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推销麻辣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我推销麻辣烫-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鼻子仍然不通气,实在闻不出什么气味来。等我过几天好了再来闻吧。”狮子没有办法,只好放掉了狐狸。    
    狮子的问题是一个选言肢不全的二难推理:口中的气味不是香的就是臭的,动物无论怎么回答,都必然吃亏。因此狐狸就是从选言肢不全找到了对策。    
    林肯是一个辩论大师,他的很多辩论实例都使用了这种技巧。    
    1847年;林肯与民主党的卡特莱特对垒;竞争国会众议院席位。卡特莱特是一个有名的旧派巡回牧师;也是一个富有能量的煽动家。他不断散布谣言;说林肯只相信上帝;但不承认耶稣;不承认赎罪和报应的基督教教义。    
    他举行了一次宗教集会;特邀林肯参加。会上;卡特莱特面对听众煽动说:”一切不愿下地狱的人;请站起来!“除林肯之外;所有的人都站起来了。卡特莱特又以挑畔的口气说:”我看到除林肯先生之外;你们所有的人都表示不愿下地狱。林肯先生;我要问你;你要到哪里呢?“    
    在这里的”要到哪里去“,暗示的含义是林肯”是不是要到地狱去“。对这个问题,无论林肯回答”去“还是”不去“地狱,都会明显落于下风。    
    林肯思索了片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嘴角带着一丝嘲讽的微笑,含一板一眼地回答:”我并不感到必须像其他人一样来回答问题。卡特莱特先生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我要到国会去。“    
    在这里;林肯并没有直接回答”要到哪里去“,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使对方一拳打了个空,陷入十分可笑的境地。    
    对于一些带有攻击性的刁钻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套用这种技巧。比如说,你在饭店里正在吃饭时,有一个与你平素有隙的同事走过来,故作夸张地指着你面前的饭菜问:”这种东西你怎么吃得下去?“    
    对方的这个问题;显然是想贬低你的身份,如果直接回答”很好吃啊“之类的话,必然会让对方得逞。这时候;你可以把东西慢慢嚼完咽下去了;然后指一指自己的嘴巴说:”很容易;你看;就是这样吃。“    
    或者可以反问他:”这些都是最流行的绿色健康食谱,你还不知道吗?“    
   
