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那一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地球的那一边-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成衣加工和餐馆等。 L女士是一位服装设计师,技术不错,待人
又很热情诚恳,在成衣加工业中挺有人缘,除了她自己偶尔来吃顿饭外,还可为这
家餐馆介绍些主顾。中国城的餐馆,大大小小足有百十家,相互间的竞争很激烈。
所以,老板看到她和R先生陪着我们一同到来,也就分外热情。
    我爱吃潮州菜。在纽约吃潮州菜,更觉得别有一番风味。这家餐馆的潮州菜并
不算很地道, 价格却还便宜。L女士叫了七菜一汤,外加几瓶啤酒,才只花了50多
美元。 按照美国的消费,算得上是低标准了。L女士对我们说:中国城的餐馆业一
般价格都较低,因为主顾们的工资收入也都是偏低的。以她所从事的成衣加工业为
例,被雇来的工人,拿的都是计件工资,收入很不稳定,随时有被解雇的危险,而
且劳动条件非常差,他(她)们所在的车间、作坊大都在又潮湿、又闷热的半地下
室内。这种苦累脏乱的工作,美国人是绝不会做的。到这里来的差不多全是还没有
取得居留权的华人。他们这周、这月还不知下周、下月的命运如何,哪里还敢把有
限的美钞花在餐馆的酒宴上?!
    屋外的雨还在浙淅沥沥地下着。L女士和R先生似乎都牵动了乡愁,话也越发多
了起来。L女士离开祖国已有7年,孩子还留在国内,她想念孩子,也想念多病的老
父和母亲。她很小就跟着父母被发配到边疆,和他们一起度过艰难的岁月,对父亲
的感情很深,在家里时,她是个出名的孝女,洗洗唰唰都由她操持。如今,她和她
的两个弟弟都来到美国,和一般的来美人员相比,他们的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但,
所有的家务劳动,包括照料父亲和她自己孩子的责任,都留给母亲了。父亲近年来
一直多病,前些时候又摔坏了胳膊,行动不便,母亲还患有高血压症,她时常感到
放心不下。 R先生是1988年来美访问后留在美国的。他在国内时,已经是一位较有
影响的青年诗人。来美国后,由于一些学者的推荐,受到了还算良好的接待,现在
正在一所大学里做研究工作。按说,他应该满足了。可是,诗歌是他的第二生命。
在美国,他的诗失去了原有的读者,并且难得有发表的机会。前不久,他在一家中
文刊物上发表了一首长达七八页的诗歌,稿费却只有40美元,还不够付今晚这顿饭
钱。
    我们的话题愈益深入。 R先生从他自己又谈到其他一些在纽约的中国作家的情
况。这些作家,大多是我熟悉的人。所以听来备感亲切。他说,在美国,处处都要
钱。不管你过去的名气有多大,没有钱,你的电话可能随时被掐断,房东也可以随
时把你赶走。因此,一些过去最不愿意谈钱的作家,每天一睁开眼睛就不得不考虑
从什么地方才能寻到些钱来维持生活。他还详细介绍了一位台湾诗人的情况。这位
诗人祖籍在安徽,正好是我的同乡。他在60年代由台湾来到美国,在一家华文报纸
做校对工作。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有才气,画也画得不错。前些年,他曾回到
国内,并且由国内的出版社为他出版了几本书,在我家乡的同行中引起过一点轰动
效应,一位四川省的美丽姑娘,钦慕他的才情,还不远万里奔往美国和他结了婚。
但他回美国不久便失了业,只好靠卖文为生。而在美国,除了少数畅销书之外,其
他纯文学作品的稿费很低很低。这位诗人苦吟后写成的一首短诗,发表后的稿费只
有几美元,他偏偏又是位不愿随世俗浮沉的文人,失业之后便不想再谋其他职业,
生活也就日益困窘。他的妻子起初还和他一道奋斗,后来迫于生计,也实在看不惯
那种不解世事的怪癖, 便同他分了手,和一个美国人同居了。就在前不久,R先生
还去看了这位诗人,发现他的家里不仅已经没有了电话,连煤气也被掐断了,他正
捏着筒挂面在简陋的煤油炉上为自己做午饭。
    屋外的风雨,一阵紧似一阵。风雨扑打着餐馆的橱窗簌簌作响。屋内的客人多
已散去。 老板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仿佛想要对我们说:快打烊了。R先生为
我的杯子注满了啤酒,轻声说道:“国内的出国潮,似乎还方兴未艾。但是,旅居
美国的华人都在预测:这个热潮必然会逐渐消退。只要国内的工作做得好,慢慢就
会出现一个归国的热潮。至于我自己,请转告国内的朋友们:迟早总是要回去的!”
