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原子弹演义-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看,还是归于我刚才那句话:原子弹不是某一个人想出来的,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而战争起了催生的作用。    
    “说‘德国战败后美国立即把德国科学家弄到了美国,同时用了德国的设备和原料,这样才造出了原子弹’,那是一种误传。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德国人确实帮助美国制成了原子弹。详情咱们以后再讲。    
    “至于‘曼哈顿工程’中的诸多问题,包括你那个‘银线圈’,不是一两句话就可讲清楚的。    
    “你讲的‘当时实际上可以不对日本扔原子弹’的问题也同样不能用一两句话说明白。但有一点:战到油尽灯干之时,日本本是打算投降的,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保持天皇制,而美国和英国坚持要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不干,继续拼杀,美国便扔了原子弹。可等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后,实际并没有废止天皇制……”    
    讲到这里,W院士若有所思,停顿了好长的时间。尔后他接着讲:“有一层必须提及的是与原子弹有关但又是原子弹以外的事,那就是玻尔有关‘原子弹的革命性’的问题……”    
    当天天黑了下来,服务员来喊去吃晚饭。晚饭后,我又找到了院士,继续听他讲。他讲了卢瑟福的故事,讲了玻尔的故事,讲了奥本海默的故事。    
    故事一连讲了好多天。我入迷了。    
    我听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脑子里萌发了写一本书来记述这些故事的念头,想到,这是一个大题材,讲的都是大情节,涉及的都是些大秘密,讲的都是些大人物,弄好了,肯定是一本好书。但我在犹豫,因为一个让人从ABC讲起的门外汉,要涉足科学殿堂中的要事,岂不是痴人梦呓!    
    可事情的发展令我喜出望外了,就我想到这一层并随后几乎打消了那一念头之后不久,W院士却给了我鼓舞:他主动提出让我来写这样一本书。他说,书中记下当时科学家们的劳动和生活,让人触摸到他们的思想脉搏,揭示历史留下的秘密,回答历史提出的问题,接受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是极有意义的。他表示,如果我决定了,他可以帮助我,向我提供咨询和有关资料。    
    真是棒极了!得到一位院士的具体帮助——他一天在本职工作中花费十六七个小时啊,这谁会敢想?    
    我答应下来,并下决心不辜负院士的期望。此后,我一边学习,一边收集资料,一边构思,在W院士的具体指导和无私帮助之下,终于开始动笔,并最终完成了这本书。    
    现在书稿就要付梓了。此时此刻,我对W院士的感激之情怎么能讲得完、道得尽呢!    
    谢了,谢了!    
    


第一部分:核物理界又一颗巨星冉冉升起一个神秘的家族被窥视、被跟踪

    原子是古人留下的一个概念,意为“不可分割”。实际上,被认为不可分的每一个“小家伙”都是一个家族。而这个神秘家族的成员总是不断地大胆地冲出自家的围墙,在外面游逛,只是当初没有人能够看到它们罢了。    
    上个世纪之交,原子的神秘性开始引起科学家们的广泛注意,他们纷纷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手段窥视它,跟踪它,以期打开它的大门,看到它的秘密。    
    最终,走出家门的成员被几个长有慧眼的人看到了。    
    一、处于南半球的英国殖民地的一个农村孩子    
    所挖的最后一棵马铃薯    
    这里是新西兰的一个农村。村子的东面不远就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一块窄狭的丘陵地。农田就开在这片丘陵地上。农田的西沿有一条小河,河水有齐腰深,清澈见底。河上有一座小桥,是欧内斯特家独家修建的,因为河西惟独欧内斯特家开垦了一片田地。    
    这一天,一个年轻人正在欧内斯特家那片地上干活。他20多岁,个子不高,但身体健壮,红润的脸上挂着的汗珠,在阳光下莹莹发亮。    
    这片地的西面,是一片还没有开垦出来的烧荒地。地上满是被烧焦了的树干,粗的几个人联手才能合抱在一起,细小的有碗口或鸡蛋那么粗细。它们的黑色身躯向天空挺着,像是在向上苍质问,什么理由让它们得到了如此悲惨的命运!    
