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美国提出,在苏联放弃研制原子弹并接受相应的国际核查以后,美国再 

    放弃对原子弹的垄断。苏联拒绝接受这项建议。 

         黑海海峡问题。黑海海峡是黑海通向爱琴海、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1936年“蒙特勒公约”规定,战时土耳其有权拒绝交战国军舰和敌对国 

    商船通过海峡。这使苏联海军无法自由通过海峡。由于二战时土曾让德 

    国军舰通过海峡进入黑海对苏联作战,波茨坦会议同意修改海峡管理制 

    度。战后,美国转而拒绝对海峡实行国际控制。 

         此外,到1946年夏,四大国已放弃尽快统一德国的想法,开始分别 

    经营各自的占领区。同年6月,美国调停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的努 

    力陷入僵局,中国内战再起。 

         1947年3月美国公开宣布遏制苏联的政策。事情的直接起因是希腊 

    内战。希腊在二战时曾被意、德占领,政府流亡国外,共产党等左翼力 

    量领导的抵抗运动控制了大部分国土。  1944年9月英国迫使抵抗运动 

    承认流亡政府,政府则将军事指挥权委托给英国将军。  10月,英国在 

    苏联赞同下派军队进入希腊,随即镇压左翼力量起义。  1946年秋左翼 

    力量发动反对英国扶植的君主政体的武装斗争。这使西方把希腊看成维 

    护其势力范围斗争的前沿。1947年2月21日英国通知美国,它已无力向 

    希腊以及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衰弱不堪的英国不得不把在东地 

    中海的传统势力范围拱手让给美国。这是美国求之不得的。3月12日杜 

    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要求向希、土提供援助,声称援助是为了抵制“极 

    权政体”对希、土的侵犯行为。后来美国更深入地介入希腊内战,导致 

    保王党在几年后获胜。杜鲁门还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各国自由人 

    民抵制少数武装集团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在任何地方直接或间接威 

    胁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就超出了希腊问题的范围。从此,遏制 

    苏联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美国对世界各国的政策、包括对各 

    国内部变革的态度都以此为转移。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形成是冷战开始的主要标志。 



          (2)两个集团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提出后不久,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1880 



① 《斯大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462—463 页。 


… Page 14…

—1959)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认为战争对欧洲经济的破坏已造成严重 

的局势,如果美国不提供额外援助协助欧洲复兴,就会出现严重的经济、 

社会与政治危机,就没有牢固的和平。他呼吁欧洲在美国协助下制订一 

个复兴计划。月底,英、法、苏三国外长在巴黎召开会议讨论马歇尔的 

建议。但美国建议所包含的政治目的使苏联很难参加统一的欧洲复兴计 

划。会议没有达成一致。7月,16个西欧国家开始在巴黎举行经济会议, 

提出一项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100多亿美元援助的计划,美国国会于 

翌年4月批准实施,通称“马歇尔计划”。几乎在巴黎经济会议同时, 

没有与会的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签订一系列贸易和互助协定,西方将其 

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通过这两个计划,美国和苏联分别加强了与 

西欧和东欧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两个对立的集团初步形成。 

     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力图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加强对西 

欧的控制。1948年初美国和西欧开始为建立军事政治联盟举行谈判。 

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最初由12国组成,即美国、加拿大、英国、 

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 

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于1955年、西班牙于1982年先后加 

入。北约成员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受武装攻击,其 

他成员国都应采取包括使用武力在内的行动予以协助;主要机构包括部 

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和常设机构等,还设有地区性军事指挥机构; 

在政治方面,成员国就重大国际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 

制定统一的战略和计划,定期举行军事演习。在美苏冷战时期,北约是 

美国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主要工具。 

     在北约成立后最初几年,苏联没有在东欧建立类似的军事政治联盟 

组织,但苏联事实上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控制着东欧,并在东欧各国派 

驻军队或军事顾问。早在冷战初期,苏联就于1947年9月发起成立共产 

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成员包括东欧的苏联、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 

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以及西欧的法国和意大利的共 

产党。由于共产党是东欧各国的主要执政党,情报局实际上是苏联与东 

欧各国协调立场的重要机构。在情报局第一次会议上,苏联领导人日丹 

诺夫 (1896—1948)说,在世界上已形成两个基本阵营,即“帝国主义 

阵营”和“反帝国主义阵营”。这是苏联对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后的世 

界形势的基本估价。情报局于1956年4月停止活动。  1955年5月联邦 

德国加入北约后,苏联、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 

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8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宣布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约成员国实行“联合防御”, 

