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埔军校的风云岁月:中国黄埔军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进黄埔军校的风云岁月:中国黄埔军校-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校教育获台湾“教育部”核准,在教育内容上更加与社会接轨,设立电机、机械、土木、管理科学、物理、化学、资讯与政治8个学系。 
“庙堂尚在,神已走远”的台湾时期(2)
  军校一年级采取不分流的“通识教育”,也就是不分系,让一年级新生可以充分认识各系的特色,二年级时再分系教育。军校大学部设有土木系、电机系、机械系、资讯系、化学系、物理系、政治系与管理科学系。配合课程所需设立的学系,还有文史系、外文系等。
  1950年冬,蒋介石在台湾检阅部队。
  在第一年的不分科教育中,为适应未来军旅生涯的需要,军校着重加强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第一年的学程中,语言、课业表现优异者,有希望获选送往美国军校就读。除英文训练外,通识教育还有军事必修课程,如测量、航空摄影(地图空照)。此外如车辆工程教学,让学生能深入认识机械化对现代陆军的重要性。导弹系统教学,则让军校学生对现代科技战争有基本认识。在升入军校二年级后,军校生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选系。选系与未来毕业后的兵科,如步兵、炮兵、装甲兵、化学兵、工兵、通信兵与航空兵等有关。在选定所属系后,紧接着要进行选课,开始学科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在军校生活中,陆军军官军校的体能训练较其他军校的学生多彩多姿。军校的体能训练课程,除一般的运动项目外,还增加如拳击、擒拿、夺刀夺枪等全方位近战的格斗项目。
  蒋介石和蒋经国在台湾在军校的4年生活中,基础军事训练是重要一环,也是本军校比海军军校与空军军校要更为着重加强的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中外重要军事思想、战史、陆军基本战术、战备与部队训练规定、教学原则与教官训练、兵科见学与特战训练等。另外,领导与统御指挥能力的提高也是重要一课。军校三年级开始学习指挥、领导统御方法,学生们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学习指挥之真谛。到了军校四年级时,课程上转为理论与实践、思考与实做的结合,加重了实验的分量。
  军校为锻炼学生的体能与胆识,特别在学校设置攀岩场,让学生由体能训练中兼顾胆识与智能的培养。军校的目标是训练未来陆军的军官,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逐渐引进台湾后,军校的教学较过去更重视科技训练,让陆军军官更能成熟地面对未来的战场环境。
  在台湾,陆海空三军军官绝大多数(特别是海空军)都是由陆、海、空3个军官学校毕业的。三军军校是台湾正规军官最重要的来源,也是培养三军军官最重要的摇篮。凤山军校主要培育陆军军官,学生来源于3个方面:陆军正期学生、预备军官团学生与专科班学生。
  进入21世纪后,台湾黄埔军校整体教育,主要以大学教育、军事训练、体能锻炼、武德陶铸为内容,确立学生以“对国家忠诚、责任、荣誉及伦理”为核心价值,“使之具备宏观视野之通识涵养及思维缜密之协调能力,以培育军事专业之领导人才”。自2000年9月以后,修订正期生修业年限为4学年、专科生为两学年,于7月毕业。2001年,开放正期应届毕业生10%员额就读“国立研究所”,以吸引社会优秀青年就读军校,但是,军校声誉早已是今非昔比。
  黄埔军校的创建人之一蒋介石,一生头衔多得不计其数,但他最喜欢的称呼还是让黄埔军校毕业生尊称他为“校长”,尽管后来他不再兼任校长一职。黄埔军校在大陆的25年期间,蒋介石任校长长达23年。此后,特别是到了台湾时期,黄埔军校校长一职就如走马灯一样,频繁轮换,面孔常新,但有一个共同之处是历任校长均毕业于黄埔军校,简况如下:
  任別〖〗任期 (年、月)〖〗姓名〖〗学籍〖〗籍贯首任〖〗1924。5。~1947。10。〖〗蒋中正〖〗保定讲武学堂〖〗浙江省奉化县第02任〖〗1947。10。~1949。9。〖〗关麟徵〖〗黄埔1期〖〗陕西省户县第03任〖〗1949。9。~1949。12。〖〗张耀明〖〗黄埔1期〖〗陕西省临潼县 第04任〖〗1950。8。~1954。8。〖〗罗友伦〖〗黄埔7期〖〗广东省梅县第05任〖〗1954。9。~1957。3。〖〗谢肇齐〖〗黄埔6期〖〗福建省武平县 第06任〖〗1957。4。~1961。12。〖〗徐汝诚 〖〗黄埔6期〖〗浙江省余姚县 第07任〖〗1962。1。~1965。3。〖〗艾靉〖〗黄埔4期〖〗湖北省武昌县 第08任〖〗1965。3。~1970。3。〖〗张立夫〖〗黄埔8期〖〗浙江省峡县 第09任〖〗1970。4。~1973。2。〖〗林初耀〖〗黄埔10期〖〗广东省兴宁县 第10任〖〗1973。2。~1976。3。〖〗秦祖熙〖〗黄埔11期〖〗湖北省黄冈县第11任〖〗1976。4。~1977。