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风土人情,广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之感。中日甲午战争后,谭嗣同痛感国家、民族危亡日甚,“非守文因旧所能拘回者”,于是决然抛弃旧学,仿照欧美变法图强,以从新学。对于谭嗣同思想上的巨变,其父谭继洵深为忧虑,他曾数次欲为儿子在官场谋取一官半职。1896 年,在谭继洵积极活动后,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南京,等待委任。谭嗣同难违父命,怀着一腔悲愤赴南京。不久结识清末著名居士杨文会,潜心学佛,从佛教大乘学说中汲取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此同时,写出了著名的《仁学》一书,梁启超称之“其学又一变”。这时谭嗣同所进行的已是“别开一种冲决罗网之学”了,成为当时维新运动中的激进派。嗣后,奔波于大江南北,为维新变法呼号,深得康有为、梁启超器重。1898年秋,应诏入京任四品卿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弟等参与新政,号称“军机四卿”。不久,变法失败,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却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的态度,留在京城,欲与大刀王五营救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未遂,遂将随身佩带的“凤矩”宝剑赠给王五,望其继承未竟事业:“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流血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神采飞扬”(见《近代湘贤手札》台湾文海出版社),意态从容。留有气壮河山的《狱中题壁》诗一首传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诗后来传到日本,曾被谱曲“为乐歌,海宇传诵”。同年9 月28 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杨锐、康广仁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同遭杀害,史称“戍戌六君子事件。”谭嗣同就义时,神态自若,高声吟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年33 岁。
  谭嗣同遇难的消息迅速传扬开来,他生前的同乡好友唐才常闻讯后,失声痛哭,立即由汉口赴上海,欲北上京城收尸。而谭嗣同遗体已被京城浏阳会馆的老长班刘风池及罗升、胡理臣冒险从刑场上抢出,用多年的积蓄购棺殡殓,于10 月中旬南下湖南。唐才常遂作一挽联致哀:“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72 个字,字字泪恨交加。
  同年十一月一日,谭嗣同的灵柩运抵湖南,安葬于风景秀丽的浏阳县牛石乡翟水村的石山下。谭嗣同的妻子、中国女学会倡办董事李闰,终日以泪洗面,愤不欲生。当年积极为儿子奔波于官场的谭继洵,这时,也十分冷静地劝李闰,说谭嗣同:“将来的名望在我之上。”(见《记祖父谭嗣同二三事》,《百科知识》1980 年第2 期)
  远在日本的康有为闻讯后,为之扼腕,专作《六哀诗》以示怀念,其中写道:“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光莹;长虹亘白日,紫澜卷苍溟。。。”一大批谭嗣同的旧友及进步人士纷纷作诗文志哀,影响极大。谭嗣同殉难一周年之际,欧榘甲在《论政变为中国不亡之关系》中说:“维新六君子流血,乃为吾国民建国之思想也。。。凡国之将强也,必先有仁人君子,为国家牺牲者焉。犹严冬大雪,万物皆白,而后春阳温之,草木勾萌发达也。”
  辛亥革命胜利后,人们对谭嗣同更加怀念和敬仰。1914 年,在他的故乡浏阳县城西门外新建了“谭烈士专祠”,当年的密友、时任财政总长的梁启超亲笔题写了“为民先觉”四个大字。康有为派人送来挽联多幅,其中一幅写道: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
  谭嗣同的墓,也得到重新修缮和扩大。墓前碑面上书“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碑的两侧,立有华表一对,碑文系谭嗣同的同乡宋渐元原刻于青石的一副楹联:亘古不灭,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此楹联已移刻于华表。墓前两旁分立石虎、石马等石像生,墓地广置松柏,苍翠挺拔。
