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军事史-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完全有可能将两部分敌军各个击破,但由于居莱优柔寡断,使撒、法军队得 

以在5月中旬汇合于亚历山德里亚和卡萨列蒙菲匪拉托地域。直到6月初, 

双方除进行过数次小战斗外,仍尚未进行过大的决战。6月4日,麦克马洪 

将军率法军第2军团495万人同居莱率领的奥地利主力集团5。3万人,在马 

真塔进行了一次会战,结果奥军被打败。但法军没有乘胜追击,所以奥军在 

损失6000人之后,撤退到明乔河一线设防固守。居莱被撤职,奥皇弗兰茨·约 

瑟夫接任奥军统帅。6月24日,约琴夫率领12万名奥军、火炮451门,在 

温普芬和舍利克两位将军的实际指挥下,与埃马努埃尔率领、麦克马洪和尼 

埃尔指军的11。8万名法、撒(丁)联军(火炮320门)在索尔费里诺村进行 

决战,结果奥军再度败北,损失为2。2万人,联军损失1。8万人。此役使奥 

地利的失败已成定局。但拿破仑三世慑于民族解放运动和害怕普鲁士干预, 

突然中止了军事行动,并于7月11日单独与奥地利签订了维拉弗兰克停战协 

定。根据协定,奥地利放弃伦巴第,由法国转交撒丁王国。1860年,法国又 

与撒丁王国签订了都灵条约,条约使法国获得了原属撒丁王国的萨伏依和尼 

斯。此次战争由于拿破仑三世推行利己政策,使原定的战争决心未能完全实 

现,奥地利虽被削弱,但仍霸占着威尼斯的一部分领土。 

     1866年的战争:这是意大利王国(撒丁王国领导的)彻底驱除奥地利残 

存势力的最后一场战争,它和普奥战争交织在一起。1859年战争和西面里革 

命以后,意大利除了罗马仍为教皇管辖和威尼斯仍归奥地利统治外,基本上 

实现了统一。1861年3月,第一届议会在都灵召开,宣布建立意大利王国, 

撒丁国王维克多·埃马努埃尔为意大利国王。为了扫除奥地利残余,意大利 


… Page 23…

王国政府决定与普鲁士结盟。1866年4月,埃马努力埃尔与普鲁士签订和约, 

结成了反奥联盟。普鲁士向意大利提供了1。2亿马克的援助,并答应帮助解 

决威尼斯归并意大利王国的问题。6月17日爆发的普奥战争,意大利加入普 

鲁士一方作战。6月20日,名义上由国王埃马努埃尔统率、实际上归参谋长 

拉马尔莫拉将军指挥的意军主力部队10。2万人,在明乔河一线展开。6月23 

日转入进攻,在曼图亚留下了有3万人的强大预备队。与此同时,恰利季尼 

将军的一个军9万人,从博洛尼亚和费拉拉地域向前开进,准备对奥军的侧 

翼和后方实施突击。为了在两条战线同时作战,奥地利不得不在意大利境内 

组建一支约7。8万人的南线军队,由阿尔布雷希特大公指挥。6月24日,阿 

尔布雷希特的部队在库斯托扎附近与拉马尔莫拉率领的8万人进行会战。拉 

马尔莫拉渡过明乔河,迎战正向维罗纳东南靠近的奥军。意军前进中要经过 

一个多山地区,队伍断断续续,不成整体。当走出山区进入库斯托扎平原时, 

被奥军各个击破,被迫撤离。奥军大胜,伤亡4650人,而拉马尔莫拉则损失 

8147人,意军余部撤退到克雷莫纳。恰利季尼将军得知主力在库斯托扎附近 

战败后,也立即回师后撤。然而,奥军未能发展这一显著战果。其原因是奥 

地利同普鲁士作战失利。尤其是7月3日萨多瓦战役惨败,使奥军不得不火 

速调兵保卫维也纳。这给意军造成了良好的战机,使意军得以在威尼斯和蒂 

罗尔转入进攻。在此期间,加波里的志愿兵部队作战也非常出色,迭获胜利, 

解放了蒂罗尔南部全境。但埃马努埃尔却命令他们撤退,于是蒂罗尔又再度 

为奥军所占。7月26日,威尼斯实际上已全部为意军所占领。7月20日,意 

大利海军上将佩尔萨诺率领的舰队在“利萨海战”中被特格托夫海军上将率 

领的奥地利舰队击败,佩尔萨诺舰队损失舰船3艘、人员1千多。但这并未 

改变已被普奥战争决定了的这次意奥战争的结局。8月10日此战结束,意奥 

签订停战协定。10月3日签订维也纳和约,奥地利将威尼斯割让给法国,再 

由法国归还意大利王国。列强在意大利的争夺,最终以意大利的统一而告一 

段落。 



      (3)普、奥、丹、法在德意志争夺领土和统治权的战争 

     强权就是战争,这似乎是人类历史上一条亘古未变的铁律。在19世纪中 

叶以前,处于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在统一问题上长期进行着喋喋不休的争吵, 

但始终未能形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局面。可是,当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 

完成了“军事革命”这个新的军事强权在欧洲大陆出现之后,它就不再容忍 

为领土和统治权问题坐而论道了,继之而起的则是以“铁血”手段同那些企 

图维持德意志分裂状况的强权国家所进行的一系列武力争夺。其中主要的有 

三次规模较大的战争。 

     第一次是普、奥、丹战争。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奥地利为夺取石勒苏益 

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公国而对丹麦进行的战争。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位于 

丹麦南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荷尔斯泰因的居民基本上是日耳曼人,参加 

了德意志邦联;石勒苏益格北部以丹麦人为主,南部以日耳曼人为主,没有 

参加德意志邦联。按传统,这两个地区永不分离。正是由于地理和民族的原 

因,使这两个地区成了欧洲一些国家注视和争夺的重点。早在1848—1850 

年,普鲁士就为夺取这两个被丹麦占据的公国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结果由 

于英、法、俄、瑞(典)等列强的干预而遭致失败。1863年11月,丹麦违 

反1850年和1852年伦敦议定书通过的新宪法,把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王国。 