    我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心里在默念着:但愿这个归国的热潮,早些到来!

11月1日 星期五 阴转晴
    纽约——奥尔巴尼——纽约
    风停了,雨也停了。天气还是阴沉沉的。
    应纽约州立大学放梨华教授的约请,上午10时乘火车去纽约州的首府奥尔巴尼,
看望她和她的丈夫欧立文博士。
    车出纽约市区,又是一番景象。火车沿着哈得逊河运行,两岸枫叶如丹,一幢
幢红色、白色、深灰色的小楼点缀其间,真正是:人在画图中,美极了。一路上,
饱览纽约市郊哈得逊河沿岸风光,心胸为之一畅!
    早在我来美国之前,就有人告诉我:如果你对纽约存有者希望,那你一定会大
失所望的。纽约是天堂,也是地狱;充满活力,也充满邪恶;使人迷恋,也使人诅
咒。它是美国的一个象征,却不是惟一的象征,更不是可爱、可亲的象征。连许多
美国人都厌恶纽约,更不要说来自其他国家的客人了。只有走出纽约,去到一些中、
小城市,你才能看到另一个繁荣富足的美国。今天虽然才只有了点初步印象,这印
象却是良好的、令人愉快的。
    于梨华亲自驾车在火车站迎接我们。今天她穿了身黑灯芯绒便服。脚踏平底布
鞋,头发梳得很整齐,眼圈淡淡地施了些蓝色,看上去比我们几月前在北京相见时
精神多了。这些年,她常回国内,我们已经有过多次交往,对她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她原籍浙江镇海,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5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
新闻系硕士学位,以后便长期留居美国,一面在大学里任教,一面积极从事写作。
迄今为止,她已经出版了十几本书,是在海外用华文写作著作最丰、成绩最突出的
女作家之一,也是现任的世界华文女作家联谊会的会长。前些日子,我刚刚读过她
在6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对她那流畅的文笔和在字里行
间不时流露出的感伤,特别是她在小说中创造的那种“没有根的一代”的典型人物,
都有很深的印象。这次来美国,我们事先约好要在奥尔巴尼住上一两天,较系统地
了解一下她所任教的纽约大学情况。但在总领事馆安排行程时,却怎么也挤不出那
么多时间了。昨晚金坚范在电话里通知她:我们只能在这里停留半天。她表示很失
望,但还是高高兴兴地赶到火车站来迎接我们。
    纽约州立大学有好几个分校, 于梨华任教的这个中心分校,下辖4个分校。其
规模之宏大, 令我吃惊。于梨华告诉我们:单是这个分校,就有16000多名在校学
生。她所在的远东系,是由两位美国汉学家和她共同主持的。系主任蔡涵墨教授和
另一位何瞻教授都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普通话,其发音之准确、地道,使我这个在
北京工作的外省人,也不得不自叹弗如,他们两人都是在台湾的一所大学里学习和
研究中国文学的。蔡教授还在台湾娶了位浙江籍的中国夫人,现在也在纽约州立大
学工作,据说对蔡教授管教甚严,蔡教授也自觉自愿地接受管教。
    何瞻教授刚从中国四川等地归来,他同我谈到了正在研究的题目:中国文学史
上“峨眉山”。还谈到了他对乐山大佛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
因为四川的峨眉山和乐山,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那里曾经留下过李白、杜甫、
岑参、陆游等著名诗人的足迹和诗篇,还是苏轼、苏洵、苏辙和当代作家郭沫若等
人的故乡,集山水、人物之胜。1988年,我受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委托,得到乐山市
政府的支持,在闻名世界的大佛旁边,在金沙江、岷江和大渡河的汇合处,用10万
元的低价买下了一座20亩地的山头,想要在那里为中国作家兴建又一座创作之家。
迄今虽然尚未建成,却已和那里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此,我还曾陆续收集了些历代
文人关于峨眉山和乐山的诗文,自谓多少做了点研究。不料,当何瞻教授同我谈起
范成大的一篇游记时,我却张口结舌,茫无所知。一个美国人,居然对中国文学史
上这样冷僻的问题做出研究,所了解的甚至比我这个中国作家还要多,其热情和涉
猎的范围之广,都不能不令人赞叹!