第二,借题发挥。    
    伍廷芳是位著名的外交官,曾历任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等国的公使。    
    伍廷芳的口才极佳,在一次出使英国期间,他发表了一篇精妙绝伦的演说。一位在场的英国贵妇人在演说结束后过来与他握手,并说:“伍廷芳先生,对于您的演说我真是十分佩服。为此,我决定把我的爱犬改名为‘伍廷芳’,以示纪念。”    
    伍廷芳听了以后,觉得她这种作法有损自己人格,心中十分生气,但碍于自己的身份,他没有把怒气表现出来,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口气向对方说:“很好,很好。那么,您以后就可以天天抱着‘伍廷芳’接吻了。”    
    对方闻听,羞红了脸,说不出话来。    
    一位摩门教徒向马克?吐温宣讲他们的教义:“这个社会男人要扮演多重角色。他们太累了,需要各种各样的女人成为他们休息的港湾。为了制止嫖妓情况的发生,慈善、博爱的摩门教永远主张一夫多妻制。”    
    马克?吐温听了笑道:“尊敬的先生,您主张一夫多妻制,那么你父亲也为你找了很多母亲吗?”    
    摩门教徒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突然,眼珠骨碌碌一转,冲马克?吐温笑眯眯地发话:“你能够在《圣经》中找到一句禁止一夫多妻的话吗?”    
    马克?吐温不慌不忙答话:“当然可以。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节说,‘谁也不许侍奉二主’。”    
    马克?吐温故意把一夫多妻嘲笑成一夫侍奉多妻(多主)。这样就能把一夫多妻纳入《圣经》关于“谁也不许侍奉二主”的论题,从而成为《圣经》所禁止的对象。    
    那教徒理屈词穷,一时哑口无言。    
    三,以退为进。    
    1972年;美苏举行关于签署限制战略核武器的最高级会谈时;基辛格向美国代表团的随行记者介绍情况:”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先生们;如果在这时把我当成间谍抓起来;我们应该怪谁呢?“    
    美国记者立即接过话头发问:”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装配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有多少潜艇;我知道;我们有多少民兵导弹在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我也知道。“停顿了片刻,他把话题一转,对记者说:”但是我不知道这些数字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马上叫起来:”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随即反问:”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    
    在这里;一个明知故问;既让记者们无还击的空间,又让自己金蝉脱壳,因此显得技高一筹而幽默洒脱。    
    我国和前苏联就两国边界问题举行过多次谈判,那时两国关系不好,在谈判中唇枪舌剑是常有的事。    
    在一次边界谈判中,前苏联的一位外交官说:“你们中国的边界在哪里?不就在长城一线吗?长城是干什么的?难道不是边防工事吗。”    
    我国外交人员觉得他的这种想法很可笑,可是又不便直接反驳,于是回答说:“不错,长城是边防工事。那么说贵国是愿意按着边防工事这种界限确定边界啰?”    
    苏联外交官一听眉开眼笑,以为这回总算有便宜可捞,马上连边地点头,不迭声地说连声说:“哈啦绍,哈啦绍(俄语,好的意思)。”    
    我国外交官笑了笑,继续说:“可是,我们中国修万里长城时,你们苏联的边防工事在哪里呢?你们的莫斯科直到12世纪才筑城堡——那也是防御工事,这样,我们可以吃点亏,让你们把边界就定在那里吧。”    
    前苏联的那位外交官一下子被驳得哑口无言,再也不提边防工事的茬儿。    
   
第四,拒绝回答。    
    有时,对方的刁钻问题是处心积虑准备好的,攻击力特别强,在对方攻势的凌势下,我们既无法还击,一时又无法找到摆脱的办法;这时也不必着急;只要果断地打住对方话头,态度从容而且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胡说!“,然后就开始奉行沉默是金的战术;一般就可以结束可怕的僵局。    
    最重要的是不要紧张;静静而且坚强地直视着对方。对方看到无法继续展开攻势;而且预见到你的抗拒会更加猛烈,最终只能无奈地结束刁钻的攻击。    
    


