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政治史-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问题并未解决。 

     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不得不正视核对抗的巨大风险,在加紧军备 

竞赛的同时更积极地寻求改善关系,先后就禁止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问 

题达成协议。到60年代后期,苏联在军事力量、特别是战略核力量方面 

取得与美国的大体平衡,开始酝酿与西方关系的进一步缓和。 

     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赫鲁晓夫承认苏联在苏南关系中的错误和开展对斯大林的批判,意 

味着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再是唯一正确的。这在世界社会主 

义运动中产生强烈震动,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1956年6月 

20日苏南两党发表宣言宣布:“在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条件下,社会主 

义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任何一方都不得有强迫对方接受它的关于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形式的见解的任何倾向。”10月30日苏联政府在中 

国的建议下发表宣言,承认过去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方面犯了错 

误,表示将遵守尊重主权和平等的原则,充分估计每个国家的历史情况 

和特点。苏联态度的变化使东欧各国得以在更大程度上自主地探索适合 

本国情况的经济体制。 

     1957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苏共倡议的各国共产党会议,试图在引起 

震动和争议的苏共二十大以后恢复和显示社会主义运动的团结。会议反 

映了由于二次大战后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普遍的乐观情绪。 

     在美苏两国在欧洲对峙的基本格局下,苏联无法完全避免用大国主 

义态度对待东欧各国。它力图把东欧的改革与探索严格限制在不变更一 

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和与苏联的联盟关系的范围内,当它认为匈牙利和捷 

克斯洛伐克试图越过这个界限时,便派军队进行干涉。它力图使各社会 

主义国家服从按照苏联的国家利益制定的对外方针与政策,当中国对此 

提出异议时,便不惜使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这种作法损害了社会主义国 

家间的关系。此外,苏联也不时流露出对别国改革的不满。苏联在60年 

代末提出,“社会主义大家庭”内各国主权“不完整”,可以通过“国 

际专政”维护大家庭的“最高主权”和整体利益。西方称其为勃列日涅 

夫主义。这些观点为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要求东欧各国在即将到来的东 

西方关系缓和中与苏联保持步调一致提供了理论依据。 


… Page 31…

     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随着殖民体系瓦解,许多原属西方传统势力范围的亚、非、拉新独 

立国家与原宗主国的关系逐渐疏远,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从50年代 

中期起,苏联积极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 

向印度、埃及、古巴等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它们摆脱对西方的 

依赖。从60年代初起,苏联主张新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鼓 

励这些国家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积极进取的政 

策,从政治上打破了战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包围,增强了苏联在东西方 

对峙中的地位,对有关国家的国内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2。东欧各国的变化与发展 



      (1)1956年的动荡 

     斯大林去世后,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随即先后发生局部地区骚 

乱,被迅速平息。驻德苏军参与平息柏林的骚乱。以后几年,在苏联的 

影响和干预下,东欧各国先后调整政策,一些国家为遭受政治迫害的人 

平反,其中一些人重返政坛。但战后初期积存的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一 

些国家民族情绪强烈。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问题触发了波兰和匈牙利 

的政局动荡。 

     苏共二十大后,波兰领导人贝鲁特病逝。新任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 

第一书记奥哈布承认党犯过错误并释放政治犯。1956年6月底波兹南工 

人因要求增加工资等举行游行,同警察发生冲突。政府派军队平息事态, 

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事件发生后,国内局势紧张,社会各界要求变革。7月波党召开七中 

全会,认为波兹南事件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主张进行改革,实行党内和 

国家民主化。国内普遍期待曾领导战时抵抗斗争、后因主张独立自主而 

遭政治迫害的原波党总书记哥穆尔卡 (1905—1982)复出。哥穆尔卡要 

求取消农业合作化,维护民族利益,将担任国防部长的波兰裔苏联元帅 

罗科索夫斯基调回苏联。同样主张变革的奥哈布同意这些要求。但苏联 

对哥穆尔卡仍有疑虑。10月19日波党召开八中全会,计划选举哥穆尔卡 

为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突然飞抵华沙,试图影响全会进程。驻波苏军也 

以演习为名向华沙调动。哥穆尔卡拒绝苏联干涉,同时保证不退出华约。 

两党会谈平静地结束,苏军停止调动。21日哥穆尔卡当选第一书记。他 

重申1948年提出的“走向社会主义的波兰道路”,受到国内广泛欢迎。 

     11月哥穆尔卡访苏。苏波双方同意在平等基础上加强两国关系,苏 

联保证驻波苏军不干涉波兰内政。1957年1月波兰举行议会选举,统一 

工人党获胜,该党同与之结成联盟的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获得绝对多 

数。波兰政局趋于稳定。 

     斯大林去世后,在苏联干预下,推行教条主义和宗派政策的匈牙利 

劳动人民党中央第一书记拉科西 (1892—1971)辞去总理职务,由纳吉 

 (1896—1958)继任。纳吉释放原匈党副总书记卡达尔(1912—1989) 

