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最遥远的旅行-劳伦斯述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最遥远的旅行-劳伦斯述评-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它们在保持现实主义的框架的同时,把自然主义的传统与象征主义的新成份溶入其中,别具一格,标志着英国现代主义小说高潮的到来。劳伦斯的作品既有丰富的想象力,又与他本人切身体验的生活和思想境界密不可分,他的经历一直被公认为其价值和影响不亚于他的作品。为此,本书着重介绍他最主要的小说和与作品有直接联系的生平和思想进程,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和体验劳伦斯的作品和精神世界,从中得到享受和启发。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没有人爱我

  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cne)出生于 1885年9月11日,他是第四个孩子。他的母亲叫莉迪亚·比尔萨尔。比尔萨尔家族曾在英国的诺丁汉郡的花边工业的兴衰中发家和衰落,到莉迪亚的父亲那一代,已不从事花边业。她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在造船厂工作。莉迪亚受过良好的教育,做过教师,能写诗,爱读书,善交谈。劳伦斯的父亲亚瑟·劳伦斯则生长于诺丁汉郡和德比郡交界处的伊斯特伍德村,其父 (即D·H·劳伦斯的祖父)是个穷裁缝。亚瑟7岁便开始下煤井,是个地地道道的矿工。

  莉迪亚厌恶矿区的贫穷和肮脏,她嫁给亚瑟时,没有预料到矿区的穷日子,因而对使她处于这种境地的丈夫一肚子怨恨,满腔的怒气。性情孤傲的莉迪亚有很强的自尊心,她尽其所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安排好一切。她在几年之中还清了丈夫的债务;她的家里总是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屋子里宁可不加装饰也没有廉价的点缀;她还利用家里沿街面的窗户开了一个小商铺,经营一些小本织物,如花边、手绢、毛巾等,因此,劳伦斯家里总显得比四邻出色。然而,莉迪亚明白,她是矿工的妻子,除了几样奇特的旧服饰和一张精神与众不同的脸以外,她一无所有。这一命运无法改变。她绝望得很,有时心如死灰。于是,她的恼恨有增无减,她恨似乎永无止境的贫困和单调的生活,她恨只知道下井干活、酗酒、回家时黑乎乎、累得半死不活,木头木脑的丈夫。绝望之中,莉迪亚把自己交给了孩子,她不惜一切劳苦,要儿子们摆脱矿井,接受良好的教育。丈夫在家里是个陌生人,她不愿意理他。在幼小的劳伦斯的心目中,母亲是优越的:她来自城市,有文化、有教养。父母对立时,他站在母亲一边,一心希望母亲快乐,见到母亲娇小敏捷的身躯,他感到自豪和安全。劳伦斯自小体弱多病。母亲对他格外精心。1902年,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因劳累和过度奔波患丹毒和肺炎在伦敦病逝。欧内斯特曾是母亲的骄傲,他像母亲教导的那样尽了最大的努力奋斗不止,走出了矿区,最终在伦敦的一家运输事务所获得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母亲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使儿子承受了过重的负担,还将儿子受苦的部份原因归咎于他的轻浮虚荣的未婚妻。那一年,劳伦斯15岁,刚从学校毕业,便到诺丁汉的一家医疗用品制造厂做低纸职员。他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6天,而且上下班步行,加上工作条件差,才工作3个月,劳伦斯就染上了肺炎。母亲全力照顾他,使他度过了危险。从此以后,莉迪亚便将全部的强烈的爱和对欧内斯特怀有的期望都倾注和寄托在劳伦斯身上。为了补偿婚姻上的失败,为了解除由此引来的心中的痛苦,她将感情的重担和责任感独独压在了感情脆弱、生性敏感的劳伦斯身上。劳伦斯16岁时,认识了14岁的杰茜·钱伯斯小姐。她住在距离伊斯特伍德两英里的哈格斯农场。在其后的10年里,杰茜是他任教、上大学、初期创作并走上社会时的推心置腹的朋友,还是他最早的读者和鼓励者。从这些意义上讲,杰茜非常了解他的天才。他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恋人。然而,莉迪亚在本该把劳伦斯推上独立生活道路的时候,却用自己异乎寻常的母爱紧紧地束缚住他,几近残忍,简直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母亲在世时,劳伦斯曾动情而又矛盾地对杰茜说:“你知道,我爱母亲。”“我知道你爱她。”杰茜回答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他立刻接着说:“我一直像一个情人一样爱着她,这就是我不能爱你的原因。”劳伦斯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爱慕,只要母亲在,劳伦斯就无法无忧无虑地去爱他的情人,为此他受尽精神上的折磨。多年以后,他仍然摆脱不了母亲的阴影。莉迪亚这种严厉和过于强烈的母爱损害了还是个孩子时的劳伦斯,他太弱了,承受不了如此强烈的情感。劳伦斯在日后慢慢地对自己的母亲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并体现在了他的作品当中。完成《儿子和情人》几年以后,劳伦斯谈及此书,表示“我要写一本不同的《儿子和情人》。我母亲是错误的,可我过去却以为她是正确的。”事实上,他母亲是不能用正确或错误来下结论的,劳伦斯说这样的话,我们只能当作他有所转变,或者说在重新评价。更有力的解释是他的最出色的小说《虹》中厄秀拉的母亲安娜这一形象与《儿子与情人》中莫端尔夫人的不同,安娜既好又坏,实际上是既正确又错误,做女儿的厄秀拉对她的感情很是矛盾,但总的说来,她对母亲机械地生儿育女,并霸道地统治全家的行为深恶痛绝。她要逃离这个家,争取自由,创造自己的生活。这里,安娜这一母亲的形象较之莫瑞尔夫人更为真切,更具普遍意义。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作家对母亲形象的创造有如此的胆识和诚实精神。当读者和评论家们发现原来我们对母亲和生活中其他人物的认识是如此的单一,如此的麻木时,有谁不为劳伦斯的敏锐眼光和反叛勇气所佩叹呢?

