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杰的评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关于张杰的评论-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们自己束缚得那么痛苦?而这当中又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等到什么时候,人们
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爱,是不能忘记的》,是以一个三十岁姑娘第一人称口吻开头的,虽然是用
自己的恋爱问题作引子,讲述的却是老一辈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主角是小说中的
“我”的母亲。她的半生,都沉陷在一场深藏于内心的爱的搏斗里。男女主人公都
是成年人,由于历史上的主客观原因,在他们相遇之前,都有了各自的“幸福”或
不幸福的家庭。
  男主人公的“幸福”家庭,是革命历史促成的——“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做地下
工作的时候,一位老工人为了掩护他而被捕牺牲,撇下了无依无靠的妻子和女儿。
他,出于道义、责任、阶级精谊和对死者的感念,毫不犹豫地娶了那个姑娘。”他
们“虽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几十年来却“生活得和睦、融洽”,称得起是
“患难夫妻”。
  女主人公的不幸福的家庭,是她自己“做了蠢事”——在她自己还不了解“追
求的、需要的是什么”的时候,却嫁给了一个她“从没有爱过”的“相当漂亮的公
子哥儿”,只得很快离开,独自带着女儿生活着。后来是在工作的机缘里,这两位
都“没有过”爱情的成年人相遇而又相爱了,但由于他们在人生的“叉道上错过了,
而且这中间还隔着许多不可逾越的沟壑”,于是,他们只得“相约”:“让我们互
相忘记”。然而,他们一生中连二十四小时都未曾相处,连手都没有握过!而使她
升华这种精神爱情的回忆的情愫,又只有两件事:一件是他送给她的一套二十七本
《契诃夫选集》;另一件事是她和他曾经飞快地走过的一条小路。对于二十七本
《契诃夫选集》,她是“百看、千看、万看不厌”,“廿多年来”,“天天非读它
一读”不可!对于那条小路,更是她经常“踱着”、“瞅着”的地方,因为她可以
在那里和他“灵魂相会”。
  ……后来男主人公在文化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至死。女主人公确知世
界上已经再没有了他,不久,也就随之充满爱意而死去。只有在生命终结的时候,
她的精神和爱情才真正得到了解放。她在那本笔记的最后一页上对“他”说了这样
的“最后的话”:“我是一个信仰唯物主义的人。现在我却希冀着天国,倘若真有
所谓天国,我知道,你一定在那里等待着我。我就要到那里去和你相会,我们将永
远在一起,再也不会分离,再也不必怕影响另一个人的生活而割舍我们自己,亲爱
的,等着我,我就要来了。”作者赞颂说:这是刻骨镂心的爱,或者说,“简直不
是爱,而是一种疾痛,或是比死亡更强大的一种力量。假如世界上真有所谓不朽的
爱,这也就是极限了。”
  这样的“爱”,当然“是不能忘记的”,但究竟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呢?
作者也曾做了预想,却又做了一个很能预料的答案:“到了共产主义,还会不会发
生这种婚姻和爱情分离着的事情呢?既然世界这么大,互相呼唤的人也就可能有互
相不能答应的时候,那么说,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可是,那是多么悲哀呵!可也
许到了那时,便有了解脱这悲哀的办法?”
  最后,作者“大声疾呼地说:……让我们耐心地等待着,等着那呼唤我们的人,
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糊里糊涂地结婚!”
