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当初没有钱,没有产业包袱,才逼得自己发愤励志,成就今天啊。苏秦轻轻舒出的一口春天的气息,散掉千金
  (一千斤金子),以赠宗族朋友。那些从前跟苏秦一起混的,都喜笑颜开了。
  苏秦所谓“负郭之田”,就是在外城墙的城根下的田地,那应当是最肥美、或者最容易升值的土地了。当然,从政的风险比经营土地更高,苏秦的每一块金子,都是以间谍生涯作为交换的。 
苏秦之死四 
  在盛大的迎接宴会上,齐泯王以请教的口气给苏秦出了道难题:“嘻!苏子来的正好。秦国的相国魏冉,也刚刚离开了我们这里。我已经答应他了,东西称帝,苏子以为如何?”
  苏秦为了实现促齐攻宋,就回答道:“齐秦东西称帝的目的,是相约以伐赵,瓜分赵地。不过,伐赵与伐宋,哪个利益更大些呢?”
  “不如伐宋。”齐泯王回答。
  齐泯王早就觊觎宋国的土地,宋是中原膏腴之地,就像苏秦随后说的那样:“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但是,齐国想咀嚼宋国这块肥肉,秦人不让,但秦人又不可能逾越中原兴兵干涉齐国,于是秦相国“魏冉”琢磨出一个以赵国牵制齐人,使其不得南下灭宋的策略。魏冉跑来怂恿齐人与秦人东西称帝,联手北伐赵国,惹起齐赵斗殴,从而使得齐国无暇吃宋。齐泯王居然接受了魏冉的建议,属于堕人计中,尚不自觉。多亏苏秦点拨他,
  苏秦说:“赵国是块硬骨头,不好啃。而一旦您有了宋国,却可以向西威胁中原的魏
  国;向南与楚人争淮北之地;向北则威逼赵国。从此天下诸侯谁敢不听您。所以伐宋之事,令您国重名尊,此汤武之举也!” 
  这话坚定了齐泯王取宋的一贯信念,他赶紧修改被秦人拉偏了的主攻方向,不跟赵人揪斗,而全力南下攻宋。这可把旁边的相国韩珉气坏了。
  韩珉是亲秦派的,秦昭王的好朋友,他极力推崇魏冉的齐秦结好策略,主张打赵,防止齐人吞宋。苏秦以前也含含糊糊地这样承诺过:以燕国的力量帮助韩珉抗赵。所以韩珉刚才给苏秦赶马车,一路上眉飞色舞,现在一看苏秦变卦了,韩珉就急了。
  韩珉是个老虎型,大约立刻在宴会上咆哮起来。苏秦则讥讽他不懂变通:“我从前跟你说的意思是这样的:我以燕国襄助齐国,齐燕为一,赵国必然畏服,赵国如果不服,我们就合伙伐他——但我并不是必须要伐他,伐他也好,不伐也好,都是为了让他服了。他服了以后,不闹事了,便于大王南下而攻宋。您光知道伐赵,把伐赵作为终极目的,却不知道我们的终极目的还是攻宋。赵则只要服了就行,不捣乱就行。”
  “要想让赵服了,除了打他以外还有什么办法?不打,他能服吗。所以当今之计,还是伐赵!”韩珉大叫。韩珉是替秦人着想的,想督促齐人与赵战斗,从而保障宋国完整无缺,实现秦人不准齐人染指于宋的根本目的。
  “非也非也!我们可以用外交手段,促使赵人服气,何必动武于赵!”
  韩珉一下子没词了,气得干吹胡子:“那好,你有本事,你去找赵国去,让他服。也算你了不起!”
