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麟这家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杨锦麟这家伙-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家道兴盛时,东北老乡们在厦门遇到难处,上门求助,或索求墨宝什么的,祖父总是慷慨救助,欣然命笔。如若碰上断了生计没饭吃的,祖父马上吩咐添碗加筷,热情待客。“ 杨家好像是他们的饭堂,管饱管够还分文不取”。祖母讲起来,那时家里总是人来人往,热闹无比。“ 现在我们能管别人的饭,那是我们的福份。”祖父经常这样告诫家人。    
    杨锦麟的父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先前客居厦门的杨家,此时已经枝叶茂盛,儿孙绕膝。     
    1953年9月,杨锦麟出生了。说起来,这是一个寻常的年份,却不平静。    
    生命生生不息,不过是历史链条中的一环,的确平常。关于这一年,新生的共和国的旗帜上,又有着许多意义深远的开启和结束。    
    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新年这一天便开始了。    
    元旦。《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社论。新生的共和国开始进入大规模国家建设,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字的记载看上去很简单。     
    这一天,香港《大公报》社评这样写道:“ 中国人民三年来在各个战线上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今天开始以有力的步伐,踏上全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第一年了。”“ 全中国,以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要为这一个光辉四射的新年而欢呼鼓舞!”    
    的确值得欢呼。过来人都清楚,那是一个何等火红的年代,刚刚摆脱了饥馑离乱,战火硝烟的新中国,站起来了的人民,意气风发,激情满怀。新中国工业化时代,以后若干个五年计划,正从这里出发,这是元年。    
    杨锦麟人生序幕也正从这一年拉开。    
    几天之后,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指示发表,所谓“ 新三反”运动启动。    
    还是年初。毛泽东,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以他革命家的气概和浪漫诗人的豪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表讲话,关于一场“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他胜券在握。“ 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就准备跟他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高亢的嗓音,激越昂扬,声震四座。战争的结果最终印证了这位大人物的预言,1956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历时三年的战争宣告结束。大名鼎鼎的艾森豪威尔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战败将军,败给了年轻的人民志愿军。    
    虽然,共和国在1949年宣布成立,但直到1953年,经历了八年抗战和大规模解放战争的人民解放军,其实并没有放下手中的武器,而是在西北、西南、东南沿海等多个地区与国民党残部、地方武装进行最后的战斗。一场鏖战就在离杨锦麟家乡不远处激烈进行。7月间,台湾的蒋介石军队万余人,突然对福建东山岛发动袭击,终于被人民解放军击溃。历史记载寥寥数十个字,但对杨锦麟一家,这场保卫东山岛的战役非同寻常,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父亲在这场战役中,出生入死,建立了功勋,获得了福建省政府颁发的一等功臣的称号。    
    这是在大陆。    
    无独有偶。海峡另一边的台湾,同样在这一年开始实施其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新年伊始,蒋介石发表“ 告同胞书”,叫嚷“ 军事第一”、“ 反攻第一,复国雪耻”。    
