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治制度、先进的科学技术,还特别讲述了军队建设和武器的生产情况,指出: 

 “西洋之长技有三:一曰战舰,二曰火器,三曰养兵之法。”据此,魏源提 

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观点,竭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尤其是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从闭关锁国到睁眼看世界,再到“师夷 

制夷”,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思想的重大转变,随着西学东渐,在魏源等人 

的影响和推动下,中国的军事技术开始打开尘封的窗户,进行“师夷长技” 

的尝试,火器研制事业出现了回升的趋势。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 

务运动”,把中国军事工业推进到了机械化阶段,使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进 

入了近代化的新时期。 



      (1)洋务运动与军工厂局的创办 

     19世纪60年代,在西方列强入侵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冲击下,清王朝中 

的一些具有改良思想的当权者不得不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中国及世界的形势 


… Page 83…

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从无情的现实中终于看到,清王朝面临着几千年 

未有的“大变局”,列强所以敢于逞凶,清军所以遭致惨败,很重要的就是 

因为中国火器不及,武备不兴。为了寻求中国自强自立的道路,他们接受了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纷纷上奏朝廷,主张开办洋务,学习欧美 

造坚船、制利炮的长技,按照“洋法”操练一支用近代武器装备的陆、海军, 

增强国家的武备,以御外侮,以靖“内患”。尽管他们的建议遭到了以“天 

朝大国”自居、反对学习西方、拒绝任何变革的顽固派的政讦指责,但由于 

这些主张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因此被朝廷所采纳,并作为一种国策开始 

推行。当时倡导和主持洋务活动的官僚被称作洋务派。其代表人物,在朝廷 

里是领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奕䜣和军机大臣文祥等,在地方是握有实 

权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张之洞等督抚官员。 

    在洋务派官员的主持下,从19世纪60年代初起,清政府即着手从外国 

购买洋枪洋炮,使用机器创办军用企业,开厂办矿创办民用企业,用新法编 

练陆、海军及兴办新式学堂,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这一系列活动,史称“洋 

务运动”。洋务运动自60年代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止,共延续30年,而兴 

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装备的陆、海军,则是其主要内容。奕䜣曾经说过: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 

先。”这可以说代表了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近 

代军事工业开始艰难地起步了。最早出现的制造现代武器的军事工厂,是曾 

国藩于1861年12月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该所主要是以手工制造子弹、 

火药、炸炮等弹药。随后,李鸿章于1862年在上海、1863年在苏州建立了 

 “洋炮局”,开始用机器生产枪炮子弹。接着,各省督抚也陆续创办各种兵 

工厂。到1890年止,洋务派所办的近代军工厂局共有24个。其中,规模较 

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 

炮厂,它们构成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主干。 

    ①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购买了上海美商旗记铁工厂,并将上 

海的两所洋炮局并入,再加上从美国购来的机器,合并建成“江南机器制造 

总局”。1867年该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规模大加扩充,1891年又 

进行了扩建,是晚清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综合性军工厂局。由丁日昌、沈保 

靖先后任督办,以美国人科尔任总监工,并由两个英国人任顾问。有工人3500 

多人,设机器厂、铸铁厂、枪厂、炮厂、火药厂、炼钢厂、轮船厂等十几个 

分厂。曾先后制造过旧式前膛枪、快利新枪,改制过林明敦式后膛枪;生产 

过旧式劈山炮、新式大炮、快炮,以及地雷、水雷等。1885年该局制造了第 

一艘轮船“恬吉号”(后改名“惠吉”),至1885年先后制造大小轮船10 

余艘。此后就专门经营南北洋各省舰船修理业务。该局设有翻译馆和兵工学 

校,从而使其成为当时中国军工生产、培养军事技术人才、传播欧美军事科 

学技术的中心。 

    ②金陵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 

并加以扩充,改名为“金陵制造局”,是淮系军队军火供应的重要基地。由 

英国军医出身的马格里任主持制造的监督,生产弹药和大炮。由于所造的大 

炮质量低劣,经常发生火炮膛炸事故,马格里因此被撤职。以后该局不再雇 

佣外国人,完全由中国人自己主持生产。1894年后经两次扩建,生产能力有 

了很大提高。该局主要生产后装枪和各种炮弹、枪弹,其仿制的克虏伯炮及 

诺登飞、格林多管速射炮的性能在当时名列前茅。 


… Page 84…

     ③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后,由沈葆桢总理船政。聘用法国人 

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从法国购入成套设备,并雇用几十名法国技师 

和工头,是洋务派兴办的最大的船舶修造厂。在创办船政局过程中,左宗棠 

注重发展中国自己的造船工业,与法、英技师签订合同,议定5年内“教习 

中国员匠能按图监造,并能自行驾驶”。1874年日意格按合同撤退后,外国 

技工减少,由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中国技术人员接管了技术工作,继续造船, 

而且新造的船都是由中国人驾驶。该局拥有工厂16座,船台3座,船槽1座。 

自1866年至1895年,先后建造大小船36艘,其中21艘为日意格撤走后自 

行制造。1869年6月,船政局建造的第一艘木质船体蒸汽螺轮舰船“万年青 

号”下水,当时只有150匹马力;到1887年2月下水的甲巡洋舰“开济号” 

已有2400匹马力,造船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该局还设有船政学堂,培养制 

造和驾驶轮船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分配在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海军中工作。在 