… Page 24…

奥普两国要求废除宪法,并于1863年12月派军队2。2万人占领德意志联邦 

的荷尔斯泰因和劳恩堡大公国。同时,普、奥两国开始准备对丹麦发动战争。 

1864年1月16日,两国向丹麦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恢复石勒苏益格的地位。 

丹麦拒绝最后通牒后,普、奥联军6万余人,在普鲁士元帅弗兰格尔指挥下, 

于2月1日越过石勒苏益格边界。英、法、俄拒绝支持丹麦的领土要求,于 

是丹麦在外交上陷入孤立境地。2月6日,丹麦军队3。8万人,无力坚守石 

勒苏益格附近的丹讷沃克阵地,在德梅萨中将指挥下,经弗伦斯堡撤至迪伯 

尔附近的设防阵地。一部兵力撤向日德兰半岛北部,防守腓特烈西亚要塞。3 

月初,普、奥联军包围腓特烈西亚,4月18日一举攻占迪伯尔阵地。4月29 

日,丹麦军队放弃腓特烈西亚,退至阿尔斯和菲英诸岛。丹麦舰队3月17 

日在吕根岛附近击败普鲁士分舰队,5月9日在黑尔戈兰岛击败奥地利分舰 

队,但这些胜利都未能决定战争的胜负。4月25日,英、法、俄及交战各国 

代表在伦敦举行和谈。5月12日签订停战协定,有效期到6月26日止。但 

和平谈判毫无进展。6月29日,普、奥联军恢复进攻,截至7月中旬占领了 

整个日德兰半岛。7月16日,再次签订停战协定;10月30日,在维也纳签 

订和平条约。根据和约规定,丹麦放弃了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领土 

要求。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精心策划下,普鲁士故意将荷尔斯泰因让给奥 

地利管辖。石勒苏格益归普鲁士管辖,以便制造预谋中的普奥摩擦。 

     第二次是普奥战争,也称“七周战争”。这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德意 

志统治权的一场重要战争。普、奥、丹战争结束后,俾斯麦立即准备对奥作 

战。他利用在克里木战争中俄国希望得到奥地利的支持而奥未予理睬结下的 

宿怨,稳住了俄国按兵不动;他向法皇拿破仑三世含糊其辞地暗示,战后将 

给法国以领土“补偿”,换取了法国的中立;他还利用意大利日益高涨的反 

奥情绪,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付奥地利。1866年6月8日,俾斯 

麦借口奥地利管辖的荷尔斯泰因议会单方讨论这一地区未来的问题,破坏了 

普、奥协议,便派兵侵入荷尔斯泰因。奥地利则在法兰克福的邦联议会上提 

出制裁普鲁士的动议并获通过。俾斯麦宣称邦联宪法已遭破坏,德意志邦联 

需要改组,并且提出了一个把奥地利排除在外的改组草案。这便成了战争的 

导火线。6月17日,奥对普宣战,战争正式爆发。当时,普鲁士已有充分准 

备,能投入战争的兵力达63万;而奥地利所拥有的兵力只有30万,且6月 

20日意大利对奥宣战后,奥地利不得不将其中的8万兵力组成南方军团用于 

对付意大利。这样,在力量对比上普鲁士拥有明显优势。战争开始后,普军 

在参谋长毛奇将军的统率下,兵分3路在波希米亚宽250公里的正面发起进 

攻:王储腓特烈·威廉指挥的第2军团12。7万人,从东北向明兴格雷茨方向 

前进;腓特烈卡尔亲王的第1军团9。7万人,从北面向赖兴贝格方向挺进; 

比滕费尔德将军统率的第3军团即易北河军团5万人,从西北向明兴格雷茨 

方向进攻。6月22日占领德累斯顿后,易北河军团与第1军团合并。随后, 

普军分两路进攻,其任务是在总决战中歼灭贝内德克的军队,并攻占维也纳。 

