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杂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湘西杂记-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沈从文
  题记
  我这本小书只能说是湘西沅水流域的杂记,书名用《沅水流域识小录》,似乎还切题一点。因为湘西包括的范围很宽,接近鄂西的桑植、龙山、大庸、慈利、临澧各县应当在内,接近湘南的武冈、安化、绥宁、通道、邵阳、溆浦各县也应当在内。不过一般记载说起湘西时,常常不免以沅水流域各县作主体,就是如地图所指,西南公路沿沅水由常德到晃县一段路,和酉水各县一段路。本文在香港《大公报》发表时,即沿用这个名称,因此现在并未更改。
  这是古代荆蛮由云梦洞庭湖泽地带被汉人逼迫退守的一隅。地有五溪,“五溪蛮”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传称马援征蛮,困死于壶头山,壶头山在沅水中部,因此沅水流域每一县城至今都还有一伏波宫。战国时被放逐的楚国诗人屈原,驾舟溯流而上,许多地方还约略可以推测得出。便是这个伟大诗人用作题材的山精洞灵,篇章中常借喻的臭草香花,也俨然随处可以发现。尤其是与《楚辞》不可分的酬神宗教仪式,据个人私意,如用凤凰县苗巫主持的大傩酬神仪式作根据,加以研究比较,必尚有好些事可以由今会古。土司制度是中国边远各省统治制度之一种,五代时马希范与彭姓土司夷长立约的大铜柱,现今还矗立于酉水中部河岸边,地临近青鱼潭,属永顺县管辖。酉水流域几个县分,至今就还遗留下一些过去土司统治方式,可作专家参考。屯田练勇改土归流为清代两百年来处理苗族方策,且是产业共有共享一种雏形试验。辛亥以来,苗民依旧常有问题,问题便与屯田制度的变革有关,与练勇事似二而一。所以一个行政长官,一个史学者,一个社会问题专家,对这地方的过去、当前、未来如有些关系,或不缺少研究兴味,更不能不对这地方多有些了解。
  又如战争一起,我们南北较好的海口和几条重要铁路线都陆续失去了,谈建国复兴,必然要从地面的人事经营和地下的资源发掘作起。湘西人民常以为极贫穷,有时且不免因此发生“自卑自弃”感觉,俨若凡事为天所限制,无可奈何。
  事实上,湘西的桐油、茶叶、木材、竹、棕,都有很好的出产。地下的煤铁虽不如外人所传说富厚,至于特殊金属,如锑、砒、银、钨、锰、汞、金,地下蕴藏都相当多。尤其是经最近调查,几个金矿的发现,藏金量之丰富,与矿床之佳好,为许多专家所想象不到。湘西虽号称偏僻,在千五百年前的《桃花源记》,被形容为与世隔绝的区域,可是到如今,它的地位也完全不同了。西南公路由此通过,贯串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的交通。并且战争已经到了长江中部,有逐渐向内地转移可能。湘西的咽喉为常德,地当洞庭湖口,形势重要,在沿湖各县数第一。敌如有心冒险西犯,这咽喉之地势所必争,将来或许会以常德为据点,作攻川攻黔准备。我军战略若系将主力离开铁路线,诱敌入山地,则湘西沅水流域必成为一个大战唱—一个战场,换一句话,可能就是一片瓦砾场!“未来”湘西的重要,显而易见。然而这种“未来”是和“过去”“当前”不可分的。对于这个地方的“过去”和“当前”,我们是不是还应当多知道一点点?还值得多知道一点点?据个人意见,对于湘西各方面的知识,实在都十分需要。任何部门的专家,或是一个较细心谨慎客观的新闻记者,用“湘西”作为题材,写成他的著作,不问这作品性质是特殊的或一般的,我相信,对于建设湘西、改造湘西,都重要而有参考价值。因为一种比较客观的记载,纵简略而多缺点,依然无害于事,它多多少少可以帮助他人对于湘西的认识。至于我这册小书,在本书《引子》即说得明明白白:只能说是一点“土仪”,一个湘西人对于来到湘西或关心湘西的朋友们所作的一种芹献。我的目的只在减少旅行者不必有的忧虑,补充他一些不可免的好奇心,以及给他一点来到湘西为安全和快乐应当需要的常识,并希望这本小书的读者,在掩卷时,能对这边鄙之地给予少许值得给予的同情,就算是达到写作目的了。若这本小书还可对这些专家或其他同乡前辈成为一种“抛砖引玉”的工作,那更是我意外的荣幸。
