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英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英国-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从克伦威尔时代开始,英国海军成了一支组织得力、强有力的海上力量,从而为英国海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651——1660年间,英国
  海军增加了200艘军舰,海上巡逻范围甚至扩大到地中海和波罗的海。
  1658年,独裁者克伦威尔因患疟疾在伦敦去世。
  对于他的评价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历史学家通常认为,虽然克伦威尔是一名独裁者,但是他统治英国的结果却为英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
  路。虽然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了君主制,但是英格兰再也不是过去的英格兰了。
  克伦威尔刚一咽气,他创立的英吉利共和国就出现了乱象。
  克伦威尔于临死前指定他的儿子理查德为“护国公”二世,但是他的儿子实在不是一个治国之才,桀骜不驯的军中将领没人买他的账,不
  久就被迫退位,国家政权落到了你争我斗的高级军官手中。于是,失去了强人统治的英吉利共和国很快陷入混乱之中。
  一位目击者在他的日记中这样描述了克伦威尔的葬礼:“目睹了护国公隆重的出殡葬礼……但是,它是我曾见到过的最欢乐的出殡队伍,
  因为除了狗叫之外,没有一个人哭泣;兵士们发出野蛮的怪叫声离去,他们一边在街上走一边还喝酒抽烟”。
  军队和议会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想起了流亡在法国的查理一世的儿子,而这位查理也抓住全国久乱思治的大好时机,他发布了《布列达宣

  言》,宣布除了“弑君犯”之外,其他乱党一概不予追究,声明:“赦免参加过革命的人;保证宗教信仰自由;承认革命时期变动的土地产品
  ”。并允诺恢复议会的传统权力,给英国带来秩序和稳定。
  于是,议会通过议案,宣布查理·斯图亚特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最强有力的和不容置疑的国王”。在举国一致的拥护下,查理于
  1660年重登大宝,这就是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
  可怜的理查德只得流亡法国,将他父亲的尸体留给保王党人去肆意糟蹋。
  活了11年的英吉利共和国就这样走进了历史。
  王室复辟
  王室复辟后,接下来的英格兰历史有拍恐怖片的感觉。
  克伦威尔先生和前议长布雷德肖先生被宣布为“弑君犯”,他们已经腐烂了的尸体被从坟墓里挖出来吊上绞架示众,然后再被砍头,尸体
  就地草草掩埋,伟大的护国公从此和前国王查理一世一样身首分离。
  王党分子饶有兴趣地对这两具发臭的腐尸进行了这样一番折腾,最后把克伦威尔的脑袋挂在审判查理一世的威斯敏斯特厅里示众,结束了
  这场荒诞恐怖的表演。
  革命的高潮过去之后,可能是进出议会的高贵的议员们觉得堂堂议会大厦,挂着这样一个骷髅头实在有点晦气和恶心,就决定将它取下来
  ,反正没人再对它感兴趣了。
  于是克伦威尔先生的头颅就流落民间,成了私人的收藏,被满脑子生意经的英国人拿去当古董辗转贩卖。直到三百年后的1960年,克伦威
  尔的头颅才被他的母校剑桥大学苏塞克斯学院安葬在该院教堂旁边。
  不过,不管保王党人怎么折腾,也不能把克伦威尔先生怎么样,反正他已经死了。
  但是,对那些还活着的、在判决书上签字的人来说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其中的9个人被砍了头,15个人见势不妙,流亡到了国外。这种报复并
  不能掩盖君主专制在英格兰已经失败的事实。查理二世也充分认识地到了这一点,他并不想同议会抗衡。
  反攻倒算一结束,查理二世就急于报恩,由于他在流亡期间得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庇护,因此他不顾人民的反对,把克伦威尔从西班
  牙人手中夺过来的敦刻尔克卖给了法国。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英国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惟一立足点,对外贸易遭受了很大损失。
  不过,查理二世与议会的和解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他的宣言没有规定谁拥有最高权力,究竟是国王还是议会?于是,国王和议会的权力
  之争在查理二世的短暂执政后又一次开始了。这一次的主角是查理二世的继承人,他的弟弟詹姆士二世。
  1685年,一生充满不幸的查理二世离开了人世,他早年丧父,中年颠沛流离,晚年没有合法子女,临死前在中风的痛苦中挣扎数日才获得
  了最后的解脱。
  唯一可能会使他高兴的是,经过他的努力,他的弟弟终于登上了王位。不过,詹姆士二世在王位上没坐几年,就被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
  兰治亲王威廉赶下了台,而当初正是这位威廉帮助詹姆士二世登上了王位。
  尽管国王一家人为了王位勾心斗角,议会倒是乐得袖手旁观的。不过,詹姆士二世登基后,建立了一支王室从未有过的常备军,准备强化
  专制王权的企图越来越明显,这让议会越来越不放心。
  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试图通过恢复天主教势力来加强王权。他大量任用天主教军官,并在1685年让对此心怀不满的国会
  休会。1687年,他走得更远,发布了《信仰自由宣言》,宣布停止执行反对天主教的法律。这些做法不仅遭到了新教徒的一致反抗,而且也让
  人们想起了因为掌握了兵权而形成独裁的克伦威尔。
  很快,詹姆士二世遭到了英国教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反对,连军队都不肯听从他的指挥。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的行动引起了绝大多数民

