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铜时代的终结战争-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避免激起诸侯列国的大举干涉。这就好比把青蛙泡在温水里慢慢煮死一样,是安乐死。
  而齐国吞宋,干得太大了,简直是把青蛙直抛进沸水里,不但消化不了宋国,还激起列国强烈干预——尽管苏秦事前极力担保列国不会前来干预,但那是骗齐泯王的。事实上五国把老齐干预得要死。
  齐国的先哲管仲早就阐述过“得地而国败”的规律。也就是进攻超出了防御的顶点,得到土地,却国家败亡。老是战胜,漠视“顶点”,是危险的。所以要提防“唯战胜论”。从前的夏桀灭有缗,纣王克东夷,吴王夫差屡战屡胜,却把自己消耗得不行,最终失去防御强敌的能力,国破身死,都是这个道理。 “战胜”是一种双刃剑,可以杀人,也可杀己,这是战争的辩证法啊,也就是道家所说的“太强则折,月满则亏”。
  我们看古典建筑房檐上,常有一个仙人和九个动物排列着。那个排在最前面的骑凤小仙人,据说就是齐泯王。“小仙人”齐泯王的位置已经非常领先了,但只要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房檐来摔得粉身碎骨。这真是寓意深刻,正是齐泯王一生的写照,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持盈保泰”理论宣传画。
  齐泯王不知道“持盈保泰”,不知道控制在战争顶点限度内,除了缘于苏秦的煽动,还有由于大臣们的阿谀奉承,忽悠得他脑袋晕了,遂狂妄自骄,冒险灭宋。据《吕氏春秋》说,当齐泯王流亡时,一边散步,一边问公玉丹:“我已流亡国外了,却不知道流亡的原因。我之所以流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公玉丹回答说:“您之所以流亡国外,是因为您太贤明的缘帮。天下的君主都不肖,因而憎恶大王您的贤明,于是他们互相勾结,合兵进攻大王。这就是大王您流亡的原因啊!”泯王很感慨,叹息说:“君主贤明原来要受这样的苦啊!”公玉丹就是这么蒙骗他,看来齐泯王身边,除了间谍,就是佞臣,能不灭亡吗。  
5。终结战争之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一 
  我们还得回到那个陈旧的比喻:“乒乓发球”。
  我们把上一章的故事,用乒乓发球的形式,重新概述一遍:战国中期以来,齐、秦两强东西对峙,势均力敌,谁要想在自己周边扩土,都必须先借助三晋力量,因势利导,进攻对方,使对方不得干预我的拓土行为。齐国首先发难,为了实现吞灭近邻宋国的计划,齐泯王在公元前287年,以“攻秦去帝”为号召,发动齐、赵、魏、韩、燕五国的合纵伐秦,五国在苏秦的督促下陈兵成皋要地。齐国确实趁着这次发球,偷着灭了身边的宋国。这是它发球的主要目的,趁着秦人仓惶接球的时候,我偷着端起身边的饮料,喝一口。这饮料,就是身边的宋国。而向秦发球,只是虚张声势,压制住秦国人,以免其干涉我喝饮料(吞宋)。
  秦国看看齐国球也发完了,饮料也喝完了,就组织反发球:策动五国联合攻齐。秦国攻齐的目的也不在于毁灭齐国。秦人知道,齐国的土地太遥远,不便于并入自己的版图。因此发财的主意,还需要从隔壁邻居身上打,也就是并吞中原的魏国,喝魏国这个饮料。但是为了能喝好饮料,秦人也必须先向齐国发球,压制齐国,使齐不能干预自己喝汽水。这和当初齐人发球打秦国的用意是一样的。
  于是,秦人先出声于天下,出锐师以攻齐。燕、赵、韩、魏也都有攻齐意向,一起跟秦凑成五国,联手打齐国。白色的小球向一枚地对地的战略导弹,在五国的火力运载下,冒着火焰蹿向了齐国,时间是公元前284年。
  五国之师首先大捷于济水西岸,列国见好就收,息兵而去,燕师独深入。为了报从前齐宣王灭燕的仇,燕人跃过济水,深入齐国本土,殴打齐国不依不饶:燕将乐毅纵横于齐境,五年之间陆续下齐人七十余城。齐国社稷倾危,狼狈不堪。
  (潇水曰:五国中的燕、赵、韩、魏四国肯攻齐,都是一些偶然因素促成的:苏秦一贯离间齐赵关系;齐国在齐宣王时代听信孟子的话攻灭燕国,使得齐燕结下了梁子;还有魏国的孟尝君是从齐国贬蹿而来的,昼夜想着借魏人力量打回老家去。总之,四国都想打齐国。但这不得不说是四国“顾小利而忘大局”的战略失误。从中原列国自身利益来讲,维持东西齐秦均势对峙,是安全的,不应该彻底摧毁其中一极。就好比现代世界不希望美国一极独大。)
  趁着齐人忙活着接球,西边秦人也赶紧端起身边的饮料来喝——秦人的目的不在于攻齐,他发球打齐的目的跟齐国当初发球打秦的目的一样,是便于发球国在周边开疆拓土而已。于是,秦军在公元前283年,利用五国合纵攻齐,齐国疲于应付的第二年,秦国大兵直趋魏国,欲一举攻克魏都大梁(河南开封),喝大梁这个饮料。大梁振恐。
  大梁人觉得把饮料放在城里没意思,就出城去野营。他们邀请秦人在“北林”大干了一
  场。魏国的森林野战军(号称“林军”)在大梁西北禽兽繁多的森林地带与秦人展开激烈的饮料保卫战,获得了不错的佳绩——丢掉了魏国要塞“安城”以及魏国国家野生动物园“梁囿”。魏昭王急了,半夜召见“专权专业户”孟尝君(时任相国)。
  魏昭王说:“秦人旦暮且攻大梁,你也给寡人想想办法啊!?”
