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艺术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艺术史-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情况下去寻求形式的美。反映史密斯夫妇这种思想的建筑是他们设计的享斯 

坦顿学校 (1949—1954)。粗野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还有斯特林和戈文, 

在意大利有弗甘诺。在法国有柯西布耶。他设计的马赛公寓大楼 (1952)是 

座有多种生活福利设施的综合性高层建筑,其外墙就是不加修饰的毛糙的混 

凝土墙面,给人一种沉重的粗野的感觉。粗野主义建筑在50、60年代名噪一 

时,60年代后就沉寂下去了。 

     高技派建筑。60年代,英国伦敦一些学建筑的学生和年轻的建筑师组成 

的“阿奇格兰姆”小团体,提出了用先进技术改造旧城市的设想,他们本身 

的建筑作品并不著名,但其设想的影响较大。所谓高技派就是注重高度工业 

技术的倾向,是指不但在建筑中坚持运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 

技术的建筑流派。60年代在欧洲特别活跃,70年代后略显停滞。高技派的代 

表作品是皮阿诺和罗杰斯设计的法国巴黎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1976)和英国伦敦的劳埃德大厦(1986)。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的 

设计者说:“这幢房屋既是一个灵活的机器,又是一个动态的交流机器。它 


… Page 129…

是由预制的构件高质量地装配的。它的目标是要直接了当地贯穿传统文化惯 

例的极限而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观众。”的确,这个中心打破了凡是文化建 

筑就应有典雅的外貌、安静的环境和使人肃然起敬的传统惯例,形成了新的 

风格。劳埃德大厦是劳埃德保险集团公司的办公楼。但是,它却不像一般的 

办公楼那样整齐、严谨,却象一个大工厂的车间或一件巨大的工业制造物。 

主楼大厅上面四周是宽达16米的回马廓,可以自由地间隔成各种大小不等的 

房间,里面的梁、柱、楼梯都暴露在外。楼外的墙面零碎,构件外露,还爬 

满各种管道。所以如此设计,因为它表现的不是传统建筑的艺术美,而是现 

代先进技术的美。大楼本身也是高技术的结晶。 

     当代欧洲建筑中,北欧的建筑非常突出,北欧包括丹麦、瑞典、挪威、 

芬兰等国。1930年建造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建筑是北欧现代建筑的转折点, 

从那时起,北欧的现代建筑一直沿着功能主义到有机表现主义的道路发展, 

并且,在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前提下,十分注意发挥其北欧的地方特色和 

民族特色。北欧著名的建筑师有丹麦的雅科布森,伍重,瑞典的厄斯金、阿 

斯普伦德,芬兰的萨里宁、阿尔托等,真是人才济济,代表作品也很多。雅 

科布森设计的哥本哈根斯堪的纳维亚皇家旅馆,其手法的洗练,细部的精美, 

外形的美观,里面空间的设置,装修的精致,都少有比并,显示出丹麦独有 

的民族风彩。厄斯金的代表作是英国纽卡斯尔的贝克住宅区,整个设计亲切、 

自然,自然地流露出功能主义和有机建筑的色彩。芬兰的阿尔托(1898— 

1976)更是北欧现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人性化建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 

他认为工业化的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他热爱自 

然,设计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使建筑融合于周围的环境里,这与美国建 

筑家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又相一致,他还竭力追求在建筑里表现独立后 

的芬兰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他的建筑作品很多。主要作品有芬兰珊纳赛市政 

中心(1950—1952)、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宿舍楼,即有名的贝克楼(1946 

—1949)、伊马特拉附近的伏克塞涅斯卡教堂(1956—1958)、德国沃尔斯 

堡的沃尔斯瓦根文化中心 (1958—1962)等等。丹麦建筑师伍重的杰作是座 

落在澳大利亚悉尼贝尼朗岬上的悉尼歌剧院。当1955年悉尼将建歌剧院的消 

息传出后,开展了一场设计大竞赛,共收到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 32 

个国家的233位建筑师的设计图纸。两年后,伍重的方案中标。当时他仅37 

岁。该歌剧院造型独特,象海滨礁石上的巨大贝壳,又象扬帆启碇的航船, 

1975年建成,前后耗时14年。当落成揭幕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从伦 

敦赶去参加揭幕典礼。 

     欧洲的建筑流派与风格并不止上述种种。每个建筑往往也不恪守一种风 

格。意大利的奈尔维毕生探索钢筋混凝土的性能和结构潜力。他发明钢丝与 

水泥浇灌水泥壳的方法,就创造了形式优美、风格独特、具有强烈个性的建 

筑作品。他设计的为在罗马召开奥运会而建的大、小体育馆,就是不朽的杰 

作。德国建筑师沙龙重视功能和技术,造型讲究起伏变化,特别是墙面互相 

穿插的样式,自成风格。英国建筑师斯特林在1970年后的作品又具有明显的 

典雅主义倾向。法国的柯布西耶(1887—1965)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 

而他设计完成的朗香教堂(1955),以怪异的外形和神奇的魅力出名。那里 

原有的一座小教堂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别人请柯布西耶重新设计时,他 

因教堂规模很小而不乐意接受,但他到那小山岗察看后,却很快设计出来了, 

他摈弃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方法,将教堂设计得神奇怪诞,充 


… Page 130…

满让人联想的隐喻和象征,象座抽象的混凝土的雕塑作品。柯布西耶设计过 

粗野主义的建筑,这次却以“塑性造型”揭开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序幕。 

     在欧洲的60年代,出现了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的思潮。现代主义建筑阵 

营内部也有人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观点和风格提出了许多质疑,导致柯布西耶 

等人发起于1928年在瑞士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也在1959年停止活动 

了。尔后,批评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更为猛烈,这股思潮便是后现代主义建 

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是强调功能,摈弃装饰的。最明确阐述后现代主义建 

筑的理论的文丘里说:“我们现在的定义是:建筑是带有象征标志的遮蔽物。 

或者说,建筑是带上装饰的遮蔽物。”这就很清楚地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内 

涵作了界定。不过,到80年代,别说欧洲,就是文丘里所在的美国,也难找 

到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建筑。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兴起后,欧洲的建筑风格 