  众的恐慌,他的统治基础已经崩溃,人们都热切地盼望着这个顽固的天主教老头赶快咽气,好让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继承王位。
  尽管英国人不喜欢这个国王,但是他们却不想通过武力来推翻国王,他们在耐心地等待着,希望在合法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不过,詹姆士二世却强行推进,他将一支16000人的军队部署在伦敦。情势急转直下,1688年,英国的局面再一次回到与1642年英国内战开
  始前极为相似的转折点上。
  英国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历史在这紧要关头又一次跟我们开了个玩笑。
  使詹姆士二世倒台,从而使英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个新生的婴儿,这个婴儿是詹姆士二世刚刚出生的儿子。
  人们原本指望国王死后将王位传给他的信奉新教的公主,但是现在因为王子的降生,这个希望破灭了。人们认为,在天主教环境下长大的
  王子,成年后一定是一名天主教徒。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与权利,他们必须有所行动。
  老来得子的詹姆士没高兴几天,就发现一场灾难扑面而来,而灾难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个儿子的诞生。
  就在自由权利再次受到威胁的时候,一位在国外避难的英国哲学家正在撰写一部伟大的著作《政府论二篇》,阐述他对于自由的思考,这
  位哲学家就是约翰·洛克。
  在荷兰,洛克用一个很简短的句子,表达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惊世骇俗的思想: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
  这一句话清晰地点明了英国社会发展中最核心的理念。一个世纪之后,人们将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中读到相似的
  句子和同样的思想。
  在这部代表欧洲近代民主思想的《政府论》中,洛克提出: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统治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一旦契约被破坏,反抗便成为合法的权利。为了保障人民
  的自由,洛克在这部伟大的著作里还提出了分权学说,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了捍卫“自古就有的自由”的权利,英国人曾经在1642年时拿起了武器;那么,这一次,面对詹姆士二世的专制,处于十字路口的英国
  人,会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反抗呢?
  这次,英国人吸取了上次改朝换代的教训,他们没有呼唤克伦威尔,决心用另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1688年,英国人选择了一种与传统契约方式一脉相承的改革途径。后来的历史证明,这种改革途径孕育着现代政治文明的新规范,那就是
  政治斗争中的非暴力原则,虽然这次改革没有完全避免暴力。
  1688年6月30日,英国议会的七位要人悄悄聚会,他们秘密起草了一封邀请信送往荷兰。信件的内容是邀请詹姆士二世的亲戚荷兰执政、奥
  兰治的亲王威廉和他的妻子一起前来英国担任国王,保护“宗教自由和财产”。
  签名者在信中说:“在王国的人民中,20个人就有19个渴望改变”。
  议会的选择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威廉的妻子是詹姆士二世的长女,同时二人都是新教徒;这样既不违背王位的正统原则,又能符合新教原
  则。这样一来,可以不通过革命的方式、不需要民众的参与,由统治阶级自己完成一次“对自由的捍卫”。此举如果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
  阻止。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选择是明智而正确的。
  当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君主专制时,顷刻间就被赶下了王位。奥兰治亲王威廉开始讨伐自己的岳父,不过这次国王没有被砍头,所以就被
  称作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
  革命的结果与克伦威尔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在英国实行一种君主立宪制,国王服从议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一个今天看来极其珍
  贵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在这次革命中诞生了。
  历史就是在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中前进的,无数的恶行和循环往复,最终成就了一个美德,其结果将要为全人类所共同享用。

  光荣革命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议会采取的这种方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冒险计划。
  议会无法确定英国的军队是否会在危机到来时忠于国王,也无法确定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否会在途中拦截威廉的舰队,因为荷兰当时正在
  与法国为敌。而一旦计划失败,所有人将性命不保。
  不管怎么说,密谋者们得先作好准备,他们需要制造舆论以争取人心。
  1688年10月上旬,在英国各个城镇的主要街道和引人注目的地方,甚至在偏远的农村,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标语、传单和宣传品,内容都是
  谴责国王的专制,要求信仰自由、保护议会。一时间举国上下,人们议论纷纷,感到要发生什么大事。
  接到邀请信的威廉喜出望外,此时他正在与法国作战,急需得到英国的支持。况且,他一直希望靠他的妻子玛丽得到英国王位,但是,小
  王子的出生使威廉的如意算盘成了泡影。据说,当威廉知道小王子的出生的消息后,曾经迫不及待地说:“现在若不动手,就再也没有希望了
  ”。
  议会的邀请为他蓄谋已久的入侵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借口,威廉迅速地接受了邀请。
  10月10日,威廉发表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宣言。在宣言中,威廉对英国人民的苦难处境深表“同情”,声称作为玛丽的合法丈夫,他将亲自
  率军前往英国,以保护英国的“新教、自由、财产及自由的议会”。10月,他率领1万多人从荷兰出发。
  1688年10月20日,威廉率领一支由一万五千人组成的多国部队,分乘500多艘船,向英国进发。不过,跟上一位威廉的“诺曼征服”一样,
  因为天气不佳,这支部队被迫返回港口。
  幸运的是,这次他们只等了十天。11月1日,一阵顺风把威廉的舰队送入了多佛海峡,阻挡他的英国舰队却被逆风封锁在港内。
  这样,威廉的军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像出海旅游一样,大摇大摆地来到了英国,仿佛他们是来度假的。风向很快就被英格兰的新教徒
  们赋予了很强的象征意义,人们普遍认为是天时帮助威廉获得了胜利,就把这阵风叫做“新教之风”。
  威廉的军队在英国的出现把可怜的詹姆士二世老头吓坏了,他迅速地调集军队,其规模和速度都是空前的。
  不过,英国军队随后的表现是出人意料的,这把詹姆士二世的心伤透了。
  英国军队在威廉的军队登陆后的反应使这次远征更像是一场演习,双方军队在装模作样地调动、对抗,但是却很少有人伤亡。随后,英军
  在总司令约翰·丘吉尔的率领下,成建制地倒戈了。然后,海军也抛弃了不幸的詹姆士二世。
  出现这样戏剧性的原因是:这支军队的绝大多数官兵都是新教徒,除了少数天主教徒外,没有人愿意为詹姆士二世卖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