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约有近40万党员被开除党籍或除名。
  捷共中央主席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34
  团和书记处40%以上的人员被开除,全国70%的企业领导人被撤换。全国17的人(约20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株连。
  A20多万人流亡西方,其中23为中青年人和知识分子。教授A当看门人,技术员当清洁工,已不是个别现象。这次清洗不同于40年代,未采用关监狱、判死刑的办法,但其后果仍十分严重。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现了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播下了以后动荡不安的种子。
  二、全盘否定1968年的改革运动,恢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胡萨克等人上台伊始,即着手批判和否定1968年的改革。捷共中央全会,特别是1970年12月11日全会通过的《从捷共13大以来党内和社会上危机局势的发展中吸取的教训》和1971年4月召开的捷共14大,对1968年的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全盘否定。
  《教训》等文件认为,1968年出现了“反革命事件”
  ,杜布切克等人在捷共中央形成了一个右倾机会主义中心,民族主义和反苏主义是他们的思想基础。他们的目的是在西方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在政治上反对捷共的领导,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取消社会主义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经济开辟道路,在外交上奉行反苏主义和同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兄弟党分裂的方针。胡萨克等领导人认为,杜布切克的《行动纲领》是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纲领,反映了右派势力在党内的颠覆活动;认为在苏军入侵时召开的捷共14大是非法的,它通过的是一个完整的反苏纲领。他们还认为,杜布切克的改革会导致内战和
  23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反革命。因此,苏联“应捷领导人和共产党员的请求”
  ,出兵对捷进行了“国际主义援助”
  ,使捷“避免了一场反革命政变,保卫了社会主义的成果”。
  胡萨克等人在否定1968年改革的同时,全面恢复苏联式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口号下,加强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控制,以党代政,包办一切。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使企业的自主权荡然无存。
  三、提出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71年4月,捷共召开第14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了超越阶段、不符合捷国情的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总路线。
  1976年4月举行的捷共14大和1981年举行的捷共16大,对这一条总路线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强调通过科技的发展和经互会国家的一体化,更快地向集约化过渡。
  1986年召开的捷共17大,在苏共27大的影响下,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
  这条总路线在70年代,给捷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使斯洛伐克的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同捷克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1970年到1983年,捷社会总产值增长66%,国民收入增长64%,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44%,工业增长84%,农业增长23%以上,80年代初,粮食产量达1100万吨左右,提高了粮食的自给程度。
  斯洛伐克经济发展更快,它在全国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五五”计划时占319%,“六五”计划占333%,“七五”计划几乎达40%。
  B斯洛伐克的工业产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五五”计划占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334
  246%,“六五”计划占284%,“七五”计划达294%。在B对外经济关系上,捷注意不过多增加外债,1987年,捷外债为40多亿美元,大大低于波匈等国。
  布拉格现代化地铁建成,连接布拉格和布拉迪斯拉发的长达3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通车,几座核电站建设成功,是捷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下面就三个五年计划作一简要的叙述。
  1971年捷共14大提出第五个五年计划,规定到1974年国民收入增长28%,其中94%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这就是说,要在集约化的基础上发展国民经济。
  “五五”计划的其他指标是:工业增长34~36%,农业增长14%,社会总产值增长24%,斯洛伐克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速度。
  “五五”计划执行情况较好,有的方面超额完成。工业增长了384%,农业增长134%,国民收入增长321%,居民收入B增长42%。
  B1976年4月,捷共14大提出了“六五”
  计划的控制数字,规定从1976年到1980年,国民收入增长27~29%(其中斯洛伐克增长34%)
  ,而90%以上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长32~34%,农业增长14~14%。这一计划也是在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指导下提出来的。旧体制的弊端和主观主义的指标,使六五计划难以完成。当时,“六五”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国民收入仅增长20%,工业增长247%,农B业增长9%。
  1981年4月,捷共16大继续坚持建设“发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提出了“七五”计划(1981~1984)的指标,规定国民收入增长14~16%,工业生产增长18~20%,农业增
  43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长10%。计划执行不到一年,证明它的指标脱离实际。捷共领导对计划作了调整,国民收入增长率降为10~13%,工业增长率降为14~18%,农业增长率降为7~10%。调整后的七五计划执行情况仍然不佳。国民收入仅增长114%,工业B增长13%,农业增长91%,大部分指标未完成计划。
  B1986年3月,捷共17大根据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苏共27大提出的加速战略的“启示”之下,提出了“八五”
  计划(1986~190)
  的指标,国民收入增长18~19%,(年增长率应达到34%)
