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霍妮_自我的挣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卡伦·霍妮_自我的挣扎-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拥模档梦颐侨ゲ榫俊U庑├碛芍械淖钪匾幌钅耸牵菏欠褚蚓癫』颊吒镜厣崞嫖遥╮eal self),同时更澈底地转向“理想化的自我”】。不过,尽管他表面上尚能正常地生活,而没有明显的障碍,但他“想像”翱诩的高度却是永无止境的。事实上,深求荣誉中最显著的特性,乃在于“想像”步入了空想与“无限机遇”的王国中。
  为求“荣誉”的一切驱力,都具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向外追求比人类天生所具有的还高的知识、智慧、美德或权势;他们的目标在于“绝对”、无限、无穷。除了绝对的勇敢、绝对的胜利、绝对的神圣外,被“追求荣誉”的驱力所困挠的心理症患者再不会为了他物而动心。因此他与虔诚的教徒成为一个强烈的对比。就后者而言,只有上帝才是万能的;而心理症患者的想法却是:我才是万能的。除了他的意志力应具神秘之外,他的论据应是绝对可靠的,他的先见应是完美无瑕的,他应该是博通万事万物的。于是贯穿本书的“魔鬼协定”开始出现。心理症患者就是弗劳斯特,他虽然因“广知”而满足,但却自认为必须懂得一切。
  迷陷于追求“无限”,乃是由追求荣誉的驱力背后所隐藏的需要力来决定的。这些对于追求“绝对”与“终极”的需要相当急切,因此它们凌驾了那些平常用来使我们的想像免于脱离现实的禁制。为了能过完善的生活,人类除了需要拥有“机遇的幻想”与追求“无限”的想法外,还需澈底了解人类的界限(缺陷),贫乏以及一切活生生存在的具体事实。若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根本上集中于“无限”与“机遇的幻想”上,那就会失去实体(具体事实)、地域(此地)、与时间(现在)的知觉,失却生活在片刻中的能力,他再也不能忍受本身的贫乏(或需求)以及任何“人类的缺陷”。他不知成就事业在事实上所该具备的要素,甚至于“存有将每一种不可能都变为事实”的妄想,他的想法变得过分抽象难解,他所了解的见识会变成“残酷性的知识”,因为它导致人类“自我”的浪费──与人类兴建金字塔的浪费行为极为酷似。他待人的情感会消逊而转变为一种对人性“抽象难解的伤感”。另一方面,若个人无法超越“实体”(或现实)、“贫乏”、“有限”的狭窄范围来看事物,那他会变得“偏见”且“自卑”。在人性的正常发展中,它不是属于二者中任何一者的问题,而是兼含了二者的问题。对有限、律法与贫乏的认识,形成了一种禁制,以免于被拉入无限,免于一味“在机遇中挣扎”【在这哲学性的讨论里,大体上我都采自丹麦大思想家:齐克里果所作《致死之病》(Sickness unte Death)一书】
  禁止“想像”,在探求荣誉上具有不良的作用。这并非意味着无能去了解需要并加以固守。在未来的心理症发展中,将会有一特殊发展的趋向,使得大多数人觉得,如果限制自己生活的活会觉得更安全一些,他们将“迷失于幻想中”的可能性视为必需逃避的危险。他们不会思索任何一件属于幻想的事情,而且厌恶抽象的思考,并且会过度焦虑地依附那些可见的、可触知的、实体的或者直接有用的事物。虽然趋向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彼此不同,但每天心理症患者在根本上都不愿去认识“自己所期许的以及自信可能获得”的那种能力上的限度。他实现理想影像的需要是相当强烈的,因此,他必须将“禁止”抛弃,且视之为无关紧要或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他那种无理的想象愈制服他,则他愈可能对任何真实的、有限的、实体的或有终结性的事物感到惊骇。因此他倾向于痛恨时间,因为它是有限之物;痛恨金钱,因为它是实物;憎恶死亡,因为它代表结束。他也会痛恨有限的愿望或意见,因此他不做特定的约束或决定。例如,有个病人,他渴望成为一个在月光下跃舞、迷人而令人捉摸不定的人;因此当她看到镜子时,不自觉地会感到恐惧。这并非因为她看到了可能的丑像,而是因为它把她带回到现实──她具有一定的轮廓,那是实际存在的,她固守着特定的实体形状。她就像只翅膀被钉在木板上的飞鸟一般──当她产生这种感觉时,她便不觉兴起了摔破镜子的冲动。
