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艺术史-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音乐演唱“标准化”和“规范化”,使教徒们正确表达对上帝的庄严的崇 

拜。18世纪上半叶,新英格兰地区甚至进行了有计划的歌唱教学改革,接着 

有人提出应该建立唱歌学校,并很快就付诸实行。使用的教科书主要是《赞 

美诗歌唱法简易入门》和《音乐基础与规则浅介》两书,此外还有各种手抄 

歌本和《旋律歌本》,后者包括介绍视唱的方法和赞美诗曲调、圣歌、灵歌 

和颂歌等,内容很丰富。唱歌学校在整个美国的较发达的地区很快就形成潮 

流,超出了宗教活动的范围,实际上已是专业音乐学校的雏形,成为培养本 

地新音乐家的基地。 

     与此同时,欧洲乐器如小提琴、吉他和拨弦古钢琴等开始流行。乐手们 

在教堂为唱诗班伴奏,大大增添了宗教活动的神圣肃穆的气氛。喜庆活动也 

请他们献技。于是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界限进一步模糊。1731年在经济和 

文化发展都处于前沿的波士顿举行了美国土地上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正式的 

音乐会。从此,举行音乐会成了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像在绘画 

领域所表明的一样,一群群富裕市民成为较高级艺术的追求者。1735年,在 

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举行了第一次歌剧演出。在其后五十年间,与英国 

1728年首演的《乞丐歌剧》同类的作品在纽约、查尔斯顿、巴尔的摩、威廉 

斯堡、费城和波士顿都屡演不衰。比起欧洲各国,这里受欢迎的歌剧还是带 

有较多的通俗性,采用日常生活题材,以英语对白,仿照《乞丐歌剧》的做 

法配入一些简单的民间曲调。独立后的美国,歌剧继续受到重视。而且当时 

有些剧目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的需要,如《开创》(又名《为宪法欢呼》) 

和《七月四日》(又名《美国独立殿堂》)等。 

     社会的需要促进了本地出生的音乐家的出现和成长,也召唤着欧洲出生 

的并已成名的音乐家前来助兴。最早出现的本土音乐家中,霍普金森(1737 

—1791年)主要在费城开展艺术活动。他同时是个政治活动家,参加过美国 

独立宣言的签字仪式。说他是美国作为新的国家,美国音乐作为新的有特色 

的音乐的催生者之一,毫不为过。他擅长演奏拨弦古钢琴和管风琴等乐器。 

在创作拨弦古钢琴乐曲时考虑到最普通群众的水平依然比较低下,他极力使 

作品有平易的风格,虽然仍然以表现宗教内容为主。他的 《米纳弗神庙》却 

是一部政治讽刺歌剧,1781年在费城的法兰西斯公使旅馆上演,被视为美国 

正歌剧的首次尝试,表明歌剧创作已登上新的台阶。比林斯(1746—1800年) 

