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诗与神的对话-外国文学与宗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诗与神的对话-外国文学与宗教-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分危险。几经周折,终于在公元622年9月迁往麦地那。迁徒后结束了受迫害的历史,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十年,以胜利告终,完成了使者的使命。

  穆罕默德把麦地那作为发展伊斯兰教的基地,首先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宗教制度,将穆斯林团结在伊斯兰教旗帜下。在政治上,穆罕默德建立了不分阶级、地域和部落的宗教公社,打破了氏族制度下以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形成以共同信仰——真主独一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关系。穆罕默德以宗教领袖身份掌握了包括司法判决权在内的一切国家权力。在军事上,他主张“圣战”。迁徒后,麦加多神教方面与麦地那伊斯兰教方面战斗数十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白德尔之役、伍侯德之役、联盟军之役。由于穆罕默德提出“为主道”而战,并亲临一线指挥,所以这三次战役,虽然兵力弱于敌方,但都取得了胜利。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站住脚跟后,便集中力量转向攻打麦加城,以实现穆斯林的宿愿。公元630年1月,穆罕默德率一万大军向麦加前进,兵临城下时,麦加贵族望风而逃,居民也纷纷躲到山上。于是,穆斯林大军和平地进入了麦加城。穆罕默德向他们宣讲了教义,各部落派出代表团纷纷表示归顺皈依。伊伊斯兰教终而取得了统治地位。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病逝于麦地那,享年六十三岁。

  伊斯兰教的宗教信条为“六信”:

  一、信真主。真主的阿拉伯语叫“安拉”。信真主就是信仰真主万能,创造了世界和人类;真主至大,至仁至慈,主宰与养育世界和人类。真主掌握着根据人的行为而在“末日”给予报应的权力。伊斯兰教是服从真主意志的宗教。

  二、信末日。伊斯兰教把人生分为现实生活的“今世”,与复活后的“后世”。今世是短暂的,人死了,是永不转回尘世的,复活后将根据真主判决,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即“后世”。信末日来由于伊斯兰教的“两世”观,认为世界必有毁灭一日。当末日来临时,从创世以来死亡的人都要复活,接受真主审判。归信安拉而行善的人,永居乐园,不信道的罪人,真主将他坠入火狱。

  三、信天使。天使,又译作天仙,天神。他是真主用火焰创造的妙体,无性别之分,形不可见。天使遵照真主的命令管理“天园”并与人类接触。最为著名的有四大天使。吉卜利里在天使中地位最高,是真主启示的传达者。除此之外,还有奉真主之命提取人命的尔资拉依勒,吹响末日号角的伊斯非勒,指挥风云雷雨的米卡依勒等。伊斯兰教信仰天使,但对他绝不崇拜,认为他们只是受真主优待的侍者。

  四、信天经。天经是真主颁降给使者的天启经书。因而是真主的语言而不是人类的语言、伊斯兰教也承认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为天经,然而却认为其均有所篡改,信天经是指信仰穆罕默德口授的《古兰经》,认为这是真主赐给人类的最后一部经典,完整地保持了真主旨意。

  五、信先知。先知被认作是向世人传达真主使命的使者或圣人。伊斯兰教虽然承认基督教的众先知,但把穆罕默德看作是真主派遣人间的最后一位先知,惟有他担负着传达真主天启的使用。

  六、信前定。所谓前定即认为真主早已使万物各有定数。信前定就是信仰人的命运与结局均由安拉在人出世之前就作出预先安排,个人无法选择变更。只能归顺真主的前定。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是全体穆斯林必须背诵与遵循的基本经典。它是由穆罕默德在公元610—632年的传教过程中,以安拉“启示”的名义陆续颁布的言论集。《古兰经》共三十卷,一百一十四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八十六章,是穆罕默德在麦加颁布的启示,以宗教说教为主,宣扬天国火狱、世界末日、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真主独一、顺从忍耐、行善施舍等。第二部分是他迁至麦地那传教的言论,计二十八章。内容以立法为主,确定各种制度和律例。其中有的信条涉及了关于札拜、斋戒、朝觐、禁月等礼仪和规章;戒饮酒、戒赌博、禁食死物、猪肉等戒规,以及关于天课、圣战等财政和军事的法令与关于杀人、婚姻、继承、释奴等民事和刑事的法律等。