  我生长于凤凰县,十四岁后在沅水流域上下千里各个地方大约住过五六年,我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如在这条水上毕的业。我对于湘西的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生死哀乐种种状况,我因性之所近,注意较多,也较熟习。去乡约十五年,去年回到沅陵住了约四个月,社会新陈代谢,人事今昔情形不同已很多。然而另外又似乎有些情形还是一成不变。我心想:这些人被历史习惯所范围、所形成的一切,若写它出来,当不是一种徒劳。因为在湘西我大约见过两百左右年青同乡,除了十来个打量去延安,为介绍有关熟人写些信,此外与些人谈起国家大事、文坛掌故、海上繁华时,他们竟象比我还知道的很多。至于谈起桑梓过去当前情形,却茫然发呆。人人都知道说地方人不长进,老年多保守顽固,青年多虚浮繁华,地方政治不良,苛捐杂税太多,特别是外来人带着一贯偏见,在各县以征服者自居的骄横霸蛮态度,在兵役制度上的种种苛扰。可是都近于人云亦云,不知所谓。大家对于地方坏处缺少真正认识,对于地方好处更不会有何热烈爱好。即从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观察,不特知识理性难抬头,情感勇气也日见薄弱。所以当我拿笔写到这个地方种种时,心情实在很激动,很痛苦。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聚又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于未来。因此这本书的最好读者,也许应当是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与这个地方荣枯永远不可分的同乡。
  湘西到今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常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借此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之卸责。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必须认识清楚:这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负气与自弃本来是两件事,前者出于山民的强悍本性,后者出于缺少知识养成的习惯:两种弱点合而为一,于是产生一种极顽固的拒他性。不仅仅对一切进步的理想加以拒绝,便是一切进步的事实,也不大放在眼里。譬如就湘西地方商业而论,规模较大的出口货如桐油、木材、烟草、茶叶、牛皮、生漆、白蜡、木油、水银,进口货如棉纱、煤油、烟卷、食盐、五金,近百年来习惯,就无不操纵在江西帮、汉口帮大商人手里,湘西人是从不过问的。湘西人向外谋出路时,人自为战,与社会环境奋斗的精神,很得到国人尊敬。至于集团的表现,遵循社会组织,从事各种近代化企业竞争,就大不如人。因此在政治上虽产生过熊希龄、宋教仁,多独张一帜,各不相附。军人中出过傅良佐、田应诏、蔡钜猷,对于湖南却无所建树。读书人中近二十年来更出了不少国内知名专门学者,然而沅水流域二十县,到如今却连一个象样的中学还没有!各县虽多财主富翁,这些人的财富除被动的派捐绑票,自动的嫖赌逍遥,竟似乎别无更有意义的用途。这种长于此而拙于彼,仿佛精明能干,其实糊涂到家的情形,无一不是负气与自弃结果。负气与自弃影响到政治方面,则容易有“马上得天下,马上治之”观念,少弹性,少膨胀性,少黏附图结性,少随时代应有的变通性。影响到普遍社会方面,则一切容易趋于保守,对任何改革都无热情,难兴奋。凡事惟以拖拖混混为原则,以不相信不合作保持负气,表现自弃。这自然不成的。负气与自弃使湘西地方被称为苗蛮匪区,湘西人被称为苗蛮土匪,这是湘西人全体的羞辱。每个人都有涤除这羞辱的义务。天时地利待湘西人并不薄,湘西人所宜努力的,是肯虚心认识人事上的弱点,并有勇气和决心改善这些弱点。第一是自尊心的培养,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即以游侠者精神而论,若缺少自尊心,便不会成为一个站得住的大脚色。何况年青人将来对地方对历史的责任远比个人得失荣辱为重要。
  日月交替,因之产生历史。民族兴衰,事在人为。我这本小书所写到的各方面现象,和各种问题,虽极琐细平凡,在一个有心人看来,说不定还有一点意义,值得深思!
