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与秦王朝 作者:雨中辰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斯与秦王朝 作者:雨中辰星-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又有了第三封信。吕不韦见信一笑,知道赵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赵姬彻底放下了太后的身段,在信中甜言蜜语,软声乞怜。吕不韦可不糊涂,他了解赵姬这个人。她总是粗心大意、混乱不堪,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权势堡垒或者麻木不仁之中,让别人替她收拾烂摊子。而她……她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她那小小的心里,归根结底是只够装得下她自己的。

虽然吕不韦知道赵姬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女人,他也完全能够预先猜出她用来对付他的一招一式,可他就是抵挡不了。没办法,在女人的手里,有些招式就是那么无敌。而赵姬在信的结尾如是写到:残败之身,愧入故人之眼;将老红颜,犹望吕郎垂怜。这已是表达了愿意以身相许、鸳梦重温的意思。吕不韦心软了。她已经得到惩罚了。要知道,赵姬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缺憾。在人生的暮年,如果能够和她破镜重圆,未尝不是美事。这意味着赵姬宽恕了他的罪,老天宽恕了他的罪。他曾经以为,素腕秉烛,红袖添香,那些岁月早已远去。如今,他又重燃起了希望。尽管赵姬年华已逝,不再拥有当年那副让他不惜为之而死的容颜。可是,她始终不能是别人,她终究是属于他的赵姬。

吕不韦开始盘算搭救赵姬的利和弊。他现在的处境已是自顾不暇,嬴政正愁抓不到他的把柄,而他偏在这时候强出头,要来营救赵姬,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弄不好自己的性命也会赔进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能成功救出赵姬,则他不仅多了一个同床,更是多了一个同盟,美气得很。

是的,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也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第三卷 我坚持我的风格,我活在我的世界 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佳人选——李斯

且说于公于私,吕不韦决意要救赵姬。要救赵姬,就意味着得说服嬴政改变主意。吕不韦亲自出马,显然不太适合。他必须要找一个代言人,这个人必须是一个杰出的说客,同时又对嬴政有着足够的影响力。上天入地,还能有比李斯更合适的人选吗?

李斯正在家中督促两个儿子读书,忽听到吕不韦来访,心中暗暗纳闷。都说吕不韦已闭门谢客数月,不问世事,今天却突然不请自来,虽不知其来意,但想必不会是什么好事。

两人坐定,客套已毕。吕不韦道:“不韦有事相托,能成此事者,舍客卿不作它想。”

李斯一听,立时有不祥的预感,赶紧推辞道:“辱蒙相国抬爱。李斯无才无能,恐负相国重托。”

吕不韦道:“客卿不必自谦。不韦生平阅人无数,以才能器量论,无人能及得客卿。”

以前都是李斯给吕不韦戴高帽,风水轮流转,今天吕不韦反过来给李斯戴起高帽。李斯惶恐不安,高帽越高,则所托之事必然越艰险。李斯道:“敢问相国所托何事?”

吕不韦道:“今太后居雍县棫阳宫,大王居咸阳,母子分离,不得相见。不韦忝为相国,心实忧之,不韦本欲自谏,无奈见疑于大王,恐谏而无功,故尔欲请客卿劝谏大王,收回成命,迎太后归咸阳,母子团聚,以尽孝道。”

李斯脸色一变,心想这不是让我去送死吗?于是答道:“太后之事,乃大王裁定。大王有令,相国也当听闻,凡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脊。李斯非惜命之人,只是此事乃大王家事,非臣子所当与预。”

“客卿所言差也。王室之家事,实国事也。君有悖行而臣不言,是臣负其君也;臣有忠言而君不听,是君负其臣也。为臣之道,宁可君负臣,不可臣负君。今大王囚禁母后,悖行逆天,国人耻笑,客卿能坐视乎?”

李斯闭上眼睛,沉默着。吕不韦看来是铁了心要救太后。李斯知道吕不韦和太后有过一段绵绵旧情,但算来也是多年前的往事了,为了一个徐娘半老的女人,至于吗?