第二部分 锦心绣口 左右逢源
第8章 辩论的艺术 (5)辩论中的反悖论 

    精彩的辩论中常包含有反论与悖论。随着演讲学的研究深入,对此也应当有所揭示。     
    “反论”的意思大体是:打破常规逻辑、冲破通说、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之中的、见出新意的立论。也就是说,只要是和传统的旧理论“唱对台戏”而又包含了真理、经得起史实或实践检验的立论,可谓之“反论”。    
    墨子去见齐太王田和,说:“现在这儿有一把刀,用人头来作试验。把头一下就砍断了,这刀能称为锋利吗?”    
    齐太王说:“锋利。”墨子说:“如果觉得一个人头不够,多试几个人头,都一下子就砍断了,可以称为锋利吗?”    
    齐太王说:“锋利。”。墨子说:“好,刀是锋利的,但无故杀人,谁受那不祥的报应呢?”    
    齐太王说:“那刀得到锋利的称誉,试刀的人却承受不祥的报应。”    
    墨子说:“那么,吞并别的国家,消灭别国的军队,残害人民,谁将受到那不祥的报应呢?”    
    齐太王低头沉吟半响后说:“我将承受那不祥的报应。”    
    与旧的传统理论“唱对台戏”,需要勇气;打破通行的说法,需要识见,就谈不上令人刮目相看、顿觉新鲜的见解。在辩说、演讲中,最能引起听众为之一震和咀嚼品味的,就是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论了。    
    悖论,比反论难以理解。在逻辑学界,悖论是使许多研究者伤脑筋的问题。    
    最古老的悖论是爱皮梅尼特悖论。爱皮梅尼特是古希腊克里特岛上的一个哲学家。    
    他的悖论是:“所有的克里特岛人就是在撒谎,他的话就是错的;假设他的话不对,他自己作为克里特岛人就没有撒谎,那么他的话又是对的了。这个悖论又称为“说谎者悖论”。    
    现代的悖论较著名的有良托尔悖论和罗素悖论。罗素悖论以理发师为例,形象的表述方式是:“一位理发师声称,他给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他给不给自己理发?”这个悖论也很难作出回答。     
    一位逻辑学家普里斯特所指出的:“我们应该接受悖论,学会同悖论一起相处得好。”悖论以语言表面层次的逻辑矛盾形式映射人类认识发展中的某种辩证特征 和深层次的目的动机。表面上出现了一定的“缠绕”,实质上听众很快可以进行信息解码,抓住对方辩说的真谛。    
    有人问伊索(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大师),世界上最坏的东西是什么?答:“舌头。”这人又问伊索,世界上最坏的东西是什么?答:“舌头”。伊索的话怎么以已之矛攻已之盾呢?这种互相抵牾的回答在传统的形式逻辑中是不允许的,它明显地违背了同一律。    
    但是,伊索的回答是智者的回答,很富有机趣和哲理启迪。他实际上说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已经包含了辩证法。    
    反论和悖论都要植于创造性的思维,它们通过与人人都习惯采用的传统意见尖锐地相矛盾的形式,来表现某一思想。从“打破思维定势,改变用常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这一点讲,二者有相同之处。    
    它们的区别在于:反论的固有特点是表达的明确性、有意强调的尖锐性。在反论中包含的思想的出人意外和不寻常,会引起人们的惊讶和注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反论”是打存通说,改变旧的看法,提出新的见解,只突出了一个意向;“悖论”则是把两种不同的意思、两种不同的判断同时表述在一起,具有相反的两种意向。    
    有人问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威尔逊回答:    
    “两个星期。”     
    准备一份一小时的讲稿呢?     
    一个星期。     
    二小时的讲稿?     
    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威尔逊说写一份十分钟的讲稿要用两个星期不免有些夸张,但他整个话的意思是说,演讲稿要写得简短精悍,而且越简短精悍的演讲稿越难写。    
    这里,主要的意向是很突出的,应当归入反论。但悖论则具有两个看来供销科抵牾的判断,也就是说,有两种意向。    
    实际上,很多真理都是带有悖论色彩的。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个非常机敏健谈的人,他的话语不多,也看似平常,却往往孕含着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    
    有一次,他的几位朋友在一起闲谈,互相提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看到林肯走过来,一个人这样问他:“请你说说看一个人的腿到底应该有多长?”林肯对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屑一顾的。他漫不经心地答道:“嗯!我想至少应该碰得到地面才行。”    
    高尔基曾经说: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们在辩论中适当使用反论和悖论,必然也能收到亲王的效果,提升语言的哲理意味。    
    


第二部分 锦心绣口 左右逢源
第8章 辩论的艺术 (6)忠言也应不逆耳

    一种苦味的药九;外面裹着糖衣;使人先感到甜味;容易一口吞下肚子去。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效用;疾病也就好了;我们要对人说规劝的话;在未说之前;先来摸清对方的心理;使其尝一些甜点;然后再反映真实的意见;对方也就容易接受了。    
    齐景公得了肾病;一天晚上突然梦见自己与两个太阳搏斗;结果败下阵来;惊醒后竟吓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来拜见齐景公。齐景公不无担忧地问晏子:“我在昨夜梦见与两个太阳搏斗;我却被打败了;这是不是我要死了的先兆呢?”    
    晏子想了想;就建议齐景公召一个占梦人进宫;先听听他是如何圆这个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