  引子
  战事一延长,不知不觉间增加了许多人地理知识。另外一时,我们对于地图上许多许多地名,都空空泛泛,并无多少意义,也不能有所关心。现在可不同了。一年来有些地方,或因为敌我两军用炮火血肉争夺,或因为个人需从那里过身,都必然重新加以注意。例如丰台、台儿庄、富阳、嘉善、南京或长沙,这里或那里,我们好象全部都十分熟习。地方和军事有关,和交通有关,它的形势、物产,多多少少且总给我们一些概念。所以当前一个北方人,一个长江下游人,一个广东人(假定他是读书的),从不到过湖南,如今拟由长沙,经湘西,过贵州,入云南,人到长沙前后,自然从一般记载和传说,对湘西有如下几种片断印象或想象:一、湘西是个苗区,同时又是个匪区。妇人多会放蛊,男子特别欢喜杀人。
  二、公路极坏,地极险,人极蛮,因此旅行者通过,实在冒两重危险。若想住下,那简直是探险了。
  三、地方险有险的好处,车过武陵,就是《桃花源记》上所说的渔人本家。武陵上面是桃源县,就是“桃花源”,那地方说不定还有避秦的遗民,可以杀鸡煮酒,殷勤招待客人。经过辰州,那地方出辰州符,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见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
  四、地方文化水准极低,土地极贫瘠,人民蛮悍而又十分愚蠢。
  这种想法似乎十分可笑,可是有许多人就那么心怀不安与好奇经过湘西。经过后一定还有人相信传说,不大相信眼睛。这从稍前许多过路人和新闻记者的游记或通信就可看出。
  这种游记和通信刊载出来时,又给另外一些陌生人新的幻觉与错觉,因此湘西就在这种情形中成为一个特殊区域,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野蛮与优美。换言之,地方人与物,由外面人眼光中看来,俱不可解。造成这种印象的,最先自然是过去游宦的外来人,一瞥而过,作成的荒唐记载。其次便是到过湘西来作官作吏,因贪污搜刮不遂,或因贪污搜刮过多,吃过地方人的苦头这种人的传说。因为大家都不真正明白湘西,所以在长沙临时大学任教,谈文化史的陈序经教授,在一篇讨论研究西南文化的文章里,说及湖南苗民时,就说,“八十年前湖南还常有苗患,然而湖南苗民在今日已不容易找出来。”(见《新动向》二期)陈先生是随同西南联合大学在长沙住过好几个月的,既不知道湘西还有几县地方,苗民事实上还占全县人口比例到三分之二以上,更不注意湘主席何键的去职,荣升内政部长,就是苗民“反何”作成的。一个“专家”对于湘西尚如此生疏隔膜,别的人就可想而知了。
  本文的写作,和一般游记通讯稍微不同。作者是本地人,可谈的问题当然极多,譬如矿产、农村、教育、军事一切大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这时节不是谈它的时节。现在仅就一个旅行者沿湘黔公路所见,下车时容易触目,住下时容易发生关系,谈天时容易引起辩论,开发投资时有选择余地,这一类琐细小事,分别写点出来,作为关心湘西各种问题或对湘西还有兴味的过路人一份“土仪”。如能对于旅行者和寄居者减少一点不必有的忧虑,补充一点不可免的好奇心,此外更能给他一点常识——对于旅行者到湘西来安全和快乐应当需要的常识,或一点同情,对这个边鄙之地值得给予的同情,就可说是已经达到拿笔的目的了。
  一个外省人想由公路乘车入滇,总得在长沙候车,多多少少等些日子。长沙人的说话,以善于扩大印象描绘见长,对于湘西的印象,不外把经验或传闻复述一次。杀人放火,执枪弄刀,知识简陋,地方神秘,如此或如彼,叙说的一定有声有色。看看公路局的记名簿,轮到某某号某人买票上车了,于是这个客人担着一份忧虑,怀藏一点好奇心,由长沙上车,一离城区就得过渡,待渡时,对长沙留下的印象,在饮食方面必然是在大圆桌上的大盘、大碗、大调羹和大筷子。私人住宅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