  ,工业生产增长14~18%,农业增B长6~7%。这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国民收入的增长首次要超过生产总值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是在不增加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前提下,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即所谓少投入,多产出。这对捷国民经济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五年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1986年,国民收入仅增长28%,B工业增长31%,农业增长04%。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B                              B2%,工业增长23%,农业增长09%。这还是拔高了的官B方的统计数字。
  “八五”计划的失败,也是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失败,它暴露出捷经济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从“六五”计划开始,执行结果都不好。不少企业(有时竟达13)
  完不成计划,企业无支付能力。
  建筑业发展缓慢,A住房不足,人民不满。有人讽刺说,捷共忙于建设“发达社会主义”
  ,却把住房建筑忘记了。生产上不去,提高人民生活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434
  水平就是一句空话。为了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政府只好动用储备。居民收入超过生产发展的速度,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矛盾扩大。如1984年社会消费比1980年增长232%,190B年比1984年增长314%。
  B二、劳动生产率低,科技落后,与西方国家差距拉大据捷官方统计,以1970年的生产效益为10,1974年下降为904%,1980年降至821%,1966年,捷具有世界水B平的产品占全国产品的121%,1978年仅占2%。生产同样B的产品,捷所有消耗的能源和钢材几乎为奥地利的2倍。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竞争力,使捷在世界外贸中的比重由过去的19%降到80年代的09%。为了增加外汇,引B进技术,一个具有工业传统的国家,只好增加原材料的出口。
  这类出口竟占出口总额的23。
  企业设备老化,设备和产品更A新缓慢,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使捷经济难以向集约化过渡,拉大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以邻国奥地利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捷经济水平和国民收入均高于奥地利,在世界上属前10名。
  可是到1977年,捷人均国民收入为3840美元,奥地利为6360美元。
  据世界银行材料,1989年,奥地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7820美元,占世界第12位,属于高收入国家,捷不足400美元,占世界第33位,被列为上中等收入国家。
  三、基建规模过大,产品积压很多,经济比例失调捷公共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1940年,
  63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占49%,1943年—167%,1960年—194%,1964年—B134%,1970年—233%,1974年—26%,1976年—247%,B1977~1980年—24%左右,1981年—202%,1982年—B198%,1983年—182%。生产的发展主要靠增加投入。由B于粗放经营,基建投资大,战线长,成本收回慢。
  1988年4月捷议长英德拉说,在建的基建项目相当于一年的国民收入。
  产品往往不对路,但为了完成计划,照样生产,结果造成产品严重积压。
  1987年,库存积压达6400亿克朗,为联邦预算的3倍,比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还快。由于价格不合理,每年给农业、交通等方面以大量的补贴,80年代高达960亿克朗,占捷一年财政收入的14。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和工业、生A产和消费的严重不平衡,使捷经济进入了死胡同。
  第四节 改革与保守之争,反对派的崛起
  捷经济出现种种困难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计划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和僵化,则是一个根本原因。有识之士早已提出对旧体制进行改革的建议和试验,但均未能成功。胡萨克掌权后,全面恢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问题越积越多,人们又开始思考改变旧体制的问题。
  苏联东欧掀起的改革浪潮,对捷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捷共一些领导人对旧体制的弊端作了尖锐的批评。
  1988年4月3日,总理什特劳加尔说,“捷一直在实行国民经济的行政命令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潜力已消耗殆尽,为什么不早改变?
  原因在于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习惯势力。“
  经济学家把捷经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734
  济比作“一潭死水”。捷共中央主席团委员皮特拉说,全民所有制实际成了“无人所有制”
  ,无人负责的现象比比皆是。还有人说,目前的经济体制,“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平均主义严重阻碍了人们积极性的发挥。但是鉴于1968年事件的教训,另一些领导人对改革存在着恐惧心理,担心改革会肯定1968年,危及自己的地位。
  社会上不少人对改革也噤若寒蝉,连“改革”二字也不敢提,只提完善经济体制。有的领导人过去紧跟苏联,此时在改革问题上,却反对向苏联学习,说什么改革不是模仿什么人,完善体制决不能赶时髦,走1968年的老路。改革与保守的斗争,往往以妥协告终。
  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准备和试验,联邦政府于1980年1月通过了《关于1980年以后完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的整套措施》,决定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这次改革被称为解放后的第三次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改革计划体系。
  《整套措施》强调计划的科学性、综合性和连续性,提出建立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相结合,而以五年计划为主的计划体系,年度计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加强远景计划的作用。还要制定专项计划,以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计划的指标体系也要改革,将评价企业经济成果的综合指标由总产值指标改为净产值类型的“自身产值”
  指标。所谓“自身产值”不包括材料消耗、交通服务和非生产费用,只包括净产值加燃料动力费用和折旧费,这一指标可更好地评价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实际贡献。捷领导人认为,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措施。在计划指标上,规定若干指令性指标,如新产品的比重、价格限额、试制项目的贡献参数、能
  83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源原材料消耗等,共7个方面,30多项,各生产经济单位可任选7项指令性指标。
  在农业上也改变过去统得过死的作法,1981年10月捷共中央决定,仅下达谷物和肉畜两项指令性指标。在计划中加强物资平衡,提高平衡表的作用。还要加强长期合同在计划中的作用。
  二、加强经济核算。在所有企业推行经济核算制,扩大企业自筹资金的比重,实行财政包干。工业生产单位的利润留成由1977年的22~28%提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