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力量去保证人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神的启示是不完善的,因而需要经常 



① 唐逸主编:《基督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306 页。 


… Page 17…

  不断地发展,这种发展符合人类理性的发展”;“圣书中叙述的神话的启示 

  和奇迹都是富有诗意的虚构,而基督教信仰之神秘性则是哲学寻求的结果; 

  新旧约全书中包含神话的臆造,耶稣基督本身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既 

  然人类的理性应当同宗教相平等,那么神学学说,就象哲学学说一样,应当 

  加以研究”;“教会不仅不应永远咒骂哲学,而且甚至有义务容许它有错误, 

  并允许它来修正自己”;“哲学应当加以研究,而不需要同超自然的启示发 

                  ② 

  生任何关系。”最后,庇护九世特别谴责了“罗马教廷可能而且应该同意进 

  步、自由思想、现代文明并与之相协调”的主张。 

       在《邪说提要》中,教皇坚持认为:罗马教皇永远是真理源泉的唯一代 

  表;教皇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其他世俗权力必须服从;教皇和《圣经》永 

  无谬误,不容受到任何怀疑;教皇是永远正确的,不需要做任何改变以适应 

  时代的发展;科学结论同基督教教条不相容,无论经验和理论思考有多大的 

  正确性,它们都应该被抛弃。总之,庇护九世的《邪说提要》是向现代政治 

  和社会秩序的一个战争宣言,在当时受到公众一致的谴责。但是,罗马教皇 

  仍然冥顽不化,坚持错误的立场,不断重申教廷的意见。1870年,第一届梵 

  蒂冈大会会议通过了《天主教教义宪章》,这部教义宪章直接谴责了那些曾 

  在《邪说提要》中反对过的现代思想。 

       召开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是庇护九世担任教皇期间登峰造极的事情, 

  也是“越山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于1869年12月 

  8日召开,世界各地天主教会的代表云集梵蒂冈。会议对上帝、启示、信仰 

  和理性等等方面在教义上作了规定,历数当代“邪说”并予反驳。1870年7 

  月18日还以532票对2票批准了教皇永无谬误的教义。这个教条共分4点: 

