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照的陷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婚纱照的陷阱-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一个文化中心。其实利用好香港的条件及优势,特别是制度优势、人力资源优势,香港也应该成为一个内地出外留学的教育中心。    
    因为,香港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了一个汇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都市,它不仅让现代西方文化、法律制度、价值观念深入到香港社会的各个阶层,而且英语早已成了香港民众的生活、工作及交流语言。这种语言的差异性,正好从外象上完全显示了教育的异地性。因此,到香港来学习,内地民众来之前就要像到美国学习一样先过好英语关,而且在其学习结业后也同样是以英语水平提高为重要标志。    
    其次,以目前香港的经济实力而言,把教育办成一个产业,香港也是完全有能力的。因为就教育的硬件设备而言,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来说,它们都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来办教育。而且,就现代经济发展趋势来说,教育产业是一个获利十分看好的朝阳产业。而且如果能够允许个人投资教育产业,肯定会吸引许多投资者进入这个行业。以香港人的资财把香港办成留学教育中心是绰绰有余的。而且面对着中国这块潜在的巨大收益,有谁会不动心呢?否则,怎么会有大量的外国教育部门及机构冲着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而来。    
    如果要把香港办成国内民众的留学中心,最为重要的是是否有足够吸引力让更多的人从事教育,是否有合格的人才进入教育产业,进入香港教育产业的教师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内地的学子来香港求学。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不少20世纪80~90年代到欧美留学的内地学人学成回到了香港。我们无论走入香港的哪所大学,那里都是这些人大显身手的地方。这些人都是欧美名牌大学毕业,都受过正规系统的现代知识教育。而且目前还有几十万人逗留在欧美,如果有好的条件,是容易吸引他们来香港的。也正是这一点,与内地大学有着天壤之别,它是吸引内地学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吸引内地学子到香港留学的基础。    
    当然,要把香港办成内地民众留学中心,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如收费问题、课程安排、课程设置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教育产业的形成并不是一夜达成的,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过,香港在面对祖国内地大幅度的开放,在面对着加入WTO的挑战之际,如何重整香港经济、如何重造香港经济的辉煌,香港人是否仅守住以往的阵地,还是重新开拓出新领域呢?笔者想把香港办成内地民众留学中心应该是一个好的思路吧!    
    (2003年4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2节 在美国经济衰退中寻觅人才

