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伤寒指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94-伤寒指掌-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少阳新法
属性: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必病热。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故凡肾虚多欲 
之人。寒邪乘间而伏于少阴。久则寒化为热。至春阳气升发。新邪引动而发于少阳者。为温病。至夏阳 
气大泄。新邪外触而发于阳明者。为热病。 
邵评∶冬令闭藏。邪不外发。春夏阳气泄越。而病温热。温病发出之途由少阳。热 
病发出之途由阳明。但有伏气所发。受而即发两种。极宜分辨。 
然温热之症。四时俱有。有伏气内发而病者。如冬月伏寒。夏月伏暑。再感新邪而发者是也。有时 
邪外触而病者。如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感其气而即病者是也。辨症之法。凡见纯热无寒而 
口渴者。即是温热。非伤寒也。但看舌苔白黄而燥者。乃阳明见象。纯红而燥者。乃少阳见象。阳明宜 
存肺胃之津。少阳宜顾肝肾之液。前阳明新法。已陈温热之概。兹专以少阳温病为主。而兼以手三阴为治焉。 
邵评∶纯热无寒而口渴。伏气所发温热则然也。若受而即发之病。邪遏肺气。初起必微寒。而后发热不 
已。须分辨之。若苔燥。是温热病之的据。 
凡人腠理疏豁。风温之邪。即能直入少阳。以少阳属木火。同气相感也。或由其人 
素有伏邪。因风寒外触。其邪直从内发。而出于少阳者。亦温病也。其症初起。或见微寒。即发热不已。 
口苦目赤。胁痛胸满。渴而欲呕。脉来弦滑而数。舌苔白兼边红。或淡红色。此邪初发于少阳也。宜柴、 
芩、栀、丹、翘、薄清解之。至四五日。舌苔纯红起 
刺。烦躁不宁。六七日。耳聋颧红。神昏。谵语。或汗出不解。或 疹透于胸前。此时木 
火大炽。营分血热已极。大忌风药劫液。宜用鲜生地一二两。犀角、连翘、黄芩、薄荷、 
丹皮、黑栀、钩藤、银花之属。以清胆腑之热。兼解营分之邪。热毒自解矣。(少阳兼营热) 
如见目赤面红。神呆不语。舌如芒刺。或 见紫色。此包络之火亦盛也。宜犀角、鲜 
地、钩丁、连翘、川连、菖蒲、丹皮、黑栀、银花等解之。芒刺一退。即当水中养木。寒凉不 
可过分。宜六味甘露等汤加减。(少阳兼包络火) 
邵评∶滋肾阴。清胃热。以生津液。乃少阳兼心包络正法。 
如初起即见舌苔鲜红。神昏谵语。烦躁不宁者。此温邪上乘包络也。防发丹疹。切 
忌升、葛、荆、防。宜犀角、连翘、钩丁、薄荷、丹皮、川斛、菖蒲、天竺黄、淡竹叶、人中黄、净银 
花之类。以解包络营分之热。则毒透而神清矣。(温邪上乘包络) 
如舌苔红中兼白色。症见谵语咳嗽者。此风温入于心肺两经也。宜透营分之热。 
兼泄气分之邪。当用羚羊角、连翘、薄荷、黄芩、象贝、杏仁、蒌皮、丹皮、元参、栀子之类。 
次用梨汁、蔗浆、金斛、麦冬、花粉、粉参之类。以养肺胃之阴。(温邪入心肺两经) 
邵评∶温邪入心肺。以存阴化热为正治。 
如 疹已透之后。依然神昏谵语。目睛微定。舌色鲜红者。此热痰乘于包络也。宜 
犀角尖、鲜菖蒲、天竺黄、川贝母、连翘、钩丁、丹皮、淡竹叶、竹茹、辰砂之类。以开热痰。 
神自清矣。火清毒解之后。如见虚烦呕恶。惊悸不寐。只用温胆汤和之。(热痰乘包络) 
邵评∶包络热痰。由包络之热已化。而痰邪留伏胃中。治以涤痰和胃。 
如火邪既退之后。身体不能转侧。而兼胁痛者。此必有入络之痰也。宜天虫、全蝎、钩藤、桂枝、 
栝蒌、泽兰、竹沥、姜汁之类追之。(痰入络中) 
如 疹已透。而热邪未退。舌绛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此热结小肠 
所致。夫小肠结。则火邪逆乘心包。故神昏。急用导赤散。加川连、连翘、赤小豆、栀子 
等。以清小肠之热。则便利而神清矣。(小肠热结以上诸症皆温邪为病故入少阳新法内) 
邵评∶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火腑。邪热内结小肠。而逆乘心包。是腑病及脏 
也。用苦味清火。先入心。且小肠火腑。非苦不通也。 