吕不韦见李斯不说话,已猜到他大致的心思,于是作出推心置腹之态,道:“不瞒客卿,不韦当年与太后确曾相好。然今日不韦欲救太后,非关旧情,关乎社稷大计也,名为救太后,实为救大王于不孝不仁之地。大王素信客卿,客卿所言,大王能听。不韦生平未尝求人,今日开口相求,客卿万勿推辞。”

李斯道:“大王正在震怒之际,非能纳谏之时。况令出未久,无朝布夕改之理。容缓图之。”

吕不韦见李斯不甚热心,于是改变策略。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救出赵姬,李斯并落不到什么好处。就算有好处,和所冒风险相比,也实在不值一提。诱之以利不可,只有动之以害了。吕不韦道:“客卿可知,不韦与客卿虽有千般相异,却有一点相同。”

李斯抬头看着吕不韦,吕不韦又道:“不韦与客卿,皆以异国之人,据秦国之高位。”

“愿闻其详。”

“不韦,韩人也。据相国之位,主秦国之权,虽忠心赤诚,屡建功勋,而秦人终不能信。既不能信,又复妒之,再复恨之。客卿,楚人也,当年西入咸阳,人莫能知。惟不韦留客卿,推而重之。何故也?一则知客卿有惊世之才,二则同为客在咸阳,有相怜相惜之情。”

李斯默然。在他最绝望的时候,毕竟是吕不韦收留了他,给了他一个仕途起步的机会,这份恩情是他无法否认的。

吕不韦见李斯色变,知其心乱,于是又道:“不韦欲救太后,其中另有玄机,不知客卿思量过没有?”

“望相国赐教。”

“太后何国之人?”

“赵人。”

“不错。太后与你我一样,也非秦人。不韦来秦日久,知秦亦深。百数年来,秦国大政,皆操于外客之手,如商鞅、张仪、范雎之辈,役使秦人,号令叱咤。秦国为天下最强,权柄却无法自有,秦人莫不耻之恨之。此耻此恨,深藏于心,待机而发,一发则必不可收拾。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试观今日之秦国,宗室日重,昌平君、昌文君二人,大权在握。压抑多年之恨意怨气,今宣泄之时也。你我以外客据高位,首当其冲,只在早晚,轻则见逐,重则遭诛。多年功业经营,付诸东流之水。你我有今日,得来皆非轻易,可不预为绸缪乎?太后如能重返咸阳,必可震慑宗室。太后,非秦人也。宗室纵有心报复外客,碍于太后,亦必不敢妄动。”

李斯不能信,以为吕不韦为了激将自己,特意危言耸听而已。李斯道:“相国知秦人,而李斯知秦王。秦王素有天下之志,心中定无内臣外客之分。且秦之能称霸百年,多赖外客之力,秦王雄略远视,不会不知。”

吕不韦长叹道:“客卿虽才高当世,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客卿今日不信,只恐他日悔之已晚也。”

第三卷 我坚持我的风格,我活在我的世界 第一百五十八章 李斯教子

在李斯看来,吕不韦的失势已成定局,属于吕不韦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吕不韦,已经被打落入政治斗争的旋涡,而他并不甘心就此沉没,于是慌乱伸手,希望能抓住些许攀附之物。如果此时贸然施以援手,非但救不了他,反而会被他拽入旋涡当中,成为他的殉葬品。李斯于是说道:“非李斯胆敢拒绝相国,实乃大王不可谏。强谏则徒增其怒,于事不独无补,反而有害。相国必欲救太后,则李斯有一言,愿相国能听。”

吕不韦见李斯心意已决,也不生气,况且生气也没有用,李斯翅膀已经硬了,非他所能予取予求。吕不韦道:“客卿请讲。”

李斯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李斯乃局外之人,有八字相送相国:不谏为谏,不谏胜谏。望相国跳出棋局,头脑清醒深思之。”

吕不韦心中不悦。不谏为谏,不谏胜谏,这算什么话!敢情被关起来的不是你的老相好。人生能有几回失而复得的机会,你李斯又怎会知道?

吕不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吕不韦走后,李斯的长子李由问李斯道:“阿父,何谓不谏为谏,不谏胜谏?”

李斯满意地一笑。这个问题问得好,孺子可教也。他爱怜地望着李由,李由已是一个十六岁的俊秀少年,咱李家未来的荣耀和希望,就背负在他肩上了,可要好好地言传身教才行。李斯于是反问道:“居,吾语汝。以汝之见,秦王欲囚太后到何时?”

“大概会一直囚禁下去吧。”

李斯摇摇头,又问道:“秦王为何囚太后?”

