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门 作者: 黄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思想门 作者: 黄坚-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我们还不嫌累,还想继续向前,我想大概只能走近至今真伪莫辩的《孔子家语》和《孔丛子》了。虽然笔者认为,这两部〃伪作〃里的孔子及诸弟子,其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要比《礼记》更形近于《论语》。但既然专家学者,都说它们是西晋人的伪作,那咱们也就趁机作罢歇手吧。 
  
  写到这,也许有人会笑着说,你真是太天真,太不自量力,愚不可及了。后人之所以说孔子创立了儒家,是从历史的现实结果来说的,并非一定要像现代政党的成立,得孔子本人亲自组织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读〃党纲〃。是的,我承认,历史很多时候,是讲既成事实的,但学术岂能等同、迁就于历史的既成事实?孔子之前,儒已存在,孔子时代,儒者遍地,但为何在孔子本人,及与他时代接近的学者,都明显显示出孔子与儒之间,有着某种疏离,甚至是避忌的情况下,孔子一死,却成了所谓儒家的创立者,创始人?这之间的变迁是如何跨越的?孔学与先儒,与同时代之儒,与后世之儒,究竟是种什么关系,这岂能是含含糊糊、含混而过的事?孔学就非得要与儒学合二为一?孔学就非得一定要用儒学来命名?这符合孔子的意思么?孔子若泉下有知,他会怎样来面对所谓儒家、儒学的创立者、创始人,这样一种封赠?怎样面对他本人与所谓儒家、儒学之间的这样一种变迁和跨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继续向前,更深入一步,来探源这个有点神秘莫测的儒,它究竟始源于何处?孔子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跟儒发生关系的?发生过什么样的关系?儒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究竟经历过怎样的荣辱与嬗变? 
    
  儒的起源   
  儒的起源,用扑朔迷离,纷乱如麻,诡异奇谲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儒,《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指儒家;②旧时指读书人。         
        
  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段玉裁注:儒、柔以叠韵为训。郑氏《三礼目录》云:……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我们先且按下这堆解释,另由蹊径,来趟一趟这儒的起源,究竟从何而来。   
  近人章太炎曾作《原儒》一篇,以他那著名的坚实,晦涩、烦琐的小学功夫,表明了对儒的起源的认识。简明地说,就是儒起始于周朝的王官。   
  胡适不同意章太炎的观点。胡博士颇有点让人惊讶地说,儒源起于被周武王灭掉的殷商后裔。胡适的论证方式,充满了现代心理学和文学想象的魅力。   
  其实,章太炎和胡适的观点,并非是冰炭不同器的势不两立,他们各有其依存的根基和价值。   
  要给予儒一个较为明晰,但又不要太过烦杂的解释,我想,还是应该从平王东迁开始说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朝的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在此之前,西周王朝已被犬戎所灭。所以,平王定都洛邑,说起来是迁都,实际是新立了一个国家。这个新的国家当时面临一种什么状况,概括地说,就是王室衰微,诸侯兴起。王室衰微,表现在,一,王室土地日益萎缩,所谓〃昔先王日辟百里,今也日蹙百里〃(《诗经 
大雅 
召旻》),而土地,自古及今,都是财富的根本。二,诸侯的贡献也日蹙。据范文澜《中国通史》,〃按照鲁史春秋所记,242年里,鲁君朝王仅三次,鲁大夫聘周仅四次。鲁是周公的后代,与王室最亲近,朝贡几乎全废,其他诸侯的朝贡自然不会比鲁多一些。〃(《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第164页)人都不来了,见面礼也就肯定别指望了。 
  