    …………    
    之所以对杨锦麟出生这一年,不厌其详地描述,是因为任何个体命运都和他生长的环境密切相连。这一年发生的事,与杨锦麟,与他的家庭冥冥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相当长时间里影响着这个大家庭的方方面面。    
    福兮祸兮,毁誉哀荣,皆从这个不平静的年代而起。    
    生命繁衍不息,一脉相沿,本是最自然、本色不过的。但生下来是一个男孩,对这个大家庭成了格外重要的事。    
    锦麟这个名字是祖父起的。祖父的得意之作,寄寓着这个看重男丁的大家庭对后代的期望,吉祥、富贵、前程锦绣,全都包含了。可被叫的这个人那时却很难体味到,并不领情,怎么这么多写不完的笔画。就是这个名字,不仅让童年时代的小锦麟犯怵,在随后靠拢组织的年代里,他和革命小将们一起嗅出了其中“ 封资修”的味道。    
    小时候,家里悄悄请人给杨锦麟看过八字,算命先生批字说,命相里有文昌的人亦不多见,这孩子竟不止一个,于是连连道贺。老爷子甚是宽慰,对这个孙儿格外高看一眼。杨锦麟幼时得宠,自是理所当然。    
    三岁开始,祖父亲自教杨锦麟习字读诗,或许真是深得遗传,杨锦麟学得很快,祖父感到的惊奇和喜悦连缀一串。三岁看老,祖父甚至无数次地为孙儿的未来铺排、畅想着……


《杨锦麟这家伙》 第一部分成长的过去(2)

    二、祖母最初的温暖,成为恒久的记忆    
    幼年的回忆温暖、朦胧。一些平凡而美好的印象,总是让一代代人把关于“ 童年”的记忆定格恒久,成为甜美的回忆。    
    厦门,温和湿润的季候风吹拂,草坪的气息、露珠的光泽,鼓浪屿金沙白浪、绿树古木,一切是那样的美丽而迷朦,而大家庭的和睦才是杨锦麟幸福快乐的憩园……距离杨锦麟家乡不远处,一位生在闽南坂仔乡村、求学厦门,虽是始终未见显赫,确浪得大名的人物曾经慨叹:“ 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康健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说这番话的是享受闲适散淡人生的林语堂,他和他晚辈同乡杨锦麟,得天独厚,在出发时全都幸运地拥有了。    
    年轻的共和国如初升太阳般鲜亮耀目。“ 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人民当家作主的由衷喜悦,不停歇的政治运动的轰轰烈烈,新时代的一切,对于沉醉仰望星空、俯看虫花,崇尚随意所为、自由无碍的林语堂、林博士,相隔已是太遥远,无论从时间抑或地域上。但对杨锦麟,出生在1953年,除了“ 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温暖包裹着,给了他充足的孩提时代的快乐,那个特殊年代的火红、喧嚣,如影随形,成为他那代人褪不去的印痕。    
    前尘往事,杨锦麟说,对自己影响最大最深,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自己的祖母,那位善良勤劳、持家有方、豁达大度,“ 我所知道的人中,最伟大的女性”,“ 她从不求报答,却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出来,全心全意照顾她的所有孩子们。”    
    那个年代,父母们永远大公无私,热火朝天地建设新中国,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满腔激情地投身各种名目的运动。拉扯孩子一类的小事私己,要么甩给身边、乡下的父母,或者干脆寄养到亲戚家。那时候,许多老人的身边常常是围着几家孩子,俨然今天私立的小型幼儿园。    
    杨锦麟和兄弟姐妹几个全都由祖母一手带大。    
    祖母无微不至的呵护照顾,杨锦麟体味了无私的给予和最初的坚韧。有人评价杨锦麟有着一副古道热肠,称道他的侠义、悲悯,对此,杨锦麟毫不谦逊,也不忸怩,“ 这一点也很像我的祖母”,“ 真要说我有什么痛苦,最大的痛苦,就是想帮人而时常能力有限,帮不上,着急上火。”    
    印象中的祖母大字虽然不识几个,却一肚子故事传说、民间智慧。自己的生活经历、身边的事例,她都可以用来告诉孩子们做人道理。    
    祖母出了名的爱干净。据说,日本人打到厦门,全家人四处避难的时候,家什、值钱的东西根本来不及收拾,一个铜制的洗脸盆,祖母却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流离失所、颠沛之中的老老少少,便是靠着祖母洗洗涮涮、缝缝补补的操劳,靠着她每日提着竹篮,沿街贩卖五香花生,才勉强维持了那个流离失所的家庭曾经的体面。    