  孟尝君说:“若有诸侯之救,可望不亡。”
  “那你就快去吧。”
  可是,去求谁呢?打破东西均势对峙后的恶劣后果,现在显示出来了。这时候的齐国,已经被打得半残废了,救不了魏国了。这是中原诸侯战略上的失败啊。这都是苏秦怂恿在前,乐毅推波助澜在后,可以说,苏秦乐毅残破了齐国,打破了东西两极对峙的“安全”格局,使得齐人无法救助中原,奠定了未来秦人一统华夏的蓝图。
  南方的楚国呢,在二十年前楚怀王时代也是赫然一强,但被孟尝君(当时为齐相)和秦昭王联翩打击,已经扬子陆沉了,也救不了魏国了。
  韩国呢,是魏的老哥们,但是秦人此次来喝饮料,是先安抚了韩人而来的,自然不肯帮魏国。
  战国七雄之中,只有赵和燕能够假以援手了。于是孟尝君勉强出行,北上去赵国邯郸求
  救。他离开河南开封,坐车一路北上,看见肥沃的中原大地,开封以北的野菊花开得一片耀眼。孟尝君望着这一切,赶紧自己如今也老了。这个矮个子的“渺小丈夫耳”(从前平原君的门客对他的嘲笑之词),最近几年一直混得不怎么好。逃离齐国以后,旧恨连绵,新愁郁结,虽然依旧在魏国专权,但魏国是个软柿子,他少了从前在齐国时的威风,现在还得巴巴地北上找人去说好话。
  孟尝君看见很多野兽四散逃命,蹿过他的远行的车队——如今你去河南,生态大破坏,野外沉寂干涸,只有小麻雀和田鼠在点缀太平,野兔子都少见,狼啊,老虎则更没有——但当时的中原尚有南北两片森林,北边的这片,在大梁西北郊外,就是魏秦刚刚激战过的地方。遥遥的森林里,还冒着火光——这是秦国占领军在森林边缘的魏国野生动物园“梁囿”里放火。秦人堕毁了梁囿里的文台(建有殿宇的台子),园中景点“垂都”也被焚烧了,基本上跟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差不多。秦人大肆砍伐“梁囿”里的林木,麋鹿更被扑杀一空。孟尝君看见的野兽们,就是从这里跑出来的。“梁囿”作为一个国家野生动物园,囿中盛产林木、禽兽、矿产、河流、鱼虾、皮革、羽毛,是魏国的经济收入重要来源。现在完蛋了,冒着彤彤的火光。
  孟尝君撅着嘴,北上两百多公里,来到了河北邯郸,向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小儿子)苦笑着说:“文愿借兵以救魏。”“文”是孟尝君田文的名,古人名贱字贵,对人自称要称名。
  赵惠文王却说:“寡人不能。”
  孟尝君打小招待宾客,口才就好,说:“我敢于向您借兵,是因为忠于您啊!”
  赵惠文王很诧异:“什么意思啊?”