  《古兰经》经文起初由人搜集整理抄写在羊皮纸上,形成第一部《古兰经》手抄本。《古兰经》在奥斯曼时期,编成定本,史称“奥斯曼”本或“定本”,流传迄今。 《古兰经》在穆斯林的宗教与世俗生活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伊斯兰世界的各个派别、各种学说都以《古兰经》为其经典依据。同时,《古兰经》在阿拉伯文学史、文化史上,地位也十分重要。

  穆罕欣德在创立伊斯兰教时,原想用宗教为纽带统一阿拉伯半岛,所以他谆谆告诫其信徒不要分裂。但是,穆罕默德刚一去世,穆斯林公社内部的各种社会力量便为争夺领导权而明争暗斗起来,终于使统一的穆斯林公社分裂成不同的教派。最重要的为三大被派:

  一是逊尼派。公元七世纪下半叶,穆斯林公社因内部分歧发生分裂。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继任哈里发,建立了倭马亚王朝。为了巩固倭马亚王朝,更有效地用伊斯兰教约束信徒,于是,开始注释《古兰经》,汇集“圣训”,逐渐完备了系统的教规、经典及神学体系,形成了伊斯兰教的主体,自称正统的“逊奈和大众派”,简称“逊尼派”。逊尼派以麦加和麦地那为圣城,把他的首领称为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是正统的“哈里发”,该派以《古兰经》为依扔,坚守六大信仰,领导社会生活,是司法、行政、军事、宗教的最高权威。逊尼派除信《古兰经》外,还遵守《圣训》。据说《圣训》是穆罕默德本人和他承认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内容非常广泛,逊尼派把它作为

  《古兰经》的补充。

  二是十叶派。穆罕默德死后,在围绕宗教和世俗领导权继承问题而发生的斗争中,形成了十叶派。其宗教领袖为九玛目。该派认为,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是第一位伊玛目。其后只有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者合法的伊玛目、伊玛目由安拉任命,具有超凡的神性,拥有真理,永不会犯错误。伊玛目是人与安拉之间的“中保”,人必须通过他们的说情才能获准进入天国。强调《古兰经》的隐义,认为只有伊玛目才能理解《古兰经》的隐主,有权解释《古兰经》。十叶派在斗争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其伊玛目都成了殉道者,或被杀害或被毒死,传到第12代,伊玛目便后继无人了。十叶派只好认为最后一位伊玛目没有死,而是暂时隐遁起来;“隐遁的伊玛目”将作为救世主重返于世。

  三是哈瓦利吉派,该派是伊斯兰教中最早形成的一个教派。“哈瓦利吉”原意是“出走者”,即指由阿里队伍中分裂出来的派别。公元657年,哈瓦利吉派与阿里分裂时的一万二千人。经阿里的劝说,一部分人返回阿里的队伍,最后只剩下两三千人。他们坚决反对阿里,因此在658年7月遭到阿里的围歼。少数幸存者继续进行武装斗争并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们以民主、平等为号召,吸引了一些部落居民和下层民众的支持。该派主张恢复早年的伊斯兰教,恪守法典,倡导苦行,提倡原始的民主平等,对基督教徒、犹太教徒较为宽容。

  世界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与外国文学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尤其是宗教经典,如基督教的《圣经》,佛教的《大藏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其本身就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灿明珠、是人类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许多人都把宗教经典,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与欣赏。甚至一些世界著名作家,对 《圣经》,《古兰经》精堪的艺术性赞叹不绝。为什么宗教文化与世界文学存有这种共性关系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宗教经典往往体现了文学的诸种基本特征:

  我们知道,文学是人为经验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化的观照式样。而宗教的经典,与文学名著一样,同样是人类追求真理的情感与渴望的一种形式。“信仰”这一精神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导源于思考,不是导源于理性的求知,而是出于摆脱人类苦境的价值情感上的要求。宗教在其自身的想象世界中,表现了人类的深度情感。当你打开《圣经》,犹太人的亡国之恨与复国之火,引起了我们灵魂深处的共鸣;基督耶稣恪守信念,殉道献身的悲剧精神,激发了我们的崇高情感,而许多章节中描述的对苦难世界的绝望、忍受与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寄托了我们内心的情怀。宗教经典拨响了我们深层情感的神秘之弦,因而如同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非凡的魅力。

