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伤寒指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94-伤寒指掌-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柯韵伯以复脉汤治痉。救阴液也。 
邵评∶过表汗多。阴液伤耗。筋脉失养而成痉。此是误治后变症。并无风湿外邪。 
与上条之内因邪致痉者。有虚实之不同。故宜分途施治。上条邪实发痉。故用驱风散邪之方。此因误治 
伤津血枯。而筋脉拘急。非风非湿。是为虚痉。治当滋液养营。熄风和络为主。切忌驱风散邪之剂也。 
若汗下后。溃疡。及新产后。三者皆伤耗血。血虚生风。筋失滋养。以致反张挛搐等症。是虚痉也。 
治用气血两调。和络化风之法。乃阴虚致痉之正治也。至于复脉救阴。阴回则虚风自熄。痉亦 
止矣。此阴液亏乏。血不营筋而痉。是内伤虚痉。与上条外感实痉不同。滋液养正治法最合。 
按过汗表虚成痉。汗出不止者。桂枝汤加归、 、人参。产后血虚成痉。归 建中 
汤。溃疡去脓血过多。为风所袭成痉者。八珍汤加黄 、桂枝、川羌、防风。 
邵评∶此承上条汗后溃疡新产三症而言。过汗不止。则表虚液脱。阳不附阴而 
痉。养营固卫治之。产后血虚。血不营筋而痉。调营补气治之。溃疡之后。气血两伤。外风乘虚而入于 
经脉。则成痉。宜气血两补。略佐化风治之。此与上条。均误治后变症而成虚痉。 
又评∶金匮论痉病十二条。曰风曰寒曰热曰湿。皆是正伤寒之痉。及小儿痫热盛之痉。相去 
霄壤。其所用之药。皆麻、桂、葛根。若温热暑疫之痉。亦误以此等方治之。其害甚于操刃矣。 

卷三伤寒变症
发狂(合参准绳金鉴)
属性:经曰。邪入于阳则狂。又曰。重阳则狂。狂为阳盛也。伤寒热毒在胃。并于心。至于发狂。邪热极矣。 
邵评∶阳邪入于阳经。故曰重阳。阳盛则狂也。若邪热内伏胃中。火毒上熏。蒙扰 
心包灵气。则神不自知而发狂。 
狂之发。少卧。不饥。妄言笑。妄起止。弃衣而走。登高而歌。甚则逾垣上屋。皆独阳亢极使 
然。非吐下不能已。 
邵评∶此是阳明实火上升。神蒙不清。吐之下之。其热外泄。则狂自止。 
凡胃中热极乘心。则神昏发狂。经云。重阳则狂者。谓热入于阳。则狂乱也。表实无 
汗。三黄石膏汤。里实不便。大承气汤。无表里症。白虎合解毒汤。 
邵评∶太阳表热不得外泄。郁而发狂。当清解表里热邪。阳明胃热不得下泄。燥屎内蒸而狂者。 
治宜下之。阳明经热。胃火内燔而狂者。治以清解胃热。 
病患烦躁狂走。妄言叫骂。面赤咽痛。鼻如烟煤。或身斑如锦。或下利赤黄。此阳毒 
也。三黄汤、大黄散主之。 
阳毒发狂。逾垣上屋者。霹雳汤。调下鹊石散二钱。或用人中黄三钱。开水下。或 
水调瓜蒂末吐痰。(以上皆实症治法) 
邵评∶火毒内燔。挟痰上灼。蒙蔽清灵。如醉如痴。宜大清其毒火。或吐其痰热。 
以上皆实症治法。 

卷三伤寒变症
霹雳汤
属性:取粪坑中青砖。用火中烧红取出。投入水中。水沸毕。取水饮之。治狂乱 
有劳心过度。曲运神思。以致神昏狂乱。语言谬妄。外无表里实症见者。当治其心 
与包络之火。如川连、辰砂、菖蒲、钩藤、茯神、小草、天竺黄、琥珀、金箔、半夏、竹茹之类酌用。 
邵评∶劳伤心营。则心血耗散。神思不能收敛。心火亢甚。或挟痰浊上升。蔽其清灵之气。以致 
昏妄似狂。此非外邪致病。无表里实症见象。由于内伤神明。当清心与心包之火。佐以涤痰安神 
为治。与上之实热发狂不同也。 
有阴虚挟感。微见躁烦。医误认为阳明。用犀角、葛根等升提药。以致虚火上冒。目赤颧红。唇燥 
口渴。反发躁狂。有似阳症。但两足厥冷。舌形紫色。六脉洪大而空。或细而数。当以左归饮或六味参 
麦之类主之。 
邵评∶少阴水亏。感受温热。外邪入于阴经。乃水亏火盛之症。医者误用升散。提 
之透之。阴愈伤而火愈盛。虚火上冒而无制。现此假热之象。而反躁狂。此是水 
亏不能制火。虚火上浮。故脉沉细数。或见洪大。重按则空而似无。虚阳上扰。用 
壮水制火之法治之。阴旺则浮火自平。 
有少阴症。阴极似阳。发躁发狂。赤身裸体。扬手掷足。欲坐卧水中。此为阴狂。外症 