    再往西便是森林。20几年前,这里还是毛利人的故土。经过几场血战,毛利人被打败,进入了森林。这里成了英国移民的地盘。那片烧荒地就是毛利人撤走之后英国移民的杰作。原来河东也是森林。由于靠近居民点,那里较早地被开垦,种上了庄稼。一条河阻止了田地的扩充。田地显得不够种了,欧内斯特家成了过河去发展的第一家。    
    那片田地上种植着马铃薯。那个年轻人正在挖已经成熟了的马铃薯。小伙子干得很是投入。脚上的一双靴子早已满是泥土,深色的裤子不容易显脏,但白色衬衣溅上的红色泥土是十分显眼了。    
    景色很美。天很蓝。嬉戏于村东大海上成群的海鸥,这里看得清楚,甚至偶尔还可以听得到它们欢快的叫声。西面的森林里,百鸟起舞,啼鸣声形成悦耳的交响曲。一些白鹤飞入田间寻食,落在绿色的起伏着的大地上,与身穿白衣的庄稼人一起,形成点点白色……    
    太阳快落到西边的森林树梢上时,一个妇女——一位母亲,从村那边过来,手里紧紧地捏着一张纸,飞快地过了小桥。一过小桥,她便边跑边喊:    
    “卢瑟福!卢瑟福!卢瑟福!一封电报——给你的!”    
    卢瑟福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冲着那妇女喊:    
    “妈妈,不要跑,不要跑,当心摔倒……”    
    母亲跑到了卢瑟福跟前要把电报交给卢瑟福。卢瑟福道:“妈妈,我的手很脏。另外,您不是在妇女识字班学了认字吗?那就请您给读一遍好了。”    
    母亲有些不好意思,看了儿子一眼,然后高声读了起来:    
    卢瑟福先生:您设计的赫兹震荡器令我们大家感到兴奋不已。我们荣幸地通知您,由于这个出色的设计,您获得了出席设计博览会年会的资格。如您大驾光临,我们会更加高兴。卡文迪许实验室J·J·汤姆生。    
    母亲肯定认为电报的内容是重要的,所以,读电文时,速度不快,声音很高。而当她读发报人的时候,速度变快了,声音也变低了。    
    年轻的卢瑟福却不想放过这个名字,于是他对妈妈说:“妈妈,请您再次读读最后那个名字!”    
    妈妈照办了,又读了一遍,声音放大,语速放慢:    
    “J·J·Thmson。”    
    卢瑟福跳了起来,从母亲手中接过电报,看了片刻,手舞足蹈,大声喊起来:    
    “是他!是他!是他!”    
    母亲不知道J·J·汤姆生何许人,竟让儿子如此兴奋,问:“他是什么人?一个大人物吗?”    
    卢瑟福回答妈妈:“自然是……他就像……”卢瑟福想找一个母亲能够理解的比喻,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他停下来,放弃了这种努力,思想飞翔起来。    
    但他很快控制住了自己。他把身边的那筐马铃薯倒在地上,把那只筐侧着放好,让它形成一个座位,而后对母亲道:    
    “妈妈,您坐下,您坐好,看着您的儿子挖完最后一棵马铃薯……”    
    母亲不解其意,但照办了。她稳稳地坐在了筐上。    
    卢瑟福再次拿起放下了的那只镐,开始挖眼前的一棵马铃薯。他干得是那样地认真,那样地小心,惟恐把自己所挖的最后一颗马铃薯弄伤。    
    马铃薯挖出来了,他发现,其中的一颗分外地圆。或许是上帝晓得这次卢瑟福行为的意义,便赐给了他这个礼物。他把那颗非常圆的马铃薯拿起来,用手擦干净,举到眼前,足足看了有10分钟。    
    他的妈妈发话了:“卢瑟福,你这样端详它干什么,它有什么出奇吗?”    
    卢瑟福回答妈妈:    
    “不,妈妈,它除了更圆一些,与别的马铃薯没有什么两样。我想的是,它们为什么会是圆的?还有,蛋为什么是圆的?鸡的眼睛为什么会是圆的?鸡的脖子的横断面,庄稼、草,等等,许多的横断面为什么都是圆的?因此我想:圆,肯定比别的形状隐藏着更多的秘密……”    
    妈妈笑了起来,道:“老是瞎琢磨……可卢瑟福,你说,这是你要挖的最后一棵马铃薯了,那往后你要干什么?要上哪里去?”    
    “妈妈,去伦敦,去剑桥,去卡文迪许实验室!”