等政治犯,允许小私有企业存在和农民退出合作社,加快发展农业和轻 

工业,受到广泛欢迎。1955年初拉科西利用苏联对纳吉的不满解除其职 

务。苏共二十大后,匈知识界成立以19世纪爱国诗人裴多菲命名的俱乐 


… Page 32…

部,讨论社会政治问题,主张“民主社会主义”。拉科西指责其“反党”, 

逮捕其成员,使局势趋于紧张。在苏联干预下,拉科西于1956年7月被 

解职。继任者格罗曾长期支持拉科西,既非人们期待的人选,也没有推 

动改革的意愿。人事更迭未导致局势稳定。 

     10月局势急剧恶化。6日为遭迫害而死的匈党原领导人拉伊克举行 

的葬礼成为要求改革的示威。哥穆尔卡复出进一步激发了对匈党中央的 

不满,裴多菲俱乐部和大学生团体要求清算拉科西罪行、纳吉复出、撤 

走苏军、进行改革。23日布达佩斯数十万人游行,推倒斯大林塑像,占 

领电台、通讯中心等。刚出访回国的格罗等人面对混乱举棋不定。24日 

凌晨匈党中央任命纳吉再任总理,决定动员军队,请求苏军援助。纳吉 

赞成这些决定。但当局已无力控制局势,军警态度暖昧。25日卡达尔取 

代格罗任匈党第一书记。此后直至11月初,国会大厦、党的机关、保安 

机关受到武装冲击,数千名1945年以前的军警人员被释放,上千名保安 

人员、党的工作人员遭杀害,数千人被关押。纳吉组成政府后转而采取 

退让政策,28日称发生的事件是爱国的,并呼吁恢复秩序。匈党中央事 

实上解散,卡达尔等人开始组建新党。30日苏联政府宣言宣布苏军将撤 

出布达佩斯。同日纳吉宣布结束一党执政,并于11月3日成立多党联合 

政府。11月1日传来苏军在布达佩斯郊区修筑工事的消息,纳吉召见苏 

联驻匈大使,宣布匈牙利中立,退出华约,并请求联合国干预。当晚卡 

达尔与纳吉决裂。4日晨卡达尔宣布成立工农革命政府,苏军应卡达尔要 

求进入布达佩斯。几天后局势得到控制。纳吉于1958年以“反革命罪” 

被处死。 

     新组成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认为,由于党内纳吉集团的纵容, 

国内复辟势力的活动和西方国家的挑拨,反对拉科西一格罗集团的群众 

性民主运动转变为反革命的武装进攻。事件造成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 



      (2)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的事件是东欧经过十余年平稳发展后发生 

的又一次政治动荡。 

     1953年捷领导人哥特瓦尔德去世,诺沃提尼 (1904—1975)任捷共 

中央第一书记。此后15年政局大体平稳,但战后初期遗留的政治问题没 

有解决,60年代经济发生困难,普遍要求的经济改革未认真推行。1967 

年诺沃提尼压制变革呼声,引起广泛不满。1968年1月捷共中央在苏联 

赞同下解除诺沃提尼的第一书记职务,由杜布切克(1921—1992)继任。 

     4月捷共中央通过《行动纲领》,提出建设适合捷情况的、民主的、 

人道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党不再成为“社会万能的管理者”,允许 

代表多方面利益的政党和团体参与决策,确保言论、集会、结社、新闻 

等自由,实行联邦制;在经济上,扩大企业自主权,由工人委员会管理 

企业;在对外政策上,充分体现民族利益,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盟 

与合作,积极地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这个内容广泛的改革纲领,在70 

年代末以前是东欧各国中最激进的,受到捷国内广泛欢迎。此后几个月, 

国内政治气氛活跃,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苏联对捷的变化强烈不满,认为削弱了共产党的地位和社会主义的 

基础,威胁整个社会主义体系的利益。6月27日捷一批知名人士发表宣 


… Page 33…

言,呼吁加速改革和警惕外国干涉。捷共中央拒绝宣言的立场,认为它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加重了改革的困难。苏联称宣言为“反革命的政治 

纲领”。苏联多次通过各种会晤以及军事演习对捷施加压力,捷共仍坚 

持 《行动纲领》。8月20日夜苏联和波、匈、保、东德五国数十万军队 

进入捷境,次日占领全境。杜布切克等被挟持到莫斯科。22日捷全国举 

行一小时总罢工,捷共秘密举行非常代表大会,以抗议苏军占领。26日 

苏捷签署会谈公报,捷领导人被迫接受被占领的现实,保证尽快使局势 

 “正常化”。在多数捷领导人的坚决要求下,杜布切克仍任捷共中央第 

一书记。 

     1969年4月,在50年代初遭受政治迫害、1968年初复出的胡萨克 

 (1913—1991)取代杜布切克担任捷共第一书记。胡萨克执政后,积极 

主张局势“正常化”,恢复原有秩序,杜布切克及其支持者先后被开除 

出捷共。 



      (3)70年代末以前的改革与发展 

     苏共二十大后,东欧各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战后初期积存的问 

题受到触动,但除波兰和匈牙利外都未得到彻底解决;经济继续快速发 

展,迅速实现工业化,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同西欧的经济差距有所缩小。 

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各国先后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改革的 

方向和程度不尽相同,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体制。各国的国内政治 

路线和对外政策也出现差别。60年代后期起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降低,出 

现较多困难。到 70年代,经济困难加剧,多数国家市场供应紧张。70 

年代各国先后出现持不同政见者的活动。 

     南斯拉夫。50年代初推行工人自治,由工人委员会全面负责企业经 

营。1965年起赋予企业支配大部分利润、决定投资和价格的权力,由计 

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治上实行联邦制和地方自治,各共和国和区享 

有很大自治权,联邦政府仅管理全国性事务,在为数不多的领域发挥协 

调地方和自治团体利益的作用。集中统一的南共联盟在多元政治结构中 

发挥引导作用,不直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这种自治制度在当代世界 

各国中是非常独特的。它建立在多民族和多宗教,任何民族的人口都不 

占多数,各民族的历史关系复杂,组成统一国家的历史极短,并且处在 

极其特殊的国际地位等显著特点的基础上。实行自治制度后,在铁托在 

世时,南斯拉夫在东欧各国中是政治较稳定、经济较活跃的。南斯拉夫 

奉行自主、非集团、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与东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 

保持良好关系,在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