与阳狂相似。当以脉为辨。其脉必洪大而空。或细数而躁。或手足厥冷。六脉沉微。 
其舌必淡红而胖嫩。或微白而圆浓。当以人参八味饮冷服之。凡阴狂。外貌似热。扪之肌肉。则冷逼手。 
邵评∶此与上条对勘。上条水亏火旺。此条阴盛阳微。少阴寒邪。阴多阳少。阳不恋阴而外浮 
上越。阴寒格拒于中。见此躁扰虚狂之象。外假热而内真寒。故必以脉辨之。脉见洪大。按之则空。或 
细数且躁。此是假热之征据。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此是阳脱之候。舌色淡红微白。舌本胖嫩圆浓。 
症属阴寒格拒。虚阳浮越。顷刻欲散之兆。灯将绝而复明之义也。用六味以滋阴。桂附以回阳。其妙在冷 
服。上焦之假热。以假冷之药制之。内伏之真寒。以真热之性除之。阳回寒化。其病自愈。此与上条 
之水亏火旺。用纯阴壮水之品。两相合参。其阴阳虚实之不同。有如此者。 
又有病发于少阴。不当正汗。医见恶寒发热。误以太阳法强汗之。汗遂漏不止。其 
人亡阳。故狂。与阴极发狂相同。当兴建中汤。去饴糖、生姜加人参、黄 、熟附、龙骨 
收之。(以上虚症治法) 
邵评∶病在少阴。邪已入里。法不当汗。医者误用太阳发汗之药。汗漏不止。阳随 
汗脱。而躁扰似狂。此虚阳外散。阳不恋阴而欲脱。故用建中汤。加参附以回阳。龙骨、黄 以敛摄之。 
又评∶误发少阴之汗。阳随汗脱。而发躁狂。盖此数条。虚症发躁似狂。非狂之症也。 
太阳蓄血发狂。则小腹硬痛。小便自利为辨。阳明蓄血发狂。则喜忘。大便黑为辨。(此如狂症) 
邵评∶蓄血如狂之症。有太阳阳明两经之分。以见症辨之。此如狂症。蓄血如狂。分别太阳阳明。 
狂言。目反。直视。肾绝也。不治。 

卷三伤寒变症
烦躁
属性:(合参准绳金鉴来苏集) 
金鉴云。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烦扰于内。躁动于外也。 
邵评∶躁则身体扰动。有形可见。旁人知之。烦则心中懊 。外无见象。惟病患自 
知。故烦扰于内而病轻。躁动于外而病重。 
独烦不躁者。属热。独躁不烦者。属寒。烦躁同见。在太阳属热。在少阴属寒。 
邵评∶烦为阳而出于心。躁属阴而出于肾。 
烦主心。躁主肾。烦属阳。躁属阴。 
烦者心中烦乱不宁。欲起不安。欲睡不稳之状。即反复颠倒。心中懊 之证也。 
邵评∶邪火内扰则烦。脘中愦愦无奈。懊恼难过。欲吐不得吐。欲眠不得眠。心烦 
意乱。不能自主。病患自知其苦。外无形象可见也。 
如火踞心包。上焦不清而烦者。左寸脉必躁动。舌燥尖红。当以栀子豉汤。加川连、 
翘心、淡竹叶、钩藤钩之类主之。 
邵评∶火热从肺卫而传心包。邪在上焦清虚之部。故烦乱不安。左寸主心包脉 
位。邪盛则躁动。舌燥尖红。邪火伏于膈间。逼近心包。而津液受灼也。用栀子豉 
汤以除膈间之邪。加味以清心包之火。此治邪伏膈中。火逼心包而烦之正法。 
大汗后虚烦者。竹叶石膏汤主之。兼痰者。温胆汤加减。 
邵评∶汗后正虚。邪火留伏。故心虚烦。用此汤养正生津。而化邪热。若兼有痰者。 
涤痰化邪。此治汗后正虚。邪伏而烦之正法。 
虚烦不得眠。脉虚细。宜养心。十味温胆汤及酸枣仁汤之类。 
邵评∶病后心虚气弱。痰热留伏胆经。故虚烦不得眠。治以养正清心。宣泄肝胆 
痰热伏邪。此方治心虚气弱。痰火留伏肝胆而烦之正法。 
有表证。不得汗而烦者。取汗即愈。若不得汗。心中烦闷不安。恐有痧疹。须细察之。以上五条论烦。 
邵评∶表有邪而不得汗。气郁而烦闷。汗出则气通。邪达而烦愈。如发汗而不得汗。 
心中烦闷转增者。此邪伏不宣。欲发痧疹之兆。当留心细察之。 
躁者。身体手足躁扰。或裸体不欲近衣。或欲坐卧水中。此阴极发躁。为外热内寒。 
病属少阴。其舌不拘何色。必胖大娇嫩。其脉必细数躁动。或洪大而空。或手足厥 
冷。六脉沉微。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汤冷服。不若八味饮或参附熟地浓煎冷服。 
邵评∶阴火上浮则躁。其症倏起倏卧。一刻不安。扬手掷足。揭去衣被。躁扰不宁。 