第一部分:核物理界又一颗巨星冉冉升起卢瑟福碰上了一个好老师

    1895年9月20日,伦敦剑桥大学C堂坐满了来自英国各地的科学家。一年一度的皇家学会年会在这里召开。台上,皇家学会会长、著名的开尔文勋爵即威廉·汤姆生端坐在正中。他的左手是剑桥大学教授、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J·J·汤姆生,右手坐着一位年轻人,他面色红润,穿着一身崭新的西装,端端正正地打着领带。可以看出,他很拘束,眼睛一直平视着前方,身子一动不动。天气并不热,但他的额头上挂着豆大的汗珠。当时,他内心的感受是:自己是一头驴子,而它,蹲在了一群雄狮的身旁。    
    仔细看后,我们认出了这个小伙子——他就是我们在新西兰田野里看到的那个挖马铃薯的年轻人。    
    J·J·汤姆生站了起来,他向在场的同事们介绍了那个局促不安的年轻人:    
    “女士们, 先生们, 我荣幸地向诸位介绍, 这就是那个设计了赫兹震荡器又给我们带来了 《电波的磁探测器及其某些应用》 论文的卢瑟福先生……”    
    掌声先从大堂中的某处响起,随后,掌声越来越多,越来越响。    
    卢瑟福站起来,向前深深地鞠了躬。    
    开尔文勋爵用一种父亲般慈爱的目光看着坐在他身边的卢瑟福。当卢瑟福坐下时,勋爵对他说:    
    “孩子,大胆些,向前冲锋!你自己应该清楚,无论是你的赫兹震荡器,还是你的《电波的磁探测器及其某些应用》,都有新东西——崭新的东西。”    
    卢瑟福专注地听着,心里激动不已——这个向他讲话的,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一位勋爵,科学界的泰斗,与法拉第一起,成为电磁场理论的奠基人,他独自发现了“汤姆生效应”,特别是他领导敷设了从爱尔兰到纽芬兰、跨越大西洋、连接欧美两大陆的海底电缆!而这样的一个人,又对他讲了怎样令人鼓舞的话呀!    
    卢瑟福不知所措。    
    这时,勋爵转过身来问J·J·汤姆生:    
    “卡文迪许接受他吗?你不要,他可就是我的了!”    
    J·J·汤姆生:“勋爵,您迟了一步……我们已经谈妥了。”    
    开尔文勋爵:“你不会后悔的。”    
    2卢瑟福成为卡文迪许的新成员    
    卢瑟福成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新成员。    
    卡文迪许实验室是詹姆斯·克拉克·马克斯韦尔创建的。从创建到卢瑟福迈进这个实验室,几十年已经过去了。这个实验室的一些基础设备显得十分古老,但它依然保持着往日的生气。    
    汤姆生近来一直专注于阴极射线实验。这回他有了一个新助手。他重复做着一个实验。卢瑟福小心翼翼地听从汤姆生的指挥。汤姆生关注着阴极射线管,观察阴极射线运行的情况。卢瑟福为汤姆生所吸引,眼睛也盯着阴极射线管。看不出什么名堂。渐渐地,他的目光转移了——转移到了与阴极射线管相对的一只玻璃管上。一种现象令他感到惊异——那个玻璃管上出现了一些荧光。这时,汤姆生依然全神贯注地看着阴极射线管。卢瑟福的注意力却转移到了那个发着荧光的玻璃管上来。他没有报告——怕惊动了汤姆生,自做主张地轻轻拿起手底下的一张黑纸,把它插入阴极射线管和那个玻璃管之间。他注意到,黑纸插入后,那个玻璃管上的光影并没有发生变化。    
    他轻轻喊了汤姆生一声。    
    汤姆生依然关注着阴极射线管,并制止了卢瑟福的这一冒失行为。    
    卢瑟福不再吭声了。    
    当日的实验没有什么成果。像往常一样,汤姆生脱掉了实验服,回家去吃饭。    
    这次不同的是他拉了卢瑟福一起回家。    
    汤姆生夫人非常亲切、和蔼。他们这已不是第一次见面了,卢瑟福感到自己又有了一个母亲。    
    一顿家常便饭。刚坐下来时,卢瑟福还想着方才的实验。他觉得有话要与汤姆生讲。于是,刚刚端起碗来,他便道:    
    “刚才……”    
    他一开口就被汤姆生打断了:“你要说实验的事?”    
    “正是……”    
    “吃饭时不谈实验——也不想实验,这是规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