  齐泯王听到这里,基本上已经放弃了结好得秦人的打算,他看看韩珉,韩珉气恼地不愿看他。齐泯王狠狠心,说:“好吧,寡人不准备与秦人东西称帝了。他这是诓我的,用称帝和打赵为诱饵,怕我伐宋的。他愿意称帝,他自己称吧,我也不跟着他打赵国了。我们还是伐宋去。”这话就等于宣判了韩珉在齐国政治生涯的结束,因为他是亲秦派的,督促伐赵,以保全宋国,替秦国人着想的。韩珉听后,咬牙切齿,手抓几案,却无从发作。
  “当今之计,”齐泯王说,“还是回到老路上去——攻宋。但是就像韩相国说的——”
  韩珉赶紧又把脑袋抬起来看,以为有了什么转机。
  “——我们去伐宋的话,赵国如果捣乱,我们就难以得手。苏子,你能不能替寡人走一趟,说服赵人与我们结好,这样齐燕赵三国相安无事,寡人方才可以得志于宋。”齐泯王说完,韩珉像撒了气的轮胎,软在几案边了。
  “齐与秦结好,东西称帝,秦人劝说齐人共伐赵国,以便遏制齐国吞宋”的闹剧(魏冉所策划的、韩珉所落实的),在苏秦的三言两语之间,被彻底粉碎了。齐人违逆秦人的意愿,积极南下准备攻宋,算是与秦人绝交了。齐国也并不讳言于此,它干脆撤掉帝号,让亲秦派的韩珉辞职,换上了反秦最卖力气的“周最”担任齐国相国。秦人气得干瞪眼。
  两个月后,秦人也觉得很无聊,就把“上帝”这个名号也撤掉了,乖乖地继续当王(但还在处心积虑地想办法护住宋国,以免齐人吞宋,自我壮大。后来苏秦干脆来了个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人彻底无法干预齐国吞宋)。
  写到这里,就有了一个重要的疑惑:苏秦来齐国的使命,是“离间齐赵、促齐攻宋”,怎么变成结好齐赵了呢!韩珉天天嚷嚷着要伐赵,齐赵互相斗殴,将无暇北上攻燕,使燕国获得安全,这应该是苏秦所孜孜以求的啊。干吗苏秦不支持他,偏要齐赵结好呢?
  这大约就是苏秦的果敢机智。离间齐赵,这一条小原则要服从于另一条从天下大势得出的大原则,那就是“离间齐秦”。 
  当时的中国天下,东西是齐秦两极强国,夹在齐秦中间的,从北向南依次是:燕、赵、韩魏、楚等弱国。如果齐、秦两强对峙,互相牵制,对其他诸侯国来说,是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当时人说:“齐秦不合,天下无忧”,就是这个意思。两强为保持力量均衡,都不允许对方肆意攻击周边诸弱,开疆拓地,诸侯弱国得以喘息。
  可是一旦齐、秦两强连横,对中间的诸侯国来说,就是灾祸。齐秦双方就攻伐行动达成谅解,甚至划分势力范围,进而瓜分天下,中间诸侯就等着挨宰割了。前一时期,孟尝君丢官离开齐国以后,齐、秦邦交恢复,秦人就大肆出兵,以伊阙之战为高声,猛烈地削弱了周边的韩魏一把,就是齐秦结好对中原的灾难。
  而当齐秦两强互相敌对时,譬如孟尝君组织齐秦对打时,中间的赵国和宋国,就蠕动兴兵,各自灭掉了中山和滕国,发了一把小财。而且,两强势均力敌,必须借助中间各弱国的力量,才能占对方上风。这就更使得中间诸弱的地位崛起,甚至身为两强讨好的对象。比如孟尝君以齐伐秦,就要拉拢韩魏一起出兵,还把打秦国夺得的土地,都奖励给了韩魏。韩魏在齐秦对抗中获得壮大。
  所以中间诸侯各国,都乐意看到齐秦对峙,而千方百计地阻止秦、齐的联合。苏秦奉行的基本国际关系原则也是如此,他说过:“普天下的说客,都想离间秦齐之交。那些坐着马车伏轼西驰的人,没有一个号称自己跟齐国关系好;那些伏轼东驰的人,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是秦人的铁哥们。他们都不欲齐、秦结合。为什么呢?齐秦对峙,对中间弱国有利。齐、秦结合,必图晋、楚。中间弱国就完蛋了。”
  所以,苏秦当然要反对齐秦并立称帝的交好行动,而必须促成齐秦对峙。只有齐秦对峙,才可以根本上、长远性地保住燕国的国家安全。而且,秦齐关系破裂以后,还可以借助秦人等诸侯力量,共同谋齐。这更是苏秦所极力谋划的。
  怎么才能实现齐秦对峙呢?那就先分析一下秦人的主张,秦国主张秦齐并立称帝,相约伐赵,而不许齐人伐宋。必须让齐人违抗秦人的提议,才能促成齐秦关系破裂。于是,苏秦在迎接宴会上,大力攻击韩珉的结秦攻赵路线,而提倡与赵国和好,并攻击宋国。齐泯王赞同苏秦,觉得这样利益大,于是派苏秦与赵结好,稳定齐国的后方,得以未来便宜攻宋。这就等于把秦国的两条建议全给否了。齐秦关系破裂,正式开始对峙。