  ①来自使徒圣彼得的至高无上的地位;②彼得的这种至高地位为罗马教皇所 

  永远继承;③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性质及权威;④教皇永无谬误。具体规定 

  如下:“因此,我们(即教皇)忠实遵循自有基督教信仰以来即已存在的传 

  统,为了救主上帝的荣耀,为了圣教会的尊荣,为了教徒们的救恩,经征得 

  神圣普世教会会议的赞同,以一条天启神圣教义训示天下并通告周知。罗马 

  教皇在其以教会元首身份发言时,即在其作为全体信众之牧人及导师行使职 

  责时,由于他拥有至高无上的使徒权威,有天主许给圣彼得的助佑,他为普 

  世教会所当共同遵守之信仰或道德规定的教义,乃永无谬误的,因为神圣的 

  救主确定,他的教会就信仰或道德制订教义时,应享有此种权利;因此,罗 

  马教皇所作此类决定,其本身是不能改变的,也为教会公意所不能改变。”① 

       教会在制定教义方面,永远不会错误,这是天主教的原则之一;但这种 

  一贯正确性究竟属于天主教教会会议还是属于教皇个人,一直就是一个争论 

  不休的问题。阿奎那和耶稣会一直支持教皇永无谬误的教义。这条教义在这 

  次会议内外,均遭到了坚决的反对。会议开始,就是否把这一教义列入梵蒂 

  冈大公会议议题,拥护者和反对者争论了两个多月,并有60多位持反对意见 

  的主教退出了会议。该教义通过后,少数德意志神学家拒绝接受,因而引起 

  了天主教会的分裂。拒绝接受该教义的人被开除了教籍,这些人组成了“老 

  天主教会”(又译为“古天主教会”、“古老公教会”),宣布与罗马教会 

  脱离关系,并到瑞士、奥地利成立了自己的独立教会团体。老天主教会的主 



② 约·阿·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105 页。 

①  C ·F·穆尔: 《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306 页。 


… Page 18…

教不由罗马教皇的祝圣,而由乌得勒支的詹森派教会祝圣。不过老天主教会 

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因此在许多地方没有获得广泛支持,不久便销 

声匿迹。 

     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及其通过“教皇永无谬误”的教义,是19世纪天 

主教越山主义的胜利。这一教义的通过,在理论上树立了教皇在天主教会中 

的绝对权威。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教皇刚刚确立了他在教会绝对权威的地位,意 

大利国王伊曼纽尔就用武力剥夺了教皇作为教皇国世俗君主的权利。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撤出意大利,伊曼纽尔乘机夺取了罗马,当地居民 

投票表决罗马的归属问题,结果以103000票赞成,15000票反对,将罗马并 

入了意大利王国。作为妥协,意大利政府保证教皇享有君主的各项特权,绝 

对领有梵蒂冈、拉特兰宫、安多尔福堡。但教皇庇护九世拒绝同意大利国王 

举行任何谈判,并宣布“他的王国已不在此岸世界”,认为此岸世界抛弃了 

他的王国,是对基督教教理所犯下的未遂之罪。他提出抗议,宣布自己为“梵 

蒂冈囚徒”,并将伊曼纽尔革出教籍。此后半个世纪直到1929年,罗马教皇 

一直拒绝承认其世俗领地的丧失。这种情况反倒刺激了天主教的复兴,教皇 

拒绝同世俗权力妥协反而增加了他的宗教权威,天主教徒对教皇的忠诚的情 

感因此被激发出来,各国天主教徒的捐款源源不断流入罗马教廷,弥补了教 

廷长期以来的财政亏空且有盈余。同时,世俗领地的丧失使教皇免予因治理 

不善而遭到各方反对的窘境,使得教皇和教廷集中力量于宗教事务,有机会 

充分发挥其灵性职能,以至最终提高了教皇和教廷的道德威望。 

    总之,“越山主义”维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促进了天主教的复兴。 

      (4)天主教自由主义 

     19世纪天主教的复兴采取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是越山主义,它在 

19世纪取得了胜利。另一个是天主教自由主义,或称为自由派天主教运动。 

自由主义者对于在现代社会中天主教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希望教会改变思想 

上的封闭状态,建立保证自由的议会式的教会制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829年,拉芒内出版《革命的进步与反教会的战争》一书,是天主教自 