在奥尔米茨附近集结的奥地利北方军团由贝内德克将军率领,向前开进迎击 

普军。普军由于敌情不明和缺乏统一指挥,通过山隘时行动缓慢。贝内德克 

本来确有把握各个击破普军,但是其行动比普军还要迟缓,致使普鲁士各军 

团顺利通过山口。6月27日至30日间,普军在纳霍德和明兴格雷茨附近发 

起几次交战,迫使奥军退却。7月3日,在萨多瓦克尼格雷茨地域双方进行 

了整个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交战。贝内德克再次错过了各个歼灭陆续开到并先 


… Page 25…

后投入交战的普军的战机。结果,奥军惨败,约1。8万人战死,2。4万人被 

俘。只是由于普军指挥失策未能及时组织追击,奥军才幸免全军覆没。萨多 

瓦会战后,奥军不得不收缩兵力来保卫维也纳。它将北方军团残部收集起来, 

另行编组1个多瑙河军团,并将从意大利调回的两个军编入该军团。此时, 

按毛奇将军的计划,普军完全可以一鼓作气,迅速攻占维也纳,彻底摧毁奥 

地利的统治中心。但是,狡猾的俾斯麦却不想过份削弱奥地利,而且担心战 

争拖延过长有引起拿破仑三世武装干涉的危险。因此,他改变了毛奇的战略 

部署,指挥普军放弃攻击维也纳而转攻匈牙利。奥地利面对丧失匈牙利的危 

险,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于7月22日与普鲁士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 

双方在布拉格签订和约,普鲁士取得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和汉诺威、 

黑森、纳绍、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等地,奥退出德意志联邦,旧联邦随之瓦解。 

1867年,成立了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北德意志联邦,其中包括19个邦和3个 

自由市。 

     第三次是普法战争。这是普鲁士和法国两大霸权为削弱对方实力,提高 

和扩大自己在欧洲列强中的优势地位而进行的一场争夺战争,同时也是普鲁 

士最终取得德意志统治权的决定性战争。这次战争的前因是在普奥战争前 

夕,俾斯麦为使法国保持中立曾对拿破仑三世暗示过割让领土,但后来俾斯 

麦只字不提此事,拿破仑三世因为受骗极为不满。普奥战争之后,双方的关 

系一天天紧张起来,都在大规模扩军备战,酝酿着一场大厮杀。特别是普鲁 

士,不仅为战争动员了大量军队和武器装备,而且参谋长毛奇将军早已将作 

战计划拟制修改完毕。战争是不可避免了。俾斯麦终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 

题上为战争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1870年2月,俾斯麦派人同西班牙临 

时政府秘谈,提议请普王威廉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西班牙当国王。这种事 

情当时在欧洲各国历史上本来是常有的,然而俾斯麦却另有企图。他企图通 

过这一计谋使普、西两国联合起来,从而造成法国腹背受敌的局面。拿破仑 

三世感到德国和西班牙亲近对自己大为不利,因此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扬 

言哪个国家的人到西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