是同时代的另一位重要音乐家,而且也积极投身独立战争,把个人命运和音 

乐创作同美国人民的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他个人的生活经历 

十分困苦,自幼丧父,身有残疾,以制革为业,而把全部业余时间献给音乐 

事业,更显得难能可贵。他既作曲又教唱,出版第一种歌集《新英格兰赞美 


… Page 99…

诗歌手》时才24岁,后来又发表了五种别的歌集。他的《切斯特》和《波士 

顿哀歌》作为重要的革命歌曲,广为流传,鼓舞了群众的斗争精神。 

     美国的民间音乐不仅有欧洲移民带来的欧洲民间歌舞,而且包含黑人歌 

舞和印第安人歌舞。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北美当奴隶,他们有自 

己的音乐传统,以动人的曲调和独特的切分节奏称著。在北美的土地上,他 

们比白人劳动者干着更艰苦的工种,还受着失去自由的奴役,只好盼望在上 

帝那儿还能找到一点安乐和慰藉,在他们中间流传着如《没人知道我的痛苦》 

和《马车,从天上下来,把我带回我的家乡》等一类的歌曲。黑人的舞蹈富 

于激情,由于融合和交流,逐渐和白人民间舞蹈不分彼此,并创造出许多新 

的形式,例如“踢踏舞”和“爵士舞”就是把爱尔兰人的木底鞋舞的节奏改 

变成切分节奏后形成的新舞种。美国土地上古代原有居民印第安人的音乐也 

很有特色,但是白人对此长期毫无所知和毫不关心。等到美国音乐家们看到 

印第安人能够使美国音乐拥有更丰富的旋律时,这个古老人种的人口已大为 

减少,幸存者也已被赶进“印第安人居留地”内。但后来的研究者还是很有 

兴趣地了解到,北美印第安人既爱歌唱和奏乐,也爱跳舞。舞蹈是他们的生 

活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的用于表达礼仪,有的与社交或劳动紧密联系,有的 

是巫师驱魔治病的程式,有的是男女求爱的表现,形式很丰富。 



      (2)拉丁美洲的音乐和舞蹈 

     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16世纪初,它像包括美国在 

内的北美地区一样沦为殖民地,统治者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时期一直 

延续到19世纪初。在相继获得独立前,拉丁美洲各国分别归属在各大总督区 

内,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落后于北美地区。在17和18世纪,那儿的艺术发 

展,在绘画等领域里还没能取得值得一提的成果,但是在音乐和舞蹈方面, 

却逐渐形成一种混合体,包括力图起主导作用的欧洲传统因素,以及黑人和 

印第安人因素。 

     像在美国那样,欧洲人带来了宗教音乐,以教堂为中心普及宗教赞美诗 

歌曲,树立宗教感情,同时也培养了普通人对音乐的爱好。传教士还指导练 

习小提琴和长笛等欧洲乐器的演奏,在教堂里也有管风琴师。但从总体上, 

这种属于高雅艺术范围的音乐进展缓慢,而群众音乐和舞蹈活动就以较快的 

速度向前发展。欧洲来的移民以自己家乡的艺术为基础,虽然力图起主导作 

用,但实际上在不同地区,他们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在墨西哥、阿根廷、 

乌拉圭和巴拉圭,欧洲音乐的势力确实较大。特别是墨西哥,在西班牙影响 

为主的情况下形成了欧洲和印第安的混合音乐,在那儿产生的一种情绪热烈 

奔放的舞蹈“恰空舞”,后来反过来首先经过西班牙而传遍欧洲,在17世纪 

很流行,并发展为乐曲名。在加勒比海地区,西非黑人音乐的影响大些,产 

生了非洲和印第安混合音乐。但在这一地区,具体的某个国家由于某些原因 

也会出现不同情形。例如古巴的民间音乐既有含浓郁的西班牙风味的“瓜希 

拉型音乐”,以抒情的曲调流行于广大农村,又有非洲色彩突出的音乐。在 

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自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后,欧洲移民迁入的数量多, 