  按照秋耘同志的分类,我对这篇小说的看法,似可:属于引起某种不愉快的感
觉的“某些读者”一类。
  我们虽然不承认,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但确实有不少大作者,都曾把刻骨
镂心的笔墨,奉献给动人心弦的爱情篇章。但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
英台,张君瑞与崔莺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虽然是发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
同的历史和思想背景,却总是能为人们所理解的。真善美在这里是得到统一的,而
阻挠和破坏这些爱侣并使之酿成悲剧的,却从来都是反动势力,其中当然也包含秋
耘同志所说的代表反动势力的“道德、法律、舆论、杜会风习等等”,加在人们身
上和心灵上的精神枷锁。但是,这些主人公的命运所以能激起人们那么强烈的同情,
也正因为这一切已都在作品所造成的美感中遭到了强烈的谴责,哪怕是看了神话剧
中的白娘子对许仙的爱,人们也不会去想人蛇相爱是否可能,是否可怕,而把同情
全部倾注给美丽、善良的白素贞,却愤慨于法海的横蛮残暴,“多管闲事”,不满
于许仙的软弱负心……。而在我们的时代,我们这两位男女主人公的不能忘记的爱
情,或者说:“婚姻和爱情分离”的悲剧,却不能使我们在思想感情上有这种悲痛
中的崇高升华,至多我们只能为他们惋惜,惋惜他们“恨不相逢未嫁时”。
  秋耘同志或许会说,那是因为你不愿正视我们现实生活中那一切的“精神枷锁”,
看不到它们的不合理成分。的确,资产阶级,特别是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在我们
的道德、舆论、社会风习中还没有得到肃清,我们社会主义的法制也并不完善,都
有可能在婚姻和爱情问题上,给人们的身心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痛苦或创伤,问题只
在于,在这两位男女主人公的身上,现实给予他们的“精神枷锁”,究竟是我们的
“道德、法律、舆论、社会风习等等”的什么错处?
  是呵,在作者笔下的这两位男女主人公的灵魂上,的确有着沉重的负担。男主
人公为了“虽然不是因为爱情的结婚”,尽管对这女主人公也产生了感情,“不过
为了另一个人的快乐”,他“不得不割舍自己的爱情”。女主人公更因这爱情在
“痛苦里挣扎、熬煎”。“廿多年啦,那个人占有着她全部的情感,可是她却得不
到他”,而且除熬煎自己之外不能有所作为。
  他们偶然相遇了,“只能面对面地站着,脸上带着凄厉的、甚至是严峻的神情,
谁也不看着谁。”因为他们“曾经相约,让我们互相忘记”。而实际上却是互相欺
骗着自己。我同意作者的这样一个评价:“那筒直不是爱,而是一种疾痛……”。
但难道这两位男女主人公所信守的道德标准,是我们社会在人类感情生活上所造成
的“难以弥补的缺陷”吗?伟大导师列宁曾经引过匈牙利伟大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
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以激励社会主义革
命者。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在精神道德、思想感情境界中,不是应当比裴多菲更
加崇高一些吗?
  一位老工人,为了掩护一个革命者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位革命者“出于道
义,责任,阶级情谊和对死者的感念,毫不犹豫地娶了那位姑娘”,几十年来,他
和她既然生活得那么“和睦、融洽”,能说相互间没有爱情吗?(否则,这位男主
人公就是一个虚与周旋的伪君子)可是,忽然有人来“呼唤”他的“爱情”了,他
本来也可以象解放初期有一些干部那样,“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
活”,用这位“呼唤自己”而又能“相互答应”的知识妇女代替那工人的女儿,可
他却考虑到不应当这样背弃患难夫妻,而宁愿痛苦地“割舍了自己的爱情”。这样
的“道德”,就是“精神枷锁”吗?就是没有“合理的成分”吗?那要让这位革命
者怎么办呢?是不是要他完全摈弃“道义,责任,阶级情谊和对死者的感念”,去
听从那个爱情的“呼唤”,离开这个多年来肯定是十分爱他的妻子,去重新安排自
己的生活,才算做“合理”呢?