烦乱如狂。此等形症。旁人皆得见之。非比心烦之不外显也。此阴寒极盛。阳不 
附阴而上越。阴火外浮。真元欲脱之兆。病在少阴。故躁属于肾也。此阴盛格阳。 
阳浮欲散。故古人用四逆理中等方以回阳。冷服以开其拒格。令人阴亦不充。 
故宜六味滋阴。桂附回阳。此治阴盛格阳。虚阳浮越而发躁之正法。 
若少阴烦躁同见。口渴唇燥。舌紫而干。脉细而数。手足微厥。躁扰不宁者。又当滋 
少阴之阴。左归固本之类主之。 
邵评∶此水亏火旺。水不得制火而烦躁。较上条阴盛格阳阴极发躁之症似轻。 
上条滋阴回阳。此是壮水制火。 
凡心烦懊 不得眠。不与躁同见者。均非虚寒。当作热治。大便不秘者。只以栀子 
豉汤、竹叶石膏汤、温胆汤主治。无论三法前。三法后。皆可用也。 
邵评∶但烦而不躁。懊 不眠。此是阳经热邪。而非虚寒症也。若大便不秘。其邪热在于 
膈间。未入胃腑。宜清上中二焦无形之热。邪清则烦自止矣。此治阳经 
热邪但烦不躁之正法。 
若烦躁同见。太阳有不得汗出而烦躁。大青龙症是也。少阴有吐利手足厥冷之 
烦躁。四逆辈症是也。又有误下复汗之烦躁。昼不得眠。夜则安静。干姜附子汤主之是也。 
邵评∶太阳风寒。表间无汗。阳热内扰而烦躁。此阳盛也。大青龙、麻桂以发汗。石 
膏以清热除烦也。若少阴病。上吐下利。手足厥冷而烦躁。此阴虚阳浮。不相交恋。欲外亡也。四逆以 
回阳。参苓以滋阴。下后复汗。汗出而里阳将脱。故烦躁也。昼不得眠。阳虚而邪据也。夜则安静、 
阴不虚也。独任干姜、附子二味。以急回其阳。可知烦躁同见。有阳经阴经之各殊。虚实表里之不同。 
若独躁不烦。而同三阴症见。便是阴寒之躁。宜四逆理中等汤主治。然烦躁见于 
三阳者多生。见于三阴者多死。 
邵评∶躁本属阴。独躁不烦。且同三阴症见。是纯阴无阳之候。非大剂温中扶阳 
不可。若烦躁见于三阳。阳经热实。邪退自安。故多生。见于三阴。阴竭阳浮散脱之象。故多死。 

卷三伤寒变症
停饮(述古)
属性:饮。即水也。伤寒停饮症最多。每见于太阳少阴。临症者都忽此。因备述之以便查阅。 
如太阳中风。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水停于胸中。故水入不能容也。 
邵评∶太阳中风。表未解也。渴则风热而传里。渴欲饮水。水气不行。而反上逆。则 
吐。是为水逆。必其人素有水气。邪水内结。用五苓散导水泄热。的是正法。 
又评∶水逆者。其人必素有水气。中宫之阳气不宣。邪水凝结于内。水饮拒绝于 
外。既不外输元府而为汗。又不上输于口舌而渴饮。亦不下输膀胱而小便不利。此水逆所由名也。 
如误下之。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此治痞而痞不解。反渴。亦水停心下之故。非痞也。水停心下。则津液不得上升。故渴。 
邵评∶下后成痞。与泻心汤而痞不解。心下有水气。饮邪内蓄。热结膀胱。气不输 
化。因反上逆。故见渴而躁烦。小便不利等症。与五苓散利水泄热。使小便利。则痞与消渴俱止矣。 
如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此小便不利。渴而能消水者。水蓄膀胱也。脉浮 
身热。病在太阳也。故用五苓微汗以利水则愈。 
邵评∶脉浮微热。表未尽除也。渴而消水。小便反不利。是水气与热邪内结膀胱 
而未散也。与五苓散导水泄热。内有桂枝。兼治其表。而微汗之。盖此小便不利。 
渴而能消水者。水蓄膀胱也。脉浮身热。病在太阳也。故用五苓微汗以利水。则愈。 
凡服五苓。多饮暖水取汗者。欲其散达营卫。表里俱解也。 
邵评∶暖水可多服。则水逆者是冷水。水能制火而润土。水土合和。则气化流通。 
同五苓散解表泄热。而病自愈也。然水亦不可恣饮。少少与之。胃和则愈。如多 
饮。必致水气为患。而有悸喘等病矣。 
太阳中风。其人 汗出。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恶寒者。此 
表解。内有蓄水也。十枣汤攻之。(以上诸条皆太阳热邪停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