    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高附加值的项目,近几年来,香港一直试图在世界寻找优秀人才。特别是面对着中国内地,更是出台了一个计划又一个计划,一个方案又一个方案。但实际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障碍,也会有香港企业方的要求,及内地求职者的愿望与能力不足等等。但是“登上华山仅此一条道吗?”如果我们来个脑筋急转弯,在2001年美国经济的衰退中,不也是一个香港招揽高科技人才的好时机吗?    
    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尽管美联储已连续5次降低利率,布什政府也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但效果甚微。美联储日前发表的经济调查报告认为,到目前为止美国经济仍没有起色。美国最新一期的《蓝筹经济指标》杂志则形容目前的美国经济“正在一层薄冰上滑行”。当然,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受其影响最大的要算IT产业。2000年以来,美国的IT产业受纳斯达克股市狂跌的严重打击,企业纷纷倒闭,员工不断被解雇。    
    据报道,美国经济的持续疲软,加利福尼亚硅谷不少做IT产业的员工更是首当其害,不少在那里工作的印度软件工程师们纷纷被解雇。面对这种困局,印度软件工程师无可奈何,只好选择返回印度之路。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联合会估计,2001年以来已有约2000名IT产业的信息技术人员返回印度。《印度斯坦时报》预测,2001年年底以前将有5万名信息技术人员从美国返回印度。    
    一两年之前,印度的信息技术人员纷纷离开本国,到他国去淘金,使得印度大量的IT产业人才外流,但现在事情轮番转,大量人才却打道回府。面对这种局势,印度的政府与企业正在采取种种前所未有的措施,留住这些高科技人才,借此天赐良机来发展印度的高科技产业。而且,如果美国经济形势仍没有起色的话,美国信息产业就会采取进一步减少人手的措施。这将导致在那里的印度信息技术人员再次掀起返回印度的热潮。    
    面对这样一个天赐良机,香港能做什么呢?这不是为香港提供了一个吸引信息产业的高科技人才的最好时机吗?可以说,印度的这批软件工程师功底扎实、语言娴熟、对专业有国际化的视野,而且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尽管印度政府与企业采取了种种措施希望留住这些人才,但与香港的优势相比,可能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上印度对香港并不陌生,香港早已为印度民众向往的地方,而不少印度民众在香港工作多年。如何利用香港的优势,如何利用现有与印度的人脉关系,吸引这些软件工程师来香港工作恐怕目前是一个好时机。在这方面,不仅香港的企业应该主动而为,而且香港政府应该大力宣介与助之。    
    也正是就这一意义上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减缓是香港寻觅人才的好时机。    
    (2001年6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3节 普通话是香港减少交易成本重要方式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无论何地,人们都是在与人交往、交流或交易,尽管有些交流与交往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些活动没有一样是不需要花费成本的,或是金钱、或是时间、或是情感等。因此,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们无时不在根据自己的约束条件降低这些交易费用。如早期集市贸易的出现,就是以一种较为原始的方式把人们所需要的供求信息汇集在一起,从而减少了人们搜寻信息、传递信息等方面的交易成本。而货币、语言及度量衡都是把相应的信息汇集于其中而减少交易成本的结果。到了现代社会,现代通讯业、互联网为何会发展如此之迅速,就在于它们广泛地满足了人们各种交往、交流及交易而降低其成本的需要。    
    中文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长期积淀下来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自然也是我们民族为了减少在各种交往及交易中费用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加上又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尽管在语言形态的表现上2000多年前就有了统一的规范,中国文字早就为中华民族所共识,但是各地方总是以自己的方言来解读中国文字与文化,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方言文化。尽管中国字形相同,但一个地方有一个读音。如果没有书面语言,靠口头交流就难以进行。这自然给中华民族之间交往带来了种种的不便,整个民族之间交流成本也自然增加。    
    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普通话体系的确立才在真正的意义上确立了中国语言形与音的一致性。可以说,毛泽东的最伟大业绩之一,就在于普及现代教育的扫盲运动和以政府规范的方式建立及推广自然统一的普通话体系。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无从获得,国内大市场的形成也比现在更为困难。    
    就香港来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特别是在香港回归之前为英国殖民地统治之原因,香港没有进入国内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中。很简单,同样是讲粤话的广东地区,只要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出生的一般民众,哪一个人不会讲普通话呢?尽管他们讲普通话有讲得流利与不流利的程度之分,但是他们都能讲。在香港时,笔者曾经在一些居民家中住过,对于四五十岁的人来说,只要他们能够说或听得懂普通话,不用问他们一定是从内地移居过来的。而正是他们有此种语言上的便利,他们则成了这20多年来香港与内地各种交流交往最为频繁的一群。同时,他们在这种频繁的交往与交流中也是最为硕果累累的一群。但是,在中国普通话普及的进程中,香港则还在原地踏步。笔者1998年来香港时,不懂普通话的香港民众大有人在。即使是大学教授,同样许多普通话一点也不识,更何况其他的一般民众呢?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交往发生了一个质上的变化。这不仅在于政权转移所带来的政治权力上的变更,更主要的是不少20世纪80年代从内地进入香港的业界精英开始事有所成,一大批学已成就的内地留学欧美的学人陆续进入香港各部门工作,再加上香港各行各业全方位频繁地与内地各业交流,使得普通话的重要性开始为香港人所认识。笔者是1998年初到香港的;笔者觉得就是在这几年,香港人对普通话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比如,在香港大学来自内地的学生、学者川流不息,到哪儿都能听到讲普通话的声音。也正因为这样,就在附近摆摊的老太太,她每天放一个小收音机在收听普通话广播。别看她年龄70多岁了,她告诉我,她学习普通话已一年多了,一年学习下来,效果挺好。笔者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努力。她直截了当地说,为了做生意啦。还有,笔者在香港大学时,笔者有什么事与办公室的几位同事交谈,他们总是用普通话与笔者交流。几年下来,有一个过去根本不会讲普通话的同事,现在也能说上几句了。还不止如此,不仅不少同事自己参加各种普通话培训班,而且在假期还把小孩送到北京接受普通话的训练。从这点点滴滴的事情中可以看到香港民众早已意识学好普通话对自己生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否则民众如何会花很高的成本这样做呢?    
    事实上,语言上的顺利沟通是人们交往中节约交易费用的重要工具。试想,如果两个商人要进行一笔交易,如果语言上不通,为了能够完成这笔交易,他只好请翻译了。而请翻译,既要增加成本,又在翻译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还有可能使信息的传递扭曲。这些成本与风险自然要让交易者来承担了。    
    1997年回归后,香港与国内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而且这些交往完全超越了以往广东话为中心的地区,辐射向全国。为了使这种双向交流与交往顺利进行,消除语言上的障碍也就十分必要了。而在内地,普通话是民众交流与交往的基本语言。如果香港人能够学习好普通话,无论是香港人到内地任何地方工作与交流,还是内地任何地方的民众来香港旅游及进行其他交流都可以为港人在交流过程中提供许多的方便,降低在这些交流过程中的成本。特别是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中国内地对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只有以内地经济发展为腹地,才是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而要把内地这个腹地利用好,首先就必须消除语言上的障碍。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普通话是香港人减少交易费用最为重要的方式。    
    最近,香港立法院提倡讲普通话,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远远地落后于现实的需要,落后于民众的视野。因此,如何借助于政府的力量在香港推广普通话已势在必行了。    
    (2002年1月)


第三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经济第44节 失业攀升预示着香港经济大转型

    美国“9·11”事件之后,十分疲弱的香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民众怨声载道。特别是失业问题更成了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如政府在2001年施政报告中就许诺将投入多少资金,创造多少就业机会。议员们提出各种方案,借此来舒解失业者之困难。当然,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在一个民众可以用选票来发表自己意见的社会里,无论是政府还是议员这样做都是十分理性的选择,都是希望以此方式来争取得到更多的选票。欧美国家是这样,香港也是如此。但是,从经济学的理论来看,这样做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吗?它有利于香港经济的大转型吗?其实,在市场体制中,失业是一种常态。在一个生气勃勃的经济中,各种资源都会高速地自由流动,都在寻找自己更有效配置的地方。人力资源作为一个要素,同样需要自由地流动。而只有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才能有劳动力市场。而人力资源的流动就必然会有自愿失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