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试图通过加速变革控制局势,却加剧了局势的动荡,最终不得不跟随 

着局势走上一条将导致严重后果的道路。 



      (2)东欧政局演变 

     80年代后期,东欧各国面临的困难处境进一步加剧。经济状况更加 

严峻,增长速度继续下降。除波兰以外的各国依然由任职已久、年事已 

高的领导人执掌最高权力,面临着由于领导层即将自然更替所产生的一 

系列政治问题,而多数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没有表现出推动这种更替的足 

够意愿。各国都曾试图进行调整或改革以改善经济形势,但都未采取足 

够坚决的有效措施,因而到80年代末出现了严重危机的形势。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在苏联和东欧之间出现了更加微妙而复杂的关 

系。戈尔巴乔夫表示,不干预东欧各国事务。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使东欧各国可以更大程度地自主决定内部事务,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 

却无助于某些国家尽早解决领导层更替等紧迫问题。东欧各国普遍欢迎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但对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推行的变革,却只有波兰、 

匈牙利等早已进行改革的国家持积极态度。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领导 

层的迅速年轻化,以及他在国内推行的变革,给一些国家带来显而易见 

的巨大政治压力,激起了要求变革的情绪,匈牙利事件、苏联入侵捷克 


… Page 109…

斯洛伐克等历史问题也被重新提起。随着苏联国力的进一步衰弱和东西 

方关系的变化,苏联维持东欧现状和苏联与东欧关系现状的能力更加削 

弱,手段几近于无,戈尔巴乔夫也逐渐失去维持现状的意愿。 

     在这种背景下,东欧各国政局在1989年发生剧烈变化。在波兰和匈 

牙利,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是执政的共产党领导层为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 