  东周王室当时究竟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借几个事例,稍作说明。〃开国之君〃周平王死后,下葬的钱不够,周王室派人到鲁国去求助〃丧葬费〃。公元前697年,周桓王私自向鲁国求车,说明,王室穷得连车都置不起了。桓王死后,因为没钱,七年后才得以埋藏(见顾德融 
朱顺龙《春秋史》)   
  穷到这种地步,〃不能养活众官〃(《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165页)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一般书籍,写到这里,都是语焉不详地一笔带过,最多不过说说官学衰,私学起之类。但照笔者看来,正是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庾信《哀江南赋》),发生了足以影响后世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与文化衍变的重大事件。古往今来众多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将这段历史中的碎骨连筋忽略不述,漠然走过,在笔者来看,简直是最不可思议的历史惊奇。 
  
  随着王室衰微,没钱养活众官,一场被两千多年前岁月风沙堙没的历史剧,上演了。   
  大批大批前中央政府王室官员向民间飘散!向那些正在兴起,开始具有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诸侯国飘散。   
  〃公元前520年,王子朝结合一批丧失职位的旧官,起兵争王位,兵败,率如氏、毛氏、尹氏、南宫等残部,带着王室所有的曲籍,逃奔到楚国。这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周人和周典籍大量移入楚国,从此楚国代替东周王国,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165页)可以想见,在东周全部的414年里,这只不过是一次上规模,有组织,有记载的转移。在此之前,更早、更多〃散户〃流亡式〃移民〃,如风吹沙扬,细水长流,已完全迭散于史籍之外。 
  
  而这,就是儒的历史起源线。   
  东周王官向民间散落的过程,就是儒之最初的形成过程。   
  也就是说,由于周王室衰弱,大量官员被裁减,或自动流失,从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形成最初的细胞、土壤、血液、精脉。从物质构成的来源说,他们就是太炎先生所说的王官。而从某种礼仪精神的源流来讲,他们跟周之前朝殷商后人之间,存在某种渊源关系,也不是没有可能(胡适说)。至于《汉书 
艺文志》推断〃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精细的同时,多少有点缩杵为针了。         
        
  现在,我们得稍稍解释一下,周朝王官的官字。   
  周朝的王官,跟我们今天的官,其含义颇有不同。周朝的官,其一,权力意味要小,职位意思更重。其二,周朝的王官,跟礼紧密结合在一起。《三礼》中的《周礼》,其实就是有周一朝的全部职官表。周朝是所谓礼制社会,要想在周朝任职为官,必须对周王朝礼制的方方面面,其思想、制度,言词,仪式,操作,法度,规矩,做到通晓娴熟。什么样的人能做到?首先,必须是有知识的人,才有可能。 
  
  所以,王官即是知识分子。而周朝的知识分子,不当官的,几率微乎其微。   
  现在,我们有稍许的恍悟了。难怪中国的文人,直到如今的知识分子,看上去一个个的这么像官,这么的想当官,原来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来说,不过是潜藏极深的历史心理的复位啊。 
  
  那,王官们又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后世所称的儒的呢?   
  要精确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着实有些难度,孔子的话,〃不足征也〃,材料太少。于是我们只好借助侯外庐先生的著作,来稍作勾画。   
  侯外庐并没有直接说,儒者,来自于周朝王官,而是根据庄子的话,认为儒者来自邹鲁?   
  绅。侯先生叙述儒的演变过程,精劲有力,转述如下:   
  到了春秋,公子与富子(大夫)争夺,富子大夫取得政权,礼固失其基础,《诗》亦不容于作批判的活动。礼不是成了贵族的交际礼貌仪式,即成了冠婚丧祭的典节,《诗》则流于各种各样的形式。这样便把西周的活文化,变成了死规矩〃,〃然而,这一项讲究,并不是平常人所能胜任的。它必须有传授的行帮才能给贵族装势头,所谓道诗书礼乐者,即成为名为儒者的职业。〃(侯外庐《孔子批判主义社会思想底研究》) 
  