白人、混血人和克里奥约人(土生白人)占大多数,所形成的克里奥约音乐 

实际上是欧洲音乐的变种,民间音乐的主要体裁是歌舞曲,种类很多。不过 

阿根廷的西北部边缘省份还有源自印加文化的印第安传统音乐,其中一种三 

声音阶歌曲叫“巴瓜拉”,其音域狭窄,乐句短小,装饰音少,演唱时还夹 


… Page 100…

  有假声,节奏自由,而且常常边唱边击鼓。 

       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紧密结合是拉丁美洲表演艺术的重要特征。下面的 

  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点。著名的桑巴舞最初形成于从非洲来到巴西的黑人 

  中。每日辛勤劳动结束以后,他们常常聚集在住地前空地上寻欢作乐。除了 

  唱歌,人们还拿起任何可以击响的杂物击打节奏,一面就跳起舞来,渐渐形 

  成一定程式,就是桑巴舞的雏形。有些研究者指出,桑巴是非洲文化在舞蹈 

  领域里开于拉丁美洲最早的一朵鲜花。后来在19世纪,经过专门的音乐家和 

  舞蹈家对它进行提高,使它变得更活泼、更有生气,动作更丰富,以至在群 

  众性桑巴舞之外又产生了表演性桑巴舞。哈拉韦则是18世纪产生于墨西哥中 

  部地区的民间歌舞,它后来传遍全国,并成为墨西哥歌舞艺术的一个典型代 

  表。 



                                2。非洲黑人的艺术 



        (1)建筑和雕刻艺术 

       古代非洲,不只是北非的埃及,以及其后的北非阿拉伯国家,还有中部 

  和南部非洲的黑人国家,都先后给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虽然各有大 

  小,情况不同,但都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后来,与欧洲和亚洲比较起来,非 

  洲显得落后了。在14世纪中叶发现了新航路以后,西方殖民列强开始对非洲 

  各国进行侵略与掠夺,造成非洲陷入更加落后的境地。非洲文化的自然发展 

  进程被破坏了或扭曲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停滞不前,那种认为只需赞 

  美古代非洲文化成就而不用提及近代非洲文化创造的观点是不妥的。首先, 

  在艺术的领域里就应指出非洲人当时的新成果,不管数量是多是少。不过, 

  这样做颇为困难,因为受到迄今为止的研究工作未够全面、深入和具体的限 

  制。因此,在这里只能举若干例子,并且只作简单的说明。着眼点在于特别 

  容易受忽视的黑非洲国家。 

                                                            ① 

       在建筑方面,首先可以看看中非当时的罗兹维王国 的石建筑物。罗兹维 

  人在自17世纪后期起到1834年止统治的国度里,继承了中非地区先前已有 

  的传统,采用自己设计的新式样,添造了一些富丽堂皇的石建筑宫殿,主要 

  有德赫洛—德赫洛宫和纳拉塔利宫,其墙垣图案多姿多采,相当生动。在王 

  国的另一行政中心克哈米,宫殿除了围墙外,还有荫蔽的过道。罗兹维人继 

  承的是津巴布韦石建筑传统。津巴布韦位于南罗得西亚的西南部,那里有一 

  群大型古建筑物,主体有二,一个是建在约700米高的山顶上的卫城,有15 

  米高的堡垒,4—5米厚和10米高的围墙。另一个是在它下面椭圆形建筑物 

   (称为“圣堂”),也有围墙,里面有两座圆锥形塔,高10米。在这两大建 

  筑物之间还有一些石屋遗址。这些建筑十分宏伟,都是用当地的花岗石块堆 

  砌而成,不施灰浆,要有高度的技术水平和周密的劳动组织才能完成。它始 

  建于9世纪,并不是在一个时期内就全部建成,而是经历了漫长岁月,一直 

  到17世纪还在继续进行。在罗兹维王国期间,“圣堂”围墙经过改建,其东 

  端外圈砌成双山纹图案,显得特别壮丽。一直到19世纪初,罗兹维人还在这 

  里举行宗教仪式。所以我们在这里也应该提及它。另外,在罗兹维王国边境 

  上的伊尼安加地区住有不少部落群,他们同样有一套别出心裁的建筑技术: 



① 其领土包括现今马塔贝莱兰和马绍纳兰的大部分地区。 


… Page 101…

在海拔5千呎以上的高地上建造了以“地窖”(实际是关牲畜的围场)为中 

心的住宅群,住宅都是茅屋,建在“地窖”周围的高堤上,形成一种风格特 

殊的民居式样。 

     非洲的建筑成就还在沿几内亚湾的西非南岸的国家里出现。那里有个贝 

宁王国,16世纪葡萄牙人记载说贝宁城是个工艺发达的城市,城周围长达3 

英里。17世纪荷兰人报导说贝宁城街道宽阔,房屋鳞次栉比,王宫宏伟。贝 

宁同时以工艺品的制作称著,铜制铸雕、牙雕和木雕的艺术水平令人赞誉不 

止。在非洲大多数地区,木雕特别普遍,主要是小型雕像和面具,其传统源 

远流长,但在非洲炎热的气候条件下,能保存至今的木雕艺术品不可能是17 

或18世纪以前的制品。黑非洲部族众多,分散在不同地区,但制出的木雕艺 

术品在风格上常有共同的特点,例如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喜欢夸张,而 

又朴实轻盈。同时,各部族各地区又往往各具特色,例如多贡族的雕像动态 

优美,表情生动;因为部族中多擅长骑马,所以有骑马的雕刻品。又如鲍勒 

族喜欢把人像或头像与日常用具结合起来,人像小盒之类很常见,门户上和 

剑柄上常有浮雕,等等。除木雕、铜制铸雕和牙雕外,在一些部族里也出现 

了泥巴浮雕,例如埃维族的王宫在18世纪初就创作了精美的泥巴浮雕,以战 

争故事或寓言为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