  近一个世纪来,谭嗣同的墓、祠虽屡经兵火、风雨的毁蚀,特别是十年浩劫的破坏,几近荒芜。但谭嗣同为祖国免受外国凌辱而献身的业绩,是永载史册的。本世纪80 年代后,当地政府及群众及时修复了谭嗣同墓、祠,并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供后人瞻仰、凭吊。如今的墓地,庄严肃穆,每年清明节前后,前来祭扫先烈墓的群众络绎不绝。一切追求真理、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将在这里回顾谭嗣同的精神,是能从不同角度汲取到珍贵营养的。

  西泠桥畔鉴湖侠——秋瑾墓

  在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中,有一座由火山喷出形成的小岛,叫孤山。山高38 米,碧波环绕,园林极佳。岛上众多建筑,布局雅致多彩,以致唐代诗人白居易赞叹道:“到岸请君回头望,蓬莱宫在水中央!”出岳坟,过西泠桥,上孤岛行之不远,便可看到松林下一通墓碑,碑上镌刻着“秋瑾墓”三字赫然夺目,令人肃然起敬。沉思遐想之余,不仅为神州大地历代涌现出的无数爱国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而感慨,也使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那腥风血雨的岁月。
  据陶成章《秋瑾传》载:秋瑾,字璿卿,别号競雄,又称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光绪十六年(1890)随父入湘,6 年后,21 岁的秋瑾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不久,王廷钧花钱捐了个京官,举家入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因而激起了强烈的爱国心。1904 年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筹资金赴日本求学。在那里,结识了一批宣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提倡男女平权的著名人物,如陶成章、蔡元培、徐锡麟等,并加入了光复会。1905 年旋即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次年返国,创办《中国女报》,倡导女学。同时,在绍兴大通学堂主持校务,积极培养反清骨干。1907 年7 月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后,绍兴府山阴县知县李钟岳得知浙江巡抚电令绍兴知府贵福查封大通学堂,即拜见贵福,陈述该校无越轨行为,要求调查核实,以拖延时间,使师生67 人得以脱逃。7 月10 日,秋瑾闻知此情,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给盟姐徐自华的信中,留下了一首绝命词,其中写道:“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苍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7 月13 日贵福再令将该校师生全部枪毙,否则告李“通同谋逆”罪。李不得已将秋瑾逮捕。
  当夜,在府署会审时,秋瑾不承认政治革命的企图。次日再审,秋瑾提笔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以对。贵福大为恼怒,亲下手谕“即行正法”。李钟岳虽据理力争,但已无可挽回,为使秋瑾免受凌辱,李愿自己执行。在答应秋瑾死后不剥衣服,备棺木一口和写家书诀别三项要求后,于7 月15日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时年33 岁。而李钟岳在秋瑾死后三日,即被撤职,心存内疚的李钟岳于当年秋自缢身亡。
  另有一说秋瑾死后,“暴尸道路”,乡人惧于清廷的残暴,无人敢去收尸,遂由慈善机构同善局葬于卧龙山麓。后来,秋瑾的哥哥秋誉章将其遗体秘密迁到严家潭暂厝。可是,殡舍主人不久得知这是“女匪”秋瑾的棺木,便令秋誉章迁走。万般无奈的秋誉章只好将棺木移至大校场一荒地,以草扇掩遮日晒雨淋。秋瑾生前好友徐自华、吴芝瑛得讯后,遵秋瑾遗愿,“卜地西湖西泠桥畔,筑石葬之。”吴芝瑛亲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徐自华撰“鉴湖女侠秋君墓表”。其墓表最后写道:“石门徐自华,哀其狱之冤,痛其遇之酷,悼其年之不永,憾其志之不终,为约桐城吴女士芝瑛,卜地西泠桥畔葬焉。用表其墓,以告后世,俾知莫须有事,固非徒南宋为然;而尚想其烈,或将俯仰徘徊,至流涕不忍去,例与岳王坟同不朽云。”可以想见,辛亥革命前夜,公开如此为秋瑾树碑立传,是需要何等勇气。