    杨锦麟自称并不十分喜欢回忆往事,“ 每天忙的跟龟孙子似的,哪还有时间怀旧”。但祖母是一个例外,关于祖母一直是杨锦麟十分珍贵的记忆温暖,让他对荏苒的光阴串起一种流连眷恋的感觉,往昔不再是云烟一片。    
    祖母的名字叫做米环。很简单和普通不过的名字,却是杨锦麟和他的兄弟姐妹们,甚至是他们的子女们记忆中的永恒。    
    三、鼓浪屿绿树古木,迎面吹来不再是凉爽的风    
    厦门,相传是白鹭栖息的海上花园,别称鹭江、鹭岛,正由此得名。厦门还是著名的港口,曲折蜿蜒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形成天然的防波屏障。温和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使得美丽的鹭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与厦门市区隔海相望的鼓浪屿,是著名的“ 钢琴之都”,岛上错落有致、红瓦圆顶的欧美式建筑,别具特色,因而享有“ 万国建筑博览城”之美誉。    
    浸润、享受着大家庭的温情和自然的美丽,杨锦麟一家其乐融融,生活在这海上花园。但这一切似乎又很短暂,和日后所经历的漫长苦难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978年的“ 超龄”大学生,在五十年代末,正值含苞欲放的“ 祖国的花朵”,天真烂漫。杨锦麟天资聪颖,这才五岁多一些,家里横竖是关不住了,送进学校无疑是长辈们所能想到的最好的选择。    
    小鸟在前面带路,太阳照耀着杨锦麟们,推开波浪的小船,飘荡在水面,一切是那样生机盎然,又如此绚烂多姿。脖子上系着红旗的一角,杨锦麟和少先队的伙伴们时刻准备着、准备着。但是,孩子们渐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接革命的班,爸爸、妈妈单位里传出的坏消息,很快波及到学校、班级,一切的一切都改变了——迎面吹来的,不再是凉爽的风。    
    不知从何时起,杨锦麟开始注意到自己越来越少有份参与学校的集体活动,无论学习成绩多么拔尖,无论自己怎样努力表现、争取,也无论先前自己还是其中一分子。总之,许多事情都在刻意地绕开他、远离他,而他却没有答案。    
    杨锦麟对自己的过去不想提起,宁愿忘却。“ 记忆所及,好像无忧无虑的花季跟自己的少年时代无缘。”即使初中一年级仅有的一次参加合唱团的集体荣誉,杨锦麟拼命表现,“ 也不知道自己尚未发育的尖细嗓子,究竟能否为本校大合唱壮行色、添光彩”,即使是一次难得的歌唱表演,对他亦毫无乐趣可言。    
    对于过去,他十分决绝地说:“ 没有什么值得我去记忆,没有什么值得我去留恋。”曾经,生活的窘迫是那般沉重。说起来,他的心下定是一片苍凉。    
    挫折对每个人来讲都只不过是一种阅历——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已是若干年后,杨锦麟长大成人。    
    生长,永远是主题。    
    回想起来,杨锦麟也说不太清楚,年少的自己究竟属于哪类性格,多少有些怕羞、内向,并不擅长和人打交道。“ 一件小事,有趣的事”,恍如隔世,从旁佐证了杨锦麟性格的另一面,这是他童年时代难得欢娱、难得表现的片刻。      
    2004年岁尾的几天,杨锦麟回乡探望年迈的父母。曾经教过的学生从福州赶到厦门看望老师,聊兴正浓,学生突然问起,杨老师听说你小时候还参加过诗歌朗诵比赛,什么我家住在大海边,蓝蓝的海水,蓝蓝的天……杨锦麟几乎从座位上弹起来,“ 我当时非常惊讶,真有这事,忙问学生。原来这位学生的表哥表嫂是我隔壁班同学,经常和他讲起。四十多年前的事,他们竟然历历在目,真不知道我那时还有什么傻事。”自己已全无丝毫印象的孩提时代的“ 作秀”,被今天的学生不经意地张扬开来,当老师的万分感慨,一时语塞。    
    鼓浪屿参天古木,红花碧草掩映的亭台、屋檐,几乎每一扇窗户都有叮当的琴声,乐韵飞扬,经年月久,弥散不消,引发多少咏叹。如果说,一场童年的歌唱,一次童年的吟咏,也许是难堪、无趣,也许是得意洋洋等等,孩子毕竟是孩子,忘记总会来的很快,取而代之的是更新鲜的一天,奔跑着追逐明天的太阳,才是常态。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开始让年幼的杨锦麟陷入迷朦、无所适从……    
    荒诞和离奇接踵而来。


《杨锦麟这家伙》 第一部分成长的过去(3)

    四、是非曲直的转变,竟是在瞬息之间    
    二十世纪最初那几年,少年林语堂,且行且念,在鼓浪屿的海边,默祷上帝,给他以所求。这个牧师的儿子,自称享乐主义者,吃好味道的东西便能给他无上的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