在成员国遭受进攻时互相提供必要的援助;主要机构是政治协商委员 

会,设有联合武装部队指挥机构。华约是苏联控制东欧、同美国抗衡的 

主要工具。 

     北约和华约是在欧洲互相对峙的两个军事政治集团。几乎所有欧洲 

重要国家都分别加入了这两个集团。它们针锋相对,竞相发展军事力量, 

但都带有相当程度的防御性质,在整个冷战时期从未发生过直接军事冲 

突。 

     在经济方面。为实施马歇尔计划,西欧各国在1948年4月成立欧洲 


… Page 15…

    经济合作组织。1961年9月该组织改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莫洛 

    托夫计划的基础上,东欧各国在1949年1月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 

     “经互会”。这两个组织分别是东西方两个政治集团协调内部经济与社 

    会政策的机构。由于经互会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而且经互会是东欧国家 

    经济合作的主要机构,它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二次大战后,美国等 

    西方国家发起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 

    系;建立了相应的国际机构,即协调各国货币政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提供发展贷款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建立了协调各国 

    贸易政策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它们是战后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美 

    国在其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和东欧各国因此拒绝参加这些组织。 

    这使得这些组织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美国 

    在冷战中推行遏制苏联政策的工具。斯大林认为,这意味着存在着两个 

    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平行的、对立的世界市场,这是“两个对立 

                                      ① 

    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这种状况对战后世界经济有消极的影 

    响。此外,1948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秘密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在军 

    事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战略产品等方面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出 

     口管制。这个机构在冷战结束后于1994年初解散。 

         在欧洲以外。美国通过日美安全条约保持在日本的军事存在,使日 

    本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获得了与北约欧洲成员国类似的地位,事 

    实上成为西方联盟的成员国。  1945年3月,美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签订 

     “查普德佩克公约”,宣布在西半球实行共同防御。1947年9月,美国 

    又与拉美国家签订 《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进一步将拉美国家纳入美 

    国的战略体系。次年,美国将存在已久的泛美联盟改组为美洲国家组织, 

    在政治和军事上加强了对拉美国家的控制。此外,美国还在拉美国家建 

    立了许多军事基地,派遣大量军事顾问。这些措施巩固了美国在西半球 

    的传统势力范围,使绝大多数拉美国家在政治上从属于西方联盟。 



          (3)东西方各国的社会与政治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使有关国家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同时,还使许 

    多国家原有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趋于瓦解。在东西方主要国家中,只有美 

    国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破坏。它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政治制度完好无损。 

    苏联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到很大削弱,但它们的 

    政治制度都保持了连续性。其他国家,或由于被长期占领,或由于战败, 

    原来的政权不是被推翻就是已无力控制国内局势。对这些国家来说,战 

    后重建包括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国内政治重建意味着按照战后新的政 

    治力量对比形成稳定的政治结构。此外,一些国家为恢复经济还大幅度 

    调整了经济和社会政策。 

         战后初期,欧洲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参加的临时 

    政府。在多数西欧国家中,保守政党居于主导地位;在东欧国家中,共 

    产党等左翼政党居于主导地位。不同倾向的政党在政府中的共处与斗 

    争,以及恶劣的经济状况造成的社会动荡,使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内政局 

    在战后最初几年间频繁变动。  1947年冷战开始后,各国国内政局逐渐 



① 《斯大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594 页。 


… Page 16…

明朗。在西欧,左翼政党有较大影响的法国和意大利先后将共产党排除 

在政府之外,后来的很长时间里主要由保守政党执政。在东欧各国,保 

守政党先后被驱逐出政府,形成了共产党长期单独执政的局面。此后, 

西欧多数国家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多党民主制,保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 

度,许多国家还进行了国有化、扩大社会福利等不同程度的社会经济改 

革,只有西班牙和葡萄牙仍长期保持右翼独裁政权。东欧国家则建立了 

社会主义制度。 

     法国。1944年8月巴黎解放后,战时临时政府首脑戴高乐(1890— 

1970)吸收共产党、社会党等参加政府。经过三次公民投票,决定不恢 

复战时解体的第三共和国,于1946年10月建立议会制的第四共和国。 

主张实行总统制的戴高乐于1946年初被迫辞职。 1947年4月法共被迫 

退出政府。由于难以形成稳定的议会多数派,第四共和国政府更迭频繁。 

战后初期,法国恢复了原有殖民地,在国内推行国有化,政府有计划地 

重振经济,并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得大量援助。1948年工业生产恢复到战 

前水平。 

     意大利。1946年6月经全民投票废除名存实亡的君主制,建立共和 

国。天主教民主党人加斯贝利(1881—1954)出任总理并在以后几年里 

领导战后重建。1947年在美国的压力下加斯贝利把第二大党共产党排除 

出政府。此后几十年里,保守的天民党和意共始终是议会第一、二大党, 

天民党与其他小党联合执政,直至冷战结束。战后初期,意大利推行国 

有化和有偿土地改革,工业生产在1949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联邦德国。1949年德国西部三占区组成联邦制的德意志联邦共和 

国。保守的基民教民主联盟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与自由民主党等联合执 

政,基民盟领导人阿登纳 (1876—1967)任总理直至1963年10月。第 

二大党左翼的社会民主党到60年代末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