  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虚构性。一部作品中深刻的洞见和丰富的情感,是作家内心真实与思索的结晶,但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对话、场景,绝大部分是经由作家虚构出来的。阿·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高尔基也指出:作家在创作中借助于虚构“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生的事”。文艺家之所以离不开虚构,不仅是谋篇布局、塑造人物需要,更主要的是为了从根本上创造一种新的艺术世界。这就决定了文艺家在创作中要充分发挥虚构的才能。罗丹所言:“我的灵魂向往着无边的真理,向往着自由的也许是虚幻的王国”,这无疑道出了艺术的显著特征。在古代与中世纪,人们曾经一直把宗教经典当作是神的语言,是不可违背的神喻。根据现代的研究成果表明,宗教经典中的大量内容如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悲剧作品一样,是人类虚构与想象力的产物。比如《旧约》,乃是一部史诗,民间传说,宗教神话与赞美诗的汇编,因而甚至可以说它就是犹太人原初时期的文学。《旧约》中的传说,神话与史诗虽然反映了当时自然、社会与历史的状态,洋溢着鲜明的生活气息,但它们里面掺杂着很多诗人丰富的想象与神秘的幻想。

  《旧约》中关于创世纪的故事,是犹太人天才想象的巨大成果。毋说那上帝创造天地与用尘土捏人的故事,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偷禁果的故事,一眼便可断定是虚构而来的,就是该隐与亚伯的传说,同样是虚拟的。这一传说讲的是亚当和夏娃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该隐,小的叫亚伯。亚伯牧羊,该隐种地。有一天,该隐拿地产品献给上帝,而亚伯拿羔羊和羊油供献上帝。上帝高兴地接受了亚伯的供品,而对该隐的供物不屑一顾。该院出于嫉妒,把亚伯杀了。上帝勃然大怒,把该隐撵出天国,放逐流浪。这一传说显然是虚构的东西。它的产生可追溯到希伯莱人过游牧生活的时期,由于他们看重游牧历史,便把牧羊人亚伯讲述成耶和华的宠儿。《古兰经》也充满虚构想出的色彩。穆罕默德以非凡的想象才能,描绘了天堂、火狱的景色。在火狱中,不信主的人们将受火刑,当他们被投入火狱时,钭听见沸腾的火狱发出驴鸣般的声音,众天神将鞭挞不信道者的脸部和脊背,要把那些金银放在火狱的火里烧红,然后用烙他们的前额和背脊,他们在火狱里要垫火褥,盖火被,因不信道者的犯罪程度不同,刑罚轻重也不等,如火藜、热蒸、冷水浸泡、吞食秽物,穿火鞋走路等。穆罕默德对天堂的想象也非同一般。《古兰经》说,信仰安拉者必将进入天堂,天堂分为七层;其中有乐园,园里水清木秀,清泉边流淌着乳、酒和蜜,敬畏者居住乐园,穿着华贵,吃着鲜果,还有两乳丰满、白暂美目的女子作伴。

  表现方式的形象性是文学不可缺或的特征。《圣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形象世界。田园诗般恬静的画面,血雨腥风的战乱屠杀,撕裂人心的悲剧场景,跃然纸上,历历在目。尤其是运用文学手段,刻划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大义勇为、挺身而出的约瑟,坚忍不拔、忠贞不渝的约伯,心烦意乱、形影相吊的扫罗,意志坚强,精明能干的所罗门,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圣经》中的许多故事,人物刻画鲜明,心理分析细腻,情节引人入胜,充满着文学的韵味,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宗教经典的语言也富有形象性。如《古兰经》的运用譬喻、夸张、对比等手法,造成一系列艺术形象,都丰富了文意的表述。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五节道:“真主是天地的光明,他的光明象一座灯台,那座灯台上有一盏明灯,那盏明灯在一个玻璃罩里,那个玻璃罩仿佛一颗灿烂的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