中法战争中,该船政局曾遭法军严重破坏,战后经修复有了一定发展。其所 

造“平远号”钢甲巡洋舰成为北舰队的八大战舰之一,在中日甲午战争的黄 

海海战中发挥了一定的战斗作用。 

     ④天津机器制造局。1866年,奕䜣奏准在天津高局制造军火,由三口通 

商大臣崇厚负责筹划。1867年,崇厚在天津建立了“天津机器制造局”,是 

洋务派在北方办的最大的军事工业。初聘英国商人密妥士主办,主要技师为 

英国人。雇佣工人最多时达2700人。该局又分东、西两局,东局专造火药、 

枪、炮、子弹和水雷;西局制造军需器具、军用物资和开花子弹。1870年由 

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将机器局加以整顿和扩充,随后将密妥士和技术不精 

的外国人辞退。到1876年,该局制造军工产品的能力已较初建时提高了三四 

倍,并能承修军舰和小型机器船。1893年,又建成了一个炼钢厂,供制造钢 

枪之用。于是,天津机器局便成为仅次于江南制造局的北洋大型综合性军工 

厂,其制品主要供应北洋水陆各军。 

     ⑤湖北枪炮厂(后称汉阳兵工厂)。1889年张之洞调补湖广总督,获准 

将原广州炮厂机器同筹建中的炼铁厂一起,于 1890年移至湖北汉阳,创办了 

 “湖北枪炮厂”。该厂机器是从德国购置,设备较新,规模较大,分炮厂、 

枪厂、炮架所、炮弹所、枪弹所等5个分所,雇佣工人约1200人。1898年 

以后,又添设了炼钢厂和无烟火药厂。该厂所造枪炮质量较好,是洋务运动 

后期洋务派所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 

     除上述几个大型军工厂局外,还有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创办的“西安机 

器制造局”、“兰州机器制造局”;丁宝祯任山东巡抚时在济南建立的“山 

东机器局”,后调任四川总督时,在成都建立的,“四川机器局”。另外, 

云南、吉林、山西、湖南、广东、台湾等省也都建立了制造军火的机器局。 

     晚清政府兴办的军事工业,尽管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但它们毕 

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机器工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性进步。这些 

军工厂局分别设在全国各大城市,东西南北中处处皆有;其中既有制造枪炮 

弹药的专业厂局,也有建造舰船的专业厂局,还有两者兼备的大型综合性厂 

局;在对欧美各种火器进行全面仿制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其产品 

有各种步枪、多管枪、机关枪、野战炮、攻城炮、守城炮、海岸炮、舰炮、 

舰船,以及弹药、地雷、水雷,乃至制造枪炮所用的优质钢材,基本上包括 

了当时清军所需要的各种武器装备,从而初步形成了我国近代军事工业比较 


… Page 85…

完整的体系,为改善清军的武器装备和国家的防御设施提供了物质条件。同 

时,通过兴办军工厂局,不仅从国外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 

和科技人员,传播了科学知识,而且由于使用机器生产,雇佣了大量出卖劳 

动力的工人,基本上按照外国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因而对中国资 

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近代主要军工产品 

    洋务派兴建的军工厂局的产品,大都参照从国外引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 

资料进行仿制,也有一些是根据清军的需要进行改进或重新设计制造的。主 

要的军工产品有: 

     军用钢材。在军工厂局建立后的较长时期内,军工生产所需的优质钢材 

都是从国外进口的。1890年至1893年,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的 

炼钢厂、汉阳钢铁厂建成,即开始采用新工艺冶炼制造枪炮和舰船钢甲所用 

的钢材,质量与进口的同类钢材相差无几,使军用钢材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给。 

     火药。从1867年至1884年间,清廷先后采用欧洲火药厂的机器设备, 

建成了六七个专制火药的厂局,其中以天津机器制造局火药厂和金陵制造局 

火药厂的规模为最大。这些火药局在制造黑色火药的同时,还开始仿制主要 

用作线膛后装钢炮发射药的六棱药。1892年,天津机器局在德国人的传授 

下,进一步学会了栗色火药的制造方法,该局及江南制造总局先后开始生产 

这种火药。19世纪80年代无烟火药发明不久,中国军工厂局即开始研制。 

1894年,江南制造总局的无烟火药厂建成,次年开始制药,产品有枪用无烟 

火药、炮用方片无烟火药和扁条无烟火药。 

    枪械和枪弹。晚清军工厂局对近代步枪的仿制,大体分前装枪、后装枪 

和连发枪三个阶段。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进口的步枪均为前装枪。1867 

年后,一些军工厂局开始对这种枪进行仿制和改装。改装后的前装滑膛枪称 

作“洋线枪”和“洋抬枪”。江南制造总局枪厂还仿制了前装线膛步枪和骑 

枪。19世纪70年代,击针后装线膛枪传入中国,江南制造总局枪厂先后仿 

制了美国的林明敦边针后装线膛枪和黎意击针后装线膛枪。连发枪问世后, 

一些军工厂局的造枪人员又紧跟枪械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于1890年研制出 

五连发的快利枪;随后于1898年仿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1888年式毛瑟 

枪,只比创造该枪的德国晚了10年。此外,金陵制造局还曾仿制过加特林和 

诺登飞多管枪,并在中法战争期间调拔给前线清军使用;个别军工厂局还曾 

仿制马克沁、马德森机枪。晚清军工厂局对枪弹的制造,是随着枪械的发展 

而变化的,制造的厂局和产量都比较多。从全国看,大致在1862年至1874 

年间以制造前装枪弹为主;1875年至1890年间以制造后装枪弹为主;1891 

年开始制造后装连发枪使用的无烟火药枪弹。 

     火炮与地雷、水雷。火炮是晚清军工厂局生产的主要兵器之一。对欧美 

近代火炮的仿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自 1868年至1873年为第一个阶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