而积极推动的。其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罗马尼亚发生了激烈 

的冲突。下面简述各国变化的过程。东德和南斯拉夫的情况在以后介绍。 

     波兰。80年代后期政局逐渐不稳,1988年经济恶化,罢工增多。1988 

年12月到翌年1月统一工人党举行中央全会讨论对策,经过激烈争论, 

认为危机已是事实,决定实行政治多元化。不久后明确表示结束党对权 

力的垄断,走社会主义议会民主道路。包括团结工会在内的各党派团体 

随即举行圆桌会议。4月,根据圆桌会议协议,修改宪法,决定举行大选, 

团结工会重新获得合法地位。这些步骤得到苏联赞同。6月举行大选,团 

结工会获得出人意料的多数,统一工人党失利,在新设立的参议院中未 

获一席。随后,雅鲁泽尔斯基根据圆桌会议协议勉强当选总统,但团结 

工会凭借优势地位转而决定不按圆桌会议协议支持统一工人党人组建政 

府,并得到原与统一工人党结盟的政党的支持。8月团结工会人士马佐维 

耶茨基出任总理,后组成团结工会占多数的政府,统一工人党保留国防 

部长、内务部长等职务。年底修改宪法,删会有关统一工人党的领导地 

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1990年1月,统一工人党因无法取得社会信 

任而停止活动,改组为社会民主党。年底,雅鲁泽尔斯基主动缩短总统 

任期,瓦文萨当选总统。 

     匈牙利。由于经济困难,社会主义工人党内的意见分歧逐渐尖锐。 

1988年5月社工党全国代表会议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76岁的总书 

记卡达尔改任党主席,格罗斯继任总书记。不久,政治局委员波日高伊 

取得主导地位,主张重新评价1956年事件和实行多党制。1989年2月社 

工党中央决定修改宪法,删去有关社会主义和社工党领导地位的内容, 

并于1990年在多党制基础上举行选举。4月开放西部边界,后又允许其 

他东欧国家游客过境自由前往西方。5月卡达尔因健康原因被免职,不久 

病逝;总理内梅特宣布政府将独立工作,社工党已不再领导政府。6月政 

府称1956年事件为“人民起义”,并重新安葬纳吉。9月各党派圆桌会 

议达成有关政治、经济变革的协议。10月社工党改建为社会党,格罗斯 

等人另组新的社工党。1990年初大选,民主论坛获胜并组阁,社会党成 

为在野党。 

     捷克斯洛伐克。1987年12月雅克什任捷共总书记,胡萨克仍任总 

统。1989年初起发生大规模抗议游行。11月数十万人举行反对政府的游 

行,由于警察干预,有少量人员受伤和被拘留。月底雅克什等人被迫辞 

职,新的捷共中央主席团宣布1968年苏军入侵是错误的,12月初苏联和 

有关国家宣布赞同捷共的这一评价。随后,胡萨克辞职;组成捷共不占 

多数的政府;总理恰尔法和两位副总理退出捷共;捷共通过民主社会主 

义纲领;原持不同政见者哈韦尔出任总统,杜布切克出任议会主席。1990 

年6月举行议会选举,公民论坛获多数,恰尔法仍任总理,捷共下野。 

此后,两个主要民族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关系紧张。1992年议会选举后, 

经主要政党协商,自1993年1月1日起取消联邦。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 


… Page 110…

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 

     保加利亚。80年代中期压制国内土耳其族人引起不满。1989年10 

月起政局动荡。11月日夫科夫辞职,姆拉德诺夫继任保共总书记,随后 

拘捕日夫科夫。1990年初保共宣布实行多党制和市场经济。随后与反对 

派举行圆桌会议并达成协议。4月保共改组为社会党;姆拉德诺夫当选总 

统。6月举行议会选举,社会党获多数并组建政府,但姆拉德诺夫被迫辞 

职,反对派民主力量联盟的热列夫出任总统,1990年底组成无党派人士 

任总理、社会党人居多数的联合政府。1991年10月民主力量联盟以微弱 

多数赢得选举并组建政府。 

     罗马尼亚。经济状况极差,引起普遍不满。1989年12月中旬蒂米什 

瓦拉发生反对压制匈牙利族神职人员的游行,遭警察镇压,全国局势动 

荡。20日齐奥塞斯库中断出访回国,部署平息事态。21日布加勒斯特发 

生游行,遭军队镇压,造成人员伤亡。22日抗议游行扩大,齐奥塞斯库 

宣布紧急状态,下令军队镇压,遭到部分军队将领抵制;中午士兵倒戈, 

齐奥塞斯库夫妇被迫出逃,当晚被抓获;夜间成立以原罗共中央书记伊 

利埃斯库为主席的救国阵线,并接管政权。从22日起,忠于齐奥塞斯库 

的特种部队与军队在各地激战,造成数千人死亡。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 

被特别军事法庭处决,此后战事逐渐平息。1990年1月伊利埃斯库宣布 

罗共已不存在。5月大选,伊利埃斯库当选总统,救国阵线获议会多数, 

并组成无党派人士居多数的政府。 

     在东欧局势影响下,阿尔巴尼亚在1990年底出现政局动荡,阿利雅 

宣布实行多党制。1991年3月举行选举,劳动党获多数,阿利雅出任总 

统。6月劳动党改组为社会党。由于经济严重混乱,政局动荡加剧,发生 

数万人乘船逃往意大利的事件,数届政府均不能持久。1992年3月再次 

举行选举,民主党获多数,社会党下野。4月阿利雅被迫辞职,民主党人 

贝里沙任总统。 

     在东欧各国普遍发生剧烈变化期间,戈尔巴乔夫和布什于1989年12 

月2日在马耳他举行非正式会晤。双方认为,对东欧发生的进程的方向 

性应当表示欢迎,所有尖锐问题必须通过政治方法解决,苏美领导人不 

能在国际上起消防队的作用。戈尔巴乔夫还认为,冷战正在彻底过去, 

北约和华约应由军事政治组织变为政治军事组织,而后变为政治组织, 

以结束欧洲的分裂和军事对峙。此后他还表示,1989年国际舞台的巨大 

变化,表明新政治思维开始取得成果,证实了社会主义同民主相结合的 

必要性。 

     1990年11月,北约和华约各国在签署《欧洲常规武器力量条约》的 

同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结束对抗,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事实上,华约 

