗遭暗杀,引起全国范围的反索摩查家族斗 

争,各地发生罢工和起义。1979年7月索摩查家族被迫放弃权力,桑地 

诺阵线武装力量进入首都马那瓜,随即组成政府,奥尔特加为主要领导 

人。新政府建立以桑地诺阵线为主的多元政治,经济上主张发展混合经 

济,对外积极发展与苏联、古巴的关系,支持中美洲各国反对独裁统治 

的斗争。卡特政府仍维持与尼加拉瓜的关系,向尼加拉瓜提供援助。但 

由于尼与苏、古关系日益密切,里根政府上台后转而对尼加拉瓜采取强 

硬政策,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此后,尼加拉瓜政府与反政府武装 

之间的冲突长期持续。 

     中美洲各国长期社会问题严重。受尼加拉瓜革命影响,萨尔瓦多、 

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左翼反政府组织和游击队空前活跃。萨尔瓦多的法 

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在80年代初一度向政府发起总攻,控制近半 

数国土,此后萨尔瓦多内战持续多年。尼加拉瓜支持这些国家的反政府 

活动,上述三国以及哥斯达黎加则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活动,中美 

洲五国严重对立。美国向萨尔瓦多等国提供大量军事、经济援助。墨西 

哥、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主张,中美洲问题在没有外部势力干涉的情况 

下由各国人民自己解决,并积极调解中美洲冲突。此外,加勒比海岛国 

格林纳达在1979年发生政变,新政府具有社会民主党倾向,迅速与古巴 

建立密切关系。 


… Page 78…

                    5。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南北关系 



      (1)各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发展中国家原有经济基础差,独立时保持传统的或殖民时代的经济 

结构。绝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