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发展是很不利的。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材来说,好比是一只鸟的两只翅
膀。只用一只翅膀,是不可能高飞的。智力因素也好比是“资源”,非智力
因素就好比是“能源”,没有充足的“能源”,“资源”再丰厚,也是难以
开发利用的。因此,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同时进行培养。

第五,只抓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

有的父母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定向培养”。为使孩子能有一技
之长,便不惜花本钱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体
育等,而忽视了一般知识的学习和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出现了“单打一”
的现象。

家长必须明白,任何一门特长的发展,必须以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高
度的文化素养为基础。知识广博,文化素养高,特长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这就如同盖高楼大厦,只有地基打得宽厚坚实,楼房才能盖得更高。一个演
员,如果不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只是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最多只能成为
一个“名星”,而不可能成为表演艺术家;同样,学绘画的,只能成为“画
匠”,而成不了“画家”;学唱歌的,只能成为“歌星”,成不了“歌唱家”。
因此,只抓特长发展,而不注重其他方面发展的做法,是缺乏远见的,也不
可能使孩子真正获得一技之长。

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儿童一生身心发展的奠基工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起
始。在早期教育的方向上“失之毫厘”,孩子今后的发展就会“差以千里”。
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的那样:“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
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


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歧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
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对
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应当慎之又慎,千万不能盲目,不能搞片面性。

“桑树要小弯儿子要小教”——谈道德启蒙教育

当前,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倾向就是“重智轻德”。

有的家长并不是认为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重要,而是认为
孩子还小,不大懂事,管教早了也没有什么用处,等孩子长大了再管再教也
不迟。这是一种糊涂的认识。孩子小时候,不仅仅是智力启蒙的极好时机,
也是进行道德品质启蒙的极好时机。孩子小时是不大懂得事理,也就是说缺
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很差。正是因
为如此,我们做父母的才应该早一点时他们进行早期道德启蒙教育,教他们
尽早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如果我们忽视了孩子道德启蒙教育,
他们就很容易养成不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不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一旦养成,那是很难纠正的。如明朝王阳明所说:“习与性成,则严师益友
不能劝勉。酞赏重罚不能匡正矣。”也正如魏晋南北朝颜之推所说:“骄漫
已习,方复制止,捶打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
这是说,忽视早期道德启蒙教育,等到孩子已经养成恶习,再去纠正,就是
打死他也没有用处,还会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一辈子都难于纠正,最终会
成为无德无用之人。这样的教训屡见不鲜。

从前,有一位富翁,年近50 方得一子。中年得子能有不爱之理?富翁天
天看着小儿子,乐得舍不上嘴。对儿子迁就放任,从来是不管不教,任其为
所欲为。

过了几年,儿子有四五岁了,由于父亲的娇惯,一不高兴就张口骂人、
动手打人,简直是横行霸道,无所不为。父亲觉得他年纪小不懂事,从不认
真管教,敷衍两句拉倒,一直是采取放任、纵容的态度,谁劝说他也不听。

随着年龄的增大,儿子的恶习日益严重,胆子也越来越大。到了十七八
岁的时候,他竟然常常偷父亲的钱到外面去赌博,一掷千金,毫不介意。后
来,他父亲知道了,非常生气,这时候才觉得再不管就不行了。于是,就当
着众人的面,把儿子大骂一顿。他以为这一骂,他会有所收敛。不料想,那
儿子不但不怕,反而张口骂他的父亲:“你这老东西,该死不死,还来骂我。
你当心点儿,我迟早要弄死你!”

父亲听了儿子的混帐话,气得浑身直发抖。但是他觉得儿子可能是说说
而已,不见得真的混帐到杀父的地步。可也不能一点儿不防,万一。。

这天晚上,富翁把一只小斗桶放在铺好的被窝里,就像是有人在睡觉的
样子。他自己静悄悄地躲在床后头,屏息着气,看他儿子的动静。过了不到
一刻钟的工夫,只见儿子轻轻地推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进来,手里还真的
提着一把锃亮的大斧子。一到床前,就怒气冲冲地举起斧子,狠狠地向床上
的被窝乱砍一通。只听“嘭”的一声响,小斗桶被砸得粉碎。那儿子以为是
他父亲的脑袋被砍碎了,丢下斧头便仓皇逃走。光阴似箭,一晃又过去了10
多年,这位富翁已经有80 多岁了。暮年孤独,苦不堪言,睹物兴怀,百感交
集。虽恨儿子无良心,但仍然希望儿子能改邪归正,回到他身边来。

有一天,老人正在桑园里独自散步。忽然有一年逾30 的农夫朝他走过


来,对他说:“老人家,请您把这株老桑树枝弯过来。”老人嘻嘻地说:“老
弟!老桑枝哪里还能弄得弯呢?”那农夫说:“是啊!常言说:桑树要小弯,
儿子要小教。”老人家听到这句话,不禁顿触旧恨,珠泪点点,泣不能抑。
最后,父子二人相认。

这个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却非常令人回味。

在孩子小时候,对其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是中
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早在宋朝,司马光就专门论述
这个问题。他说:“俟(等到)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
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何)
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候,在道德品质和行
为习惯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管不教,等到长大了再管再教,这就好比
是种树,树小的时候不修剪整枝,任其随意生长,很容易长得又歪又斜。等
到长成合抱之木,再去修剪整枝,能不费很大的力气吗?这样做,又好比是
打开鸟笼子把鸟放走,然后再去捉,好比是松开缰绳把马放掉,然后再去追,
哪里有当初不开笼放鸟、不解缰放马,更为省力呀!