由主义的开端。拉芒内本来是一个越山主义者,因为他相信,只有教皇的权 

威,才能够使教会摆脱对世俗政权的依附地位。但是他主张,教皇应当通过 

为革命“施洗”,站在人民的自由理想一边来保卫天主教会的利益。拉芒内 

还通过他办的报纸《未来》宣传自由主义的主张,号召实行政教分离,倡导 

良心自由(即选择自己宗教的自由)以及出版自由。他坚信:在这样一个自 

由的社会中,天主教将繁荣昌盛。 

     拉芒内的计划在法国的主教当中没有得到任何支持,僧侣集团禁止《未 

来》出版。拉芒内向罗马教皇上诉。1832年,教皇格列高里十六世以“令人 

惊叹”的通谕谴责了《未来》的办报方针,拉芒内的自由主义天主教的具体 

建议被斥责为“荒唐的”和“堕落的”。天主教自由主义遭到了严重挫折, 

表明了在19世纪罗马教皇对天主教自由主义的基本立场。 

    在德国,天主教自由主义有两个中心,一个是杜宾根大学的天主教神学 

院,以J·A·穆勒(1796—1838年)为代表;另一个中心是慕尼黑大学,以 

伊格纳兹·多林格尔(1799—1890年)为领袖。穆勒受到施莱尔马赫和黑格 

尔的影响,抛弃了天主教神学惯用的原则,尝试用新的方法解释天主教教义。 

认为教义并非出自权威的抽象主张,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 


… Page 19…

的发展逐渐变化的。主张天主教教义不必害怕历史和哲学的批评,因为一种 

有生命力的信仰有它自己赖以存在的充足理由。多林格尔早年是一个越山主 

义者,后来转向反对日益增长的教皇独裁,抨击教皇的世俗权力。1863年, 

多林格尔不经罗马教廷允许,在慕尼黑组织了一个天主教学者大会,探讨科 

学的历史研究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多林格尔谴责了罗马教廷的经院主义,对 

神学家个人自由的干预,主张神学家们在考察教会史和讲课时勇敢地、彻底 

地运用批评的工具,不受教会规章的管制。大会受到了全欧和美国自由主义 

天主教徒的热烈欢迎。 

     受多林格尔的影响,英国也产生了天主教自由主义思想,其代表人物是 

剑桥大学教授约翰·阿克顿 (1834—1902年)。阿克顿1859年接替纽曼担 

任 《漫笔者》编辑,并将其更名为《国内外评论》,对天主教会的传统进行 

自由的、批判性的研究。由于他宣扬自由派观点,反对教权主义,1864年他 

被解除了编辑职务。此后,阿克顿一直在天主教会内反对教权主义,反对《邪 

说提要》,并与多林格尔一起组织力量反对“教皇永无谬误”的教义。 

     天主教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对教皇的威信和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形成 

了严重的威胁。庇护九世在1864年发表的《邪说提要》中严厉谴责了天主教 

自由主义,企图阻止天主教自由主义在法、意、德、英的发展。但是,到19 

世纪末叶,天主教面临最大的自由主义挑战——现代主义产生了。 



                     3。世界近代后期新教的福音觉醒 



     与天主教不同,新教各宗派均各自独立,以基督作为教会的最高统帅, 

否认罗马教皇的权威,没有统一的宗教纪律,也没有统一的组织与领袖。新 

教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准绳,个人有解释《圣经》的自由,唯信得救 

 (称义)。信徒直接与上帝联系沟通,获得神恩,而不需要神职人员作为中 

介,仅仅靠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便可得救。新教的这些特点使其在19世纪比 

天主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新教寻找自己适应19世纪的挑战的努力,要比基 

督教其他教派更为强烈。在神学思想上,新教出现了两派:一派是保守派, 

又称福音派,坚持传统信条;一派是自由派,吸收了19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成就,主张对新教教会的教义和组织进行调整,实行改革。在不同神 

学思想的指导下,西欧、北美的新教教会和宗派的福音奋兴运动普遍兴起, 

进而导致新教各宗派的分化和新宗派的产生。 

      (1)新教神学思想 

     19世纪新教神学思想,同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的思想潮流——浪漫主义、 

唯心主义、进化论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康德、黑格尔、进化论引起了新 

教神学家对新教教义的重新思考。 

     伊曼努尔·康德 (1724—1804年)的活动虽然属于18世纪,但他是对 

19世纪以后的近现代神学影响最大的哲学家。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出 

版,康德开始了在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康德否定了从洛克到休谟关 

于心智的意见,即心智在活动时,所起的是一种被动的作用。康德认为,心 

智是主动的,它们不是来自经验,相反,心智把它自身的认识形式加诸于经 

验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属于无法观察到的先天范畴。因此,在 《纯粹 

理性批判》中,康德论证了知识是两种要素的产物——来自外界的内容,心 

智赋予的形式。人类的知识由这两种要素产生,但它们仅仅能认识经验中的 


… Page 20…

现象,而不能认识现象以外的自在之物。上帝存在、自由意志、灵魂不朽等 

观念,既不是经验中的现象,又不是先验的范畴,因此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 

纯粹理性对这些观念不能给以证明。从此点出发,康德推翻了三种借助纯粹 

理性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