  齐秦对峙以后,苏秦还要在局部关系上挑拨齐赵关系,落实以前“离间齐赵”的承诺。所以,既要前先去结好齐赵,又要随后离间齐赵,这就给他的外交带来更大难度。唉,结驷连乘,黄金满腰的待遇,不是那么好挣的。
  但是,燕昭王不理解苏秦的苦心,他派人前来指责苏秦,表示自己的不悦:
  “你让齐赵结好?!你难道忘了当初离间齐赵的诺言了吗。”
  苏秦在回信中做了含糊的解释:“虽费,无齐赵之患。”马王堆帛书上的这句话令人费解。我揣测许久,想为苏秦这句话注解,苏秦大约是想说:齐赵虽然结好,但作战方向是齐赵合力伐秦(因为我将让他们伐秦,以根本破裂齐秦关系,未来我再找机会破裂齐赵关系),由于是齐赵合力伐秦,所以并不会给燕国带来“患”。齐赵结好,可以使齐国放心南下,以灭宋国,也不会北向骚扰燕国。所以,燕国也没有“患”。
  燕昭王看了这封信以后,也不知道能否明白(那上边没注解呵),但他还是选择了信任苏秦(用人不疑是燕昭王的一大优点,后来又表现在对乐毅的态度上)。  
苏秦之死 
  “拔城于樽俎之间,折冲于卧席之上”,说起来优美,作起来却难。别说作起来,就是理解起来,两千二百多年前苏秦纵横外交的思路,已经让人大脑缺氧了。我们来深呼吸一下,唱一下扁担歌:“扁担长,板凳短,齐国要灭宋国,秦国偏不许齐国灭宋国。齐国偏要灭宋国,秦国偏要齐国去打赵国(就来不及灭宋国了)。苏秦说打赵国不如打宋国利。可是秦国不让打宋国。苏秦就让齐国和赵国一起打秦国,然后再打宋国﹍﹍随着故事的进展,这个歌的长度和难度还要再加强。
  于是,苏秦去实现这歌的最后一句:他衔齐泯王之名,向东北方向找赵国结好,邀他一起对抗秦国。齐赵结好,是为了便于齐国从容南下攻宋(免得赵人从背后捣乱)。而齐赵对抗秦国,又是为了防止秦人干扰齐国灭宋。总之,“齐赵交”,“齐秦离”,是苏秦入齐以来的纵横成果,目的是便于齐国灭宋,而齐国灭宋,又是为了完成他“弱齐强燕”的根本间谍使命。(同时“齐秦离”又是包括燕国在内的各中间弱国所期望的,前文已论之)。
  赵国会答应结好齐国吗?赵国这时候的大当家的,是权臣李兑。七年前,李兑伙同公子成饿杀了赵主父。七年后,公子成大约老死了,李兑专赵国之政,贵为封君,号奉阳君。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意思是feel sick at 苏秦,对苏秦很讨厌。苏秦就派人先传话给他说:“如果燕国投入齐国的怀抱,你们赵国就孤立了。只有燕国与齐国对抗,你们赵国才安全牢稳。而您却逼着燕国跟齐国结好,私下认为您不够聪明!”
  “我何时逼着燕国跟齐国好了?”李兑问。
  “您看,燕国是个弱国,不结好赵国,就得结好齐国。在燕国控制政事的是苏秦。但是您却feel sick at 苏秦,这不是逼着苏秦带着燕国去结交齐国吗?所以,不管您喜欢苏秦也好,讨厌苏秦也好,最好都要善遇苏秦。否则齐燕结好,你们就被动了!最好你们能争取燕国跟您们结好,通过苏秦。”
  李兑说:“善!”于是也大张旗鼓迎接苏秦。
  苏秦大模大样来到赵国以后,下了豪华马车就开始骂李兑:“您以前饿杀赵主父,天下人都知道,按道理您是该诛灭三族的。一旦诸侯以此借口来打你,还有活路吗?您立于赵国,危如累卵啊。如今你我的话则生,不听我的话则死。”
  李兑又气又恐慌,连忙问:“你有什么话可以教我!”
  苏秦转而和颜悦色,说道:“我为您考虑,您的春秋已高,身体已老,封地的事,不可不早定。选择封地的话,在赵国这里,不合适——危如累卵嘛!最好避到别的国家去。去韩魏那里也不好,韩魏距离贪婪的秦人太近,不安全。去楚国或燕国呢,倒是偏远了,安全了,但是又太偏了,生活没意思。去中山之地呢,那里又土地太贫瘠。最好选在中原偏东的宋国的陶邑,那里富得流油,倒爷群聚,商业发达,抽的商业税够您吃几辈子的。怎么才能得到陶邑封地呢?我教您啊——如今齐国正想吞灭宋国,您如果与齐结好,助齐灭宋,将有大德于齐;而宋康王又是昏君,您除去昏君,替天下作了好事。齐国又感谢您,您又替天下做了好事,自己还得到肥的流油的封地。这么好的事情,一百年也遇不上一次阿!”
  于是李兑没话说了,答应让赵国与齐国结好,也就是默许齐国攻宋,自己不会从后身捣乱。作为回报,李兑将得到宋国陶邑为封地。
  三言两语一点播,举重若轻,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