孩子小时候,他们“心之未有所主”,可塑性很强,对教育和训练很容
易接受,培养和教育的效果非常好。我们放着好管好教的时候不去抓紧管理
和教育,却非要等到难管难教的时候才去管教,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家长不重视孩子早期道德启蒙教育,也有的是把道德启蒙和智力启蒙对
立起来。认为孩子小时候是进行智力开发的极好时机,可不能把大好的时光
用在什么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上。觉得花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
行道德教育是“得不偿失”。这也是一种糊涂认识。要知道,道德品质和知
识智力是儿童素质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的两个“车轮”,缺了哪一个“轮子”,车子都不可能行走。它们二者是相
辅相成、互相依存的。知识丰富了,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良好的道德标准和行
为习惯;道德水平高了,行为习惯好了,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发展自己的智力。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事物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以各有
关部分的协调发展为前提。不协调的事物,特别是“畸形”的事物,是不可
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的。可以设想,一个道德水平低下,行为习惯不良的孩子,
不可能集中精力去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弄不好还会“以德损智”。而道德
水平高、行为习惯好的孩子,也往往都是“品学兼优”的。这已经是被无数
事实所充分证明了的。忽视孩子的道德启蒙教育的倾向,必须尽快纠正。

“桑树要小弯,儿子要小教”。这是我国古代一些教育子女的有心人,
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家庭教育经验。教育儿童要在他们小时候就开
始,这样很容易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
基础。

把怀里“抱着”的孩子放下来——谈自主意识的培养

我们中国的父母总爱把小孩子抱在怀里。在孩子还不会坐、不会走的时
候,间或抱一抱,让孩子换换姿势,开阔开阔视野,是有必要的。抱一抱,
通过大人和孩子的身体接触,可以加深母子、父子亲情,这也是有益的。问
题是,在孩子已经学会走路以后,中国的父母还是常常把孩子抱在怀里。在


城里还好一些,要是到农村看一看,你就会发现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
几乎每个母亲怀里,都毫无例外地抱着一个孩子,母亲和孩子就像是不可分
隔的整体一样,让人觉得似乎她们怀里若不抱着个孩子,身体就保持不了平
衡,双手都不知往哪里搁。

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我曾思考过好久好久,仍旧百思不解。于是,
我就带着好奇和疑惑,询问过那些总爱抱着孩子的父母们:“你的孩子已经
学会走路了,为什么还总是抱着他呢?”他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对我说:“抱
着省心、省事、省力,免得孩子磕着、碰着、摔着、让车给撞着。让孩子满
世界乱跑,还得费劲巴拉地去追他们。还是抱着保险。”

要是从保护孩子安全的角度说,“抱”在怀里的确实是更保险一点儿。
可做父母的却没有想到: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就等于把孩子的手脚给
束缚住了,使他们有手不能活动、不能做事,有脚不能走路。这样做,不仅
使孩子的手脚和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无形中也会在被父母“抱着”
的过程中,增强了孩子对父母的依懒性,压制了他们独立自主、自立自信意
识和独立活动能力的发展。总在父母“怀抱里”生活的孩子,活动机会少,
活动范围小,社会交往面狭窄,往往性情呆滞、孤僻、怯懦、自卑、无能,
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勇敢、坚强和
蓬蓬勃勃的朝气。

孩子小时候,父母可以把他们“抱”在怀里,可你不能总是“抱着”他
们吧?他们总要长大,终归要离开你的怀抱。难道你总是把他们抱在怀里,
他们就能学会有效地避免被磕着、碰着、摔着、让车给撞着吗?总是被父母
“抱”在怀里的孩子,有父母紧紧搂住他们,他们就总也学不会自我保护。
不仅具备不了自我保护意识,更不能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与其总是“抱着”,
不如早一点儿把他们从怀里放下来,他们会在实践中早早学会自我保护。

孩子在初学走路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摔一些跟头。不论是人,还是动
物,都是在不断地摔打过程中,学会站立、行走、奔跑的。你看,那刚刚生
下来的小马、小牛、小羊,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鸡、小鸭、小鹅,不都是在“摸
爬滚打”中站立起来的吗?它们的“妈妈”和“爸爸”不管多么疼爱自己的
孩子,也都不能“抱着”它们。它们不是都学会了站立、行走、奔跑吗?企
图让孩子一个跟头也不摔,就能学会站立、行走、奔跑,那是不实际的。“庭
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父母的怀里养不出经得起风雨
的现代人来。

中国人总爱“抱着”孩子,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习惯。深入地思考一
下,恐怕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总是把孩子“抱”在怀里,它不仅反映了父母
保护孩子的心态,也非常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中国父母与子女之间传统的“人
身依附关系”:子女是父母的一部分,是父母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父母总是”抱着”孩子,反映中国父母的潜意识里,不愿意让子女独立于父
母束缚和制约之外,总要保持一种隶属和支配的关系。这种父母子女关系,
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隶属的社会伦理
观念。

这是一种陈腐的观念。不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不把每个人当成独立
的人,压制人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违逆人的天性的。
鲁迅先生早在70 多年前就曾经说过:“子女是即我非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