    在这所大学的图书馆里,我们还会见了一位副主任,他是专门负责管理和国外
作家进行文学交流的工作的。这所大学每年都拨出一笔款项邀请世界各地的著名作
家来举办讲座,其中包括一批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凡是来讲过课的作家,
图书馆办公室的墙壁上都挂有印刷精美的肖像画或者生活照片。我很高兴的是,在
这面琳琅满目的墙壁上,看到了中国作家邓友梅和阿成的肖像画。
    下午4时半, 于梨华领我们去大学的法学院看望了欧立文博士,他原是这所大
学的校长,退休后,还受聘在法学院授课。在奥尔巴尼,他享有很高声望,为了纪
念他在法学上的成就,纽约州政府正式作出决定把市区的一条街以他的名字命名。
可是,在生活上他却一点儿也没有名人的架子,处处甘作于梨华的陪衬。我们去年
在北京相识时,曾经同游北海公园,一同在仿膳就过餐,当时的一些细节他都记得
很清楚。这次在奥尔巴尼重逢,他显得十分高兴。尽管他的腿有毛病,仍然坚持要
亲自开车,带我们去参观纽约州政府的所在地和浏览奥尔巴尼市容。每到一处他认
为值得一看的地方,还都坚持要我们下车来走走,含笑指点着:某处像是北京的天
安门,某处像是北京的中南海,洋溢着对中国的友好、怀念之情。
    6时许, 于梨华夫妇邀请我们去看了一家超级商场。在国内,我也看过不少同
类型的商场,不仅在品种的丰富上,无法和这里相比,更重要的差距,还在于包装
和服务上。这里的每一样商品,都被打扮得像是艺术品。让人看了,爱不忍释,爱
不忍去。许多肉。奶、蛋、鱼,新鲜蔬菜,应时佳果,还被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
顾客只要推着车子在商场转上一圈,一周的食品就都买了回去。我们仔细询问了各
种肉食品以及草荡、葡萄、石榴、芹菜、芦笋等的价格,边问边在脑子里折换成人
民币,发现这里的农副产品,以美国人的高工资计算,实在是够便宜的。美国的农
业很发达,我早已有所闻,今天看了这家商场,更增加了一些感性认识。
    在这家商场的附近,欧立文博士请我们到一个乡村别墅式的咖啡馆里吃了茶点。
这里布置得很像是美国东部的乡村,一切都讲求返朴归真。从他们那里,我了解到:
美国人的日常开支,吃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约为15%左右,最主要的消费是住房、
交通、旅游和各种税收。随着人们收入的不同,这个比例当然也有不同。欧立文博
士和于梨华夫妇属于美国的高薪阶层,他们的消费第一项便是旅游。这些年,他们
已经游历了世界各地,到中国去差不多每年一次。中国作协和中华文学基金会创办
的杭州创作之家和深圳创作之家,他们都去参观过,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美国的一位著名作家评论于梨华,说她“是个富有活力、富有冲劲的女子”。
在众多的移居美国的华人中,于梨华无疑是个真正的成功者。她在美国已经有了稳
固的社会地位,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无论是在台湾、在大陆、在美国,在世
界各地的华人中,都有了较大的知名度。可当我们同她谈起这一点时,她却不无感
慨地说道:“每一个成功者的后面,都有成百上千个失败者。然而,人们的眼睛往
往只注意到那个成功者,却忽视了更多的失败者。”她还说:“至于我自己,真不
知道能向你们说些什么?我来美国快四十年了,单在纽约州立大学就已有三十多年,
还和一位当过大学校长的美国人结了婚,可我至今还觉得没有打进美国人的圈子。
那是个无形的壁垒,绝不是每一个从外面来的人都能打得进去的。也许,我将永远
是那种‘没有根的一代’的一个代表。如果说,我也有根的话,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