卷一少阳新法
少阳阳明
属性:前阳明少阳是表症。此少阳阳明是里症。 
少阳之邪不解。炽入阳明胃腑。外症耳聋颧红。发热便秘。舌苔边红。中燥黄。乃二 
阳合病也。仿大柴胡意。用柴芩、枳实、连翘、赤芍、制大黄微下之。若见舌苔黄中现出黑点。烦闷恶 
心。身痛足冷。此胃中热毒欲发 也。宜透 解毒。犀角、连翘、栀子、牛蒡、黄芩、薄荷、银花之类。(伤寒) 
邵评∶少阳木火。挟胃热而发斑也。宜急急透斑解毒为要。 

卷一少阳新法
少阳太阴
属性:凡见舌苔尖红根黑。或边红中黑。或红中带黑点。面红目赤。唇燥口渴。齿缝出血。 
或鼻流衄血。此少阳毒盛火抑。 不得透。腠理闭塞。以致阳邪陷入太阴。此病由于失表失清。急宜清解。用 
犀角、连翘、牛蒡、黄芩、薄荷、丹皮、元参、鲜生地、净银花之类。以化 解毒。盖病由于失表。恐 
不能外达皮毛。故从解化。(伤寒) 
邵评∶邪在少阳之时。未曾清解。以致毒火抑遏。陷入太阴。斑不得透。仍用清透之法为治。 

卷一少阳新法
少阳少阴
属性:少阳之邪不解。则包络热而肺门闭。肺窍不通。则传濡之液。流入少阴。脉象弦细 
而数舌苔尖红根紫。或纯红起刺。耳聋齿枯。舌燥唇焦。午后发热。神昏不语。或郑 
声作笑。此少阳木火大炽。反逼少阴。二少失司。病匪轻浅。急宜解木火之郁。以救 
少阴之水。用柴芩、鲜地、丹皮、黑栀、连翘、川连、鲜菖蒲之类。以清之解之。如不应。急 
当滋少阴之水。以济少阳之火。如六味饮、一阴煎之类。加减投之。服后舌转微红。 
神清齿润。则木火之郁解。而少阴亦治矣。(温病) 

卷一少阳新法
少阳厥阴
属性: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木火之邪。无处发泄。势必连及于肝。此表里俱病。法当从少阳治。以引阴出阳。 
邵评∶木火之邪。连及厥阴。表病及里也。少阳病入厥阴。由表及里。治法当使其邪仍从少阳外出为妥。 
如见舌起红刺。或黑中有红点。外症发热恶寒。如疟状。手足乍温乍冷。烦满。消渴 
谵语。二便不通。脉弦而数。方用柴芩、川连、鲜地、丹皮、栀子、钩丁、薄荷等。以散风木 
之郁。使邪复出少阳而解。(温病) 
邵评∶少阳温病。木火郁。邪转入厥阴。表与里同病也。其邪尚轻。故用清散少阳。使邪外出。 

