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全文及解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刚经全文及解释-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是心,不是心,所以叫做心。他说世界上一切众生的心我都知道,须菩提还来不及问, 他就又说了: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 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叫它是心。

   金刚经一开头就讲,我们一切众生,有一个「我执」,认为这是我,有个我,把我 的现象,执著的很厉害。认为我还有个心呢!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分别,烦恼,一切不实在的这些观念、往来思想当成是真实的。人,一切众生,犯了根本上的错误。我们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真正心所起的一种现象变化而已,不是真正的心。可是一切众生把现象变化抓得很牢,看成是心。学佛的晚课上,每天都念到,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今天已经过完了,这个寿命又少了一点,今天过去,今天不会再来。年轻的过去了,衰老也没有多久的停留,所以非常的悲哀。

   其实都被现象骗了,人生永远不断的有明天,何必看过去呢?明天不断的来,真正的虚空是没有穷尽的,它也没有分断昨天、今天、明天,也没有分断过去、现在、未来, 永远是这么一个虚空。天黑又天亮,昨天,今天,明天是现象的变化,与这个虚空本身没有关系。天亮了把黑暗盖住,黑暗真的被光亮盖住了吗?天黑了又把光明盖住,互相轮替,黑暗光明,光明黑暗,在变化中不增不减;所以一切的用是虚妄不实的,而虚空之体却是不增不减的;所以一切众生,不要被变化不实的现象所骗。佛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众生不知道,佛说是名为心,众生自己都把虚妄不实的这个感受,执著的作用,当成为心。

     永远得不到的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前面这一节的结论,是佛自己提出来心的问题,由眼见到心。他的结论一切都不是 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 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这个现象是不 可得的,一切感觉、知觉,都是如此。可是一切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拚命想在一个不 可得的三心中,过去现在未来,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因此,在座许多学佛的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你要想打坐把心定住,那还是犯这个错误。

   当你盘腿上坐的时候,想定住的那一个心,跟著你的腿一盘已经跑掉了,那里可以保留啊!说我这一坐坐得很清净,唉呀!下坐就没有了!告诉你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嘛!谁要你保持清净?清净也不可得嘛!烦恼也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那怎么得啊?不可得的当中就是这么得,就是那么平实。

   有一般人解释金刚经,说般若是讲空,因此不可得,就把它看得很悲观。空,因为不可得,所以不是空,它非空,它不断的来呀!所以佛说世界上一切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不实在。但是有为法,体是无为,用是有为。所以我们想在有为法中,求无为之道,是背道而驰;因此一切修持都是无用。并不是把有为法切断了以后,才能证道;有为法,本来都在无为中,所以无为之道,就在有为现象中观察,观察清楚才能见道。

   有为法生生不已,所以有为不可限,生灭不可灭。如果认为把生灭心断灭了就可以证道,那都是邪见,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这是金刚经中心的中心,也是一切人要悟道中心的中心;这一点搞不清楚,往往把整个 的佛法变成邪见,变成了断见的空,就与唯物哲学的思想一样,把空当成了没有,那可不是佛法!

   佛讲过去心不可得,并没有说过去心没有了,佛没有这样讲吧?对不对?佛说过去心不可得,「不可」是一种方法上的推断,他并没有说过去心不「能」得,现在心不能得,未来心不能得。这一字之差,差得很远,可是我们后世研究佛学,把不可得观念认为是不能得,真是大错而特错。所以啊,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叫你不要在这个现象界里,去求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无上的道心,因为现象三心都在变化。

   高明的法师们、大师们,接引众生往往用三心切断的方法,使你了解初步的空性,把不可得的过去心去掉,把没有来的未来心挡住,就在现在心,当下即是。当下即是又是一个什么?可不是空啊!也不是有!你要认清楚才行;要先认清自己的心,才好修道。

   第十八品是一体同观,同观是什么?同观是见道之见,明心见性之见。所谓了不可得,可也不是空啊!也非有,即空即有之间,就是那么一个真现量,当你有的时候就是有,空的时候就是空,非常平实。你在感情上悲哀的时候就是悲哀,悲哀过了也是空, 空了就是说这个现象不可得,并不是没有,是悲哀过去了,后面一定来个欢喜。欢喜的时候也是不可得,也会过去,也是空。空不是没有,空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一个名辞而已。不要把「空」当作佛法的究竟,这样就落到悲观,那不但证不到小乘之果──空, 那还是个邪见,也就是边见。所以见、思惑不清楚,是不能证果的,也不能成道的。学佛法就有这样的严谨,一定要注意。

   现在有许多著作,我认为危险极了,那些佛法的著作,比杀人的毒药还厉害,是有毒的思想,希望诸位要用真正的佛法眼光甄选,用智慧来辨别,不要走入邪见和错误的思想。这一品我们给它的偈子如下:

     第十八品偈颂

     形形色色不同观  手眼分明一道看

     宇宙浮沤心起灭  虚空无著为谁安

   「形形色色不同观」,形形色色,物理世界各种现象是不同的,如人有胖的、瘦的、 高的、矮的、黑的、白的,都是现象差别,无法相同。

   「手眼分明一道看」,但是以佛眼、慧眼、法眼看来,是一样的。手眼是什么?我们大家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我常说,我们坐在这里,外面进来一个千手千眼的人,我们的电灯都没用了,大概每一个人都吓得把脸蒙起来。千手千眼代表他的智慧,无所不照,也就是代表他具有各种接引人的教育法。帮助你的手,护持你的手,救助你的手,以及观察清楚的眼睛,千千万万的手,千千万万的眼,也只有一个手,只有一个眼,平等平等。

   「宇宙浮沤心起灭」,每一个宇宙,每一个世界,像大海里的水泡一样,所以宇宙 不过是自性心里起的作用。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情绪、每一个感觉,都是自性的性海上 所浮起的一个水泡,生灭变化不停,自心起灭。

   「虚空无著为谁安」,一切法用之则有不用即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无所住。 二祖来求达摩祖师,说此心不能安,请师父替我安心。达摩祖师说你拿心来,我给你安。 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啊!达摩祖师说那好了,替你安好了。其实用不著他替他安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还安个什么啊?所以说, 虚空无著为谁安。那里去安心呢?此心不须要安,处处都是莲花世界,处处都可以安心。 在平实中间,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安心的自宅,因为处处是虚空,无著无住。这一品的道理,精要就在此。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福德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讲到这里,又另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有趣,金刚经始终在这两个问题里头转,一个是当讲到最高智慧成就的时候,马上来一个最高潮,说要多大的福报。福、智二严, 是佛学的名辞,一个人要从凡夫成佛,必须要有智慧的庄严,福德的庄严。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很不聪明,读书没有记忆力,领悟力也不行;这是因为福德不够!大家都是妈妈生的,为什么我的脑筋不行?难道投胎的时候 把仓库里发霉的脑筋带来了吗?其实功能都是一样,只因为自己福德不够,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头脑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来的。

  佛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假使有人用金刚钻啊,金银啊,玛瑙啊,这些世界上最宝贵的七宝去布施,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你认为这个行为所得的福报大不大?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这是须菩提的答话。他说是啊,佛啊,假使有人这样来布施的话,那还得了啊!将来的福报大得很咧!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佛说,你要知道,人世间认为的大福报,就是钱多,寿命长,儿女多,儿女好,样 样都好,好得没有再好了。可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没 有用。所以说人生啊,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现实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寿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长生不死。福报是有穷尽的,每个人的光荣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电筒,每个人那个电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辈子发亮 是不可能的。世间的福报是不实在的,福德无实啊!所以佛说,世间的福德再多,也不过弹指之间的空花就过去了,「以福德无故」。

无人希罕的福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清福每个人都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闲的时候,可是一天到晚无事,闲在家里,你闲不了啊!自己会掉眼泪,好像被社会上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没有一个人递一张名片来看我,都没有人发个请帖来,也没有人打个电话问候我,唉呀!我好悲哀啊……

他有清福不会享!学佛的人要先能明了这一点。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学佛证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净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这一节为什么插在这个地方呢?因为是指著三心不可得来的,要了解到三心不可得这个境界很难;要想修证到这个境界,一定要有真正的福报才行。佛学的基本第一步, 讲到人生要修行则暇满之身难得。开始时我们已经讲过,暇满之身就是健康有闲,可是世界上的人有清闲不肯享受,有好身体,他要去消耗掉,而且真到了清闲暇满,他自己反而悲哀起来。所以说,「颠倒众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下面是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

     第十九品偈颂

     浮图楼阁立中天  点滴功勋岂自然

     倒却刹竿回首望  繁华散尽梦如烟

  「浮图楼阁立中天」,浮图是塔,造一个佛塔,七层的叫七级浮屠。中国人有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救了别人一命,等于独资盖了一个庙一样。事实上这话是佛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有为功德。

   「点滴功勋岂自然」,有为功德要慢慢一点一点做,今天做一点好事,每天做一点好事,累积起来,等于人独资盖一个庙子。盖这个庙子也是一天一天把它盖成功的。但是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现在都没有了。

   「倒却刹竿回首望,繁华散尽梦如烟」。梁武帝一生造了几百个庙子,武则天一生又造了几百个庙子,都没有了;所以迦叶尊者有一天跟阿难讲,怎么样能够见道?把门 口的刹竿先倒下来,就能够见道。

   我们每个人门面都有个自我贡高的刹竿,把这一念打掉以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