  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谁都知道,保尔·柯察金也曾两次倾听过爱
情的“呼唤”,对于这两次“呼唤”,他和她——也就是“呼唤的人和被呼唤者”,
都曾互相答应过的。如果说第一次和冬妮亚的互相呼唤还是少年时代的“历史误会”
的话,那么,他和丽达的悲欢离合的结局,就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了。但当这两个曾
经真挚地热恋过,而且这爱情也未能“忘记”却又重逢时,他们是倾听了爱情的呼
唤,还是倾听了革命和道德的呼唤呢?我们都知道,保尔是提出了这个问题的,而
丽达却只能不无遗憾地回答:“我现在已经有一个小女孩了。她有一个父亲,也就
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三个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照现在说来,这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三
位一体了。”保尔听了这个答案,当然很难过,但他还是动也不动地真诚地对她说:
“我所得到的还是比我方才失去的要多得多。”我们可以看得出,即使是在此刻,
无论是对于保尔,还是丽达,他们相互间的爱,都仍然是没有忘记的。丽达在给保
尔的最后一封信里,曾明确讲过,在重逢时,她是有过一时的感情冲动,想来“偿
还”他们“青春的宿债”,但终于又“收回”了这种“愿望”。用丽达的话讲,就
是“因为我觉得那样做并不会使我们得到很大的幸福”。
  是的,我们都曾为这一对理想的恋人在人生叉道上的错过,深感怅惘和遗憾,
但我却相信,没有一个革命者会去为保尔“遗憾”青春的“虚度”,也没有一个革
命者,会去责备丽达这种收回偿还青春宿债的愿望,或者叫做“抑制冲动”的崇高
品格。当然,更不会有真正的革命者会认为,保尔和丽达的不能继续相爱,“是人
类在感情生活上一种难以弥补的缺陷”,或者去指摘当时的苏维埃社会“加于他们
身上和心灵上的精神枷锁是那么多”!
  《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第一人称的“我”,发誓决不重复她的前辈的那种
“悲剧”,并警告人们说:把婚姻和爱情分离着的镣铐套到自己的脖子上,那是不
堪忍受的。
  最近有一位戏剧家也在预言:“我们的婚姻观念要改变!”
  还有一些同志愤愤不平地在文章中写道:“人不能过没有爱的生活!”
  夫妻,不能没有爱,这是的确的。但是,我们的法律、道德、舆论,究竟应当
怎样对待这种“呼唤”与“被呼唤”的爱侣们呢?怎样识别已经爱过或并未相爱而
结合,后来才发现真爱,却痛苦于婚姻和爱情相分离的现实,而去倾听他们的灵魂
的呼唤呢?
  使我“大惑不解”的还有,为什么这种“相互呼唤”,在两位有了“幸福”或
不幸福家庭的男女主人公中间,不能结成知音或知心者的深挚友情,而必须是爱情
上这样互相痛苦地“占有”呢?
  女主人公所以要呼唤“天国”,当然是因为她以半生的“痛苦经验”,深感这
现实的以至共产主义的制度和道德,都难于解决她这样的“灵魂”上的问题。但是,
“天国”一向是按照人间的模型创造的。《西游记》的整然有序的天上世界,不过
是中国封建人间关系的翻版。正如小说女主人公所说:我们是信仰唯物主义的人,
根本不相信有天国。所以我们只能劝慰那些已经不该相互呼唤爱情的相互呼唤者,
如果因此而会影响到一个不应该被背弃的人的生活,那么,还是倾听一下这样的
“道德”呼唤,而割舍我们的那种爱情“呼唤”吧!因为“倘若真有所谓天国”,
我们也得去见马克思,我们不能背弃革命的道德,革命的情谊!
  当然,无产阶级也决不是清教徒。男女同志间的真挚纯洁的爱情(是相互的,
而不是损人利己的),以至在这种感情基础上的结合,都会有利于革命事业,并为
革命增加光彩。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多数公民,都在过着这样幸福的生活,而且在革
命的过程中,有多少先烈的忠贞不渝的爱情,为革命留下了壮丽的诗篇。周恩来同
志在生前多次讲到的,广州起义的革命先烈周文雍和陈铁军在敌人刑场上宣布结婚
的事迹,是怎样激励了我们呵!“让这刑场作我们新婚的礼堂,让反动派的枪声作
为新婚的礼炮吧!”他们曾经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以夫妻的名义往在一起,但他
们却并不是一对爱侣,只是在共同生活、工作和战斗的日子里,才产生了深厚的感
情。但是,由于紧张的斗争,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谈私人的爱情,一直保持着同志的
关系,现在,他们就要把青春和生命献给革命、献给人民的时候,他们以这样的方
式表达了他们的爱情,并宣布了他们的婚礼。
  在这里,纯洁、真挚的爱情与为伟大理想壮烈牺牲的革命精神融合成一股浩然
正气,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目里。这样的爱,不才应当是永远的,不能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