卷二
三阴总辨
属性:撰伤寒书者。每于三阴或热或寒之故。都模糊过去。即有传经直中之分。亦非仲 
景本旨。此处不明。何以临症。用陈鄙见。质诸高明。 
一、三阴。有阳经注入之邪。有本经自感之邪。注入之邪。则传变不一。阳主动也。自 
感之邪。则在本经。阴主静也。 
邵评∶传经自受。是邪入三阴之两大法门。 
一、三阴。世都以传经直中分两门。传经悉指为热。直中悉指为寒。此说似是而实 
有未尽者。夫传经。即邪从三阳经传入。直中。即本经自受之风寒也。盖邪之传入三阴。热症固多。而寒 
症亦间有。本经中寒。固无热症。而中风亦能发热。未可以此分寒热了之。其症细述于左。 
邵评∶不可以传经自受。分其寒热者。以阴经寒邪。不能发热。阴经风邪。亦有发热也。 
一、邪从阳经注入三阴。则或为热症。或为寒症。如邪入太阳。先作郁热。以次传入阴经。则 
为热症。或邪在太阳。不及郁热。即入少阴。而现少阴形证。则为寒症。或太阳之邪。即入少阴。 
而仍带太阳标病。则为先寒后热之症。或太阳之邪。不传阳明少阳。便入三阴。随其人之体质虚实。 
脏腑寒热。则从阴化为寒症。从阳化为热症。或风温之邪。从三阳入阴经。则无不为热症。凡三阴篇 
内。所称转属阳明。而用承气等汤。皆阳经传入之热症也。 
邵评∶邪入三阴。或寒或热之故。分别详明。 
一、三阴自受之邪。各有中风中寒之症。三阴中风。则能发热。以风属阳邪故也。三 
阴中寒。则不能发热。以寒属阴邪故也。即少阴有反热之症。亦必带太阳标病而 
然。后人但知传入三阴为伤寒。不知三阴自感。亦伤寒也。故于本经中风发热。便 
误认为传经标病。以本脏中寒无热。即指为直中阴症。讵知桂枝汤为表之里药。固能兼治三阴自感之风邪。 
而理中四逆等汤。本治三阴自感之寒邪也耶。盖风寒六气之伤人。或入于阳。或入于阴。原无一定。 
但值何经之虚而治之。不得专以太阳为受邪之始也。故三阴固有阳经注入之症。亦有本经自感之症。均 
属伤寒。不必另立名目也。兹于三阴经中无直中之条。非略也。正不敢蛇足耳。 
邵评∶三阴自受寒邪。不能发热。三阴自受风邪。亦能发热。不可因其有热。误认为阳经传入之热症也。 
惟三阴自受风邪。宜桂枝汤和表。自受寒邪。用理中四逆温里。 
一、三阴自受之邪。论中有可历指而见者。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太阴中风也。如 
太阴病。腹满而吐。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此太阴中寒之症也。如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此 
即少阴中风欲愈之脉也。至于少阴中寒。宜汗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当温者。附子四逆等汤是也。如厥阴中 
风。脉微浮为欲愈。此即厥阴中风欲愈之脉也。厥阴中寒。即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是也。阅少阴厥 
阴篇内。止有中风欲愈之脉。并无未愈之证治者。必有阙文也。 
邵评∶此论三阴自受风寒脉症治法。分别精细。 
一、三阴篇内。惟少阴有大承气急下三症。而太阴厥阴篇内。并无承气之条。奈何 
后人反称邪在厥阴。三承气选用。夫承气。本阳明胃药。少阴用承气者。盖因肾水一亏。胃土燥实。病已 
转属阳明。故急下以存阴液。仲景述厥阴病云。下之利不止。此厥阴忌下之明戒也。焉有邪在厥阴。 
反用承气之理。圣训具在。是非自见。 
邵评∶论三阴热邪结实。可用承气攻下之法。否则切不可用之理。分别甚精。 

卷二
太阴总要述古
属性:x理中汤。桂枝汤。五苓散。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三物白散。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x 

卷二
太阴本病述古
属性:腹满。腹痛。发黄。吐利。 
太阴湿土所主。仲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等症。为太阴病。乃湿土自病。非阳经注 
入之症也。其脉必沉而细。无论外受寒邪。内伤生冷。总以温中散寒为主。理中汤主之。 
邵评∶太阴受邪有二端。一因外受风寒。一因内伤冷食。与他经不同也。自受寒邪。治宜温中。 
若太阴中风。其脉尺寸俱浮。其症四肢烦疼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其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也。 
太阴腹满而痛。自利不渴者。因于寒。咽干而渴者。因于热。因于寒。湿土自病。宜理中温之。因于热。 
病必关于阳明。或暴烦下利。或发黄便硬。此脾家热。即属胃家之热。为转属阳明之症。宜从阳明治。 
邵评∶同是满痛自利。着眼渴与不渴。不渴自受寒邪。故宜温。渴是阳经热邪传入太阴。脾胃相连。 
故病关阳明。太阴热邪转属胃腑。故可从阳明治。此太阴满痛自利。以渴不渴辨寒热。最为要诀。 
伤寒脉浮而缓。身不发热。手足自温者。太阴也。太阴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 
能发黄。盖寒湿伤于肌肉。不能外越皮肤。故发黄。若小便利。则湿气下输膀胱。便不发黄。设小水不利。 
当用五苓散利之。若寒湿伤于太阴之表。可从小便而出。若湿热伤于太阴之里。又当从大便而出。故至 
七八日。暴烦下利。虽日十余行。不必治之。以脾家实。所积腐秽。行尽自止矣。盖不须温。亦不须下也。 
邵评∶太阴热邪暴烦。是里阳陡发。下利虽多。正是脾家秽积之去路。去尽则自止。此条是太阴湿热。 
故脉浮缓。治当利小便。若七八日暴烦下利。有阳气来复。脾家所有积秽。下尽自止。不须用温与下也。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四逆辈。 
邵评∶太阴自受寒邪。气机下注。故有下利之兆。自利因于寒湿。故不渴。治当温脏祛寒。 
恶寒脉微而复利。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邵评∶恶寒而脉微下利。阳虚而阴胜也。此为阴寒下利。用四逆汤温里。人参补虚。最为精当。 
下利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脾气虚。而邪气盛故也。 
太阴腹满时痛。误下之。胸下结硬。而成寒实结胸。无热症者。与三白小陷胸汤。病在膈上 
者必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