12。〖〗言百谦〖〗黄埔16期〖〗浙江省新昌县 第12任〖〗1977。12。~1979。12。〖〗许历农〖〗黄埔16期〖〗安徽省贵池县 第13任〖〗1979。12。~1981。6。〖〗朱致远〖〗黄埔16期〖〗安徽省阜阳县 第14任〖〗1981。7。~1983。6。〖〗卢光义〖〗黄埔22期〖〗湖南省益阳县 第15任〖〗1983。7。~1985。6。〖〗 黃幸强〖〗黄埔22期〖〗湖南省安乡县 第16任〖〗1985。7。~1986。12。〖〗 黃耀羽〖〗黄埔24期〖〗广东省合浦县 第17任〖〗1986。12。~1989。6。〖〗 汤元普〖〗黄埔29期〖〗江苏省邳县 第18任〖〗1989。7。~1991。6。〖〗胡家麒〖〗黄埔30期〖〗江苏省淮阴县 第19任〖〗1991。7。~1993。9。〖〗 杨德智〖〗黄埔33期〖〗福建省林森县 第20任〖〗1993。9。~1996。7。〖〗 马登鹤〖〗黄埔29期〖〗辽宁省沈阳市 第21任〖〗1996。7。~1997。7。〖〗 童兆阳〖〗黄埔34期〖〗浙江省兰溪县 第22任〖〗1997。7。~1998。1。〖〗 丁渝洲〖〗黄埔35期〖〗山东省日照县 第23任〖〗1998。1。~2002。2。〖〗张岳衡〖〗黄埔34期〖〗辽宁省辽阳县 第24任〖〗2002。2。~2005。6。〖〗杨国强〖〗黄埔41期〖〗河南省新野县 第25任〖〗2005。6。~ 〖〗王根林〖〗黄埔40期〖〗湖北省浠水县 晚年蒋介石在台北与孙子们一起玩战争游戏黄埔军校的起源本来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十分珍惜这段历史。台湾原来只有国民党一党专政,但是后来的台湾执政者搞“台湾独立”,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要和大陆脱离关系,因此也企图割断黄埔军校的渊源历史。对这一点,台湾的国民党和大陆的共产党都表示坚决地反对。台湾的黄埔军校现在名称仍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校学生仍依次称为黄埔军校多少期学生,然而,这只不过是延续了原来的名称,只是个表面形式而已。军校由“台湾独立”运动的那批人主持后,校领导人公开支持搞“台独”,与原先国民党主持的军校教育发生了严重地脱节,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原来的黄埔军校彻底割裂,有人甚至公开提出要把学校名称也彻底改掉,连所谓的表面形式也不要了。但这些人苦于各方面的压力,毕竟改校名之事违背历史潮流,只能是暗中变化着手法减少、弱化台湾军校与黄埔军校的历史联系。 
“庙堂尚在,神已走远”的台湾时期(3)
  2004年6月,黃埔建校80周年之际,台湾黄埔军校进行了隆重的系列庆祝活动,举办了现代化陆军简介、陆军美展、教育成果展、黃埔师生书画展、建军邮展等多项展示,以呈现台军陆军现代化建设的新风貌、文艺创作以及军事教育下军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并广邀各界来宾参观。但是,由于受“台独”势力“去中国化”的影响,台军国防部正准备整并军校,计划把黄埔军校合并入别的军校,使得黃埔军校这次校庆活动蒙上了阴影。因此,台湾一些新闻媒体报道这次校庆时,担心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以黃埔军校的名义单独举行校庆,提出了“难道说黄埔军校80岁寿终正寝”的质问。
  2006年,台湾凤山黄埔军校毕业的是第75期学生。时任校长王根林,为第25任黄埔军校校长,该校第40期毕业,曾任步兵学校校长、国防部人次室次长、陆军总部参谋长,2005年6月调任黄埔军校校长。 
第一章 草创纪事
  中国黄埔军校
  第一章 草创纪事广州
  ,1922年夏天的一个深夜。突然炸响在总统府内(今广州越秀山纪念堂一带)的炮声,把睡梦中的孙中山、宋庆龄夫妇惊醒。孙中山怎么也没有想到,炮弹竟然是他亲手培植起来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打来的。副官来报,陈炯明突然倒戈叛变,派重兵围攻炮击总统府,意在拆南方政府的台,赶孙中山出广东。情况十分危急,在众人的劝说下,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先后躲离总统府脱险,辗转于次日登上停泊在广州白鹅潭附近水面的“永丰”舰。炮火和弹雨里,正怀孕的宋庆龄在奔跑中不幸流产,这是她和孙中山结婚后惟一的孩子。这天是6月16日,是让孙中山永誓不忘的一个日子。
  陈炯明的炮弹,使孙中山失去了爱子。但是,这炮声也催生了孙中山革命事业中最显辉煌成就的一个“骄子”的出世,这就是黄埔军校。 
孙中山决心“以俄为师”办军校(1)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不论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战争,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或孙中山本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而未能建立起一支真正的革命武装,则是导致运动悲剧结局的重要因素。