更趋向多元化的格局了。欧洲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以斯特林的斯图加特 

美术馆等作品较有代表性。 

     处于东欧的前苏联,在20、30年代时,构成主义建筑和现实主义建筑还 

是较为活跃的。代表人物是维斯宁三兄弟,还出现了现代建筑师联盟、新建 

筑师协会等组织。1932年,苏共中央通过联合文艺派别,建立统一创作联盟 

的决议,规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艺创作——包括建筑在内——的唯一方 

法。建筑艺术领域里的构成主义、现代主义受到严厉批判,俄罗斯古典主义 

被当作民族形式予以广泛运用。50年代初期修建的莫斯科地铁的许多车站便 

建筑成宫殿模样。莫斯科第一批高层建筑也都有尖顶,尖顶上还有红星等。 

50年代中期又批判一味仿古倾向。1975年重申社会主义现代主义仍为主要的 

创作方法,但是要求重视科技在建筑中的作用,尊重地区和民族特色,要求 

重视建筑的艺术性,反对“技术主义”,总之反对建筑无特点、无个性、单 

调呆板,重视建筑的思想性,注意建筑的艺术形象、布局、构图以及建筑与 

雕塑等艺术的结合是前苏联建筑的总的特点。代表性的作品有叶尔绍夫斯基 

等设计的杜尚别市列宁大街中心广场上的政治文化宫 (1974);建筑师金等 

设计的阿拉木图列宁宫 (1970—1975);建筑师鲍里索维奇、雕塑家茨卡略 

等设计的新罗西斯克市的卫国战争纪念建筑群 (1982)等等。 


… Page 131…

                               3。亚洲的建筑 



     亚洲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当代建筑 

的发展也不平衡。亚洲又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大陆,有着自己深厚的建筑文化 

根基,因此,亚洲当代建筑更有着与欧、美不同的特色。一般而言,凡是与 

欧、美因地域接近,或交往频繁的亚洲地区,其建筑受欧、美现代建筑的影 

响较大,往往出现混合型的建筑。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凡是自我 

封闭或交往极少的亚洲地区,其建筑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较强。80年代后, 

亚洲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其建筑日益趋向多元化的局面。 

     当代亚洲的建筑,不论从建筑思潮的活跃,流派的兴替,还是从建筑的 

规模、成就等方面看,还是以中国和日本更为突出些,也更有代表性一些。 

      (1)中国建筑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建 

筑文化,创造过举世瞩目的建筑作品。其突出的是宫殿、陵墓、坛庙、交通 

和军事设施。如北京的紫禁城宫殿、明清帝王陵墓、山东曲阜孔庙、赵州桥、 

万里长城以及近代的中山陵、中山纪念堂等等。中国的现代建筑从何时起,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紧接着是三年解放战争,新 

中国成立后,知识界又开展了思想改造运动,中国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同 

西方的交往交流几乎断绝,因此,中国当代建筑除了初期受苏联的一些影响 

外,基本上是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直到80年代后才有所改观。 

     80年代以前,中国建筑基本是强调适用、坚固、经济、适当美观,吸收 

现代建筑的某些方法,重视发扬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50年代的较重要的建 

筑作品如重庆市人民大会堂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北京地安门宿舍是大 

屋顶的式样。北京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是尖圆顶,北京的天文馆采用构件 

形状和装饰纹样以突出民族特征。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出现的北京“十 

大建筑” (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 

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 

民族饭店、中国美术馆、华侨大厦)也都是强调民族风格的建筑。其中民族 

文化宫的中央塔楼,自地面起13层,高60米,双重方形攒尖顶,盖以绿色 

琉璃瓦,色彩明快,造型坚挺,是高层建筑运用民族形式的尝试,民族饭店 

高12层,是中国第一座装配式高层框架结构。这个时期也试验过现代建筑的 

薄壳结构和悬索结构。如上海同济大学学生餐厅的大厅,是运用装配整体式 

钢筋混凝土联方网架建造的。重庆宽银幕电影院的观众厅是由三个筒形薄壳 

作顶,正面五个筒形薄壳成簷,设计了全新的影院形象。这是当时运用新结 

构、新技术的代表作。1961年建成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圆形的比赛大厅,直 

径110米,其屋顶便是用悬索结构建造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国内 

的大型建筑很少,但我国在外国援建的项目却不少。如阿尔及利亚的展览馆、 

几内亚的人民宫、斯里兰卡的国际会议大厦、塞拉利昂的体育场等等。出现 

了考察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不是到中国,而是到中国国门之外的奇特现象。 

     70年代末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折期,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 

大发展时期。在新时期,中国的国门开放了,对外交流交往日益频繁,中国 

建筑思想摆脱禁锢,显得极为活跃,现代建筑真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古老的中 

华大地上冒出来。城市住宅建筑热潮、旅馆建设热潮,古建筑修缮、重建热 

潮,桥梁车站建设热潮,纪念性设施建筑热潮等,简直一个接一个,连续不 


… Page 132…

断,交叉出现,其建筑的风格、样式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城市住宅建设,在 

1982—1984年两三年之间,光北京、上海就有数万座高层住宅落成,实行市 

场经济为主的方针后,各地房地产开发更是如火如荼。别墅式、花园式等住 

宅区几乎在各城市都有建筑,旅馆建筑方面,代表性有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 

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上海的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