已既无意也无力继续对抗。尽管戈尔巴乔夫仍竭力主张维持和改造华 

约,东欧各国却已无此意愿。早在1989年8月匈牙利就提出中立化的设 

想,后来东欧各国纷纷要求加入北约和欧共体。1991年2月华约各国决 

定从3月31日起取消华约军事机构和结构。7月1日华约各国签署一项 

声明,华沙条约组织悄然解散。驻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的 

苏军在1993年年底以前全部撤离。1991年6月经互会正式解散。苏联作 

为一个超级大国所依托的势力范围丧失殆尽,40多年的东西方对峙就此 

终结。 


… Page 111…

      (3)德国统一进程 

     德国问题是东欧各国政局变动中的特殊问题。东德的动荡导致德国 

重新统一。 

     1989年9月匈牙利对东德游客开放西部边界,一些东德居民由此经 

奥地利前往西德,引发东德局势动荡。10月初大批东德人涌入西德驻捷 

克斯洛伐克使馆,东德当局被迫同意他们前往西德。10月7日东德国庆, 

柏林等地发生要求民主和改革的游行,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戈尔巴乔夫 

针对昂纳克的强硬态度说,行动迟缓将受到生活的惩罚。此后,抗议活 

动加剧。18日昂纳克被迫辞职,克伦茨继任统一社会党总书记,不久莫 

德罗出任部长会议主席。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强大的政治压力,克伦 

茨不得不接受西德提出的用开放边界换取援助的条件。11月9日东德全 

面开放西部边界,几天内数十万东德人涌入西德,象征分裂的柏林墙后 

来被拆毁。月底组成包括反对派的联合政府。12月修改宪法,删去有关 

统一社会党地位的内容。同月统一社会党举行特别代表大会,决定改称 

统一社会党一民主社会主义党 (后又改称民主社会主义党),宣布将实 

现民主;克伦茨下台,居西被选为党主席。1990年3月,根据各党派圆 

桌会议协议举行选举,得到西德执政党大力支持的德国联盟获多数。4 

月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德梅齐埃任总理,民社党下野。 

     在东德局势动荡期间,西德总理科尔在11月28日提出“德国政策 

十点计划”,要求东德建立“有民主合法性的政府”,在此基础上发展 

两个德意志国家间的邦联结构,最终建立联邦国家制度。东德莫德罗政 

府最初拒绝该计划,认为德国重新统一问题还提不上日程,但愿意考虑 

建立松散的邦联。1990年2月莫德罗访苏后,转而提出分四个阶段实现 

统一的建议,主张统一后的德国成为中立国家。西德拒绝中立化的主张, 

并且表现出不急于商谈统一问题的态度。4月东德成立基民盟为主的政府 

后,科尔立即加速推进统一进程。5月18日两德签订《关于建立货币、 

经济和社会联盟的条约》,规定自7月1日条约生效起,西德马克成为 

两德通用货币,东德实行私有化、实行市场经济,在东德全面推行符合 

西德规范的社会政策。8月31日两德签订《关于实现德国统一的条约》, 

即统一条约,规定1990年10月3日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加入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 

     由于德国在战后的特殊政治地位,德国统一还有尚待解决的“外部 

问题”,主要包括:统一后的德国与军事联盟的关系;德波边界;四大 

国对整个德国和西柏林的权利与责任等。有关国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苏联不希望看到德国统一,但面对不可阻遏的趋势,在1990年初改变立 

场,同意德国在中立和非军事化的前提下分阶段统一。英国撒切尔政府 

对在欧洲大陆重新出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持保留态度,认为这不利 

于英国发挥保持欧洲均势的传统作用。其他欧洲国家也有类似的担忧。 

波兰还坚决要求德国用法律形式确认二次大战以后形成的德波边界。美 

国和法国对德国统一持积极态度,并与西德一起坚持统一的德国留在西 

方联盟内。1990年2月,在西德外长根舍的建议下,两德和四大国开始 

举行讨论德国统一外部问题的外长会议,即所谓“2+5会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