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当代经济史-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基本重点建设项目的交通运输工程共投资17。7亿元,新修了来 (宾)睦 

   (南关)、成渝、天(水)兰(州)三条新铁路,共长1263公里。 

       在工业方面,由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主要依靠国营经济,其恢复 

  和发展较快。在重点建设方面,除首先恢复和改造东北等地原有的企业外, 

  还兴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鞍钢的无缝钢管厂和大型轧 

  钢厂、山西重型机械厂,武汉、郑州、西安、新疆的棉纺厂以及哈尔滨亚麻 

  厂等。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 

  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一些重要的工业产品也超过了解放前的 

  最高水平,如棉布,1949年为18。9亿米,1952年达到38。3亿米,超过了 

  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27。9亿米),1949年的发电量为43亿度,1952 

  年达到73亿度,超过了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41年 (60亿度)。 

       总的说来,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的财政经济工作已经统 

  一,全国物价已经稳定,工农业生产已经全部恢复。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 

  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 

                                                ① 

  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职工和农民的收入增加,生活得 

  到了改善。1952年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70%,农民收 

                          ② 

  入增长了30%以上。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营 

  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了发 

  展,其中国营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1949年,社会主义工业在全国工业(不 

  含手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34。7%,1952年提高到56%。工业(含手 

  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从1949年的30 

  %上升为41。5%,其中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7%上升 

  为26。6%。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26。4%提高到 

  1952年的35。5%。① 

        (4)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①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294—295 页。 

②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294—295 页。 

①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294—295 页。 


… Page 107…

     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1953年7月,朝 

鲜停战协定签字,这也为中国转向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 

     1952年底,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该总路线载入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 

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 

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正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进行的,而 

由中共中央主持拟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则成为全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总 

路线而奋斗的带有决定意义的纲领。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春开始进 

行。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1955年3月经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于同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实际上,第 

一个五年计划在编制过程中已开始执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 

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 

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 

作化;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 

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中国的国民经济仍然十分落后。1952年现代 

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 

重只有35。5%。中国机械工业基本上只能从事修配,有一些工业门类,如飞 

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还属于空白。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 

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 

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 (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 

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因此,为了改变 

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 

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也就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 

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 

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与此相适应,在 

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 

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 

又占88。8%。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农业、轻 

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林 

水利部门的投资占7。6%,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占19。2%,银行贸易部门的 


… Page 108…

  投资占3%,文化教育部门的投资为7。2%。 

       第一个五年计划还规定了经济增长速度等重要经济指标。计划规定,五 

  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8。6%,其中工业为14。7%,重工业为17。8 

  %,农业为4。3%;五年内职工平均工资增长33%,农村购买力提高1倍。 

       到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了,而到 

  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从 

  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首先,基本建设投资超额完成,大大增强中国的生产能力。在五年中, 

  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493亿元,超过计划的15。3%, 

  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总额达到588。47亿元。 

  施工的工业建设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 

  目数增加227个,有595个大中型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生产。苏联帮助设计 

  的156个重要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经施工建设,有68个已 

                                        ① 

  经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于1952年 

  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在这期间,中国有了第一个飞机制造厂 

  并试制成功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有了第一个年产3万辆载重汽车的长春汽 

  车厂,有了第一个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 

       其次,中国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1。9 

  %,其中工业增长18%,农业增长4。5%;轻工业增长12。9%,重工业增长 

  25。4%。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 

  的56。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 

       ① 

  %,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状况有所改变。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获得大 

  幅度的增长,如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 

  国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 

  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 

  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再次,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有较大的改善。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 

  以1952年为100,1957年为142。8,达到每人每年637元。全国居民平均消 

  费水平1957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三分之一强,其中职工平 

  均消费水平由148元提高到205元,提高了38。5%,农民由62元提高到79 

  元,提高了27。4%。② 

        (5)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付诸实施的同时,也开始 

  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 谢明干、罗元明主编 《中国经济发展四十年》,第9、10 页。 

① 谢明干、罗元明主编 《中国经济发展四十年》,第10 页。 

② 谢明干、罗元明主编 《中国经济发展四十年》,第3 页。 


… Page 109…

    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国初期,在全国范围内所进行的土地改 

革,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然而,当时占农户总数60—70%的 

贫农、下中农,平均每户只有11。7亩耕地,每两户才有一头耕畜,每3户 

才有一个犁,每17户才有一架水车。这种情况使他们难以摆脱贫困的地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农村中已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些贫苦农 

民缺乏生产资料、劳动力,或者因为遇到疾病、灾害,他们的经济地位不仅 

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为了摆脱贫困和改善生活,农民只有组织起来,走 

合作化的道路。 

     1953年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两个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一个决议是1953 

年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再一个决议是1953 

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国的农业合作 

化就是在上述两个决议的指导下进行的。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前期,在上述两个决议指导下,中国农村积极和 

稳步地发展了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1953年,全国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 

作组织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9。5%,其中参加互助组的为39。3%,参加合 

作社的仅为0。2%(全国有15,000个初级社,15个高级社)。1954年,农 

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有较大发展,参加各种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在 

农户总数中的比重增加到60。3%,其中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58。3 

%(全国有互助组993。1万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为2%(全国有合作社 

11。4万个,其中高级社为200个)。1955年春,全国初级社发展到67万个, 

中央决定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一次整顿。整顿的方针是:区别不同地区的 

情况,或者暂时停止发展,全力巩固,或者适当收缩,或者在巩固中继续发 

展。整顿的结果,全国合作社缩减了两万个,初步巩固了65万个。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 

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认为农村中合作化的高潮有些地 

方已经到来,全国也即将到来。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对“右倾保守思想”和“右 

倾机会主义”进行猛烈的批判。由于批判“右倾机会主义”所形成的政治压 

力,农业合作化运动也就以空前的高速度向前推进。到1956年底,加入合 

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 

总数的87。8%。中国农业合作化的胜利实现,无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然而在后期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化等缺点,以致后来 

较长时期内遗留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②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在中国工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 

位。据1954年的统计,中国个体手工业的从业人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