  原来在官府里任职,官、礼一体,因为中央政府没钱养不活,官没了,只剩下礼;除了礼,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没有营生的本领,又失去了原有的生存依靠和舞台(平台),只能去向新兴的权贵者找饭吃。而这时的礼,失去了原先的精神与内质,徒然剩下一副装门脸的样子和工具,好比游走卖唱者手中的三弦与二胡,迹近于小丑与乞丐。概言之,这就是儒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中后期的嚆矢与滥觞。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在这大群大群向民间飘散的王官当中,有一批被称为士的群体。许多学者把儒的生成,跟士紧紧联系起来,我觉得,这多少有点类似《汉书 
艺文志》把儒的起源,限定在司徒一职上。士本身原先最早也是周王朝体制内的人,是王官的一部分(集中于这一阶级的最底层)。他们有的凭能力,机遇,攀升到上层权势的位置,但更多的,沦落为儒,或其它非文人职业者。不过,并没有根据,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儒的产生,全都只归结于士的身上。我们知道,在春秋乱世,百里奚这样的奴隶,管仲这样的死囚,朝夕之间,可以成为宰相,而那许许多多的败落〃王官〃,也就有可能上门乞食。《左传》写到过,晋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向野人乞食,野人给他土块。2 
  
  对于这样一批被称为儒的人,与孔子时代接近而稍后的墨子,有过这样著名的描写、刻画:   
  〃繁饰礼乐以淫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富人有丧,乃大悦,喜曰:〃此衣食之端也!〃〃(《墨子 
非儒下》)   
  儒、墨对立而相争,上述语也许可视为论敌的诬蔑。那就来听听儒学大师荀子的高见:   
  〃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俨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荀子 
非十二子》、《荀子 儒效》)   
  更加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了。〃偷儒〃、〃贱儒〃、〃俗儒〃,全来了。墨子还是冷嘲,荀子已是痛骂。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嗜饮食〃,看来,这算是儒者们的共性了,也正是儒者生存景况的写实和记录。迄今仍为世人所司空见惯。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篇起首,《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继续对儒,作另一角度的破解和剖析。   
  〃儒、柔以叠韵为训。〃郑氏《三礼目录》云:〃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   
  儒、柔以叠韵为训,说得很明白,这就是训诂学上的音近而义同,音同而义近。那柔又作何解呢?郑氏者,两汉经学首屈一指的大师,郑玄也。儒之言优也,柔也。一语道破。儒…优…柔,这是古今中外,汗牛充栋,堆山填海般关于儒,关于儒家、儒学,哦,对了,还有儒教的文字中,最一针见血的注解!原来,柔即优也。有个成语,优柔寡断。那么,什么是优呢?优者,戏也。《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有:〃庆氏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而饮酒,且观优,至于鱼里。〃此处〃优〃字,即指演戏,后引申为〃演戏的人〃。倡优连用,今日仍不时一见,用前人的话说,就是戏子。儒者在权贵家里,那让人眼花缭乱的繁文缛节,不正像是一出戏?像在演戏吗?《史记 
孔子世家》其实还有一处出现了儒字,那就是〃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有古汉语基础的人知道,至少在秦汉以前,汉语词汇基本由单音节词构成,优倡侏儒应该是四个独立,但意思相近的词,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儒的这个作戏的影子,直到今天,不也仍在我们时代影影绰绰,我舞我蹈吗?从儒的诞生之初起,它就是专业的〃第三产业服务员〃。而它的服务对象,由于自谋生路的需要,一开始,就已固定不移了。也就是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所指:〃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根柢即在于此。 
  
  这就是儒,在春秋时期的基本生存面貌和形象。说得直白点,就是谁家有喜事,赶紧凑个班子过去热闹一下;谁家有丧事,又赶紧拉上一拨人马,过去热闹一下。弄顿吃的,攒点零花钱。还记得《史记 
孔子世家》,写孔子死后葬鲁城北泗上,最后写到的那群像是无名鼠辈,偷偷溜出来的诸儒吗?   
  说到这,又得插入两句。许慎《说文解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