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景岳全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37-景岳全书- 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HT 化,间气为柔化。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 
,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太 
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 
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帝曰∶气之上 
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 
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帝曰∶胜复之动, 
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 
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帝曰∶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 
伯曰∶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 
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 
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所谓感邪而生病也。乘年之虚,则邪甚 
也。失时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于邪,则病危矣。 
《六微旨大论》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应 
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帝曰∶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 
;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 
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岐伯曰∶位有始终 
,气有国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 
候其时,气可与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 
∶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 
,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帝曰∶何谓国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 
奇,中气同法。帝曰∶国中何也?曰∶所以分天地也。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帝曰 
∶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其用何如?曰∶升已而降,降者谓 
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 
相因,而变作矣。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 
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 
气至后;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HT 也。岐伯曰∶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曰∶位 
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 
水闭 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 
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 
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帝曰∶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曰∶命其差。帝曰∶差 
有数乎?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气交变大论》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HT 
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帝曰∶善言天者,必应 
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 
,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
经义
属性:《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 
忧恐。 
《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 
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本藏篇》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者也。 
《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 
本,魄之处也,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为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 
味苦,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 
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臭腐。 
《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 
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 
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班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 
,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 
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 
脏经脉虚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阴阳和,故能有子。 
《脉度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 
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藏生成篇》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 
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海论》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 
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和,不知调者害。 
《五味篇》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其大气 
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 
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详眼目门) 
《卫气篇》曰∶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 
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 。气在腹者,止之背 ,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 
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 
《动输篇》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 
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脉宗气也。(详脾胃门) 
《邪客篇》帝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岐伯曰∶以候五脏。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流于两髀;肾有邪,其气流于两 。凡此八虚者, 
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经络骨节机关, 
不得屈伸。故病挛也。 
《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详脾胃门) 
《五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 
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 
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 
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 
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能实也。 
《平人绝谷篇》曰∶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实更虚。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 
,血脉和则精神乃居。 
《邪气脏腑病形篇》帝曰∶天寒地冰,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 
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详面病门) 
《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宫,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忧恚无言篇》帝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 
闻其方。少师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详声喑门)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
经义
属性:《五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 
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 
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动输篇》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脉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 
往来。(详脾胃门) 
《五十营篇》曰∶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 
,气行六寸。(详脉神章) 
《根结篇》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 
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 
,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 
气,予之短期。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 
也。 
《玉机真藏论》曰∶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 
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 
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夏脉如钩。(详脉神章) 
《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详脉神章) 
《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 
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详脾胃门) 

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
经义
属性:《阴阳清浊篇》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 
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帝曰∶夫 
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 
,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清者,其气滑;浊者 
,其气涩。此气之常也。 
《决气篇》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 
,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曰∶上焦 
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曰∶腠理发泄,汗出 
溱溱,是谓津。何谓液?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 
泽,是谓液。何谓血?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曰∶壅遏营气,令无 
所避,是谓脉。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 
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 
候也。 
《卫气失常篇》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 
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