“秦王既恨太后,又惧太后。”

李斯再摇摇头,道:“秦王于太后,恨固有之,惧则未必。嫪毐车裂,三族诛尽,党羽剪除。如此一来,太后深处孤独,何足为患?秦王虽恨太后,然母子连心,恨不可久。今秦王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囚禁母后,招笑天下,已历半岁,初衷未改,岂徒恨哉!”

“然则秦王囚太后之用意何在?”

李斯赞许一笑,道:“此问方中要害。问对问题,已是知道了一半答案。吕不韦与太后有旧情,是以关心则乱,只欲救人,却不能作此一问。吕不韦如能作此一问,必能明晓吾之所谓不谏为谏,不谏胜谏,决非虚言。秦王初囚太后,乃是出于盛怒之下。今怒气渐消,犹不肯放归,何故也?太后执掌国政将近十年,根基深厚,朝中诸多大臣,此前是只知有太后,不知有秦王。嫪毐之党在明,易灭;太后之党在暗,难索。秦王又知,太后必求救于吕不韦,吕不韦也必唆使党羽,为太后游说。今太后罹难,凡为太后谏者,非太后之党,则吕不韦之党。秦王因而诛之,其中纵有秉公而言者,也宁错杀,勿枉纵。攘外必先安内,安内则必废太后与吕不韦。废太后与吕不韦,则必先除其党。此乃秦王囚太后之用意所在也。吾语吕不韦所云不谏为谏,不谏胜谏,亦盖谓此也。即便不谏,秦王迟早终释太后,是谏也。强谏则自伤羽翼,去势招祸,是不如不谏也。”

李由感叹道:“秦王仅长我六岁而已,心思之深,竟如此不可测?”

李斯道:“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此天授之术也,非人力所能及。终有一日,你我父子将同朝为官。汝须谨记,秦王断非寻常之王,汝当时刻心怀敬畏。人畏火,知避之,则能保全。人轻水,常戏之,则溺。惟敬畏秦王,方可与之持久周旋,切记切记。”

李由又道:“吕不韦年老昏庸,看来已是来日无多。继其位者,阿父乎?”

李斯怒斥道:“小子无状,口气竟如此狂妄!吕不韦已是名垂史册之人,当不朽也,非此刻你我所能訾议。等你异日作到相国之位,再臧否吕不韦不迟。吕不韦能有今日,岂妄得哉!适才其于外客一说,洞见深远,非常人所能道也。虽未必成真,亦堪足警醒。况且人不可忘本,若无吕不韦,为父不能至今日。吕不韦倘有它事相求,为父必倾力相助。至于太后一事,只因爱莫能助,故而婉拒,心实有愧。此中利害,汝不可不知。”

李由肃然道:“阿父教训的是。”

第三卷 我坚持我的风格,我活在我的世界 第一百五十九章 敢以太后事来谏者,死!

虽说李斯不肯做出头鸟,但肯做出头鸟的还是大有人在。先有大夫陈忠以太后之事进谏嬴政。可想而知,为了这次进谏,陈忠定然精心准备了一大篇讲稿,义正辞严,雄辩滔滔,可谓志在必得。不料嬴政根本没给他开口的机会,直接命人剥去他的衣裳,置其身于蒺藜之上,捶而杀之,陈其尸于阙下。嬴政下令曰:“复有欲以太后事来谏者,视此!”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有陈忠的例子摆在眼前,试问还有谁人胆敢以身试法?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一个陈忠倒下了,N个陈忠却站了起来。朝中大臣,有如飞蛾扑火,纷纷冒死来谏。嬴政也毫不含糊,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绝不手软。

这一杀,从嬴政九年九月直杀到嬴政十年三月,前后死者二十七人,尸积成堆,天下震怖。这二十七人中,虽以吕不韦和太后的拥趸居多,但也不乏有确系忧国忧君、秉公直谏者。二十七人,数目非小,前赴而后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必死而竟死之,不可谓不悲壮,不可谓不惨烈。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叹息久长。而居于幕后的吕不韦和太后,感受更为深切,眼睁睁地看着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也不禁悲从心来,彷徨无策。

所谓的死谏、尸谏,于此前的历史中也偶有出现,然而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死谏,直到此时才算是开了先河。

礼云:“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显然,在礼记中,死谏是既不鼓励,也不提倡的。死谏,作为人臣的最后选择,乃不得已而为之。但关于这一行为的评价,却可以公者见公,私者见私。

自其公者言之,为人臣者,苟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