  虽然病患的发展并非一定是如此趋于极端,但每一心理症患者(纵使表面上他被视为正常人),当他自己发生错觉时,也不愿用实证来加以禁制。他之所以会这样,乃因他若对此加以制止的话,他就会宣告崩溃。每个人对于外在的律法与规章所反应的态度,彼此均有不同,但他总易于否定自我所立的律法,拒绝了解心灵问题的原因与效应的必然性,或者,拒绝探测某些相辅相承的因素彼此间之必然性。
  他有无穷的方法,用来不理会那些他不愿知道的事实。他忘记,因为它是无关紧要的,它是意外,它是由环境所造成的;或是因为别人激怒了他而造成的。他爱莫能助,因为它是“必然的”。我不曾看过如同哈维所说的:“我与现实奋战二十年,终于克服了它”,那种公然反抗现实而未能使之感动的人。或者,再引用一句病人的老话:“要不是现实,我将是完全公正的。”
  荣誉的探求与正常人的奋斗间,其差异仍旧是清晰而显著的。表面上他们看来是如此的相像,以致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看来好象心理症患者只是较具雄心,比正常人较关心权势、威望与事功;一若其道德标准较常人为高、为坚固;一若其比较自夸,或以为自己比别人更重要罢了。但事实上,有那个人敢截然的划出界线而说:“这就是正常人的终点,却是心理症患者的起点”呢?
  在正常的奋斗与心理症的驱力间有其相似之处,因为这些相似处在特殊的人类潜能中有其共同的根源。人类经由智能的使用而有了超越自我的能力,与动物相较,他能想像与计划。在很多方面,他能渐渐地扩展自己的能力,且如历史所示,人类已具有如此的表现;对个人的生活而言,这种说法是真确的。对于他所过的生活,他所能发展的品德与能力,他所能创造的的东西,并无固定的界限。考虑了这些事实后,人类并无法确定他的界限,因此易于将目标立得过高或过低,这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事。这种现存的不定性正是“探求荣誉”之所以能发展的必要基础。
  正常的奋斗与追求荣誉的心理症驱力,其差别主要乃在于推动他们的力量彼此不同。正常的奋斗起源于人类天性的习性,而用以发展天赋的潜能。“相信天生的成长冲动”已成为我们理论上与治疗上所依赖的信条了【在介绍《我们的内在冲突》时,我曾说过:“我个人相信人类具有发展潜能(protentialities)的能力与欲望……。”同时请参考Kurt Goldstein所著“人性”(Human Nature)一书(1940年哈佛大学印行)。但Goldstein并没有区分“实现自我”(self…realization)与“实现理想化的自我”之差异,此种差异对人类而言是重要的。】。尽管更新的经验会再三出现,但此种信仰仍是历久不衰的;唯一的改变在于利用更详明的系统来说明比种信条。现在我坚决地认为(诚如本书首页所述):“真我的活力”驱策个人迈向“自我理想化”。
  另一方面,荣誉的探求乃源自“为实现理想化自我的需要”,这点差异乃是根本上的,因为所有其他的差异都是由此衍生而来,因为“自我理想化”本身就是心理症的解决方法,而且具有强迫性,所以一切由它而生的驱力也是一种强迫性的需求;因为只要心理症患者必须依附于他的错觉时,他就无法了解“有限性”(能力的限度),所以荣誉的探求将会陷于“无限”的追求中;由于主要的目标在于荣誉之获得,所以他对学习过程、做事过程或“按步就班”便不感到兴趣──且具有轻蔑这些过程的倾向。他不想爬山,但却想矗立于山峰之上,因此他不懂进化或成长的意义,尽管他也会谈及它们。因为创造理想化的自我,最后只有牺牲“真我”方为可能,所以实现理想化的自我,需要进一步地扭曲事实,同时也需要“想像”的作用(想像乃是为达实现理想自我的最忠实臣仆)。因此,在人性发展的过程中,他多少会失去对事实的兴趣与关怀,也会失去分辨真伪的知觉──就其他方面而言,这乃是一种损失,这正说明了他之难以区别存在于他自己或别人间的真实情感、信仰、奋斗以及类似这类情感的“膺品”(潜意识的伪装)。同时强调的重点也从“实质”转移到“外表”。