  不过,在母亲去世 (1910)之前乃至后来的一段时期里,劳伦斯实在是认为母亲是至高无上的。为此,杰茜·钱伯斯对劳伦斯的母亲积怨颇深。的确,莉迪亚不喜欢劳伦斯和杰茜在一起。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仅仅是因为母亲从中阻挠,使得劳伦斯不得不坚持对杰茜说他们决不能结婚,但又永远不能分开,那么,劳伦斯完全可以在其母亲去世以后再与杰茜·钱伯斯结合的,何况杰茜对他一往情深。问题是莉迪亚去世以后,劳伦斯却对杰茜说:“别以为我母亲去世以后你就能得到我。”杰茜觉得脚下的大地蹋陷了,她不得其解。而劳伦斯心里却很清楚。他对杰茜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或者说他对杰茜的感情一直比较矛盾,直到母亲去世以后,他才逐渐明白了个中缘由。他喜欢杰茜聪明、漂亮、有才气、善解人意,但不喜欢她感情过于偏执、缺乏幽默感。和她在一起,难以轻松愉快。有时劳伦斯兴之所至地去看杰茜,到了她家里,和她才说几句话,便去找她哥哥,与他们一起干农活。边劳动边说笑边唱歌,才使他感到无比快乐。总而言之,她是个平常之辈。但是,他们不和的根本,是劳伦斯生性叛逆,他要粉碎一切他在生活和肉体追求上的阻碍 (尽管在早期他是不很自觉的),包括杰茜试图加给他的欲望和社会规矩;而杰茜却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环境和时代的一切风尚使他对情欲感到羞耻。她力图同她的恋人保持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关系,迫使他不时抵御那种为情欲支配的本能要求,这使得劳伦斯在给她的信中说:“看看,你是个修妇。我奉献给你的与我奉献给修女的一样,所以,你必需让我同一个我能亲吻拥抱、并能做我孩子的母亲的女人结婚。”当然,杰茜并不是一个没有情欲的恋人,更关键的是,她那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念使劳伦斯预见到他们结合的未来:“我要是结婚会过上种舒适安逸生活。可是我自己的一切,我的天赋就会被摧残殆尽。”所以,劳伦斯要冲破自己情感的局限,与杰茜分手。“如果我们现在结婚你会指望我待在家里。”劳伦斯说。杰茜回答说:那是自然的,因为“家是一个人工作的地方。”不难想象劳伦斯的失望,他回答,“但是我不想要一个家,我要自由。”在杰茜看来,他太固执了。然而她哪里知道,她与劳伦斯的区别就在于此,她要脚踏实地地做一个正经人物,而劳伦斯则偏要逃离种种套规,他要向高处飞翔,到更高的境界去寻找爱的新意义。他知道传统的家对他意味着什么,“有家室的男人只不过是一匹拉车的马,在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他费力地拖拉着他的家庭。我不准备做一匹拉车的马。”这是劳伦斯曾对杰茜的姐夫讲过的一段话,更何况劳伦斯还惧怕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意志的母亲和妻子。

  杰茜与劳伦斯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敏感,要承认就此结束是不容易的,他们毕竟分享过那么多有真正价值的东西。杰茜就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不可挽回,直到她读了《儿子与情人》的手稿。

  1910年,劳伦斯开始创作《儿子与情人》,同往常一样,他写好一些就把手稿拿给杰茜看。起初,杰茜很高兴,这本小说比经受到社会认可的《白孔雀》要好得多。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之前发表过2部长篇,一些诗歌和几个短篇。但直到《儿子与情人》和短篇小说集《普鲁士军官》面世,劳伦斯才被广为接纳。读着手稿,杰茜觉得劳伦斯正在成为一名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可是,到后来,杰茜对书中似乎是以自己为模特的米丽安的处理感到吃惊。她愤怒了。她寄还给劳伦斯最后一包手稿时,伤心得不愿做一句评论。她认为劳伦斯背叛了她,他的《儿子和情人》扼杀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