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军事史-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境内,企图通过控制老境内的9号公路切断胡志明小道。越南人民军主力部 

队经过1个多月激战给予南越军队严重打击,迫使其于3月下旬撤回。美国 

在老、柬的军事行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胡志明小道依然畅通,战争越南化 

的政策遭到严重挫折。从此,印度支那三国的抗美斗争进一步联合,柬国内 

反对亲美政权的武装斗争迅速发展。 

     1972年春,越南南方解放武装力量发动一系列进攻,在多处突破南越军 

队坚固防线,在一些地区开辟了相互连接的大片解放区,使战场态势发生有 

利于解放武装力量的变化。这是对战争越南化政策的严重打击。为报复春季 

进攻并削弱北方的战争潜力,尼克松在4月命令美军对北方进行短时间的大 

规模破坏性轰炸,其激烈程度超过1968年以前;并在北方主要港口外布设水 

雷,以阻止苏联和中国从海上向北方运输物资。随后,在巴黎会谈中,美国 

放弃了长期坚持的人民军和美军同时撤出越南南方的要求;越南方面也放弃 

了改组南越政权等要求;会谈接近达成协议。8月美军地面战斗部队全部撤 

离越南,仅保留6万空军和支援部队。但南越政权不愿接受越美之间达成的 

仅撤走美军而不撤走人民军的协议。越南方面拒绝修改最初协议。为进一步 

削弱北方的战争潜力并加强南越政权的地位,尼克松命令美军在12月中下旬 

对北方进行12天更大规模的轰炸。北方防空部队击落击伤数十架美军飞机。 

美国还紧急向南越政权运送大量武器装备。1973年1月,交战各方在巴黎签 

署与最初协议基本相同的停战协定。军事行动随即基本停止。3月底,北方 

释放全部美军战俘,美军全部撤离越南。7月,美军完成在北方沿海的扫雷。 

美国对越南的直接军事干涉结束。 


… Page 83…

     美军撤离后,南越政权试图加强和扩大控制区域,包围、孤立并蚕食解 

放武装力量的根据地和解放区,逐步巩固其统治,为几年后彻底消灭解放武 

装力量做准备。解放武装力量力图巩固并逐步扩大根据地和解放区,使其连 

成一片。双方不断发生小规模冲突。到1974年,战场态势进一步向有利于解 

放武装力量的方向变化。同年下半年,解放武装力量改变以往多年的做法, 

在雨季继续积极扩大根据地和解放区,组建新的主力部队,从根本上改变了 

双方的力量对比。 

     1975年3月,根据劳动党中央的决定,人民军和解放武装力量主力部队 

向南越政权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3月初首先在南方中部发起西原战役,到4 

月初歼灭和瓦解敌军两个师。3月下旬在南方北部进行顺化——岘港战役, 

歼敌10万余人。由于这两次战役,南越政权丧失1/3以上的军队,南方大片 

地区与北方连成一片。南越政权试图通过大规模战略收缩稳住局势,但军队 

在收缩过程中发生严重混乱。3月底,劳动党中央决定立即发起原计划1976 

年进行的总攻势。4月9日进攻西贡的胡志明战役开始,29日晨向西贡发起 

总攻,30日中午占领西贡,5月1日解放南方全境。历时十余年的越南战争 

以越南人民获得彻底胜利、越南重新统一而结束。在此前后,柬埔寨和老挝 

的亲美政权也被推翻。 

    在越南战争期间,越南人民军和解放武装力量有110万人阵亡,30万人 

失踪,60万人伤残;由于战争,越南平民有近200万人死亡,200万人伤残, 

200万人受到化学药剂或毒气的伤害;美军有近5。8万人阵亡,约2000人失 

踪,36。5万人受伤。美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1500亿美元,超过美国在除二 

次大战以外的其他任何战争中的费用,包括间接费用在内的总费用估计在 

3500—6760亿美元之间。战争对越南和美国都造成影响深远的严重后果。越 

南战争表明,弱小国家可以通过人民战争抗击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大国的 

侵略。 



                               4。中东战争 



     中东问题有着久远的历史根源。犹太人在公元1—2世纪离开巴勒斯坦地 

区,流散到世界各地。19世纪犹太复国运动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 

国和英国扶植犹太复国运动。1947年11月29日,在美国操纵和苏联等大国 

的支持下,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阿拉伯 

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国家以色列成立。次日,埃及、叙 

利亚、约旦、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军队开始进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 