  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标准像辛亥武昌首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赶跑了皇帝,建立中华民国,武装斗争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迅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资产阶级革命党在长期的武装反清斗争中始终未能建立起一支真正的革命军队。此后,孙中山虽然又多次组织讨袁和护法战争,但均告失败。这些武装斗争失败的经验表明,旧军阀决不会成为革命的助力。
  旁观者清,鲁迅即总结说:“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原因还在于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
  陈炯明的炮声彻底把孙中山震醒了。严酷的历史事实,不能不引起他的反思。“艰难顿挫”的教训已“逼他到自己觉悟”。他终于在惨痛的失败中认识到“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我们的革命,便没有完全成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始终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是拉拢、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最终充当了骄兵悍将争夺地盘的工具。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在建军问题上非寻找新的道路不可。
  要创造革命军,首先要有一个革命党。而改组前的国民党是一个成分复杂,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资产阶级政党。孙中山在南方还没有自己巩固的政权,没有一个可靠的环境来创办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因此,孙中山搜索世界新潮流的目光所到之处,有两个令他心情振奋的耀眼亮点:一个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几年就呈现出蓬勃生机;另一个在国外,俄国领袖列宁领导的革命军队,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联合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成为孙中山创建革命军的最初认识。他决心仿效苏俄红军建军经验,先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军队的基础。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使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综观黄埔军校创办时期的历史资料,中共领导人自始至终参与了创办军校的全过程。当时的形势复杂纷纭,其中的艰难是难以想像的。创办过程中,国共两党领导人直接见面不多,其中起穿针引线、搭桥铺路作用的主要人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苏联驻中国大使越飞、加拉罕,全权代表鲍罗廷,中共代表张太雷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并开始运用马列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然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对中国的国情、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况且所处的客观环境,也不具备自己创办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的条件,只能是协助国民党完成国民革命。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准备北伐。年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人张太雷的陪同下,和孙中山在桂林桂王府举行了多次秘密会谈。马林向孙中山提出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3点建议:(1)改组国民党,特别是要与农民、劳工大众实行大联合;(2)创办军官学校,建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