  “魏国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这不是因为魏兵弱于赵兵,而是我们西边与秦接壤。赵国之地得以保全,靠的是有魏在南边吸引秦人‘火力’。现在假如魏国完蛋了,赵国之地也就要‘岁危而民岁死’了。”
  孟尝君语锋犀利,拿出唇齿相依的道理,赵惠文王不傻,只好许诺起兵十万,战车三百乘,助魏御秦。
  孟尝君继续向北到燕国,到北京西南郊的燕国都城求救于燕昭王。
  燕昭王心想,我们跟秦人老远挨不着边,跟你们魏国也隔着几百里远,你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我是没有用的。何况燕国兵正跟着乐毅在齐国抢城池呢,哪肯分兵救魏。于是他推搪道:“我们燕国连续两年不熟(就是庄稼欠收的意思),我们燕兵想行数千里而救魏,没那个能力啊。”(其实从燕到魏,没有数千里远,也就一千里,但是燕昭王为了推脱,故意夸大难度。)
  孟尝君这回口气却变硬了,使出流氓手段——你不救我,我打你你信不信!这个“渺小丈夫耳”孟尝君说:“现在秦人攻魏就在眼前,魏国的台子已经被烧了,野生动物园也被夺了。魏国实在不行了,只好割出半国土地与秦讲和,然后再到北边你们这里夺土地,补偿我们在西边丢给秦国人的地盘。我们魏军结合秦人、韩人、赵人,以四国之众攻燕。你们燕国还想有活吗!就怕你会死得很难看呐!”
  好嘛,有这么求救的吗?燕昭王连连作揖,好了好了,寡人怕了你了。于是答应起军八万,车两百乘,跟着孟尝君回去救魏。
  燕赵健儿合兵十八万,南下中原与秦人游戏。秦军将领据说是白疯子“白起”,虽然以善用兵著称,但师力已疲,被燕赵前来救魏的大军所包围,“兵困于林中”。林地是不适合作战的,森林里既不便于防守也不便于据之而进攻大梁,给养运输也极为困难。燕赵之兵又是新的生力军,于是白起开始退却。那些被烧毁了家园的野兽也跑出来顶秦军的屁股。白起终于没有喝到饮料,干脆灰溜溜地撤退回国。秦人趁发球齐国的机会,争地于中原的想法落空了。
  这时候左右有人献书于秦昭王,建议改变攻掠大梁的计划:前番,公元前284年,我们秦人怂恿诸侯攻齐——发球齐国。球把齐人打得焦头烂额。趁着这个发球机会,在齐人自命难保、无能干预的情况下,秦兵就近略地,疾攻大梁,这个路子是对的。但是,中原列国总体战力尚强,燕赵合纵来救大梁,秦人就吃不消了,不能得志于中原。不如改南下攻楚。楚国兵弱,二十年前已元气大伤,且楚国偏远在南,天下诸侯不便于去救,攻楚可以直接扩大秦人地盘。
  秦昭王批准了这一建议,对白起说:“我们去灭楚国吧。”总之这次球不能白发了。大梁的汽水喝不到,我们改去南方喝汽水吧!总之,齐国已经被打残废了,我们去哪里喝汽水,都自在随意的很,哈!  
完璧归赵二 
  公元前279年,秦军象一片卷动的乌云,推向天光灿烂的楚国天空。
  但这时的三晋势力还相当强大,尤其是赵国,是秦国侧背的严重威胁。一旦赵国与楚人南北夹击出征的秦军,那秦人再喊“谁动了我的饮料”,也来不及了。于是,秦在大举进攻楚人前,为解除后顾之忧,约赵国在渑池开会,商量媾和。这就像当初齐泯王发球(秦国)完了以后,准备南下去宋国喝饮料的时候,要先派苏秦北上与赵讲和,防止赵人牵制干涉齐南下喝饮料的吞宋军事行动,是一样的。
  于是,秦昭王、赵惠文王各从本国乘车,向函谷关外“豫西走廊”中段的渑池会场进发。这是黄河在中原西部高地切割出来的一条狭长幽深的走廊,两边都是黄土和山陵,中间是崎岖的低谷。秦人出函谷关直取中原一定就要走这条走廊。古人步行或行军的速度,一白天最多是四十公里左右,基本上跟现在坐汽车一小时的速度差不多。所以,从邯郸到渑池坐汽车十小时的话,古代走就是十个白天。两千两百多年前的赵惠文王,在这条路上辛苦跋涉着(现在已经有了高速公路)。赵惠文王走了漫长的十天,心想,这次会谈约定的事一定要坚持履行得持久一些,否则都不够这么跑路的!
  这位跑路的赵惠文王,今年三十岁,是赵武灵王的小儿子,从前名叫王子何,围绕着他的继位就死了好些人,现在依旧让人不省心,心理年龄还保持在继位时的十三。临行时候,他畏惧不敢出行,怕楚怀王入秦的故事重演。在廉颇、蔺相如的鼓励下才决定走。廉颇临别还特别“吓唬”他呢:“大王,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