  果然,不久满御史常徽侦知此事,遂奏清朝廷削平秋瑾墓茔,并要给徐自华、吴芝瑛治罪。此时的中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清政府地方官员恐此举会激怒民愤,只让秋誉章携秋瑾儿子将棺木取出,迁葬湖南,与王廷钧合葬而已。
  辛亥革命胜利后,秋瑾的尸骨从湖南运回,归葬西泠桥畔原址,并在墓地临湖处兴建了秋社和风雨亭。1912 年,孙中山先生亲临秋瑾墓主持祭典。亲笔写下了“巾帼英雄”的挽幛和一副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始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至此,秋瑾的尸骨在短短的4 年多时间里,辗转迁葬达六次之多,行程数千里,最终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了一席安灵之所。这种状况,在中国墓葬文化史上是极罕见的。正如秋瑾在那首绝命词中说的那样,“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苍歌”。辛亥革命前,神州大地竟无秋瑾的安息之地,直到实现了秋瑾生前未尽事业,西泠桥畔才矗起秋瑾墓。该墓形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墓制,墓基平面呈六角形。中空置墓碑一方,六面有门可窥。其墓顶尖,似一柄利刃,直刺蓝天。墓前有传统的石祭台一张,四周植以罗汉松,以石栏围之。
  近百年来,秋瑾的事迹被人们所敬抑。有关秋瑾的遗稿以及后人评传先后出了几十种。围绕秋瑾的墓地,也留下了极丰富的辞章。被郭沫若尊称为“今屈原”的爱国诗人柳亚子,一生眷恋西湖,在凭吊秋瑾的《过秋墓作》一诗中,他慨叹道:“大好中原坐付人,钱镠赵构只称臣。西湖云气今休问,立马吴山少此君!”在对变节者无情鞭挞的同时,热情讴歌了鉴湖女侠的丰功。秋瑾生前盟姐徐自华,晚年迁居西泠桥畔秋社,为秋瑾守灵,有《西泠悲秋图》留世。1939 年,周恩来凭吊绍兴秋瑾牺牲地,亲笔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然而,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西湖孤山的秋瑾墓园被毁,坟墓夷为平地,遗骨丢失。1980 年1 月28 日,秋瑾烈士在武汉的两个孙女王玉琳、王家梁姐妹,给邓颖超写信,请求为她们到秋瑾墓地扫墓提供方便。根据邓颖超及中央有关部门的指示,寻找秋瑾遗骨的工作开始了。
  当时唯一的线索只知道秋瑾的遗骨,移葬于鸡笼山东边洁清山脚下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附近。由于时间流逝,原来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已搬迁到南竺,在原来的地方种了庄稼、树木。后来,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在原烈士陵园后面挖到一只陶罐,里面装的正是一具女性尸骨。附近一位叫来政富的正巧路过,当得知在寻找秋瑾遗骨后,激动地告诉文管部门:“你们挖的陶罐是辛亥革命烈士裘绍的夫人严维峻的骨骸。秋瑾的遗骨埋在山下边。”接着,他又介绍如何与当年将秋瑾遗骨迁此的负责人陈尔祥邂逅相遇,得知秋瑾遗骨埋葬具体位置的经过。根据来政富的介绍,文管部门在一块棕桐树丛中的一株翠柏旁边,挖出一陶罐,将遗骨拼接,确系女性。因秋瑾是清政府在绍兴用刀杀害的,颈部骨骼与常人死亡不同,经有关部门的严密鉴定,该遗骨属秋瑾确凿无疑。
  1981 年,在西泠桥畔,秋瑾墓得到了重建。墓茔用花岗石砌筑,呈方座状,高1。75 米。正面嵌大理石,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嵌徐自华撰、吴芝瑛书墓表原石。座下安葬着秋瑾遗骨。其上为汉白玉雕成的秋瑾立像,高约2。5 米。整个墓地依山面湖,松柏环列,象征着鉴湖女侠的精神,与西湖山水同辉!

  [附录]中国墓葬文化刍议

  从中国墓葬的现状谈起中国墓葬,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和现象,几乎是伴随着华夏文明诞生而延续至今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 年4 月27 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151 人,为破除封建迷信,带头倡议实行火葬后,各级政府也为大力推广火葬费尽了心力,但几十年来,收效并不尽人意。据最近二年报刊披露,我国每年死亡人数已超过700 万,其中70%为土葬,即500 万人要土葬。若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