发。 

     战争初期,阿拉伯各国在关于组建联军司令部的问题尚未达成协议的情 

况下,就分别出兵,同以色列军队展开激战。埃及出兵两个旅,共1万余人, 

意图是以一个加强旅沿海岸公路推进,占领特拉维夫;另一个旅进攻内陆, 

占领耶路撒冷。叙利亚军队以两个机械化旅主攻加利利方向。约旦、伊拉克 

和黎巴嫩军队则分别从南、北、东三面向以军发起攻击。 

     战争的头一个月,阿拉伯国家军队节节胜利。以色列军队一方面在特拉 

维夫南侧顽强抵抗,一方面召开记者招待会,声称埃军供应线已被切断。不 

明真相的埃军司令部作出停止攻击特拉维夫的决定,埃军转而攻取内格夫及 

一些公路干线。南路埃军则继续向耶路撒冷推进。与此同时,叙利亚、约旦、 


… Page 84…

伊拉克军队也与以色列进行了战斗。以色列为扭转战局,声称需要立即停火。 

在美国压力下,安理会同意停火建议,6月11日,阿以双方停火。 

     停火给以色列以喘息之机。他们扩充兵员、采购武器并进行军事改组。 

1948年7月9日,以色列重开战事,发动了名为“十天进攻”的军事行动。 

至7月18日,阿拉伯国家由于内部分歧严重,没有统一计划,处境相当被动。 

以军则集中4个旅向特拉维夫东南的卢德和腊姆拉城实施突击,并于7月11 

日和12日占领了两地,打开了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廓。在北线,以军在进攻中 

受叙军阻击,于是改变方向,进攻黎巴嫩军和阿拉伯解放军据守的拿撒勒和 

加利利。7月15日至16日,以军利用夜间突袭并占领了沙德阿姆尔和拿撒 

勒,并进而夺取加利利地区。7月15日,另一路以军攻占了马纳哈谷地,但 

在攻击耶路撒冷旧城中受挫。7月18日,联合国关于阿以停火的决定生效。 

以色列在这10天中占领了阿拉伯人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改善了自己的 

战略地位,并继续为重开战事进行充分准备。相反,阿拉伯各国内部矛盾进 

一步激化,日益陷于被动局面。 

     10月15日,以军再次向阿拉伯军队发动进攻。首先对埃及军队展开了 

 “约夫”战役。15日下午,以空军袭击了加沙等城镇,破坏了埃军通信系统 

和指挥机关。随后在西线抢占阿什克伦。在东线切断了埃军由马杰达耶到贝 

特贾夫林的公路,19日攻占了通往内格夫的要地胡莱卡特。21日,以军攻克 

内格夫首府比尔谢巴。 

     10月28日,以军实施“希拉姆”战役,企图把阿拉伯解放军全部赶出 

巴勒斯坦。以军分别在南面和西南面实行佯攻,然后以东西两路实施夹击。 

至30日,以军一直打到黎巴嫩利塔尼河两岸,夺取了黎境内15个村庄。以 

军在此次战役中未遭受损失。 

     12月22日,以军出动5个旅向埃军发动了更大规模的“霍雷夫”战役。 

以军先以戈兰尼旅对加沙地区实施牵制性进攻,阿隆师主力则从比尔谢巴方 

向进攻奥贾。与此同时,以空军轰炸了加沙和阿里什机场,掌握了制空权。 

23日,阿隆师主力在向阿里什方向推进中选择了一条被积沙掩没的罗马时代 

的古道,使埃军措手不及。阿隆师于27日占领了奥贾,28日攻占阿布奥格, 

并继续向阿里什攻击。 

     正当以军准备进行决定性进攻时,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出; 

1949年1月7日埃及亦要求停火。以色列接受了停火要求。第一次中东战争 

遂告结束。以色列在此次战争中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4/5的土地,大批巴勒 

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56年10月29日。这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法 

企图阻挠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1956年6月,英国军队按照埃英协议,全部撤出埃及。7月26日,埃及 

宣布将英法所有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为国有。英法与埃及的关系急剧恶化, 

开始积极策划军事解决办法并拉拢以色列参战。以色列早在1955年11月就 

制订了一个侵占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因而自愿充当此次战争的 

急先锋。英法与以色列的作战意图是,由以军首先向西奈半岛发起攻击,吸 

引埃军主力增援;英法则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其军事基地;然后由英法 

军队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军占领西奈半 

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沙龙上校指挥下,首 


… Page 85…

先在南线的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该旅主力3000人与伞兵会合后向山 

口突进。31日,以军两个连以及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炮队的侦察分队在海 

坦谷地遭埃军伏击,双方激战至下午,以军占领海坦谷地东部。 

     为形成威胁西奈半岛北部埃军主力的态势,并配合南线对米特拉山口的 

进攻,以军于10月31日开始进攻埃军在鲁阿法水坝、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 

夫的防卫体系。当日,以军第7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攻击,随即占领该地; 

然后以两路兵力分别攻击鲁阿法水坝埃军据点和向西推进。鲁阿法水坝埃军 

凭借反坦克掩护体组成的防御工事进行阻击,但以军仍于当夜占领了该地。 

同日,以军总参谋长达扬亲自督促第10步兵旅进攻乌姆卡特夫,但久攻不 

下。以第37机械化旅亦投入战斗,结果先头部队遭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 

射击,后续部队又误入雷区受损,进攻失败。 

     也是在10月31日,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出兵。英法空 

军在下午开始对埃及15个机场以及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和苏伊士等处进 

行轰炸,并对西奈埃军实施空袭,企图将埃军阻截在西奈半岛。埃军开始有 

组织地撤出西奈。 

     11月2日,以军为了打破埃及对蒂郎海峡的封锁,命令第9旅进攻蒂郎 

海峡西岸的重镇沙姆伊姆赫,于5日攻占该地。埃军主力全部撤出西奈。 

     与此同时,英法空军在向塞得港实施轰炸后,向该地空投了第一批伞兵。 

英伞兵600人迅速占领了加密尔机场,法伞兵500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占领 

了供水厂。下午,英法第二批伞兵又在上述两地着陆。11月6日,英法登陆 

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埃军抵抗。在塞得港, 

由于埃军和埃及民众的抵抗,英法军队未能全部占领该城。 

     英法的军事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 

法被迫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撤出 

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了埃及。 

     在这次战争中,英法没有实现占领运河区的目的,并丧失了对中东地区 

的主导权。以色列则达到了解除埃及对蒂郎海峡的封锁的目的。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从60年代中期起,阿拉伯世界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埃及与叙利亚加 

强合作,叙、约、黎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水的问题上达成 

协议。这些使以色列感到将面临南北夹击的威胁,试图以先发制人的突然袭 

击,获取战场上的优势地位。美苏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插手中东,进一步激 

化了地区矛盾。进入1967年以来,以叙之间多次发生军事冲突。4月以叙间 

发生1956年以后中东地区最大规模的空战。这实际上是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序 

幕。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 

所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