  于是,在探求荣誉的过程中,正常的奋斗与心理症的驱力二者间的差异,乃在于一为“自发性”,一为“强迫性”;一为承认有限,一为否定有限;一为专注于荣誉的最终结果的幻想,一为进化的感觉;一为外表,一为实质;一为幻想,一为真实。由上述的比较可知正常人和心理症患者之间的差异,前者不可能专心一意地去实现真我,后者不可能完全被驱策而去实现理想的自我。心理症患者亦具有“实现自我”的倾向;如果心理症患者不曾具有此种奋斗倾向,那在治疗上对于病人的人性发展,我们将变得束手无策。然而,虽然正常人与心理症患者在这方面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但真实的奋斗与强迫性的驱力(表面上固有其相似处)间却具有质(特性)上的差异。【本书中,当我提及“心理症患者”时,我就是指那些“心理症的驱力”(neurotic drives)战胜了“正常的奋斗”(healthy strivings)者而言。】
  我认为因追求荣誉所引起的心理症过程,其最恰当的象征,就是“魔鬼协定”此一故事中观念化的内容。魔鬼或其他邪恶的化身藉着给予无限的权势,而引诱被精神或物质烦恼所困的人,但这种人只有当他出卖自己的灵魂,或下了地狱时,方能获得这些权势。此种诱惑力可发生于精神内涵富有或贫乏的任何人身上,因为它代表了两种权力愿望:对“无限”之渴望会引申出便于脱离烦恼的法子。根据宗教的圣传,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佛陀与基督就曾经验过此种诱惑,但他们“自我”的根基甚稳,认出那乃是一种诱惑,此种诱惑是能够加以弃绝的。此外,在与魔鬼的协定上所约定的条件,便恰当地表示出在心理症发展中所该偿付的代价;就这些象征性的词语而言,通向无限的荣誉的捷径势必也通往“自卑”与“自苦”的心狱。个人如果真循此径出发,最后他必会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他的真我。 
U

   返回主站∣返回电信主站∣返回网通镜象∣邮箱登录  

注册会员 登录 标签
 帮助
 扬州人论坛? 情感版块 ? 心理名著 ? 卡伦·霍妮 自我的挣扎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27 ??123??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布悬赏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打印 卡伦·霍妮 自我的挣扎 
大侠 
IT精灵王



帖子8532 注册时间2008…3…8 个人博客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6…23 13:16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心理症的要求
  理想的幻像与有限的“实我”之间永远存在偌大的差距,心理症患者惧于面对此种差距,而潜意识地向世人提出了要求,在“想像”中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与众不同,且具有不劳而获的优越权,于是将一切责任推卸于他人;然而,建立于自己意念中的一切要求,却导致了有关生活方面的许多惰性……而使他们生活于虚构的世界中。
  心理症患者在荣誉的探求中,迷失在幻想的、无限的与无边的机遇王国里。显然地,外表上他可能会过着像他家人或社区中人们的一般正常生活、工作并参与消遣活动。他并不了解自己正生活在两个世界中(至少不了解它的程度)──隐秘的私生活与公共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是无法协调的;再重复前章所引用病人的话:“生活是可怕的,满布现实!”
  无论心理症患者多么不愿意面对现实来反省自己,“现实”却已把他强分为二;他也许很有天分,但本质上仍像其他人──除具有一般人的缺陷之外,还具有很多个人所须遭遇的困难。他的实际情况无法与他如神的想像一致,外在的现实也不曾将他当神般地看待。对他而言,一小时只不过是六十分钟而已;他必须像其他人一样排队等着;计程车司机或老板也待他一若常人。
  个人感觉所受的轻蔑,可以很适当地用病人于孩提时代所能忆起的小事故来做为象征。有个三岁的女孩,当一位老伯伯学着她,而打趣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